新媒体口号分类 新媒体口号简短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新媒体口号分类 新媒体口号简短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新媒体口号分类 新媒体口号简短【第一篇】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的广告
摘要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充斥着广告市场。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显著地特点在于互动性,因此广告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就此,我们需要对新媒体有一定的认识以及了解新媒体下的广告。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广告
策略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自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一份关于开发eva商品的计划中。随后,1969年,美国创博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报告书中,多次提到“新媒体”一次。不久后,“新媒体”一词便开始流行起来。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美国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相关的一组数字信息”。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将其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从受众角度入手将新媒体定义为“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是新近产生的,在技术上、传播方式上领先于旧的传统的媒体形式。因而,我们可以将当前的新媒体界定为:在20世纪后期在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型媒体形式。
新媒体广告与“旧”媒体广告
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广告营销形式是否正在蚕食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互联网广告核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亿,较去年增长%,正逼近电视广告规模。
但是,电视广告仍然稳坐头把交椅的位置。在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中,央视累计揽金158亿,同比增%,中标企业大多是家电、饮料、食品行业里“不差钱”的大企业,这让不少新媒体广告平台羡慕不已。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曾表示:“在央视投广告我们一直在做,但之前每年是8000万至1亿,今年提高到了4亿,主要是看重央视的权威性。此外,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央视广告性价比较高。” 新浪微博公关部相关人士证实了大企业的这种偏好。“目前新浪微博上企业微博账户数超过26万,品牌广告主大约几千家。绝大多数企业不是原有的品牌广告主。” 可以说,目前传统媒体仍然紧紧咬住“不差钱”的大企业这块“肥肉”不松口。只有门户网站,代表着新媒体,从这块“肥肉”上分得一杯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是相对的概念。电视、广播曾经都是新媒体,现在,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即使是门户网站也有‘退居二线’的趋势。”
新媒体与广告的结合1、新媒体对于广告的价值
之所以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是因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它们本身的传播方式并不矛盾而且是互补的。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例,“电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接受平台,并且是一种单线平方式的传播;互联网则相对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信息接收方式,是一种多线立体式的传播。”电视有着互联网无法匹敌的广大受众以及“对于提升品牌的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能力。在最近结束的2012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收总额 亿元,比去年亿元增加亿元,增加率%,创18年新高。足可见传统媒体的超高人气。而互联网则拥有电视无法达到的精准和与受众互动的优势。以iptv为例,传统电视只能通过抽样调查来进行收视评估,而iptv可以根据用户的收视记录,打电话咨询观众的对于广告的反响。因此,我们看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能说未来我一定就能取代你。
2、互动营销广告与品牌广告
互动营销广告,顾名思义,互动是它最大的特色。相比传统的品牌广告,互动营销广告在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印象以及对于品牌好感方面的确有独到的方面。它通过互动的方式使消费者参与其中投入其中。有句话,要让一个人爱上你必须让ta为你付出点什么。虽然这句话是用来讲爱情的,但同样适用于广告。消费者对于广告品牌的忠诚是如何形成的,是因为他们买了这个牌子的商品并实实在在的从中得到商家所承诺的各种好处,因此他们才会对商品产生好感,从此对其产生依赖。而互动营销广告将这一过程提前了,通过互动,消费者不仅体验了互动当中的乐趣并且感受了商品的特点,这使得目标消费者很容易对该商品产生好感。况且如今是倡导个性自由的社会,人们不再喜欢被灌输和被传播,他们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进去。因此互动营销广告符合时代的潮流,成为大众的宠儿也将是必然,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品牌广告就此没落,从本质上看,互动营销广告其内涵仍是品牌广告,可以说互动营销广告就是品牌广告的一个完全的升级版本。
3、互动营销广告效应
以oppo智能手机的广告作为实例。
oppo智能手机find广告可谓是如今互动营销行业的典范,真正达到了“不止看到广告,还能进入广告”。首先,oppo在电视媒体上大肆播出由国际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有着盗梦般剧情的病毒视频“find 迷局”,依靠巨星魅力以及电影《盗梦空间》的巨大影响力积累人气。随后,“在网友均在为find me百思不解其解的时候,oppo find 快速的抓住处了这股势头,在官方网站及博客上发布了find me 的探索之旅,以游戏的形式,一步步揭开了find me的真相,而游戏则如同广告一样,以连载的形式发布。”共有120万人上过其官网玩过该款游戏,来访者回访率高达30%,微博上关于这次活动的消息共有36万多疑袄,产生了超过12万个探索达人。
互动营销广告的影响力就此可见一斑。其实互动营销广告在国外开展的有段时间了,在2010年纽约广告节的一部获奖广告便将这份影响力拓展至战争了。哥伦比亚某地区反政府武装猖獗,政府借圣诞节这一西方社会与家人团聚的节日,向反政府武装展开了“攻势”。特种部队被空投至反政府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上挂满彩灯,挂上标语并安装红外线装置。在圣诞节那天当有人从树旁边经过时,灯便会打亮,标语上祝福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并呼吁让他们放下武器,回归到他们家人身边,并指明在哪可以向政府投降。这次“战役”震惊了全世界,各大媒体都竞相报道。最后,当圣诞节结束时,共有数百名武装分子放下武器向政府军投降,这比去年投降的人数多出了30%!
从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互动营销广告的前景是光明的,互动营销广告所产生的影响力是目前任何广告形式中最大的。
新媒体广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广告产品快速升级,销售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中的龙头老大,持续高速增长。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统计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自2001年开始便呈高速增长的台式,年增长率最高超过100%,其市场规模在整个广告市场的比重也逐年在上升,艾瑞市场咨询数据显示,2012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环比增长%。
2、商务楼宇液晶电视深度渗透,有效到达都市高收入人群
高档商务楼宇中的液晶电视受到了很多高端商务人群的关注,尼尔森媒介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喜欢楼宇液晶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人数百分比相当高,以北京为例,高达%的目标人群喜爱楼宇液晶广告。毫无疑问,楼宇液晶电视在广告产业中拥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3、led开拓了户外媒体新领域
在繁华的城市商业区,led彩屏媒体以与众不同的传播介质和地理位置,丰富的色彩生动的表现力,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在众多的户外媒体中,其到达率仅次于户外大牌。设置于城市时尚地段的彩屏led广告拜托了单一无声的静止画面,避免了审美疲劳,与行人停留、浏览习惯相吻合,从而使其接触率和留意度大增。
4、手机媒体,载体优势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手机拥有量已居世界第一。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体,集多媒体、移动性、随身性、私密性、交互性、定向传播、定向记录、即时反馈等特色于一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不啻为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新时代的广告策划者针对这些新型广告受众群体,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尊重广告受众的自主性。由于网络环境下受众的自主性和个性自由的大大提升 ,传统的强迫性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日本电通公司的调查都显示 ,绝大多数网民讨厌“弹出式”广告 ,甚至下载相关的软件自动“关闭”掉弹出式广告。对于新型广告受众,我们应对其自主性予以尊重,对其购买欲望进行有计划的引导。
其次,应该注重广告的娱乐性。传统的广告那些广告单调、呆板的广告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海量的信息接触,使得新消费者们越来越追求“时尚”“个性”,热衷于对解构严肃与权威的“恶搞”文化。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更应该主要广告表现的娱乐性。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开始植入广告,甚至某些游戏道具就是采用现实中商品的外形。
再次,注重消费者参于。时代的参与式营销,可以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参与性,在只耗费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便可将营销信息有效传递给成千上万的目标人群。可以说,是品牌营销、产品推广的“轻型、新式武器”。比如百事可乐“我要上灌”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上传个人照片,若投票获胜,可以在百事可乐的罐子上展示自己风采。比如惠普的“我的电脑,我的舞台”的活动,可以让参与者,特别是大学生用户展示自己的创意,在网上创作出绘画等作品,这里满足了年轻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和创意的需求。不仅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且不同的人群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用户群的核心需求设计出良好的互动体验。
第四、关注长尾市场。互联网降低了接触更多人与信息的成本,个人基本需求的满足从而引发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这种趋势使得长尾市场呈现增多、扩大的趋势。当今消费者的“个性化”逐渐变得主流化,企业若想继续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对长尾人群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口碑宣传、建立推荐系统的方式对这些长尾受众进行引导,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这些利基市场并采取有效率的营销策略。
第五、社区化营销。广告主与用户之间信息的互动和反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用户之间的互动。在受众的眼中,自身与企业永远不会处在对等位置。用户之间更容易进行广告信息的交流。社区代表着小众,它把一群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我认知的受众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络等媒体上集结。在社区中,人际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信源也相对真实,信息也更容易被社区其他人接受。此外每一个社区群体都有一个“代言人”,他们是被社区人公认的权威,虽然广告受众兄阿飞行为日趋个性化,但在无意识中仍然会处于一种“权威崇拜“中。
广告主如果能及时地发现社区,找到这些社区代表,从而对其进行有有计划的引导,通过口碑宣传从而可以创造出社区内的病毒式营销。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姜美萍.试析新媒体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16): 155-156
2、张志军 新媒体研究与发展策略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
3、《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年10月刊
4、陈思羽 姜东波.新媒体广告:盛装入宴时的冷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电视台总编室
新媒体口号分类 新媒体口号简短【第二篇】
新媒体传播平台口号
口号,新媒体传播平台口号
1、推播,让城市时景因你而动。
2、看时景,有推播。
3、推新鲜实事,播随身时景。
4、推播纪实,直击时景。
5、推时播景,人人公平。
6、推播,速度引爆价值。
7、透过网络看时景——推播。
8、实现e时景共享!
9、正值锦年好时景,朝歌无限春上春。
10、推播助澜,时景新生活。
11、语时距近,推播注景。
12、推指尖奇趣,播曼妙时景。
13、时景全方位推播赢天下!
14、时景——为你传递热能量。
15、推播,是一种时景记录。
16、这一刻,推播在,我在!
17、各时奇景,精彩不拘。
18、城市时景,新无止境。
19、一点真事明,一推万事应。
20、城市时景,你来推播。
21、城市的美,从不错过。
22、推播里,有时景!
23、推播,一切尽在掌握。
24、推播,足不出户的资讯器。
25、推播——让你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26、时景——人们生活的需要。
27、时刻分享你的景像生活。
28、城市时景,世界因你精彩。
29、时景指南针,推播风向标!
30、时景多变,推波捕捉!
31、推播,身边的时景趣事。
32、时景,灵动在指间。
33、推播,您身边的时景专家。
34、时景听奇趣,推播来助澜。
35、有推播,我最快。
36、记录,分享——推播,让每时每刻尽在掌握。
37、推播报告,竟然发现飞碟。
38、时景推播,触动精彩。
39、推播快乐,见证城市趣事。
40、世界为你转圈。
41、推播——让你的每一个举动牵动周围人的心。
42、出入有推播,往来天下知。
43、推博,世界无限可能!
44、时景不离,资讯轻松玩转。
45、推播享天下时景。
46、城市趣时景,第一秒推播!
47、城市时景,跃上推播。
48、城市时景,即刻拥有。
49、城市时景,想播就播!
50、我知此时此刻,我在推播。
51、时景指北针,推播先行者!
52、推享身边的时景!
53、推身边新闻,播城市时景。
54、城市之约,此时此景。
55、用心情点亮的城市生活。
56、推播,身边的时景弹射器。
57、推播看时景,生活好快乐。
58、你推时趣事,我播精彩景。
59、你的见闻就是城市时景。
60、推播世界,炫酷生活。
新媒体口号分类 新媒体口号简短【第三篇】
一)网络媒体的原因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解读生活,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他们追求“突破尺度”的开放,由于缺乏自我节制,容易忽视当事人的感角色。但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对于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煌
难。在诸 多新 兴 媒 体 的夹 击 与 围 高层次需求,比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之后,生存 与发 展 的 环境 日趋艰
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①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②
(二)网民的原因
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
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③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网民的自我表达及狂欢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恶搞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又具有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网民极易从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网络逐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大众以娱乐的逻辑
受而一味追求娱乐的快感,极易挑战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禁区。④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 1.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网络的参与主体“网络人”在现实和虚拟社会都存在,其具有的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身份使得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法律在制定和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助长了某些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滥用自由表达权。截至目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这些法规无论是从效力等级还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网络“把关人”的相对缺失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从传统的单向、被动的线性传播中解脱出来,对“把关人”的特权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随着传播权利的广泛分布,原有的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分层传播关系正在改变,昔日的“把关人”不再拥有传播话语的霸权,“把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技术基础、受众基础,把关的任务便落到了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身上,原有“职业把关人”的把关难度进一步加大。
微博满足了最基础的需求--生活因微博而完整
信息传播也好,媒体也好,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一般说来,一个人的需求可以被概括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吃喝住行的需求
安全需求:生活有安全保障,有安全感的需求
社交需求:与朋友交往并从中获得帮助的需求
尊重需求: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扩大自我影响力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从最低的满足层次,到最高的满足层次,都是每个人客观存在的基本需要。各类媒体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方面,扮演了信息提供者、信息发布者、知识引导者、潮流引导者等不同的道理很简单,传统媒体是少数信息源对多数人的传播方式,当人们自己无法参与、控制信息内容的制作时,高层次的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
微博的出现,让人们通过社会化媒体来满足高层次基本需求成为了现实。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社交网络,在微博上,很容易依靠"关注"和"被关注"的链条,实现交朋友,或与朋友互动,从而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例如,对于你喜欢的微博主,你可以通过"关注"他而成为他的粉丝,也可以直接评论、转发他的微博,或直接在微博中用"@"提到他,实现与他的互动。反过来,其他网友也可以通过"关注"你而成为你的粉丝,并评论、转发你的微博。如果已经关注的微博主越来越多地发布你不喜欢的内容,你也可以随时"取消关注"他。甚至,对于讨厌的网友,你还可以把他"加入黑名单",禁止他查看和评论你的微博。微博的这些功能特性,为我们在微博上完成各种社交需要,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其次,因为微博允许每个人创建自己的内容,这种创建和发布本身就是赢得更多粉丝和更多尊重的过程。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你就很容易赢得尊重,微博并没有为任何人设置门槛或障碍。你的内容被转发和评论的越多,你受到的尊重程度就越大。在微博上,有些人经常会和朋友互比粉丝数量,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粉丝有多少多少,其实,就是一种满足虚荣心的表现。
更进一步地,当你的粉丝数量足够多,当你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足够大,你可以用微博来发表作品,可以通过微博传播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微博发出希望大家听到的声音。比如,我自己就把我帮助青年学生的阵地,从此前的"我学网"搬到了微博上。也就是说,你在微博上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聆听、被关注和被尊重的个人,你有机会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真正让你的影响力最大
对 当今传 媒 行 业 的众 多从 业 者来 说,用 “ 雨 后 春 笋 ”、“ 日新 月
异 ”来 形 容本 行业 所 面 i 临的新 情
况、新 事 物,可 以说 一点 也 不过
分。随着 以数字 化技 术 为基 础的各 种新 兴 媒 体的 大 量涌 现,报纸
行 业 作 为 最 传统 的媒 体 样式,在经历 了超 高速 度发 展 的短 暂 辉
攻之 下,报 纸行 业所 面 i 临的竞 争 形 势 日益严 峻,发展 速度 日趋 放 缓。对 一个 个 的报社 来说,如果 陶
醉 于 暂 时 的 繁 荣 而 不 能 自省,看
似遥 远 的生 存危 机 则可 能 随 时到 来。
作 为一 个 产业 来 说,报 纸 行 业 业 已取得 的繁荣 与 发 展,得 益 于数 字 化技 术 的进 步。从 报 纸 的 编辑出版环节来说,因为激光照 排 技术 的采 用才 有 可能 告别 铅 与 火、电脑 与 网络 技术 的普及 才 使 告 别纸 与笔 成 为现 实,笔记 本 电 脑、数码 相 机、远程 传 输等 新 技术的采 用,使 传统 办 报所 遇 到 的时 空 障碍得 以顺 利突 破。正 因为 自 身发 展得 益 于采 用新 技 术,所 以 报 纸 行 业 在 国 民 经 济 各 个 行 业
中 .是 最 舍得 为技 术 进 步花 钱 的 行 业之 一。令 报业 同仁 没有 想 到 的是,我们 在 主观 上 对新 技 术 的 热 情参 与,在客 观 上加 速 了新 兴 媒 体 的出 现和 发展,可 以说是 我 们 自己培育出了一个个要与报业 分 享蛋 糕 的竞争 者。
现 在,对 于报 业来 说,我们 不 但 面 临 着 与 同质 媒 体 的短 兵 相 接,而且还 遭 遇着 广播、电视 等业
已成 熟 的大 众 媒 体 的市 场 蚕 食,以 网络技 术 为代 表 的新 兴媒 体 与 报 业竞 争,也 已经 从 概 念成 为 现 实。各种 媒体 在广 告 市 场份 额 的 变 化说 明,报业 在 广 告 市场 的地 盘 与 比例在 日 趋 萎缩。对 这一 趋 势,我们必 须 有 清醒 的认 识,不 能
因为 全 国报业 广 告全 面 下滑 而 自 我 安慰。为什 么在 全 国广 告 市场 持 续发 展 的情 况下,报业 广 告会 出现全 面下 滑? 对 这个 问题,业 界 有各 种各 样 的说 法。本 人没 有 进 行 过 系统 的研 究,不敢 枉 加评 判。
但 我认 为 有一 点必 须 强 调,报 业 同 仁 还 是 应 该 多 从 主 观 去 找 原
因,而且 目的是通 过 自我剖 析,以 便寻 找应 对之策。报 纸与其他新兴媒 体相 比,具 有 日趋 淡化 的优势,也有 日 趋 明显 的劣 势。我们 自 认 最 大 的优 势 是,报 纸所 提供 内容 的权 威性 与 准确 性 以及深 度 报道,我们 常 常 以此 为 由,责 怪 网络 所 发布 海 量 信 息 的不 确定 性。但是,情况 是
在 不 断变 化 的,网络 在 一边 发 布
信 息 的 同时,也在 不 断 的核 实 与
更 正 已经 发布 的 内容。现 在 国内
重要 新 闻网站 的权 威性,与原 来 我 们 印 象 中 网 络 信 息 的 混 乱 状
况,已经 不 能 同 日而语。否 则,你
就 不 能解 释,国家为 什 么会 对 重
大 新 闻事 件进 行 网络 直 播。而 报
纸 在传 播 新 闻的过 程 中 .有 两个
明显 的劣 势难 以改 变 :一 是 时效
性 明显 滞后,二 是 互动 性严 重 不
足。这 两方 面 的劣势,不但 与 网络
相 比如 此,而 且 与广 播、电视相
比,也是 如此。
报业 要 想在 新 兴媒 体 的挑 战 面前 有所 作 为,必须 虚 心 向新 兴
媒 体 学习,强 化 自身 优势,突破 自
身 弱点。
新 闻 的生命 力在 于他 的 真实 性。报 纸在读 者 心 目中有一 定 的地位,是 因为报 纸所 提 供 的信息 是 经 过过 滤 的,而其 中 的把 关人
就 是 编辑、记 者。网络 则不 同,信
息 来源 非常 繁 杂,没有 足 够 的人
手 去充 当 “ 把关 人 ”。真真 假假 的“ 博 客,形形 色 色 的“ 论 坛 ”,千 奇
百 怪 的 “ 帖 子 ”,只 能是 有 话 说 的就 “ 姑 妄 言 之 ”,想 上 网看 的就 随
意 看看,信不 信全 由你 自己。报纸的公 信 力、影 响力,来 源于 所提 供
内容 的真 实 性 以及 由此 所形 成 的“ 权 威性 ”。为什 么 中央 要在 全 国
新 闻从 业 人 员 中轰轰 烈 烈 的进 行
三项 教育,为什 么要 三令 五 申的 强 调新 闻工作 者必 须遵 守 职业 道
德 规范,为什 么 中央 各大 报 纸都
要公 开 表态 不搞 有 偿新 闻、不 登
形象 广告,用 意十 分 明显。都是 为 了保 持报 纸 在读 者 心 目中的 “ 权 威 性 ”。每一 名新 闻工 作者 都应 该 自觉 履 行 “ 把 关 人 ” 的 角 色,千 万 不 要 因为 贪 图蝇头 小 利,而 让 有 偿 新 闻流 向报端。小世界现象(又称小世界效应),也称六度分隔理论(英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后来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5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见右图。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要通过6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不过,超过30年来这个理论所谓的人际连系网(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争议。从论文发表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过,在应用层面方面却很多,特别是保险及直销业的从业员。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读者文摘》就已经利用此理论鼓励订户向公司推荐其他潜在订户。
新媒体口号分类 新媒体口号简短【第四篇】
一、新媒体的概论及分类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己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和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的建立关系,同时他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节目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造成挑战,例如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用手机拍摄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这场灾难的现场。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首先新媒体具有隐蔽性,新媒体的形式隐藏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的减少了与受众的抵触性,让广告同娱乐结合的更为紧密。
其次是它的分众性,可以更有效的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的找到每个人的单独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最后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二、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广告受众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受众,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策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广告受众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广告受众行广为的转变
随着新媒体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诸如百度、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发展,使得受众对广告信息的索取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他们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术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利用搜索关键词进行信息的精确筛选。豆瓣网、youtube之类的网站,一些商品的论坛、官网、qq群也将会成为他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总之,他们对于广告信息的认知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像以往亿万人民同看一张报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受众根据各自的利益与兴趣选择了不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受众的兴趣多元化表现除了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喜爱和情感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 为什么一些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艺新闻等并不十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样也有一定的受众群呢? 其中的原因莫过于如此。这里就出现了“窄”受众分类。他们也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匿名性, 但同时在某一方面显示出共同的接受倾向, 即选择信息的某种共性。如歌迷、球迷、收藏爱好者、经纪人、政治家等, 对信息的关注和追逐, 无不与各自群体特定的兴趣、需求有关。中央电视台就根据其受众服务对象一下就整合了十个专业频道。各家电视台对电视内容进行不断的细分, 从频道到栏目到单个节目, 实现单纯化、风格化、个性化, 使观众快速识别, 以形成分类收视群体的社会意识。报纸出现了数千种专门报纸, 体育的、音乐的、电脑的、娱乐的等等, 种类越分越细, 供受众各取所需之外, 还有一种就是喜爱和情感的需要。
三、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
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是第四媒体最独特的特点之一。
除此,第四媒体还突破了大众传媒使受众被动接受收信的局限,实现了受众驱动式传播,网民将在信息传播系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网络多媒体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网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说,第四媒体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主动权。纵观我们面前的网络发展,尽管还处于一种早期的发展雏形阶段,技术的完善、普及与发展等都需要时间,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对生活的影响远不如成熟以后大。
总结
: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新媒体的辐射影响,已经几乎涵盖了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环节,其形式众多,有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宽带电视iptv、动画、网络游戏、博客、户外新媒体等等。随着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广告人的创意开发,新媒体产品形式还将层出不穷地不断发展。自媒体”的提出及其定义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媒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自媒体”这一概念依托个人终端即时通信这片充满着无限潜力的土壤而勃兴和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使用最广泛的传播平台。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博客的出现,自媒体带来的“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态势迅猛发展。
对于“自媒体”的提法,《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在其we the media一书中以“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作为自己的副标题,诠释了自媒体这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丹·吉尔默还提出一个很有特色的新理念: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即传统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对we media下了一个定义:we media 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①另外,关于“自媒体”,国内一些学者也给出了一些定义,如: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还包括wike,sms,可摄像手机,在线广播,p2p,rss等)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那些个体传播主体。②可以说“自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新阶段。
“自媒体”的优势和影响力分析及其在5·12地震中的表现
总的来说,自媒体也具备新媒体的特点,如信息传播及时,可以加入链接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度报道等。其更为显著的特点是以一点对多点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自主发布。③可以说,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影响力。
1.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接受度较高④
政府在社会信息的处理上通常会采取不同程度的信息管制和信息隐瞒,这样的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动机:秘密地做出决定,没有各种力量的牵扯,比暴露在公众面前要容易得多;隐瞒行为为逃避错误决策的指控提供了保护;隐瞒行为可以为利益集团带来特别的利益。⑤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也存在,中国的传统媒介历来被视作政府的喉舌,宣传政府政策措施的工具,给受众造成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印象。因此,人们往往对于官方的、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或保留相信的态度。而通过自媒体发布的消息,本身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报道的都是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更加符合新闻报道的“接近性”(这里重在心理接近性)原则,更易让人们接受。另外,在市场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媒介寻租、有偿新闻等行为时有发生。而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底层,这些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表现出无功利性,受“把关”控制也较少,因此他们传播出来的信息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往往更客观、公正。基于以上原因,自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更能受到大众的关注。如在地震期间,公职人员擅用救灾物资、水污染事件等,不论其真实与否,在通过自媒体到达受众后,都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并形成重大的影响。
2.自媒体形成极具舆论导向的“公共领域”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由于媒介资源紧缺,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声音。自媒体的出现使传播资源不平衡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其方便简捷、成本低廉、便于接近等优势,⑥使普通群众也可以利用自媒体让大多数的个人和群体听到自己的声音,使“社会个体方便地借用网络,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某一事务的关注,并且形成一种虚拟的利益共同群体,以影响政府和政治家”。⑦可以说,今天在公共场合中开展的为进行信息交换和公共讨论的“空间”,亦即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媒体发掘的事实和制造的话题。
另外,根据长尾理论,经自媒体传出的信息经过大量的复制、转载、流通之后,众多“小众”关注的话题汇聚成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可能成为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对象和政府重视的问题。⑧
在这次关于5·12地震的报道中,自媒体对于舆论的引导以及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也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影响。如地震中官员打人事件的信息,首先通过qq群发布出来,且对事发时的情景做了细节描述,并公布了官员的车牌号。在全国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从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报纸和网站先后介入报道,媒体报道的“遍在效应”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舆论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在强大的舆论与新闻调查的压力下,四川省卫生厅出面澄清此事,打人者在媒体上发表致歉信公开道歉,并被停止公职。
3.自媒体的应用带来信息量的激增,使得地震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更为高效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的关注点被传媒设置的议程所引导,媒体报道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而新闻记者发现的新闻源通常都是间接的,且有一段间隔时间,这就使得记者在进行客观报道时失去了天然的现实材料和现场感觉,更何况有些事实是记者无从得知的,这就使人们所能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大为受限。自媒体的使用形成了“人人皆媒体”、“人人皆新闻”的态势,这给发掘新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人们感知外部事物变化的能力大为增强。
在这次5·12地震中,也不乏利用自媒体传播信息而使问题迅速高效地得到解决的例子。如5月14日,1篇题为《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被广泛传播,该贴是一茂县女孩得知救援部队一直在汶川找不到空降地点后,发帖说一个叫“大平头”的空地适合空降。帖子瞬间被顶了起来,仅在汶川贴吧内就被转载了1917次。该消息发出后不到2个小时便传达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15日四川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根据帖子信息展开勘查,最终成功空降汶川。
运用好自媒体需要发挥传者责任
自媒体自身的传播特质使其易被接受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首先,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有些人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就利用自媒体大肆宣扬,往往容易使群众误读事件;其次,为了让传播的声音能够受到关注,就需要放大自己声音的分贝,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因此夸大其词者不乏有之;最后,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媒体混淆视听。在这次5·12汶川地震中,自媒体的“自我把关”也形成了一些负面的因素,给抗震救灾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如都江堰水污染事件中有人利用自媒体发布消息,制造并传播谣言,导致市民恐慌情绪并引发饮用水的抢购潮;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媒体编发政府官员滥用救灾物资的信息混淆视听,破坏政府形象,扰乱正常的抗震救灾工作等。
自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看掌握它的人怎么使用它。以往人们通常只强调媒体责任,在自媒体勃兴后的“人人皆媒体”情形下,人们越来越容易利用自媒体传播和获取信息,笔者认为更应该强调传者责任,即让每一个接近、利用自媒体的传播者都认识到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这些信息也会对自己产生影响。这是一个教育普及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缺少地要使用一些法律和制度性的手段来规范自媒体的使用,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使信息技术系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我们的社会信息系统更为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