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说课稿实用【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40512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数学说课稿实用【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说课稿【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xx》一课。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xx》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推导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教材由问题直接引出,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为主要手段,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操作与讨论中逐步加深对xx的认识,掌握xx。)。其突出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的是演绎推理(由抽象到具体)的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认识了xx,对于xx已有初步的感知,并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本节课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经历几年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具备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但并不知道体积公式的由来,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验证,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对新知已有初步的感知,但对于————却很难区分和理解,这说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还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把生活的经验上升到数学的抽象层面,体会———的思想,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正确计算、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操作、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通过情境创设和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根据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通过猜想—探究—验证—归纳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巧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利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提问设疑法、问题解决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面向全体,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调动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辅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回归实际。

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猜测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体验感悟法(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等学法来获得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巩固提高——质疑反思,总结评价来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出示——主题图,从“”问题出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的知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旧知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把——换成——-,你会计算吗?追问像这样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该怎样算呢?揭示出本课的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进入探究,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探究阶段,我设计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四个环节。“猜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验证”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归纳”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下面我分5步,重点说一下“探究”这个环节:

第(1)步:使学生领悟一个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

我首先出示一组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体积。追问:它们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为什么体积却不相同呢?然后再出示一组,学生说出体积后追问: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体积为什么都相等呢?这两个问题的抛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一步领悟到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一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

第(2)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首先用我准备的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在表格中记录它们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思考并讨论:

(1)你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

(2)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总数据发现规律。长方体体积确实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即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研究事物的关系要有数据,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3)步:再次验证,归纳计算公式。

在上一环节之后我提出验证要求:是不是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学生选择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反馈交流,然后归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字母表达式。我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并将其与长、宽、高建立联系,“每3行的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4)步:推导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通过类比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思想。

第(5)步:理解公式,并归纳通用公式。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就是它的底面积,则体积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正方体体积体积计算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就是它的底面积,而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则体积也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出通用公式。

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辩论说理,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后,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孩子们更是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在说辩讨论中掌握了知识。

(三)深化训练,巩固提高。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巩固。

1、求出下列图形的体积。

本题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利用公式直接计算,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通用公式,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准底面对应的高(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练习一使孩子们充分感知了()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的认识。

2、解决营养液的体积问题。

(课件出示营养液)怎么求营养液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所学来解决问题(课件动态演示营养液倒入容器的过程),此时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求体积,需要测量水的高度,而不是知道容器的高度。通过找出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练习二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更是升华。

3、辨析。

(1)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也一定相等。

(2)将3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变大了。

(3)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通过辨析的设计,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练习三在练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对知识进行升华。

巩固练习随着问题的逐一呈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选择方法,是对认知结构不断的构建、重组、内化、升华。在知情交融的过程中,掌握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达到三维立体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交流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想;接着由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特别是对数学思想的体现,并针对大家的交流情况及突出的课堂表现作概述性评价。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经验。

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

数学说课稿【第二篇】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数学说课稿【第三篇】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师:我们已经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复习,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生:6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出来的。

生:麻烦。

生:不能。

生:爱学!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学生操作完毕]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

师:这个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3排。

生:一共有15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5×3=15(平方厘米)师:对,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师:[看图]谁知道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

师:对!

师: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两排。

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两排呢?

生:因为宽是2厘米。

师: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生:面积是12平方厘米。6×2=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指着第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是多少?

生:是15。

师:它的长所含的厘米数是几?宽所含的厘米数是几?

五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说课稿,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长所含的厘米数是5,宽所含的厘米数是3。

师:对![再指着第二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是多少?

生:是12。

师: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各是多少?

生:长所含的厘米数是6,宽所含的厘米数是2。

[补充板书如下]

师:谁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含厘米数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师:对!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公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好方法。

[出示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46页倒数第三行和第147页上面。[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口答,看谁回答得最好。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出示卡片]

生:面积是48平方分米。

师:集体说出算式。

生:8乘以6等于48平方分米。

师:[出示卡片]生:面积是36平方厘米。

师:[出示卡片]

生:面积是50平方米。

师:很好!从上面的题,我们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长和宽。

师:知道了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生: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注意,求面积要用什么单位?

生:求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师:很好!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练习。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见图16)

(2)有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长25米,宽20米,它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板演]13×7=91(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91平方分米。

25×20=500(平方米)

答:占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都能应用公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个别同学单位名称写错了,要注意计算面积就要用面积单位。下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五年级数学长方形面积教学说课稿,标签: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每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见图17)。

师:涂色部分是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

生:长5分米,宽2分米。面积是10平方分米。

师:[将幻灯片抽拉为下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见图18)

生:长4分米,宽2分米,面积是8平方分米。

生:长是2分米,宽是2分米,它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2×2=4(平方分米)

师:长和宽都是2分米,这是什么形?

生:正方形。

师: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就不分长和宽了,都叫什么?

生:叫边长。

[指着算式2×2=4(平方分米)]

师:这个“2”是什么?这个“2”是什么?“4”是什么?

生:这个“2”是正方形的边长,这个“2”也是正方形的边长,4是正方形的面积。

师:谁知道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

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这就是求正方形面积的公式。

[教师板书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生:[齐读公式]

师:从上面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道理是相同的。

[出示教学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卡片口答。

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师:[出示卡片]

生:面积是49分米。

生:不对,面积是49平方分米。师:一定要注意求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数学说课稿【第四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够进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