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范例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7743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范例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篇】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1)。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经济的重要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达,逐渐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集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收集到各方面的信息,看到各式各样的新闻。

它的广泛使用,不仅对平时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的变化,同时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转变,更是社会结构上的变化和创新。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其保护措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信息共享性,使全球的各大企业,逐渐实现信息交流与服务的结合。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交易模式,网上银行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倾向这种便捷式的交易方式。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电话、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与用户交流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用户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了解到市场的行情,能够以最快速度调整经营模式,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电子金融期货的网上交易也渐渐流行起来,其吸引了很多国际投资者,人们在不断竞争使自己处于投资的有利地位,将重心放到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改变了原来较为传统的投资模式。

二、如何更好地在经济领域发挥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

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大街小巷,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得到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人的关注,同时在经济领域,也无处不在。

它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做强大的后盾,而经济的发展却又是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完善的不竭动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也逐渐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该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增强网络应用的安全性,随之就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成为计算机技术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企业加强自身网络建设,转变传统的营销手段。

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广泛,逐渐使互联网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各大企业要在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大推动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在营销手段上不断进行突破和创新。

最近几年,有很多企业开始将互联网市场作为自己销售的重要途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销售额,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文化的积淀做了很大贡献。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网络建设的重心集中到内部的系统建设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网中网的形式,不仅可以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井然有序地联系到一起,还可以将网络与外界社会联系起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性和一致性。

内部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内的技术数据、产品研发、管理、营销和售后服务集中到一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德国的宝马公司以及日本的丰田公司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系统,也有一些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卫星通讯系统。

注重计算机人才的培育,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人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不管是在技术研发还是在技术使用环节中,人才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网络经济作为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将会涉及众多领域的人才需求,如信息基础建设过程、数据处理过程、实际贸易过程等等,网络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发展手段的确定以及发展中管理方式的确定,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人文背景做支撑,如果没有专业人才的操作,一切活动都是不可能进行的。

就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说,网络经济人才的培育,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很多领域中,还存在人才缺失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经济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研发。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专业人才培育,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

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网络经济的出现,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它的蓬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治安、有损道德模范的现象。

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情感诈骗、利益诈骗等,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国家法律作为一项强有力的约束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然而,这部分的法律并没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得到重视和健全。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用法律形式来作为公众的行为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针对网络经济发展来讲,人们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交易的安全性、产权保护以及用户隐私的保护、电子合同的保护等,这些方面的法律漏洞,会严重影响网络交易的公平、公正原则,是制约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过渡到智能化的重要标志,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灵魂,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水平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要切实把握在信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突飞猛进。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将人们的现实生活变成一个信息高速公路,推动着人类社会向一个智能化方向前进,人们永远无法想象,未来不可知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二)。

一、道路运输发展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作用。

1.道路运输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合理快速的发展。

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存在可以帮助生产者获得原材料,使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可以保证需求者获得相应的产品,所以以上的各种运输方式得以保证生产者和需求者生活和生产的正常化。

各种运输方式能够互相依赖,其都是靠道路运输体系来维持的,最终才可以使得我姑经济成为有机的具备内在联系的整体。

我国运输产业,因为道路运输能够提供门到门的服务,所以,不管是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还是航空运输,其最后的运输步骤都需要有道路运输的支持,并且也只有道路运输的支持才能实现其他运输方式的门到门服务。

在商品的流动环节中,道路运输能够保障商品流通顺利开展和完结。

与此同时,道路运输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国民提供很多就业岗位。

因此,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道路运输产业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产业也无法相比的。

2.道路运输可以优化我国经济产业的组织结构。

道路运输的优劣条件能够直接影响我国经济产业的不惧和经济产业的结构分布。

在庞大的交通运输体系内,都会首选靠近相对廉价的港口走水运或者是靠近铁路,而新兴工业主要以轻小产品为主,所以主要选择航空运输,而无论是航空、水运还是铁路,都需要公路来维系,所以,作为举足轻重的公路运输便可以影响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交通布局的优化。

3.道路运输可以提升和完善经济运行的方式。

我国经济在近年来虽然有一定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是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存在,普遍存在质量不高和经济运行方式粗犷等现象存在。

因此各种交通运输的方式不同,同时技术落后的局面也明显存在,基础设备薄弱制约了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有效提升和运行方式合理性的发展。

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而言,道路运输具备更强的优势,也正是因为道路运输具备的优势十分明显。

所以,道路运输使用的经济手段,使经济运输的方式有了明显改善,从而提升了经济质量的发展速度。

4.道路运输对国家资源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有效的控制了运输成本。

交通运输体系的良好能偶保障自然资源开发和廉价运输得以实现,从而确保了各个生产组织的自然资源需求的需要,加快了生产和需求的顺利进行。

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便利条件还能够给人民出行带来方便,不但将原有国民经济效益提升上来,还能够促使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增强旅游事业发展的速度。

同时,还能够带动国家各地区人口和劳动力向相关沿线集中,增加了人民就业的机会,使得国民经济增长有了质的飞跃。

5.公路运输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公路运输的发展为社保医疗、卫生、娱乐、文化等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提升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交通设施建设的发展使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更便捷、更经济,这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

加大公路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公路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路运输业进而降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二、结论。

道路运输管理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通常来说,一个国家乃至地区的经济状况和道路运输体系的健全是成正比的。

但凡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且经济水平高的国家和区域,都是道路交通条件十分成熟和发达的,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道路运输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服务性发展和前导性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将道路运输事业做大做强,完善和提高道路建设和道路运输管理能力,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篇】

保值不仅是企业能否生存的核心,也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题目。本文试图从保值的角度对会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重新审阅,以期从新的角度梳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明晰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对企业保值基本概念的熟悉。

作为持续经营企业,按照贸易惯例及的要求,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本和资产。资本构成了企业资产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承担风险与责任的载体;而资产的配置则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企业。不同资产的价值以不同的方式运动着并终极对资本的规模和结构产生。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发达,产出各种实体产品的企业必须以拥有各种类型的资产为条件条件。无论资本的来源如何复杂,作为出资人的企业所有者都希看在总量上对企业的权益越大越好。只有资本没有资产缺乏物质基础,而只有资产没有资本就失往了一系列会计理论和构建的支点。因此,本文对第一个题目的回答是:保持企业资产和资本的“原有价值”。企业保值包托资产的保值和资本的保值,并且资产保值是资本保值的基础。

第二个题目的实质是要回答保值的范围或外延题目。这要分别从资产保值和资本保值两个方面往返答。

资产保值的范围,也就是资产价值补偿的范围,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花费的各项支出,即取得本钱,属低级保值。第二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在保本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中级保值。第三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在中级保值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是高级保值。第四层次价值补偿的范围是在高级保值的基础上,再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是最理想的保值。应该夸大的是,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同时面临着四个层次的保值要求。企业保值的层次不仅取决于国家宏观治理和企业微观治理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的治理水平和有关规制的配套情况。

资本保值一般可以理解为企业期末资本价值即是期初资本价值,但对资本价值的含义可以有三种理解:即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和资本市场价值。第一种理解的实收资本与企业当期的经营利润不直接相关,不能正确反映所有者的投资收益能力,因此它所反映的保值情况只是狭义的、静态的保值,并且它还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企业资本的增值情况;第三种理解的资本市场价值即是股份数目与股票市场价值之积。要从资本市值角度正确评价企业的保值情况,就必须扣除政策及投机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这是很难办到的。在第二种理解中,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因素主要有投进资本变动、企业当期利润以及利润分配等,这些变化因素都是可计量的,资料也轻易取得;另外,这种方法不仅能正确反映资本的保值情况,同时还能正确地反映资本的增值情况。因此,资本保值的“价值”指所有者权益更、公道。

二、保值与会计理论发展。

(一)保值与会计的产生。会计与保值之间有着的渊源关系,会计几乎从产生时起就与保值联系在一起。从时间跨度来看,保值思想产生于会计萌芽阶段;从思想的完整性来看,保值思想的形成要远远早于会计思想的形成。决定保值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是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私有制是人类进进文明最根本的推动力,它带来了、、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了各种变革的发生。保值的最初和根本含义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从量上看就是保护私有财产的完整性。“在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未出现之前,人们计量、记录生产收支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持现有生产状况,二是为了达到公道分配,以求得共同的生存。当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之后,从公有部分讲,人们计量、记录生产、交换过程和收支的目的,是为了较好地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财物储备的关系,以求父系氏族部落经济的发展。而从家族私有部分讲,主要是计量、记录私有财产占有的数目,以求保护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和不断扩大其私有财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从会计萌芽阶段向高一级阶段发展的动因是私有制下保值的客观要求。

(二)保值与重要会计方法的形成。现今的会计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产生、完善和丰富的过程,这些方法有些是阶段性的或技术性的`,如记账符号的演进、账簿的设置等;而有些则是历史性的或革命性的,如复式簿记的产生、本钱的出现、长期资本的形成、计提折旧等。后者无不与保值有着直接的联系,会计的每一重大进步其动因首先是当时特定条件下保值的需要。

复式簿记产生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而这之前直到文字产生期间的会计方法被称之为单式簿记,其特点是每笔记录只反映经济事项的一个方面,而不同时反映相关联的另外一个方面。进进中世纪后,社会经济相对以前有了极大的发展,经济业务和经济关系已十分复杂,会计记录再象从前那样,只反映来源不反映往向,或只反映往向不反映来源,已无法清楚完整地揭示出所有者财产的变化及状况,私有财产的安全性受到了侵犯,保值已缺乏保障。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的完整性,使耗费得到足额补偿,复式簿记的产生已成为必然。

本钱核算程序的形成,被誉为是可与复式簿记相媲美的伟大创举。早期简单的本钱计算及使用本钱数据的动机只是为了期末实地盘点时计算存货的价值,然后按照“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利润”这一公式计算盈亏。期末净资产即是期初净资产的部分被在观念上用来补偿原来可供耗用的资产,是保本资产。因此早期的本钱计算纯粹是为了保本的需要,直到1843年德国的福特才在《单式和复式簿记在企业中的》一书中指出,本钱核算的目的除了年度末计算损益外,还可以据以确定价格。

长期资本的形成是为了确保航海冒险所需资金的稳定性。1657年英国颁布的《新公司成立的特许条例》从法律上确立了永久性资本的原则;1855年颁布的《有限责任法》将股东的无穷责任改为有限责任;1862年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标志着股份公司制度的正式确立。这意味着法律上禁止公司的债权人对股东的个人财产享有追索权,但答应他们保持对企业资产的追索权。而要做到这一点,起抵押作用的资本的完整性就必须得到保证,也就是说长期资本的保值不仅是法律对企业的具体要求,也是会计上持续经营的要求。

折旧理论形成之前,人们并没有明确的本钱与用度的概念,有的企业将固定资产视为随时可以出售的商品,在期末对其进行重估价;有的企业(如铁路部分)将固定资产的历史本钱在资本支出账户中反映,将资产扩建和改良支出资本化,而将资产重置费和修理费列作用度。这些做法给连续、公道地计算利润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世纪20年代后,折旧作为用度记进本钱的做法才普遍为人们所采纳,折旧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资产的保值题目。

(三)保值与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会计理论是指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实务的指导关系所作的系统说明。从会计理论的这些看,保值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在流行的两种会计目标观点中,受托责任学派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远远早于决策有用学派。始现于14世纪“康孟达”合伙组织的“两权分离”,决定了报告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会计目标地位,受托责任学派夸大的真实性、历史本钱属性等特征直到今天在各国的会计中还居主导地位。反映受托责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以管好、用好委托人财产为核心的受托责任;二是反映经营成果。这两个任务由一条主线牢牢地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资产的保值。

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维护业主投进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权责发生制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进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进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应该将其作为会计假设看待。持续经营、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货币计量等为各项会计原则的运用,为正确计算利润创造了条件。谨慎性原则、历史本钱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直接决定着保值的范围和程度,其他会计原则也对保值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大会计要素中体现的保值思想要更全面、更深刻。(1)资产。从十六世纪初开始,资产已逐渐成为会计上的一个术语,其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仅指货币、各种存货、各种固定资产和债权,到融资租进固定资产、各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以及其他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都被定义为资产。意味着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将根据它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别采取直接转为用度、分期折旧或摊销的办法予以补偿,从而使凝聚在这些项目上的价值得到维护。资产概念外延的扩展决定了资产保值的内容和方法。(2)负债。有关负债的质和量的科学公道界定,有助于企业真实收益的确认,从而为确定资本保值的界限和程度创造条件。(3)所有者权益。是资本保值的基本内容,其与资产要素在保值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需要保值的资产的最主要部分———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得到了充分保值实质上就意味着这部分实收资本的安全性有了保障;任何资产价值上的损失终极都体现为资本的损失。所有者权益要素不仅与利润要素关系密切,而且二者的关系还直接决定了资本保值与否。所有者权益内容与范围的变化本身就是资本保值思想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4)收进。权责发生制是从收付实现制演变来的,而这种演变、转化的动因是公道、正确计算利润的客观要求。正确计算利润就要正确确定收进的实现标准,公道确定本钱用度的补偿范围、标准、标准和时间。只有这样,资产和资本的价值才能得到全面、持续的维护。(5)用度。用度内容从杂乱的,既包括生产经营性支出,又包括个人生活支出,到逐步公道化、规范化,只包括与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属于本期的支出。跨期摊配的办法应用、直接用度,间接用度划分、再到用度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名目繁多的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用度概念的外延越广,说明价值补偿时考虑的因素越多,这种保值也就越充分。(6)利润。现代意义的利润是指会计主体一定时期终极的财务成果,它不仅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也包括资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不仅包括会计主体自身经营的结果,也包括外部环境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如物价变动)。它是在传统利润概念的基础上,考虑到一般物价变动对货币性资产影响带来的一般购买力损益和个别物价变动对非货币性资产影响带来的持产损益,调整计算后得到的。利润概念的演变、完善得以保证企业资产价值在生产能力不变的基础上得到保值,从而使企业的再生产顺利进行。

(四)保值与的未来。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贝克奥伊1986年在《会计未来趋势》一书中提出会计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股权资本本钱会计、现金活动制会计、财务猜测报告和增值报告。我国的会计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物价变动会计、租赁会计、衍生工具会计、作业本钱会计、猜测决策会计、国际会计、战略治理会计等趋势。无论还会产生多少会计分支,也无论这些会计分支如何发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的发展必须以资产和资本的保值为条件条件。

通过以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何真正实现资产保值和资本保值是形成会计理论和体系的两个基本动因。保值是贯串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一条主线,是指导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思想。保值的精神体现在与会计有关的各个方面,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从保值的角度重新审阅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我们理顺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明晰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会有所帮助的。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篇】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行业企业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搭建专业平台,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据报道,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种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人才瓶颈、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高技能人才的断档,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

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7月6日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些描述,高技能人才应当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高技能人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基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高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和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这个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拥有各种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又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的核心因素。企业只有真正重视技能人才,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合理使用技能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高技能人才能够促进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技能人才是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没有一支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就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难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企业只有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稳健而强劲。

4.高技能人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企业只有通过培养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屹立于竞争的潮头。

三、有效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的途径。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不在“人才”之列,干部和工人身份不同,工资、奖金、住房、福利待遇等都不一样。必须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把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对待,创造适合技能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当前尤其应当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的舆论氛围,如继续组织“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弘扬高技能人才踏实敬业、潜心钻研、勇攀技能高峰的精神风貌,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2.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留住高技能人才,用好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要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使其待遇与其贡献和能力挂钩,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建立特殊津贴。加大奖励力度,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有吸引力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的作用。大胆起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技能人才,让他们成为项目牵头人,让他们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甚至成为领导人。

3.科学评价和培养高技能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和身份限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劳动者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多元化考核与评价体系,逐步提高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及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使高技能人才评价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形成有效联动,并作为岗位使用与兑现待遇的依据,引导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

4.切实搭建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平台。高技能人才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使用者,必须为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搭建平台,通过设立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示范岗位、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技术创新小组等方式,激发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发挥高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领军人物的带头作用,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5.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选拔技能水平较高、具有传帮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师傅,选拔优秀的青年技术工人作为徒弟,开展“师带徒”活动,积极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加快改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的步伐。在师带徒活动中,要强调一个新字,针对生产中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开展传帮带活动,并要立足技术传承和应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2011,7.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篇】

引论。

位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积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以创立品牌化学校为抓手,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学校的规模从1995年建校之初的10多个班级,猛增到的64个班级;学生人数由1000人,扩展为20的4000余人;教职工由原来的80余人,增加为年的236人。在学校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初中部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均高于周边其他学校,高中部学生在南通市区的期中、期末联考中整体平均分多次排列在第1、第2的位置(除南通中学和南通市一中)。学校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力同步增长,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连年攀高,生源纷至踏来,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报道,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天星湖中学的迅速发展、取得骄人的业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新任了校级领导班子,确立了“外树学校形象,内提教工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确立了区内乃至南通市区领先的地位,成了市区众多学校竞相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天星湖中学的实践表明:学校形象的确立,创造,发展,提高乃是学校进入良性循环的金钥匙。

一、学校形象的涵义。

普遍认为学校的竞争力主要靠考试分数、升学率两大因素,而实际上进入廿一世纪,学校在相互的竞争中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形象的竞争。学校的形象是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学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学校形象是指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学校总的印象和整体评价,由学校显特征和潜特征两方面构成。显特征主要是指学校名称、规模、考试分数、升学率、广告、包装等;潜特征主要是指学校文化方面的积极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人文环境、创新和开拓精神、服务质量等。

1.良好的企学校形象可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赖,获得适宜的外部信誉。为此,学校要重视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要的优质和优质服务。为学校教学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2.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满足教职员工的心理需要,激发教职员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员工保持积极进取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学校能吸引和保留人才,使之形成“人和、乐业”的内部环境。

3.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确立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信心,增强他们的就读荣誉感,引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关注。有助于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4.以“天星湖中学”有关的各种成绩的取得和相关报导显现在人们眼前的正是“天星湖中学”学校形象的特征。此“中学”,彼“中学”,上学还是要去“天星湖中学”,这是周边地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天星湖中学”真正的处于生机勃勃发展之境。

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塑造策略。

学校形象塑造,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决策、规划学校的发展,进行刻意的设计和创造,使之形成鲜明的特色,并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展示的过程。其实质是用学校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首先建立在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但一个能够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学校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如果只是满足于“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善于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学校形象策略。但是不能把塑造学校形象狭义地理解为学校形象的“外包装”,而是通过塑造形象寻找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追求更高更好的发展境界,追求真善美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形象有内在观念形象、组织形象、“产品”形象、课程教学形象、文化形象、“品牌”形象、科研形象、社会公共关系形象、特色形象等要素,这就有一个学校形象的整合问题,通过有机结合、优化组合,构建整体学校新形象。学校形象的塑造策略有:

1.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形象塑造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1)整体性策略和长期性策略。

整体性策略就是把学校各部门的公共关系加以组织,把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以达到和谐、自觉、连续;长期性策略就是把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当作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任务,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众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将发生变化。学校必须不断改进公关工作,不断更新学校形象,充实新的内容,创造出现代化的、更受公众认可的.学校形象。因此,创品牌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全力以赴。

2)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

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任何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而且从校长到教职工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进入到这样一个层次,教职工不仅仅是为了工资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了理想的实现来干工作。学校文化理念就是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理念、精神,从而使大家由于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凝聚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潜件建设。

3)办学理念与时代同步。

共同的价值观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特色对内是育人取向并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每一所学校的存在,都要体现时代的律动,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难保时代活力。如果无视社会在发展,还固守原来理念,就会停滞倒退。因此,“学校理念必须与时代同步”,这是天星湖中学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认识。在办学理念各个方面――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每一方面都在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达到实践上的完美。

2.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园精神,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整体素质;

1)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师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注重强化以德治校,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优美、文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逐步形成团结、祥和、奋进的校园人文氛围。重塑教师“四大力量”,即人格力量、智慧力量、爱心力量和民主力量。凝聚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自觉提升师德水平。

3)校园物态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规划中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演出场所、人文景点、名人塑像、校园雕塑等是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学校切实加大了投入,统筹规划校区人文景点的建设,尤其在促进校园进一步绿化、美化和亮化方面,逐步体现了这一现代化校园的人文气息。

3.实施“品牌”战略,放大“品牌”效应,造就一批名教师;

教育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学校形象的竞争,是办学效益的竞争,也是学校育人取向和特色的竞争,诸多竞争制胜之本的综合构成学校的教育核心竞争力。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过程。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它不会孤立地存在,是由许多资源为依托,具体到教育行业,文化品牌和一些别具风格的教师个人品牌对树立学校品牌尤为重要。

1)学校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策划建设了几个精品工程,如校与《江海晚报》教育版合办“天中杯”征文比赛,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非典时期我校与社会各界做好“共抗非典”的宣传等。这些精品项目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带动了整个宣传工作的进行。今后,学校将争取每年抓好几个精品工程建设,做好“学校品牌”宣传,力求取得较大反响,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建设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高度重视了自己学校的师资品牌、专业品牌、社会品牌、质量品牌、信誉品牌等,品牌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师资,是未来学校品牌的基础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学校争取了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和有利的条件,学校先后从南通地区招聘了优秀教师和从其他省市引进了优秀人才,学校拥有了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

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其他名校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在大力引进年富力强、具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名校长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校级骨干教师30人,创建自己的师资品牌。

4.树立质量内涵的观念,走师生共同发展道路,以质量树形象;

加快学校质量内涵建设。走师生共同发展道路,促进南通经济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更好地发挥天星湖中学服务社会的作用。学校开展多种多样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之间能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提高。加快完成“学校形象设计与塑造”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特色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视觉形象系统,体现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内化到广大教职员工精神和行为中。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模式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策划。实际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就是质量内涵的提升。一个地区或学校在一时一地可以做出一件出色的事情,但如果其质量内涵不能增强,这个地区或学校就不可能获得稳定的发展。质量内涵的提升关键是要通过管理策划来实现。因此学校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一条恰似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双作业线”方式向前推进。即一个是教学工作流程,一个是教师发展流程,这就是构成学校的“双作业线”。因为学校领导层清晰地看到:教师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有人说,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学生,实际上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一所学校将教师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发展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的。教师这条作业线是学校每时每刻都要有计划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天星湖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这一点,即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教师的发展不仅是教师一般水平的提高,还要包括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对于学校向心力的提高。

教育策划必须重视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选择定位以及一个很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案是教育策划的前提条件。

学校创造多种活动和交流模式:如校际间的教学比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改沙龙、教学开放日等;争取多承办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等。利用各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扩大影响。在承担准备和组织工作中,锻炼教师的能力,同时学校对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学校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篇】

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得差别,两者的对象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实施者不同。但两者又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化,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射;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形象的塑造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

企业形象构成的要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理念形象主要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信条、经营哲学、经营方针策略、市场战略等;行为形象主要包括企业准则、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机构设置、产品开发方向、公共关系促销手段、公益性、文化性活动等;视觉形象主要包括企业标志、名称、商标、标准字、标准色、事务用品、传播媒介、交通工具、制服等。企业文化的三个构成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

精神层主要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宗旨;制度层主要包括各种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企业开展的活动等;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企业建筑风格、企业内外环境、产品特色、技术工艺、厂徽、厂歌、厂旗、厂服、厂花等。

把这两者的构成细分,就不难发现他们是一一对应的,理念形象对应了精神层面,行为形象对应了制度层面,而视觉形象应属于企业物质层面的东西。由此看来,他们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但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企业形象不等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长期培植,员工共同创造形成的企业独有的特质和风格。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发展方向,影响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反应。可以说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两者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但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形象的根本前提,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形象。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

(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组织形象提升。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管理风格和良好的经营状况,为企业树立信誉,扩大影响,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从企业文化的建立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组织形象提升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经过以下步骤:首先,建立一个运营团队,调查组织文化的现状,分析组织文化建设的要求,诊断出组织现有文化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组织文化定位奠定基础。其次,分析组织的行业特征、使命、发展远景与战略,通过对组织文化基本要素的界定,对组织文化定位。再次,提炼出科学、简练、准确的核心价值观,完成组织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

然后是以企业核心价值为中心,对相应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任用、培训、绩效与激励、沟通),将组织的核心价值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并结合公司战略与目标,形成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组织文化的行为与制度层面的建设。

最后,运用cis等营销手段,把组织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起来,以系统观为指导,将组织文化提升为企业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展示给社会公众,最终树立起组织的良好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标志着组织形象的整体确立。而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法宝。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二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三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从这三个竞争层来看,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比较直观和外化;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也是组织文化外显的桥梁;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体现了组织的信念和精神,也表明了组织追求和倡导的价值。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正处于一个核心层,对企业增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对99《财富》论坛的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说过:“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对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公司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比较被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支撑着企业,激励着企业员工。

所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可,员工就会对企业形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企业的工作产生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使命感;对企业的利益产生维护感。员工便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企业效力。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和可持续的发展。反之,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的价值取向,没有顺应社会发展的经营理念,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

例如,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的知名电器企业——黄河电器厂,该厂生产的黄河彩电曾经一度畅销,但是由于管理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注重创新,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销声匿迹。21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如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都将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企业文化也要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同仁堂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同仁堂一贯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建立起了其文化质量观,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

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已任,恪守诚实敬业的品德,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始终坚持童叟无欺,一视同仁。

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面对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不断进取和创新。如今的同仁堂,继承了历史上讲人和的好传统,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新内容,从多方面创造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公司以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为原则;以“人和”为特色;以关心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内容,营造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以塑造企业形象为重点,形成良好的物质环境;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形成特色突出的文化环境。

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改革用人机制,制定和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优先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为学有所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

同仁堂从最初的作坊店发展到今天的集团公司,从民间验方、宫廷秘方到高科技含量的中药产品,从丸散膏丹到片剂、口服液、胶囊剂等多种剂型,330多年的历史无不渗透着同仁堂文化的创新发展观。

在企业发展上同仁堂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同仁堂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立足本市,扩展全国,进军海外,建连锁店;积极进行符合同仁堂发展需要的新技术项目的落实与探索;积极借助国际互联网络的优势,探索符合同仁堂特色的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尝试建立符合同仁堂药品质量要求的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探索海外融资渠道,做大做强上市公司。

21世纪的同仁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

透过同仁堂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不难理解究竟是什么使同仁堂跨越三个世纪仍保持青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把优势的文化传承下来,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使优秀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

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长期坚持和培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六篇】

摘要:旅游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包括市场、政府等因素,但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包括推动、规划、协调、管理等。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的一些问题。

进入21世纪,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中国尤其如此。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为打造旅游城市进行了很多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目前我国发展旅游经济,政府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而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调节处于从属地位。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经济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在旅游业上做文章,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挥国际旅游的创汇能力以及国内旅游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场运作的灵敏度和即时性看都如此。然而旅游业也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由此就需要“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联手介入,旅游资源才能实现合理的优化配置。

1、市场因素。

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类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市场因素地制约,主要表现为市场提供和需求两个方面:

(1)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了生存和发展需求外,人们的需求越来越转向娱乐、休闲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旅游就是人们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点我们从“五一”和“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火爆场面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人们的需求直接导致旅游业的不断升温,这就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2)市场供给。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飞速发展中,但仍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或者说其发展在旅游产品的质量、价格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旅游行业成为人们投诉的对象之一。一方面,人们需求各种类型的旅游品种,如观光型、体验型、疗养型等多种,为市场供给提供了需求;另一方面,旅游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求其自身不断完善,这必然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

2、政府因素。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所采纳的旅游发展战略。这主要是由旅游业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1)从旅游产品的特点来看,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信息性和公共性特点,需要政府对其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协调。旅游需要涉及旅游者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消费活动,涵盖园林、旅游、城建、能源、邮电、商业、建筑、教育和文化等部门,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2)从旅游产品的销售来看,无论是旅游地的形象宣传海事旅游产品的宣传都需要政府出面或政府帮助。旅游宣传包括对国家和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以及旅游线路、景区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交通设施公司等旅游企业形象以及旅游产品本身的宣传。这些工作由政府来做具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为政府是唯一能从宏观上有效整合各感知要素的主体,能全面有效地协调各类社会资源。

(1)政策规划、产业协调。

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城市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而这需要政府来协调,处理好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体育和其他产业的关系。

(1)推动作用。

(2)管理作用。

旅游由于直接是人员的一种流动,被视为城市的“窗口”行业,政府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是非常必要的。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推广个性化、细微化服务,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旅游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它要求政府管理是全面得,能覆盖各有关行业;要求管理师各方位的,透及市场各个层次;要求管理是权威的,能扫除各种非市场和市场障碍,这样很容易带来政府的缺位与错位。政府“缺位”行为是指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管理不到位,如没有发挥其协调作用、监督管理作用等;政府的“错位”行为主要表现在政府对旅游发展中“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偏要管“的行为。

(2)政府大包大揽行为与旅游开发的市场竞争机制的矛盾。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涉及面广,竞争性强,它属于经济的范畴产业。而政府采取“三包“政府,包办一切的方针,首长拍板的指挥模式,则忽略了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往往由于行政关卡过多,地域限制过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丧失强占市场的有利时机,看似轰轰烈烈却劳民伤财,导致“面试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比比皆是,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1、优化行政干预手段使政府与旅游。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政府的和谐行为成为关键性的要素。对于旅游经济而言,政府的和谐行为就是:政府在旅游发展中实施遵循旅游经济特性和发展规律以促进和保障旅游发展的所有合理、科学、远瞻、有效和可持续性的管理行为,这种和谐行为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政策的远瞻性、措施的有效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1)引导行为。

政府要积极通过各种政策和文件,引导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表现为:一是从观念上引导,对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和建设者的旅游产品开发观念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引导;二是从政策上引导,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引导旅游产业经营,提高阐明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避免各种经营主体在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2)协调行为。

政府的行为应当成为协调旅游市场的主体,需要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二是旅游市场中投资者、消费者和建设者之间的关系;三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四是政府内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3)控制行为。

政府的和谐行为还表现在控制方面:一是控制旅游行业中不规范的行为,保障旅游市场健康稳定;二是控制旅游经济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障旅游的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清政府的作用和优势劣势,引导政府的和谐行为,科学地规划旅游产业,扩展发展空间,推动管理创新,升华旅游形象,不断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篇】

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一)物流的概念与特点。

物流是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发展的。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是指在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各种物流资源进行优化处理,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过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现代物流是有效利用资源的服务体系。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现代物流强调满足客户的需求。现代物流更强调物流流程的管理和高科技信息情报的作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结合紧密。现代物流会更加完善组织网络,加速国际兼并与联盟,拓宽了企业的物流服务领域,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现代物流是以物流企业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为经营模式,凭其资产网络管理优势,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其他中小物流企业在分包上起衔接和补充作用。

(二)物流发展的阶段:

物流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分拨阶段、开发阶段和物流现代化阶段。

分拨阶段:物流分拨阶段是指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时期,美国将物流称为“物资分拨(physicaldistribution)其物流运作内容也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开发阶段:物流开发阶段的标志是经济学界和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物流开发。这一阶段大体上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单纯依靠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来获得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促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途径。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就成为现代企业获得利润的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在物流研究和管理方面的特点是把物流的各项只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从整体上进行开发。

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流通业正处在产业化发展的起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首先,市场化程度的大大提高。使得多种经济成分份、多种经营方式份、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其次,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连锁经营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导入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其后便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连锁经营组织1000多个,2万多家分店,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已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联合开展的快速调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含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近6万个,1998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约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0%左右。全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制造商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再次,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点,机会与挑战并存,来自国外的成熟的物流企业对我国的物流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学习国外物流企业成熟的运营模式以及管理理念是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所必须去进行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业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要促进我国工业化和下一步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流通产业化进程。

首先,物流业的发展良好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物流现代化的阶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连续推出三个物流现代化的五年计划,意在配套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韩国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并大大提升了物流产业化水平,为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工业化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相比较而言,物流产业化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物流设施、管理手段、经营组织方式上基本还是沿用了原来的一套,经营分散、管理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物流成本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全年的物流成本为8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中国为30%。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其次,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而流通产业的率先发展能带动第三产。

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物流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以物流的发展为基础的,物流对经济增长起着支撑的作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物流的发展是社会专业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正常运行。社会专业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工,必然带来货物在空间的位移,专业化分工越高,货物的集散在规模上就越大,在空间上就越广,而物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越容易被体现,因此可以说只有完善的物流系统,才能够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实际进行,才能保证货物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从而带来经济增长。

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描述,可以认为物流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纽带。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使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在一个极其广大的空间进行的,并且同样可能存在时间的差异性,只有依靠物流这一纽带,才能将整个复杂过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实现。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是保证社会专业化分工得以实现的前提,物流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起到前提保障的基础性作用。

物流除了对我国经济增长起支撑作用以外,物流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现代物流的本质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现代物流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可以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招商引资和外资的流入等等。

四、结语:

物流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物流专业毕业的我,我会在今后的物流工作中,禅精竭虑,为祖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也期待能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而同时,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整篇论文都只是在表面上对物流行业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五、致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在写论文的期间,许多同学以及任课老师都给予了我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论文才得以完稿,再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3]《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余世明2006年。

[4]《国际货运物流实务、法规与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杨志刚2003年10月。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八篇】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农业机械设备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是体现在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责任问责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另外相关农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这不仅降低了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工作的实际要求。

农业机械技术不成熟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了农业机械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结构发展体系,这种不成熟的技术会直接导致农业机械发展的不健全以及不平衡。

农业机械技术人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有很多农业机械技术人员自身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正常持续发展,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改进建议。

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正规,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

在农业机械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农业发展中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机械的作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与此同时,在这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真正将农业机械进一步优化发展,无论是相关单位还是技术人员都要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机械的作用,使其能够发挥其实效,进一步重视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3.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农业机械的发展为整个农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需要逐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优化农业机械的效果,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真正将农业机械的工作发挥出来,实现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相应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重视现代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传统的粗放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型农业,优化现代农业的自身发展。

3.3优化现代农业结构。

科学良好的农业结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和投入,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结构,真正将农业机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和效果,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在现代农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的农业机械理念和方法,创新农业机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优化现代农业的自身结构。在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从而实现农业内部结构又好又快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优化农业机械使用效果,真正发挥其实效,通过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优化现代农业结构、重视农业机械的作用等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农业机械的效果,充分重视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现代农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的质量和发展。总之,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农业机械的效果,需要党和国家、政府以及相关人员三者的共同努力,促进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九篇】

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还担负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责任。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经济有了好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就必然会有更强的经济支撑和更宽厚的生源基础;同样,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了,又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从而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成人高校怎样配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怎样通过双方的良性互动来达到实现合作双赢?这不仅仅是校企双方、地方政府与学校之间必须协调一致的事情,更是理论研究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者。

在社会发展的诸事业中,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高等教育又处于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处于一个转型期,进入了提高全民素质、增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全新阶段。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和核心竞争力。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地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一般都是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需要而变化,基本上都是社会需要什么类型人才,成人高校就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教育与社会经济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强,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打造地方发展软环境、带动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

地方成人高校主动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科学研究项目库,全力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龙头行业、企业的支撑作用,通过抓重点、攻难点、突破热点,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积极有效服务地方经济,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高等学校研究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强劲的指导性、针对性、推动性,尤其是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结合方面,或主动服务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或直接牵头负责,或积极参与,提供热情服务,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承担了大量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基本上担当着社会先进理念、先进文明、先进文化的学术领导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火车头和科技加速器、高新企业科技孵化器的支持和支撑的关键作用。

(二)成人高等教育是地方增强软实力,良好形象的提升者。

地方形象,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通常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基于文化的创新力、传播力、生命力而形成的精神、道德和思想力量。软实力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目前,地方软实力在综合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地方形象对一个地区安全和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提升软实力,塑造良好形象,对于提高地方民众综合素质,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地方成人高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地方形象意识,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乘势而上、有所作为,把树立、展示、传播、培育、维护地方良好形象,贯穿到成人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科技、管理人才,有力推动了地方科技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与时俱进的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净化了地方的民俗民风,提升了居民的基本素质,持续培育了地方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在维护、树立、展示地区形象意识的能力方面,得到了大力提高,有效拓宽了实现途径和传播渠道,人才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拓宽科学规划研究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地方城市的学术氛围的形成,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提高了地方在国际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为地方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许多成人高校都逐步成为地方高层次决策咨询、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孕育、传承的基地,地方城市特色名片,并代替地方政府主动笼络和延揽高层次人才,从而使地方的国际竞争力、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日益增强。让全体民众都能为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是精英人才荟萃的高地,人口素质提高的加速器。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大学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英才、各种各类名师大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区级水准,有与之匹配的精品成果。他们耐得寂寞,静下心来做学问。恪守学术道德,善于逆向思维,敢于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不沽名钓誉,敢于争鸣,努力推陈出新。做到了对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他们以个人带群体,形成人才队伍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他们所开展的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生源基本都是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他们知道地方真正需要什么人才,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肩负着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成人高校能够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的需要,贴近生产一线的实际,持续不断地着力培养生产实践需要的人才。帮助地方单位寻找最优秀、最聪慧的人才,深度挖掘生产需要的人才,注意识别、精心呵护优秀人才,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帮助一线职工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有了坚强的人才保证。事实也正是如此,历经多年的积累,成人高校的周边地区,在企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科技人员;也无论是地方社会还是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集聚了一大批由地方成人高校输送培养的学生。同时,高校聚集了文化名流、知识精英,为培养出地方需要的人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没有优良人才载体的高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大批人才从何而来?可以说地方成人高校培养、聚集大批人才,是地方人口素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办学规模上片面追求“大而全”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地方成人高校大多存在追求所谓规模效应的“大而全”,盲目扩大招生,扩大规模;与许多普通高校一样,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农、工、经、管、文、理专业应有尽有。岂不知,随着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生源逐年萎缩。有许多普通高校都因生源的年年下降,而招不满,吃不足。事实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不同地区、经济基础不同、所发展的产业侧重点会有所区别,不同地方需要的人才,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作为社会对岗位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追加教育的重点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成人高校没有看到学校的差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没有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各自特色,无法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不能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生源萎缩,学生质量下降。

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必然带来成人高校生源的减少,同时,现在报考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不需要带高中毕业证书进行验证,许多初中甚至初中都还没有毕业的社会青年,都成了成人高校招生的主力。生源本身文化素质的降低,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了相当多的消极效应,造成生源质量严重降低,使得成人教育的难度加大,教学质量再怎么狠抓,都上不去,没有办法提出较高要求。再加上社会风气的浮躁,名目繁多的办学形式,不上课、免考试,只要交钱保证拿到毕业证书的冲击,教育质量每况愈下。教学质量的降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自然不高,他们所持有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不被社会认同,不被企业认可,职业技能当然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抗衡。这在根本上,也造成了学校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三)课程体系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普通高校所承担的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手段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课程设置普教化,上课形式理论化,知识体系全面化,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实验,没有实践,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受教科书的限制,很快将一本书讲完,就画重点,准备考试。修业时间不能延长和变更,弹性学制没有推开。说是让学生自学,实际上,大部分学员都来自企业一线,正常上班满负荷,下班再加班,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即使偶然有点闲暇,也希望休息一下,不可能再去翻书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新意。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教材,基本没有具有成人特点的教材。没有办法,成教单位只好选择普教教材或选择高职教材。而这些教材多数是一年前编写的,甚至是几年前出版的,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四)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多独特之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成人性、能力应用性、内容的高等性、学习形式的业余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等本质特征告诉我们,成人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即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但成教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际办学状况来看,其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度很大。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因材施教,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既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又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更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没有应有的监督,无法调动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不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终身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策略选择。

(一)在办学模式上走特色创新之路。

成人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往往求全求大,希望像普教一样,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岂不知一味地追求在籍生数、专业门类、综合性,已经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教相比,其自身实力决定了并不能拼规模。成人高校什么专业都搞,到头来可能什么专业质量都保证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内容,也决定了其不能发展成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校。成人高校发展成大规模综合性学校,至少目前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成人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应适度,要突出特色,用特色来吸引学生。特色、创新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生源是生命线,质量更是生命线,成人高校应依靠特色创新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络,探究经济发展的专业方向和结构特点,了解地方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专业人才,找准了市场定位,突出培养、输送地方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要扬长避短,避免与普通高校发生面对面的竞争,不为同一专业争夺社会上数量有限的生源,选择社会有需求但普通高校还未关注或者较少关注的专业,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布局寻找到新的生源增长点。要在课程专业、师资、办学方式等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跟在普通高等教育后面走,一味地模仿,人家开什么专业,成教就开什么专业。这样很难赶上,更不会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将是很不乐观。当然,规模优势并不是不可取,它对成人高校这个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就一个具体的成人高校,不一定需要很大规模,也许某个专业只招几十个学生,就业可能非常好。因此,成人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更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坚持走培养职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只要能满足社会需要,就有生存价值。

(二)创新专业方向,扩宽招生思路。

成人高校招生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日常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各界评价和认可成人教育办学信誉、办学效应、办学质量的集中反映;是成人教育市场优胜劣汰、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完善,学校招生必然市场化。高校招生原来是卖方市场,现在早已是买方市场。学校每年都要花很大力气去吸引学生来就读,学生们选择哪个学校就读,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成人高校不能观望,要主动适应市场、融入市场,主动出击。应该要提前准备、提前思考、提前安排;将招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将自己学校办学条件、学习环境、专业设置、毕业就业等的优势推销给学员。要寻求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思路的创新,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无缝连接的路线。将成人教育办到工厂,办到企业,办到社区,办到高职校、中职校,甚至办到乡镇。将这些地方拥有职业技能提升希望和强烈的就业愿望,化为成人高校潜在的生源。对于已经入学的学员,抓住想进一步深造的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文化复习,将他们推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创出声誉,扩大生源。

(三)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人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要对学员职业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开设的课程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成教要善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应与行业企业合作,让行业企业参与,从课堂开始,结合真实工作过程,逆向单一课程设计,从单元设计到整体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能够体现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精编经典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练,引进新的科技成果,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全面进行课程内容重组。

以真实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整合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确保所开课程对学员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起到明显促进或主要支撑作用,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优化教育方式,突出方法的探索性、学生的参与性,体现教与学的合作互动性、合作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导向、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以卷面分数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操作能力为导向、以应用创新为目标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这样,把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综合匹配协调研究,都在教学模式中体现和实施,如此,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

(四)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要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在素质上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融成人学员的能力、知识、综合素质为一体,把学员培养成善于生存、学会认知、勇于创新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针对目前成人教育中原有专业课程彼此相互独立、内容陈旧、对实践指导性不强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科课程要以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为基点,不断拓宽口径,构建专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成教的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员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一定要能够走进成人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的主体,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习融为一体,多开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能反映科学研究前沿成果的技能型课程,既能考虑到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综合,切实体现课程的“职业性”特征,强化成人学员的职业意识,促进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和交叉渗透;还要能兼顾各类活动及各学科的综合,进而建构立体交叉的多学科、综合化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成人学员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的职业能力。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元价值取向,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培养目标,让成人学员在课程的发展中,自觉地运用其判断力和智慧,去寻求同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保证人才培养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公务员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篇】

在林业开发以及发展过程中,森林土壤是最根本的因素,林业植物的生长中需要的养分、水分、光能、热量、空气等除了个别的是大气作用,水分以及养分还有部分氧都是依靠森林泥土的供给,同时依赖于泥土的撑持,植物才能够进行成长。泥土中具有肥力特征,是泥土为植被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能量的能力,是泥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属性的集中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受限于水分、养分、通气以及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这四个因素的综合。所以,森林泥土肥力状况不仅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也能够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森林泥土是一种天然形成的产物,不仅能够哺育现有植物的生长并且还有使之再生的能力。

2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土壤质地。

质地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以各种比例组合而成。根据各种土粒级百分比,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在化验室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确定。森林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气性、透水性及温度变化,因而质地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南方低山丘陵林地土壤多黏土、壤土,结持力紧密,易于板结,通透性差,保肥力强,但易导致地表水土流失,这种性状不利于杉木生长,对毛竹繁衍、生长尤为不利。在林业集约经营中应重视土壤质地的调查研究,在速生丰产林培育中尽可能施加有机肥或间种绿肥,并强化幼林阶段的土壤管理,增加松土锄草次数。黄泛平原林地土壤多砂土或砂壤上,通气透水性强,适宜杨树、泡桐等生长,但由于土壤水肥保蓄性能差,加之降水较少,土壤干旱缺水成为肥力发挥的主要障碍。

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就是在种植植被的地区内植被的根系活动范围。它直接影响到泥土中水、气的含量以及植被需要的养分含量,同时也会对根系的成长以及树木抗风能力。在山区一定要特别注意土层的厚度情况,因为在山区山地中森林泥土石块多、土层厚度不厚,所以在山区造林一定要按照土层厚度选择种植区域。在勘测探索时土层的厚度要区分为两层,两层厚度之和为准,少于三十厘米是薄土层,三十到六十厘米之间是中土层,六十厘米以上是厚土层。山地土壤的厚度和地貌情况以及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有关,大多坡底因为岩石破碎形成的结构疏松风化壳较厚,土层厚度也厚,坡中以及坡上土层厚度就比较薄,所以其分布是具有规律的,在选择植林造林时或者策划图纸时可以根据地形位置当做土层厚度的参照,同时进行勘测作为证明。

土壤水分。

泥土的含水量对泥土中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成长产生作用,在树木生长有着限制影响。泥土中的每种作用力都会对水分产生作用,划分为重力水、吸着水、毛纲管水以及膜状水。重力水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都会渗流出土层中,不会被树木所吸收。吸着水以及膜状水在泥土中受泥土颗粒的分子引力作用下,仅仅的束缚在土粒表面,接近固态水的性质,也很难会被树木所吸收。毛纲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能够被树木根系吸收,是树木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7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