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历史性变革力量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凝聚历史性变革力量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和诸多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沉着有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有机结合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机制,有效抵御了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2013—2023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攀升,2020年、2021年、2022年相继跨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2.4%。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84.7%,年均增长5.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了重要驱动力,2013—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以及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
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牛鼻子”。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呈现新气象,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凸显。研发经费投入成倍增长,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长2.2倍;投入强度为2.64%,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R&D人员总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科技自立自强成果持续涌现。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大飞机制造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四成。
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方兴未艾,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动能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17.36%,比2015年提高2.52个百分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3—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服务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动车组等新兴产品产量增势强劲,202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3.3%、54.0%、63.2%。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持续壮大。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7.6%,比2014年提高18.4个百分点。
三、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提升
协调发展是下好全国发展一盘棋的制胜要诀。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我国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更趋协调和可持续。
朋友在文博会体验3D奇幻空间。 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普遍应用,202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4亿千瓦,比2012年增长11%。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5.7%、33.6%,分别比2012年提高6.3、5.4个百分点。数实融合发展扎实推进,2013—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比2012年提高27.1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53.6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2013—2023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7.6%,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1%,明显快于整体投资增速。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乡村振兴全面提速,乡村面貌显著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缩小至2023年的2.39。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3%。
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发展更加平衡。2013—2023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6.9%、7.1%,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1.6%、21.5%。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动力源地区引擎带动作用得到加强。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壮大,一批中心城市辐射力日益提升。
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我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万里山河增添了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亮丽底色。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6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2013—2023年全国累计造林总面积6779万公顷;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提高2.39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双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速,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2022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29%,比2012年提高3.5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9平方米,增加3.03平方米。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2013—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3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6.4%,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内生动力活力积聚增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面对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激发,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由2012年底的5500万户增加到2023年底的1.84亿户。
外贸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1.8万亿元,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从11.1%提升到14.2%,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我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在提供创新质优“中国制造”的同时,也向世界敞开超大规模的中国市场,进口规模从2012年的11.5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0万亿元,为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外贸主力军作用更为突出,汽车、船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成为新增长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为外贸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巨大成就,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功建设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我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近年来,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2021—2023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3—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城镇调查失业率除2020年、2022年受疫情影响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5.5%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3—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2%,快于同期人均GDP增速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13年的16.9辆增加到2023年的49.7辆,服务性消费支出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从39.7%升至45.2%。
社会保障惠及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3.0亿人、2.4亿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有力发挥了可持续的托底作用。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素质持续提升,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5.7%、60.2%,比2012年提高3.9、30.2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康中国行动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有效筑牢国家经济安全屏障。
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连续稳产增产,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经济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也为稳预期稳物价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2023年12月6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图为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外景。 新华社发 孙文湛/摄
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油、气、电、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7.6%。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比2012年末增长1.5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在建核电规模保持世界第一,超过发电总装机的50%。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87.6%,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超四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回首新时代十余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国经受住国内外多重风险考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践昭示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征途如虹,浩荡前行。我国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