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论中国梦字论文实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7617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论中国梦字论文实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一篇】

一句新年的祝福,流露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祝福的手势,蕴含着多少人对亲人的期望;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情。

春节到了,新年到了,一年又过去了。1月25日,浓浓的中国情就早已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中。大街上,房屋中,小巷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普天同庆,人山人海。孩子们换上了新装,大人们互相拜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人人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爆竹声,欢笑声,祝福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飞到了人们的心窝里。

过年的气氛也飘逸在我家。大人们忙碌着,我也不甘示弱,在我的`帮助下,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上桌了,鸡鸭鱼肉美味无比。品尝完了美食,我们放起了烟火。我们管看着地上绚烂的烟花,不时地抬头一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光彩夺目,有如仙女洒下的五彩花瓣,好似喷泉喷出的缤纷水珠,仿佛女郎扔下的绚烂珍珠天空被烟花装扮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夜幕早已降临,我们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天空绽放的“鲜花”。这时,爸爸也没忘给我一样“礼物”——压岁钱。虽然我的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熬到了《春节联欢晚会》,那优美动听的歌曲,那幽默风趣的小品,那滑稽逗人的相声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

看到这儿,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二篇】

结,所谓一环扣一环,打作一团。代表着紧密连接,团结友爱,中国的特别的一个吉祥物就是“中国结”。

在原始时就有打结记事的说法,到现在变为一个红红火火的吉祥物,它的出现代表着喜庆,蕴藏着秘密,一个关于中国的秘密,每每看见这样小小的挂饰总会想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拆开结,里面包含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当中的文化全部参杂在了这结当中,列如烽火戏诸侯、火烧赤壁等等著名的历史事件,都一一的被穿插在其中。它代表着国人的回忆,历史的重现,让人们至今仍记忆犹存。而现今会打结的人越来越少,许许多多精美的结都是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冰冷的机器打出来的无一不是没有人情味的疙瘩,外表看似喜庆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在之间萦绕。

“结”字拆开来就是“纟”和“吉”,那绞丝旁就犹如一根火色的细绳绑在“吉”上组成了“结”,它象征着吉祥呗缠绕在其中、紧紧套住,不让吉祥从身边跑掉,给人一种打开有惊喜的的感觉,这是一种友好的象征。现在看见许多外国友人他们身上的挂饰都带有中国结,连女的背包上面都是带有平安结的挂链。他们无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中国风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来无数的人想去发现它、挖掘它,就像一层面纱覆在一位妙龄少女的脸上,你总会忍不住去探寻她美丽的容颜。许许多多的人与其说他们不懂中国文化不如说他们不理解中国文化,打成结的线就像传输带一样,它连接着你的心,为你传送着中国的文化,让你仅仅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饰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寓意。

中国的历史发展,坎坷、曲折不已。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屈辱史。先是通商战争,再是八国联侵华,从《马关条约》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这些事件就如一根又一根的线,它们打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结,悲伤的气息穿插在其中,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消散,它们锁着你的心,让你不停的回味着历史的痛苦,虽然这些屈辱的结让人愤慨,但是也让人们能深刻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根纤纤细绳它们在中国这土地上纠缠、盘旋,结成了一个只属于我们的中国结。

心有千千结,里面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让人猜测不已,只有打开那个结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平安结,它代表着平安吉祥,每一个结都有不同的寓意。中国结复杂多变,想要知道它的结法,首先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手工制品,它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结,中国结,把幸福、吉祥缠绕其中,结的缠绕,一圈又一圈的绕住了中国的文化,缠上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知道简简单单的结,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让人着迷。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三篇】

读后感悟是指读一本书、1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首音乐,然后把感悟和感悟写进1篇文章,叫做读后感悟。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实用论中国梦字论文实用(10篇)”,但不是爱读书的人,每次读书都是虎头蛇尾,一旦不能一气呵成,就从此搁置了,于是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看了一半的书,或将书翻扣着将封面封底统一向上,或夹个书签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论书籍更是如此。要“照镜子,正衣冠”,我应该老老实实承认,每次写个人评价“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是撒了谎的,对于我这种说假话已经近乎习惯的人,的确应该“红红脸,出出汗”好好进行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儿子读高三,经常会在网上买书,中学封闭管理,无法收快递,地址常常留我的。鉴于此,我比儿子早一步接触到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好,太阳暖暖的照着,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飘落下来,一地金黄。水池边的长椅被晒得暖暖的,四周静悄悄的,应了一句俗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我干脆坐到长椅上,打开快递包裹拿出《中国哲学史》,四周一片静谧,内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乃至干净,“1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冯友兰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对望。

不得不说,《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读物,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思索人生。

冯有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某种哲学的特色。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着众多的门派和不同的发展完善阶段,在中国,哲学与人人有关,中国哲学支撑起了中国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人的感情倾泻出来,保持恰如其分,达到“和”。“和”来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须。这个思想适用于表达人的感情,也适用于表达人的欲望。每个人的行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平衡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当然,有些事情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必须要去争取,没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仅仅是人生过客,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应当通过努力来成就自己。而现实的欲望常常让人疯狂,不择手段让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等各种财富最大幅度的增长,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力为荣耀,争一时之高下,此刻,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为了什么?那真是我们想要的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最后只不过或无或有的一块墓碑而已吧!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记得有一次在领导宴请西班牙客人时,席间听到这位客人说,中国的问题是“管了太多的穷人,所以富人的负担很重”。此刻,这个问题用中国哲学观点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王道”,中国需要富强、渴望富强、离开了“富强”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富强”所能解决的,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

我喜欢买书,但不是爱读书的人,每次读书都是虎头蛇尾,一旦不能一气呵成,就从此搁置了,于是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看了一半的书,或将书翻扣着将封面封底统一向上,或夹个书签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论书籍更是如此。要“照镜子,正衣冠”,我应该老老实实承认,每次写个人评价“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是撒了谎的,对于我这种说假话已经近乎习惯的人,的确应该“红红脸,出出汗”好好进行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儿子读高三,经常会在网上买书,中学封闭管理,无法收快递,地址常常留我的。鉴于此,我比儿子早一步接触到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好,太阳暖暖的照着,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飘落下来,一地金黄。水池边的长椅被晒得暖暖的,四周静悄悄的,应了一句俗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我干脆坐到长椅上,打开快递包裹拿出《中国哲学史》,四周一片静谧,内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乃至干净,“1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冯友兰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对望。

不得不说,《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读物,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思索人生。

冯有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某种哲学的特色。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着众多的门派和不同的发展完善阶段,在中国,哲学与人人有关,中国哲学支撑起了中国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人的感情倾泻出来,保持恰如其分,达到“和”。“和”来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须。这个思想适用于表达人的感情,也适用于表达人的欲望。每个人的行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平衡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当然,有些事情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必须要去争取,没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仅仅是人生过客,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应当通过努力来成就自己。而现实的欲望常常让人疯狂,不择手段让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等各种财富最大幅度的增长,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力为荣耀,争一时之高下,此刻,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为了什么?那真是我们想要的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最后只不过或无或有的一块墓碑而已吧!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记得有一次在领导宴请西班牙客人时,席间听到这位客人说,中国的问题是“管了太多的穷人,所以富人的负担很重”。此刻,这个问题用中国哲学观点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王道”,中国需要富强、渴望富强、离开了“富强”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富强”所能解决的,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着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也只有大师做得到。本书一半的篇幅在讲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从汉代起主要是儒道,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复兴,虽然名家迭出,却远没有先秦时期那样迷人。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也许我们平日并不会思考哲学问题,但知晓了老祖宗们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是我,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这样的民族,那都是因为中国哲学的基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使我们带着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释这个世界,去寻找关于一切的答案。

冯友兰先生说,他对哲学的理解是对人生系统的反省。人活着的话一定会想,这种想法是反省。

中国有很多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反省了自己一生的教育教育、人生探索,最终有了论语这一儒家经典。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儒学为国家正统学。儒家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家庭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考虑了儒家,儒家受到了很大的弘扬。

生活也是如此。没有反省的生活是无色的,就像雨天一样,没有太阳的照明变得灰暗,没有明亮的光彩。

反省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从出生到死亡们的大脑都在思考。虽然很细,但它证明了我们的生命!

书的最后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人们经常不说很多话就不会沉默。沉默是金,在成为金之前,不沉默是疯狂的。在光明的成功背后,一定要吃苦,经历黑暗,最终成功,拥抱光明。

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好比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的是以后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骄傲。当你不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每天过得充实满足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哲学道理,等待我们去理解,同样,这个世界也还有许多的哲学,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编”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近日拜读冯友兰先生之《中国哲学简史》,先生河南人,巧合的是,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二程皆是河南人,今日河南,古之中原也,中原人,居高而心亦高,近王又思道。

哲学,思想之思想,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内意义本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所述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之人任务便是让人向着越来越高级之境界成长,趋于至善,以成圣人也!

首先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六家”:阴阳、儒、墨、道、法、名家,接着是秦统一中国,主要用法家。两汉时期,以儒家为主,亦兼用黄老之术。魏晋南北朝出现新道家,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老学时代,佛教此间亦传入中国。到了盛唐,则以佛学为主,并与新道家相互激荡而发展出中国的佛学禅宗。梁启超则称这一时期为佛学时代。宋明时期为更新的儒学,它结合了佛学的成果,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儒佛混合时代,我们今天一般称宋明时期的哲学为理学,称二程、朱熹、陆王等为理学家。再下来就是清代,冯友兰认为清代虽然学术成就巨大,但其哲学思想成就比较逊色。随后,西方哲学传入,进而产生现代中国哲学。

无论何种哲学都是与当时之社会环境、政治生态息息相关,周天子的衰弱,春秋时代的不义之战、战国的争霸、秦王朝的统一又短命、汉王朝稳定的正礼、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动乱、隋唐的盛世、五代十国的短命、宋之繁荣、元明清之禁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需求,不同哲学的需求也正是民众之心理缩影,絜矩之道、无为之道、老庄、阴阳、兼爱、理学、心学……无不是一代代先师们为解忧于民,平治天下之真心,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怀念、敬佩之人,更是应秉承之道!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我们知道了我们如何而来。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做必不穷平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我们知道了礼。

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魏晋新道家让我们知道了艺术的魅力,找到了真风流。

禅宗,儒家和道家之合和,为中国之佛学,而不是在中国之佛学,让佛学从神坛走到平民。

程朱理学,让理气之结合,成为官家之经典。

阳明心学,禅宗之结合,最是那段“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故事引人入胜。致良知,又一次把“三纲八目”完美诠释。

如果用最精简总结,无非八字:内圣外王、以理化情,用此心实现董仲舒之大同愿景。

突然想到王戎失子的故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哲学让我们更加知道自己……更好发现自己……以致觉解。

和一些人一样,一直畏惧或远离中国哲学史,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原文(古文);其二是因为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需要更多的历史和文学知识,甚至想象力,个人相当不足。即便如此,还是抱着忐忑的心情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读后,真有“不虚此行”之乐,遂与大家分享之。

通俗易懂说概念。哲学应该是形而上的,就是用一个元素或概念把千变万化宇宙“固定”起来。作者在第一章中,非常好的阐述了哲学的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哲学?作者把它称为是思想思想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思想。说到什么是宗教之时,也是非常直白易懂,认为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还用非常有趣的例子解释了什么是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的,而爱上帝就是超道德的。其中,还回答了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危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怎么办?作者说,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深入浅出聊背景。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受到生活环节的限制和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百姓的根本,所以房价特别贵,电影《流浪地球》也是带着“老家”去流浪,不同于国外灾难片的移居星球。文中谈到,在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本”是指农业,“末”是商业。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因此也就有“本末倒置”的成语,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往往不高,素有“小商小贩”之称。

也就说,“农”是本,“土”是根,土地不能动,祖祖辈辈基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那么中国就发展起了世界上最为复杂,且组织得很好的家族制度。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梳理得非常清晰,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儒家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也强调个人的名利。因此说,中国哲学即入世也出世。

追本溯源叙“百家”。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它们成为主流是长期演变,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和不同“诸子”发展而来。在这一章节中,读者可以选择是否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或略读。理所当然,孔孟、墨子和庄子是必须研读的兴趣对象。

其中,在读儒家之说时,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巧合。苏格拉底是西哲的开端代表,但其没有著作,其“对话录”以及很多观点,都是其弟子柏拉图记录而为。这一点与孔子语录非常像,“论语”并非孔子著作,也是其弟子与之对话录,同样孔子也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弟子——孟子,犹如柏拉图以及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孟子和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共同的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够发展这些人伦。

以前,赏百家名言之时,常常感叹观念的正确,赞叹言语的精炼。但读罢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让我追本溯源,去理解或重推这些理论的演变、逻辑,确实比仅仅寻出这些观念和理论的意思是什么,要有趣得多,满足得多,“痛苦的苏格拉底”实际上更是一种“高级的快乐”。

朋友圈刷世界杯的时候,我读了这本书,两次。

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最后的鸡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也是哲学家。1935年完成了两本巨着《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语讲中国哲学史,英语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是这个《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从先秦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清晰,详细适当,深入浅出,只有大师能做到。本书的一半篇幅讲述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从汉代开始主要是儒家道路,外来的`佛教,禅宗的起源,儒家道路的复兴,名家反复出现,但远不如先秦时代那么有魅力。

中国和西方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价值,体验高于道德价值。因此,中国哲学的使命是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是内圣外王的道路。

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

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四篇】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促进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壮大进程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加强中国历史上边疆政策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边疆政策:特殊国情的产物。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是国人每每引以为自豪的。如果我们对此稍作认识上的升华和哲理上的思考,那么,它们即是指我们的先辈为今人留下的两项举世嘱目、无与伦比的历史遗产: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简言之即为大一统与多民族。这是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国情。

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于现代状态的。这一过程虽然十分漫长、复杂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这一区域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大致在黄河中下游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个中心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华夏,也有夷狄,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边疆地区的发展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全国范围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水平,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对全国范围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也是一个国族概念,“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民族发展大趋势的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的特征,是指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个性”和“特质”,即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一体”的特征,是指各民族的“个性”和“特质”在共同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特征和“一体化”趋势。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由多元到一体的凝结特点:先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多个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族;之后华夏族又融入北狄、东夷、西戎、南蛮等多种族群而形成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的汉族一经出现,就对周围的.众多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一是多元中的本土特点。中华民族尽管是由众多的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融合而形成,但这些民族无论是历史上已消失的民族,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多是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即便是有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具有外人的血统,也是在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二是在抵御外侮的共同斗争中,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不断升华。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他们之间虽然也有过冲突,但数千年来相互间不断交融已经将他们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成为他们共同的活动地域和共同的家园。当近代遭遇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时,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即被空前释放出来。

在历史演进中,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同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促使这种同步发展成为可能、成为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边疆政策的实施。边疆政策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实际上包含着物与人两个要素。可以说,边疆治理是一项针对人和物综合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因此,边疆政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处理民族关系,唯有调动边疆地区民族上层的积极性和为广大民族群众打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推进统一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良性发展。

边疆政策:内涵、外延与作用。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颇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其要者有从中央到边疆地区的管理体制、边疆的行政建置、边防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经济开发政策以及近代以来与边界交涉相关的外交政策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古代边疆政策的完整体系。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外延应该包括与治边思想有关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传统治边思想以及与边疆政策有关的人、事、地、物研究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国别的边疆开发比较研究等方面。

$false$。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五篇】

不知道一年前会以何种姿态写下诸如此类的话,有一点能够肯定,如果那时是在做一个值得憧憬的梦、规划一个所谓宏伟的蓝图,那么此时会是梦醒的时刻,也是自以为是,踏入另外一个似与自己无关梦境的'前一刻。

一年前,坐在监狱一般的围坳里狠狠埋下头,即便窗外花间的轻鸣也不能改变甚至影响一丝一毫的专注。

前一刻到后一刻,后一追溯到前一刻,方才发现岁月是如此轻贱,并不广阔的思维拘泥在身体里,一颗稚嫩的种子埋下,竟也活得充实而丰盈。

细想之下,自己并不是一个可以轻信所谓来生的人,正如此刻还对一年前那般专注的自我抱着谨慎、怀疑。

纳德君不知曾在哪面墙壁上写下这么句话——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自己没有那般勇气去猜测,人都是活在当下,当世敢于自称伟人尚且没有被唾液淹死、鞋底踹翻的翻掌可数。

捧与挖都是人的本性,遗忘又何曾不是,从这点上,人的智慧比之金鱼并不优渥多少。

纳德君心知肚明,人如果把自己临终反思提前四五十年世上依旧有半数能够成为伟人。

遗忘或许能够抹平伤痛,更多时候却是沦为数典忘祖的劣根。

或许有一点,他终其一生尚不可知,无论倾听几千几万人的临终祷告,一些人便是保留前世所有记忆活在下一世里,一切终究只是一如既往的延续。

命运不厌其烦丢下机会,生命长久的并不总是能够出格一些。

以至于再看经年往事、云卷云舒,竟可以洒脱的如同局外人一般自如了然。

诸君千般求来世,徒劳万世永沉沦。

活在当下吧!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六篇】

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像鲁迅嚼辣椒驱寒、王亚南苦读成才、苏东坡、郭沫若、华罗庚鲁迅就是用他的笔做枪把一个将要“灭亡”的民族拉了回来。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拼搏。

我的梦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国家bb调查员,本着“为国调查、为民服务”为宗旨,把握形势任务,借党的十八大“中国梦”的东风奋力推进二次创业继续坚持强化实干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讲实话、干实事,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调查业务知识,深入基层第一线客观反应民生民意。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要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调查对象服务。中国梦!就是现在,用我的力量,用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力量用坚强、勇敢、创新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用学习、用实干、用拼搏、用坚定不变的信念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让中国大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强国!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七篇】

构图,就是将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加以艺术的条理化。

中国画向来讲究构图,南齐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经营位置”即是构图。

构图又名章法,或称布局,也称“置陈布势”。

《中国画论》(周积寅著,2005年7月编,1版)中写道:“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明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局意象为第一”,清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学以经营为第一”。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实际,呼应、开合、露藏、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能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间,使无画处皆为妙境。

中国画的构图有其特殊规律,因为中国画在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的特殊性,加上本民族长期的风尚和人民的生活、欣赏、习惯直接关系到中国画的构图,宋代郭熙提出了“三远论”即:平远、高远、深远。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提出:“凡作画者多空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之。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缀辞徙工,不过陈言而已。”现代画家在构图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着围棋,下子格格,皆可以落,格格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以处落墨,切忌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风,一笔失当如棋局败。

(王树村《民间画诀选辑章法》,见美术1961年第六期)构图中的线条在秦汉时期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如画像石像砖、木版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等,都是以线造型的。

《人物龙凤图》是毛笔在丝绢上勾画的,可以说是最早的白描人物构图作品,该画面人物造型简洁生动,墨线用笔流畅挺拔,线条纹饰经过精心刻画。

总体说这时期线条还较稚拙,不够成熟。

根据古代和现代画长期的经验积累,现在中国的构图日趋明显和成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定的构图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舍。

没有取,画不能立形,谈不到构图;没有舍,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画不上,即无宾主之分,又无轻重,大小的处理,便没有章法而言。

黄宾虹说:“对景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

2、定宾主之位。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体。

主体是画中最主要的形象。

有了主,还要有宾的陪伴(陪衬),陪伴便是宾。

元汤庄在《画鉴》中说:“画有宾有主,不可使宾胜主。”

3、立远近大小之形。

宾主既定,就要考虑形象因透视关系而产生大小不等的形状。

宋李成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山水诀》)。

4、取势与写势。

所谓“势”,“此是往来顺逆”,是一种形象的运动感。

在形象上,势有欲高者,有欲下者,有仰视,俯视,也有奔腾以跃之势。

顾恺之称构图为“置陈布势”,就说明了势在对象的表面,是对象生动而有节奏的形式感。

5、呼与应。

画中的“呼其应”,简言之便是画中的形象,得到前后左右的关联。

民间画画称“呼应”为“顾盼”。

呼应有画内呼应和画外呼应。

在绘画中,呼应不仅是内容,即在形式上也存在。

如墨与墨,色与色之间的呼应。

6、大空与小空。

中国非常讲究空白,空白直接关系到形象在画面上的安排。

“挂一漏万”即说明了“留空白”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特殊聪明的办法。

7、黑与白,虚与实,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清秦祖永《桐阳画诀》写道:“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布景一定之法,有变化错综,各随人心。”

8、疏与密,松与紧。

画忌平,忘齐忌均。

有疏有密就打破平均,松与紧,一是指用笔用墨的松紧与紧凑;一是指形象在画面上密集与疏散。

9、繁简。

“繁中置简,静与生奇”。

(明沈周绂《江山渔色图》卷)。

10、纵横与参差。

画有一竖一横:横者以竖者破之,竖者以横者破之,便无一顺之弊(清华翼纶《话说》)。

高下参差,石之灵者出自天成(清沈宋骞《芥舟学画编》卷四)。

11、动静与奇正,山本静也,水流则动。

水本动也入画则静。

(清迮朗《绘事雕虫》)。

图意奇奥,当以平之笔达文;图意平淡,当以别趣谈之。

所谓化腐朽为神态笑。

(清云薰《山静居画论》)。

12、边角的处理。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

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面向现实生活的风气盛行,画家开始表现时代的脉搏。

西方定实技巧和写生速写的引入,提高了我国绘画的造型能力。

画家开始摆脱前人粉本,刷新了中国画构图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和画家心态的开放,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中国画兼收并蓄,画家不仅从唐宋绘画、楚汉帛画中汲取营养,而且从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进行借鉴,使中国画构图无论在设计,创意、还是对线条的运用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线条的形式美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线条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

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无界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

这两者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

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

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

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画构图虽然加入了一些西方的绘画构图和设计因素,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有其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构图形式的多样化还是脱离不了以上的构图法则。

只有深刻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的内涵,相信中国画构图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1]周积寅.中国画论集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李子侯.工笔人物画.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八篇】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国家。

中国,拥有3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的国家。

中国,拥有56个各具特色的名族的国家。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

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中国人。中国的万里长城,中国的秦始皇陵,中国的圆明园,中国的颐和园,中国的故宫,中国的一切,它们感染着世界,感染着不同肤色,不同血统,不同种族的任何一个人。中国的内涵,中国的信心,中国的进取,中国的精神,正在一步又一步的证明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四川,震惊了中国,更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的团结,世界看在眼里;中国人民的坚强,世界看在眼里;中国人民的隐忍,世界看在眼里;这一次的伤害,触动着全民族人民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继而迸发出整个名族人民的力量。民族的大爱,呼唤着遇难的老少病幼;名族的大爱,呼唤着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心;民族的大爱,呼唤着滞留在海外未能归来的赤子之心。那一刻,那一份,那一秒,温暖遍布神州,满及全球。

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中国人,今时今日,中国改革开放60周年了。中国在各个方面的突飞猛进,让自己惊叹,也让外人惊叹。有一句话对中国人是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过去,中国封闭思想极度严重,闭关锁国,可谓“国”不聊生,可谓内外皆伤。然而如今,中国这只巨龙正在慢慢睁眼,慢慢苏醒,也许悄然间,世界将叹为观止。也许别人不曾留意,中国正蓄势待发,全力以赴,世界夺魁。

我骄傲,我自豪,我是中国人。奥运会虽然已经闭幕,却又近在眼前,仿佛昨日我们还在为中国健儿加油呐喊,助威摇旗。面对中国健儿的骄人成绩,中国健儿的奋力拼搏,中国健儿的视“金”如归,当仁不让,我们成为最大的赢家,最大的骄傲。作为东道主,我们在准备的期间,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充裕自己的力量。为了做得更好,我们不惜一切,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场馆会所。居住条件也尽善尽美,基本设施也力求为别人着想。奥运期间,志愿者服务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服务质量之所以一流,是因为他们付出比一般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他们的幸苦只有自己知道。他们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奥运前的不愉快,风波,不曾停息。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成功开始了,成功进行了,成功结束了,那期盼已久的奥运盛会。中国的坚忍不拔,中国一路挺了过来,中国一路扛了过来。中国奥运的最美句号,我们也画下了。我们都相信中国人是最棒的。

中国的实力,中国的精神,都是不懈的,不可忽视的,身为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世界重新洗牌。也许,很多小国家支持不住,摇摇欲坠。但是我相信,中国将凭借着这60年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我相信,中国一定可以安然度过这一个劫难,经得起更大更狂的风吹雨打。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九篇】

构图是构思的物质的具体体现。

本文从构图的基本原则入手,从三个不同方面对中国画的构图要点进行初步探索。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它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曲径通幽,艺术家就是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符号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

艺术家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抽象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构图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构图在中国画论“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它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包括笔墨、线条、形象、色彩等都展现在构图中。

因此,构图必须从整个局面出发,最终达到整个画面的变化统一,虚实相生,为完成一件的艺术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图的法则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变化统一,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只有在变化统一完美结合时,画面才会主次分明,清新不俗。

作画的过程是逐步通过用构图、笔墨来组织塑造具体形象,达到创造艺术境界,表达作者之意的过程。

从“立意”开始,根据事物给人的感受,通过“意匠经营”的手段,对画面的艺术形象进行艰苦的构思、组织、概括和提炼。

在作画过程中,运用构图的规律,随时按画面上显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表现心中的朦胧“意象”,使之具体化,直至画面效果的完成。

掌握了构图的规律,我们就能在做画时处于能动的地位。

据此,本文把在中国画构图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分述如下:

五代画家荆浩在他的画论著作《笔法论》中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说的是一幅画在创作前要从创作意图和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形象的宾主位置,才能集中地表现自然美,使题意明确,构图完美。

要做到主次分明,首先要大胆取舍,全力肯定对象中精彩的部分,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而对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要毫不犹豫地舍去。

当然对客观对象的取舍要建立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按作品表现的意图,画面艺术处理的需要和依靠形式美的规律来安排构图,使画面意境美得到充分抒发。

一般撷取对象集中表现的精彩部分作为画中最主要的形象,它是内容上表现的重点,也是构成画面形式的主要部分,因此要放在最主要的.部位。

这部分可以经过主观艺术思维,根据画面艺术处理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因为夸张能给人感情上最大的满足,而且会使主体形象更典型、更丰满。

次要的形象是为了陪衬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

只有做到有主有次、有取有舍,才能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整体。

“虚实”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规律之一。

从画面整体效果看,一般笔墨密集处,墨色浓重处为实,笔墨稀疏处,墨色轻淡处为虚;聚处为实,散处为虚,因此画面构图虚实的布置与主次、聚散、轻重有密切关系。

在构图中通过虚实处理,使景物之间形成空间层次,在虚实对比中产生节奏,是形成画面装饰效果,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虚实处理得当巧妙,更能造成意境上的含蓄性,使作品耐人寻味。

所以在作画前,对构图位置的经营,笔墨的组织和造型的效果处理上都要考虑它们的虚实关系,根据构图的形式和水墨造型规律的需要,在作画过程中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真实存在的任意臆造,而是始终在感觉上与对象保持一致,但又是经过虚实手法处理的艺术效果。

如上所述,“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是中国画以笔墨为主要技法的特点所决定的,笔墨线条本身是一种平面性的艺术,它通过各种变化的点、线、面来组织形象,追求在平面上来组织笔墨的节奏韵律和黑白灰三种层次的分割、呼应和对比关系,通过笔情墨趣来抒发感情。

所以,在各种构图要点中就是以虚实为中心,并通过“疏密”、“聚散”、“轻重”、“浓淡”、“呼应”等笔墨组织规律来体现的,用它来完成构图创造画面意境的任务。

在考虑画面布局、组织景物形象时除了要注意主次、虚实、轻重等关系外,还要注意到各部分事物之间的呼应和联系。

一幅画的布局首先必须在确定主体物的同时配以与之相呼应的陪衬物,这样才能主次分明,有虚实轻重的对比关系,构图才完美。

而这种呼应关系又表现为事物在形态气势上互相联系、互相顾盼,使画面总体气势上抱成一团,结构严密,气韵畅通。

所谓“势”,就是事物给人的运动感。

“势”给具体形象以生命,蕴含着景物的神态和生机,通过笔墨线条表现出来,就产生了笔势和气韵。

各种线条形态构成的气势变化,在画面上组织分布,形成不同的呼应和承接关系。

当然,这些构成画面的形象及其笔墨不仅要互相呼应,而且在分布上要达到变化平衡的结果。

画中的各类线条、墨块,在对画面进行黑白灰面积上的分割后,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块面结构,这些形态线条,不仅要互相呼应对比,而且要在对比中达到平衡。

因为各类线条和黑白灰块面形成的轮廓线,其斜直、平方、圆曲等的形态变化,通过恰到好处的组合,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力的倾向,在对立的矛盾运动中互相制约,造成气势上的平衡和统一。

对于中国画构图的探索,除了要注意以上三点之外,还要注意画幅的大小方圆、气势的贯穿统一、形象的对比变化、开合和取势等方面,它们都是和以上三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画的这些构图要点,才能不落前人窠臼,更加大胆地创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加完美,更加新颖的构图形式,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1]郑录高.透视色彩构图解剖.

最新论中国梦字论文【第十篇】

摘要:现代舞剧作品《妮娜物语》是日本舞蹈界近年来的优秀作品,舞团探寻了舞者的肢体应当是什么样貌的,他们的肢体能够强大到什么程度,并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了紧张与美感的舞台。本文经过对作品《妮娜物语》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最终期望把创作及探寻的方向回归舞蹈的本源,即身体,艺术的价值,即个性。

关键词:舞蹈本源;肢体;舞台美术;编舞手法;

《妮娜物语》是日本无设限舞团创作的现代舞作品,由金森穣导演编舞,它由独舞《天鹅的梦》(15分钟)及现代芭蕾《妮娜物语》(60分钟)两部作品构成,是一部集强大肢体、精妙音乐和炫酷视觉于一体的震撼之作。作品展现出艺术家超越国界的世界性格局与视野,带领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一种新境界,生命就是不断的探索,并从中激发出一种能量,使身体产生一种力量与美的感觉。此外,它将人的肢体语言传导出来,对人性进行拷问,将人类精神中的黑暗面进行外化,人物会变成物体,以此来拷问人性。当这些舞者们理解自我的物化之后,他们就会变成骄傲的祭品。本文以编舞家角度为切入点,围绕舞者肢体背后、舞台场景呈现以及编舞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探索编舞家在人的肢体语言的设定,打破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以及舞蹈动作设计,探讨舞者身体的各种可能性。

一、打破传统的舞蹈肢体技巧。

人陶冶就是致力探索一种颠覆性的身体运动技术并在国际舞蹈界享有盛誉。舞者在训练中不断开发与挑战肢体的潜能与极限,突破身体局限与思维的预期。着重对舞蹈本体的研究,是对身体运动的再造,专注身体形式的探索和挖掘。所以仅有创造出独具特征的舞蹈运动语汇,才能成为独具一格、自成一家的身体舞团。这也应当是舞蹈创作者最迫切的自觉行动。

二、简约而不简单的舞美设计。

善于造势与滥用包装造成“舞不够景来凑”且舞台美术的设计都趋向于大制作、超豪华有时舞美的制作预算占了一大半总费用也造成剧目无法演出因为成本太高。也所以显得作品资料苍白主体创作贫乏舞台美术则奢华。有些舞美制作确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可是由于作品的平淡无味不但未能起到提高艺术质量的进取作用反而更凸显滥用包装的负面效应。

三、富有严谨与创造力的编舞手法。

就是,资深剧场观众的话来说,我们通常不会“踩雷”.然而,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日本科技、文化的发达,毕竟严谨和创造力才是活力和提高之源。

无二,有出息的艺术家就应当这样“挤兑”自我。

四、结语。

《妮娜物语》这部剧,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但在今日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同时也透过这部剧反观我们的创作态度和理念。如果作为一名创作者没有独具思想深度的创作理念,肯定不能产生特立独行的作品和精巧的设计;如果一名舞者没有对高水准的舞蹈素质和精神诉求,也就不可能构成艺术震撼人心的效应;如果一个团队不具备形而上的追求和引领,那么艺术灵魂就不会那么庄严肃穆、洁净无暇。所以要记住在创作上核心价值不是在舞蹈的风格上,也不在舞蹈动作体系上,而是在对艺术的追求和态度上。才华和灵气是信念造就的,心灵与精神的升华才能酿出纯真的艺术,我想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的可能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资华筠论文集《探索规律·追求独创》[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杨美琦。第三代现代舞艺术节的崛起[j].舞蹈杂志,2018,440(7).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17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