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聚【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聚【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一篇】
1.依法执教。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教书育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教育,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情。但是这样的道理似乎每位教师都懂,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做依法从教的却少之又少。并且一些教师在从教时却变成了另一番模样。例如有的教师为了惩罚课堂上扰乱班级纪律的学生,往往会怒斥该生并将其轰出课堂之外,看似是让说话的同学受到应有的惩罚,实则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因为任何一位教师都没有权利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即使他们犯了一些小错误。
2.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到乐于从教,诲人不倦并且能够淡泊名利。但是最近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表明,此事说来容易,做来却是难上加难。一些教师为了谋求一个铁饭碗而加入到教育这个行业之中,面对淘气而又不太成熟的学生就变得不耐烦粗言粗语的对待自己的学生,以至于给他们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这不是乐于施教,更谈不上诲人不倦了。
3.廉洁从教。这要求教师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和诱惑面前能够做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因为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位教师他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着各种诱惑的挑战,比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学生的父母又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特殊的照顾,因此会宴请教师吃饭,送教师购物卡,更有甚者会送教师车甚至楼房。试想,一些教师若没有抵制住这些诱惑,大肆收受礼金或者其他的财务,在自己的班级里偏袒这类学生,那对其它学生又何谈公平呢,自己品行又何谈高尚呢?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做到廉洁从教在这个时代是必要的。
4.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在言行举止方面都要做好表率。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讲普通话,并且注意文明用语。其次,教师的教态应该是高雅自如的,同时强调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以上是关于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的知识点,接下里我们做道题练一练:。
1.单选题以下属于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是()。
a.为人师表b.廉洁从教c.爱岗敬业d.依法从教。
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根据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依法执教、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和爱岗敬业。综上所述,选项abcd与题干相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二篇】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食物能够诱发狗分泌唾液的本能反应,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将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而将唾液分泌的本能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本来是中性刺激,不能诱发唾液分泌的反应。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相继呈现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能够出现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时,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诱发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应。这种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过程可以表现为:
2.反射。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分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2)第二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作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日”。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三篇】
1、含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自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2、参考架构。
3、心理评估的意义。
第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第二,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第三,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与其他方法比较起来,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以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
(1)倾听。
倾听是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倾听时应取开放态度,同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信息。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
(2)鼓励。
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如说“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有意思,我正陪着你”等。
(3)询问。
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能用是、否作答的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如“你能说说原因吗?”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与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事的感受如何?”
(4)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
当事人处于思想困扰时,其思考与言语表达往往不明确。辅导教师可把当事人的不连贯的、模糊的、隐含的想法与感受说出来,帮助对方在混乱的思想中理出眉目。
(6)面质。
会谈中发现受辅导者前后所说内容不一致,他所具有的自我形象与行为不一致时,可以向他提问,以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可分为参与式与非参与式两种。对观察得到的事实应及时做记录,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项目检核表将要观察的学生各项心理特质或特征性行为作为项目列于表上,所观察的学生具有某些特质或行为特征时,就在对应的项目前作出标记。
(2)评定量表将被观察的特质或行为列于表上,研究者将被观察学生的表现与表中项目相对照。并根据符合的程度进行等级评定。(3)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它包括被观察者的姓名、年级、观察的时间与观察者的姓名,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观察者的解释与建议。
3、自述法。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4、调查法。
调查方式除一般询问外,还可采用调查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不足之处是调查常常是问接性的评估,材料真实性容易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调查法包括两种:
(1)历史调查主要包括档案、文献资料和向了解被评估者过去经历的人调查等内容。
(2)现状调查主要围绕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调查对象包括被评估者本人及其周围的知情人,如同学、同事、父母、亲友、老师、领导、兄弟姐妹等。
5、心理测验。
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为三种:认知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适用年龄、方式、性质,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上,更要谨慎,不能迷信测验分数,更不能把某一次测验的分数当作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只有把测验结果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测验的功能。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四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依法追究()。
a.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民事责任。
b.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
c.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一般责任。
d.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责任。
2.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性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
a.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
b.财政局责令学校退还所收费用。
c.物价局重新审核定价。
d.当地法院责令学校退还所收费用并收取罚款。
4.学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说到寿镜吾先生对于书本之外的知识一向不允许问,也不允许研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
a.阶级性b.等级性c.象征性d.刻板性。
6.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其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
c.《爱弥儿》d.《教育学讲授纲要》。
7.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与之化矣”这里说的是()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
a.遗传b.环境。
c.学校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8.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育与生产力同步。
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c.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关系的调节。
d.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9.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和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下列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d.核心课程。
10.教育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指()。
a.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b.知、情、意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2.小明既想偷懒不做作业,又怕老师批评,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
13.小明在学校中对待老师和朋友十分直率热情,但他的脾气急躁且冲动,由此可判断,小明的气质类型较符合()。
a.粘液质b.胆汁质c.多血质d.抑郁质。
1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探究、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d.以引导探究为主。
15.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16.()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方针d.素质教育。
17.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
a.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18.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9.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长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属于()知识。
a.陈述性b.条件性c.程序性d.策略性。
20.学生知道“萝卜”“白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是()。
a.并列结合学习b.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d.下位学习。
2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呈倒u型曲线b.呈u型曲线c.线性关系d.函数关系。
二、辨析题。
22.汽车司机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
23.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24.《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5.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个方面。
三、简答题。
26.简述德育的途径?
27.如何防止遗忘?
28.请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复杂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29.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四、案例分析题。
30.陈明和罗亮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两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要求他们从一个复杂的图形中辨认一个简单的图形,陈明不受其他线条的影响立刻辨认出来了,而罗亮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辨认出来。陈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地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罗亮遇到问题常常表现与陈明相反,他更愿意听教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在人际交往中罗亮比陈明更善于察言观色,更关注社会问题。
请结合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陈明和罗亮的认知风格有何差异?
31.(1)有一个班级刚刚进行了期末考试,小明平时学习成绩很差,但是这次看自己考了73分,心里一看自己及格了,高兴地和周围其他同学讨论,老师看到后,对学生说:“你不要太高兴,你这个成绩在班里排名倒数第四名”。学生听到后,默默地低下了头。
(2)新疆某小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多多进行学习交流,在长假期间,组织了一个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根据当地的特色做一个ppt,回来后大家要上台进行讲解。假期结束后,两位同学的ppt做的特别出色,一个名为《西部大开发》另一个名为《新丝绸之路》,两位学生上台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其他学生听后深受启发,纷纷要求把ppt考回去重新做,最后大家都非常认真细致的完成了这次活动,老师通过这次活动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搜集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经验。
通过以上案例,请运用教育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b选项正确。
选项a,民事责任是对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责任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选项c,一般责任是干扰项,故排除。
选项d,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规范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履行和承担的义务。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是行政违法,题干表述不涉及行政违法。故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我国提出此规定的第一个法律文件。
综上所述,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故a选项正确。
选项b,财政局负责地方的财政工作,贯彻执行财务制度,按照政策组织财政收入,保证财政支出,管好、用活地方的财政资金,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各项事业发展。财政局无权责令学校退还所收费用。故b选项错误。
选项c,物价局是政府负责物价工作的行政机构。学校及教育机构乱收费现象不是因为物价局定价不合理造成的,与物价局无关。故c选项错误。
选项d,法院是审判机关,无法履行退还费用和罚款的职责。故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产生的时间。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一、生产力的提高;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三、文字的产生;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统治人才。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夏朝的庠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因此学校教育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故本题选b。
选项a,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学校,教育和日常的生产劳动活动结合在一起,由丰富经验的长者进行教育。
选项c,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多样的教育形式,有官学和私学。
选项d,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制度。
综上所述,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点。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等特点。
刻板性表现为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呆板,死记硬背,盲目模仿,教学过程往往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寿镜吾先生不允许学生问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允许研究,体现教学过程的管制与被管制。故答案选择d。
选项a,阶级性是指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受到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
选项b,等级性是指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由于官职不同受到不同等级的教育。
选项c,象征性是指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选项d,刻板性表现为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呆板,死记硬背,盲目模仿,教学过程往往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
题干中“寿镜吾先生不允许学生问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允许研究”体现教学过程的管制与被管制,表现了古代教育刻板性的特点。故答案选择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806年赫尔巴特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故本题选a。
选项b,《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所著,它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选项c,《爱弥儿》是卢梭所著,在著作《爱弥儿》中,他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选项d,《教育学讲授纲要》发表于1835年,它是赫尔巴特晚年的一部重要教育著作,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与具体化。在这部著作中,赫尔巴特进一步论述了儿童的管理、训育、教学、兴趣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和不同学科的教育。在书的最后,赫尔巴特还就如何对待儿童的错误以及儿童不道德行为的根源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b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选项a,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选项b,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选项c,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选项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久了会身染香气,就闻不到兰花香气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咸鱼市场,时间久了就变臭,也就闻不到咸鱼臭了”,也就是说与不同人相处,会受到不同人及其当时环境的影响。因此答案选择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包括:(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选项a,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等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选项b,生产力决定了经济,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这就要求教育内容要及时反映这种增长,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刻画在未来的劳动者身上。因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知识增长,为教育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选项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社会前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的发展既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有关,也同生产关系的性质有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制约着教育。
选项d,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综上所述,b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根据学科课程综合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选项a,相关课程又叫做“联络课程”,是具有科技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选项b,融合课程又叫做“合科课程”,由若干个相关课程组成的新学科。
选项c,广域课程又叫做“综合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型课程。
选项d,核心课程又称为“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个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选项abc均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故本题选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故本题选d。
选项a,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选项b,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生存,但生存不是教育的本质。
选项c,教育可以传递知识,传递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本质。
综上所述,选项abc为干扰项,故本题选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包括如下四个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其中教育性规律也叫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故本题选b。
选项a,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是指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选项b,知情意相统一的规律是指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应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选项c,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是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师生之间应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选项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是指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综上所述,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的相关知识。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以及多重趋避冲突。
选项a,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选项b,双避冲突指同时遇到两个试图回避的目标,但是只能避免一个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选项c,趋避冲突是指同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人又想接近又想回避很是纠结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是指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含有吸引与排斥这两种力量,人们在选择这些目标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本题强调小明想偷懒具有吸引力,怕老师批评又有排斥力,属于趋避冲突,故排除abd选项,本题选择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气质类型的掌握。胆汁质的特点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题干中描述小明直率热情、脾气急躁且冲动,符合胆汁质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常用的教学方法。
a选项,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一类通过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b选项,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c选项,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其中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d选项,以引导探究为主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的探究、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abc均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选项是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复式教学。
选项a,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选项b,分层教学又叫分组教学,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选项c,小班教学是特朗普制的一种教学形式。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
选项d,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故本题选b。
选项a,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因而,它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选项c,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选项d,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综上所述,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选项a,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对应的年龄是12到18岁,这一阶段的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选项b,亲密感对孤独感阶段对应的年龄是18到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成年早期,此时个体如果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一阶段对应的是大学阶段,故b选项正确。
选项c,繁殖感对停滞感阶段对应的年龄是30到6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成年中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特征。
选项d,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对应的年龄是6、7岁到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分别为: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其中处在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故本题选b。
选项a,处在“好孩子”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选项c,处在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的儿童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选项d,处在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综上所述,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题干中,“三角形任意两边长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是用来说明三角形性质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故本题选a。
选项b,条件性知识,即认识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属于教师职业素养中的知识素养。
选项c,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
选项d,策略性知识是指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知识。
综上所述,b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上位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题干中,新知识“蔬菜”相比较“萝卜”、“白菜”有更高的概括水平,因此属于上位学习,故本题选c。
选项a,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选项bd,归属学习也叫下位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综上所述,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故本题选a。
选项bcd,干扰项。
综上所述,b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司机可以做到眼耳手脚并用,体现了注意的分配。
23.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它具有多端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何种顺序进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4.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是作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提出的,其本意并非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师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25.参考答案。
该说法正确。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7.参考答案。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28.参考答案。
(1)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复杂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复杂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
(2)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复杂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29.参考答案。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四、案例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的角度,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陈明属于场独立型,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罗亮属于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2)从沉思型与冲动型的角度,陈明属于冲动型,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解决问题时强调的是速度而非精度。他们更多的是使用整体加工方式。罗亮属于沉思型,沉思型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他们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31.参考答案。
案例一中的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学生观的要求,案例二中老师的做法符合教学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新课改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案例一中的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小明成绩进步了,老师却没有表扬,而是打击,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案例二中的老师对学生做的ppt,没有直接表扬或批评,而是通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案例二中的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意志的,没有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表扬,而是通过优秀作品展示的方式,让其他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五篇】
1.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某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不同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上述事实表明教育有()。
a.个体发展功能b.社会发展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
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其中,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题干中的老师要求学生参加补习班,致使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教育负向功能的体现。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b选项,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c选项,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综上分析,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2.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出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应用心理学d.爱弥儿。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思想。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给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故b选项正确。
选项a,《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选项c,《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选项d,《爱弥儿》是卢梭的著作,他提倡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开创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
因此,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这明显违背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体差异性。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c,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题干中,“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说明个体身心发展是可逆的,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卢梭认为,如果要在造就人和造就公民之间选择的话,他会选择造就人,这体现了()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认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认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c选项,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排除。主张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d选项,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5.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全身松弛训练b.系统脱敏法c.肯定性训练d.改变认知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暂时隔离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理性情绪疗法。
选项a,全身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选项b,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选项c,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选项d,改变认知法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题干中,要改变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的行为,应采取肯定性训练。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六篇】
斯金纳,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强化的概念,通过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作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作惩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做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1.强化。
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
1)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
2)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总之,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正确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2.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惩罚),以消除或降低抑制反应。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消除或改变行为,最好能将惩罚与强化结合使用,在惩罚一种不良行为的同时,强化另一种良好的行为。例如,在惩罚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强化其出现的认真听讲的行为。
3.消退。
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消退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七篇】
首先,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把教师从“道德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以一个平等的、有成长经验的人的角色来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b.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另外,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系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那么为了方便各位考生记忆,教师角色转变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记为:进研发区(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社区型开放教师):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我们可以简单的记为:你我他它(学生、自我、其他教育者、教学)。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八篇】
一、名词解释:4*5=20分。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三(4)p34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概念: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1.多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2.“成人感”的产生;
3.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4.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五(1)p13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八(1)p227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事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事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