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子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原因剖析范例实用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班子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原因剖析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班子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原因剖析1
根据《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20**年度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x市组字〔20**〕x号)精神和局党组统一安排,局第x党支部将召开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作为政治任务来抓,准确把握主题、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学习研讨、征求意见、谈心谈话、撰写材料等各环节工作,对班子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全、深刻剖析,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方面。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得不深入,虽然坚持“逢会必学”,但存在为学而学情况,学习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知行合一、成果转化还存在差距,没有真正达到学懂弄通做实的目标。二是践行“四个意识”有差距,尤其是在增强大局意识上做得不够,少数同志觉得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对支部建设和全局工作不关心。三是部分同志党员意识有待提高,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干部甚至普通群众,容易出现为难情绪和推卸心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二)贯彻上级党组织工作部署方面。一是主动性有待增强,有时候存在被动应付的情况,比如推广“学习强国”app,仅仅在群里进行了通知,没有认真学习有关要求和把握相关目标,以至于在党组第一次通报中排名垫底。二是统筹兼顾能力不够,片面强调工作繁忙,对工作科学谋划不够,比如党总支年初就将信息工作落实到了各支部,但一直没有认真落实,等到年关将至时才匆忙补课。三是落实的质量有待提高,错误地对工作划分轻重、区分缓急,因此少数工作仅限于完成,缺乏争创一流的劲头。
(三)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方面。虽然严格按要求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但实效性有待增强。比如在学习上,还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没有把握重点、突出要点;比如在党课安排上,少数同志党课讲稿没有联系工作实际,思考不深、泛泛而谈;又比如在研讨发言上,“支部委员发言多、一般党员发言少”的情况依然存在。
(四)坚持发展党员政治标准和程序步骤方面。始终坚持标准和程序发展党员,但在发展高质量党员上有所不够,对局里面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动员不够,导致还有个别同志没有提交入党申请书。
(五)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方面。一是思想教育抓得不勤,更加注重从工作的角度去督促,在思想上的介入和带动不够,对极少数同志的牢骚怨言教育疏导不及时。二是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不够到位,局限于工作之中,工作之外的情况了解不多、关心不够。三是党员组织生活手册填写督促不够,没有让大家养成习惯,以至于少数同志错填、漏填。
(六)联系服务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方面。一是服务群众还不够到位,整个支部只有x名同志有精准脱贫帮扶对象,加上单位职能职责的内部管理属性,党员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非常有限。二是工作作风有待改进,少数同志规矩和纪律意识不强,有的偶尔会出现上班迟到早退现象,有的办事效率偏低。
(一)党性修养不够。有的支部委员工作时间较长,存在骄傲自满心理,思想上出现了倦怠。理论学习抓得不深,认为工作千头万绪,面对的更多是微观事务,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就行了,在思想深处有重经验、轻理论的倾向,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导致学而不深、学而不悟、学而不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得不到位,没有经常扫一扫精神之尘、捋一捋思想偏差、找一找自身不足,从而出现了不足、存在了短板,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要求有差距。
(二)宗旨意识减弱。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宗旨践行不够,没有始终站在服务对象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认真倾听诉求、深入征求意见,少数工作不够严谨、不够细致,离服务对象要求有差距,有的甚至受到投诉反映。勤勉履责的担当意识不足,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有推脱想法,缺少勇于担当抓紧办、善于担当快落实的劲头。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拼劲发扬不够,遇到问题、碰到困难容易产生泄气的心理,“敢叫日月换新天”“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昂扬斗志不足。
(三)作风建设不严。缺乏抓常抓细的严谨态度,对“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关注不够,对干部职工存在的作风问题整治不到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力,抓纪律失之于宽、抓管理失之于软,平时教育不严格、批评不直接,对问题提醒督促不够,抓细抓小抓实不深入,导致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模糊、规矩意识不强。支部纪检工作开展不经常、不深入,缺乏锱铢必较、动真碰硬的较真,没有形成高压震慑效应。
1.加强党性修养。加大理论学习力度,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引导支部党员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等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继续开展党员干部履职践诺活动,鼓励党员在工作中、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树牢服务意识。始终牢记和践行为民服务理念,带头坚持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在精准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上积极奉献智慧和力量。始终把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的要求,从思想上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消极思想,以想干、能干、会干的优良作风,高质量落实各项工作。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能力和水平,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困局,积极运用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3.不断改进作风。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谨记纪律的高线,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坚决不触碰红线,永葆党员的清廉本色。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紧密跟踪“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变化,坚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引导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住小节、守住本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
班子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原因剖析2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学习不深,不细致,只注重学习了,没注重从思想深处去理解,-去思考,不能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自身站位低,以至于养成不愿意深入学,不愿意深入思考,去指导自己的行动。
2、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立足岗位理职尽责,做的不全面,不细致。具体表现为自己站位低,工作标准不高,总认为船闸现在没有正式通航,工作不是很多,只要保证安全就行了!不能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提高工作标准。
3、工作方法不深不细致,学习研究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具体剖析为,有些工作遇到困难,没能深思熟虑,有畏难思想,不能集思广益,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凭经验简单操作。不注意学习别人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没有总结出自己的工作方法,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
1、在组织的各项学习中,不走过场,真正学懂弄通,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并把理论指导自己实际工作。
2、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要干在前,有困难走在前,要以党员的工作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工作方法欠缺方法简单,学习不够,下一步,多学习别人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遇事多思考,三思而后行,多换角度考虑问题,多交流,多学习,形成自己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创新上下功夫,传帮带上下功夫。
班子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原因剖析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当前,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愿意联系群众:现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却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往上面跑得多了,往下面跑得少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意愿关注不够,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高高在上,疏远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不强,方式方法滞后,不善于联系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难度增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知道干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解决复杂性问题缺乏招法。
3.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下基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新形势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做客”思想严重,没有主人翁意识,下基层一阵风,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只在面上走一走,很少到农户访贫问苦;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对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能推则推,不解决实际困难。
4.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引导渠道、联系载体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存在不足和缺陷,缺乏真正落实的可行性,比如: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贯彻执行制度的监督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实。另外,密切联系群众,“怎么联系”、“联系什么”,也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
二、原因和难点分析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更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容易淡化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忘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以掌权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还有些领导干部总想着升迁,只愿意做能出风头、出政绩的“大”事,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不想面对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担心群众过多提意见、提要求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认为群众是决策的执行者、实施者,无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做决策、定工作过程中,不事先调查研究,不注重汲取群众智慧;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养成依靠群众的习惯,反而出于怕群众参与会复杂添乱、怕群众知情会提意见、提要求等各种心理,能不让群众参与的尽量不让群众参与。
3.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盲目追求政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唯上是从,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迎合领导的意图,“凡是领导打招呼的就去做、凡是领导机关希望看到的就去干”,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不管切不切合实际,不管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根本不注重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实际困难;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即使身子下了基层心还浮在上面,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增添群众负担,损害群众利益。
4.一些地方联系群众工作监督弱化,考核不力,查处不严
目前各地对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不力、查处不严:一是监督尺度不规范。目前各地联系群众的制度,软性要求多,硬性规定少,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难以把握。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联系群众“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落实不到位。三是督查考评不规范。监督考核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手段过软,执行难以奏效。四是监督不力,查处不严。对做的不好的、甚至是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处不力,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缺乏热情,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基础。当前,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把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放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只要我们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2.加强培训锻炼,进一步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群众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把提升能力作为群众工作的关键。当前,一是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要宣传动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经风雨、增见识,在实践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3.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平台,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更好的联系群众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用导向转变带动作风转变。要改革完善目前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把能否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职责,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根据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表现选拔任用干部。[3]二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当前特别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加强监督等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制度,为群众表达意愿、参与重大决策提供平台。
4.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制度,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当前,一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和平台。要在过去已有制度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5.切实加强监督考核,确保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当前,一要完善监督查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查处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聘请社会各界的代表和群众代表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群众等的监督作用。二要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动态考评,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实际、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客观、公正地运用考核结果,要把联系群众工作的好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对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