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优推5篇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第一篇】
我教初一一个班,初二三个班,但这篇反思我只能写关于初一的生物教学,因为初二的课堂我从来没有控制好过,所以课也上得非常不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内容多,知识点多,较抽象又重实验,所以课程往往显得很赶。又由于我在讲授新课时没有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常考点把握好,所以课堂有时显得松有时显得紧。尤其是后阶段准备期末考时,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复习时间,而且两课时的内容放到一节课来讲,教学就更显得没有艺术性,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
以下是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1.教师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讲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安排学生去寻找鼠妇等。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第二篇】
我看完了七年级的期末考试分数册,心中十分的不爽,我所带班的生物成绩位全年级之末,这出乎我的意料。按照我的设想,我班的生物成绩应该是比较好的,针对这样的情况,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我这学期的生物教学。
在农村初中,由于教学观念及教育现实等原因。我把生物当成副科,同时生物又不是中考的科目,所以能上就算实在高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主导思想,在生我教学中抱着上一节课就少一节的心态,有时上课还带有糊的迹象。
初中的生物虽然是介绍了一些自然常识,但是对于刚开始进行生物教学的我来说,教材不熟是我的一大不足。
这样的现状,根本就谈不上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进行《种子的形成》教学中,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把教材读一遍完事,也就谈不上引导,启发学生学习,也就没有知识讲解,学生听课时,也就是一脸的茫然。
由于个人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事务,而且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七年的数学上了,所以在生我教学中常常出现,在上课前,还没有来得及看教材,只能在上课中边度边看边想边讲,就连我自己有事都过意不去,更不用说进行备课了。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很厚,内容多而杂,教学任务十分的繁重,在开始进行教学时,我就询问了学校的老生物教师,他们带有警示意味的口吻告诉我改册的教学一点也不能耽搁,不仅不能耽搁,而且还有快马加鞭,否则,稍不留神,这一学期的生物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
我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就是时时刻刻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课时上一点也没有耽误。
我的计划是,赶快把全书给学生们通讲一遍,然后留下大量的时间,有学生自己去复习,其实这点和我的主导思想是相通的,天真的认为,初中生我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学好。
但是,从期末考试的结果来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巩固生物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就是有效的检查,我在进行生物教学中,这一学期总共检查只有三四次,这样根本就不能督促学生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上一学期,生物教学出现得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熟悉教材:要保证自己首先将教材的全部知识弄明白,然后才能上课。
2、备好没一节课。只有备好没一节课,才可能上好课。将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虽不要求有规范的详案,但是要有知识点脉络,体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最起码的教学要求------心中有数。
3、讲好课。生物教学不是教师的想当然,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上课,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重难点,应该有轻重、有区别,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至少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对于像初中生物这样的课程,应该每节新课开始之前,都要有将近10分钟的时间来提问,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像这样最简单的教学检查应该持之以恒,保证每节课都要有,这样才能达到“积跬步,而致千里”的目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第三篇】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经历,每次活动的目标虽是既定的,但实现它的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充满了各种变数,正是这不可预测的变数,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案例:“巴斯德实验”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预设,先让学生学习巴斯德实验,由此实验得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可没想到,课一开始出示目标,就有同学站起来说,“科学探究的六环节,我早知道,不就是……”
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说了出来,有的同学甚至把巴斯德实验对应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得出的结论”也说了出来……看来,提前预习已起了作用,于是我抛弃了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
于是,我说:“好,你们已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刚才说的几个环节都很正确,不错,不错,那还有不懂的环节吗?”
这下课堂沸腾了,翻资料的,看图的,讨论的,教同桌的……。
后来,课堂检测的结果,比以前安预设案教授时高出十多分。
体会与反思:
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丰富而有活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不因尴尬而回避,不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现实,放眼全体,以心灵来感应心灵,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是按部就班,视而不见,还是就此“放手”,敞开接纳,重新组合教程……。
经过了短暂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放手一搏:从学生的高基础出发,尊重他们的生命状态,干脆放开,让他们说,走出困境,并根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重组教程,把原来的“探索规律,寻求结论”变为“挖掘结论,解读规律”,这种灵动的转变,虽是教师战战兢兢,如履浮冰,但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却成了最精彩的一笔,而最终成绩的提高更在预设的精彩之外。这种灵动的转变,不仅符合学生知识的形成,还生动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中心,真正、真实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体味学习的快乐和艰辛,创造出教师“适时放手”的美丽。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第四篇】
本节课教授过程生动形象,课堂里学生兴趣浓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的实验和讨论等方式的实施都给学生思维充分的发挥空间,主要都是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突出以下几点:
1、本节课用大量生动的食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食物入手,产生直观认识,并逐步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性质特点。教学过程中图片的运用也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生物学科和生活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2、通过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习惯的教育。比如在学生实验验证了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后,要及时让学生思考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饮食观,不偏食、不挑食。
4、在学习蛋白质、糖类、脂肪来源和作用时,让学生自学,然后讨论再加以总结,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又通过较多问题的提出,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力求使较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的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关注健康、合理营养的意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第五篇】
本节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重点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得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体,最后进行练习巩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让学生收集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种子的乐趣,从中感受种子的魅力。再如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上,教观察与解剖的方法,对每个探究的实验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再利用表格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得到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此外在课堂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本节课本人的评价是:整体设计自然流畅。比如教学胚的结构时,让学生看书、画胚的结构、和书中的图对比学习结构名称、多媒体演示胚的每部分结构。通过四个细致的步骤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实到实处。与学生互动发挥了主体参与。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解剖、理解本节课中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缺点: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激励评价语言生硬。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引导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