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3000字]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范例【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25923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3000字]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范例【优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1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DOI://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共同富裕3000字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2

摘要:坚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乡村收入差距、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方式、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实现。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开发层级初级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模式、融入文化内涵、完善融资体系等策略,为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模式借鉴,有助于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旅游;旅游开发;开发策略;文旅融合

本文索引:丛培斌.<变量2>[J].中国商论,2022(08):-165.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4(b)--03

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研究报告可以得知:中国文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主态势。乡村旅游指的是旅游主体在乡村地区进行,以获得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为目的的短暂居留活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起点上,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显露出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1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

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从宏观层面出发可分为“一核两区三圈”,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卢湖、甘溪沟为主体的卢湖旅游度假区;两区指的是太极洞旅游区和茅田山旅游区;三圈指的是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圈、中部特色文化旅游圈、南部山野风光旅游圈;从微观层面而言,其可划分为景区园林、山峰寺庙、人文遗址三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太极洞风景区、英烈山纪念馆、603探空火箭基地等。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平均,旅游资源组合利用率高,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区域内各乡镇特色分明,构成了广德市整体旅游资源的丰富种类与多样层次,为广德市开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历史底蕴深厚

安徽省广德市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厚。广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高的战略地位。比如在淞沪会战时期,于此地爆发了广德保卫战,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保存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持续抗战创造了条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动作频繁,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三线”建设,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安徽广德承接了中线的军事生产任务,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时刻面临着西方世界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风险,国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广德市誓节镇建成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探空火箭,为我国的核导弹事业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历史纵向出发不难看出:广德在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区位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开发可行性和实施难度。安徽省广德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排头兵,旅游产业营商环境优越,生产要素流动顺畅,让旅游开发企业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十三五”期间,广德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两山”理论转化样板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生态绿+文化红”精美旅游画廊等旅游范例,让乡村旅游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评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中国最美县域。广德市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多样选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前景广阔。

产业融合基础好

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选择,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倡导实行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的产业发展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在面临非刚性消费时,人们更倾向于获得非物质性、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这一消费倾向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安徽省广德市毗邻宜兴、长兴、安吉、杭州,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良好的乡村旅游开发基础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此外,这些地区开发历史较长,产业布局模式相对固定,难以进行产业二次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停滞阶段。安徽省广德市在2018年发布的《广德县全域旅游规划》中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这一开发战略,现广德市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仍处于探索谋划阶段,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还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安徽省V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劣势

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广德市于2019年和2021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整体经济实力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广德市区域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南北差异显著。例如,南部乡镇柏垫镇因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量比例高,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只能以农业、竹制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01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为3492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部乡镇新杭镇,其支柱产业为采矿业与重工业,2019年仅1―10月的财政收入达到亿元,两者相差接近35倍。不同乡镇间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其直接后果是财政收入情况较好的乡镇有足够的预算规划、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而财政收入较差的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中因资金问题畏手畏脚、举步维艰。

同质化严重

无论是何种旅游开发方式,其核心要义都在于人为制造一种资源感知上的差异并借此让自身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独特属性与别样价值得到突显,最终目的都是吸引规模化的游客群体前来游玩,实现开发――游玩――二次开发这一正反馈循环。这里的同质化所特指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与固定化。安徽省广德市虽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其开发类型始终离不开农家乐、纪念馆、采摘园等,此类开发方式都极易被复制,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其无法让广德市的旅游产业同周边地区形成显著差异,最终让广德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是江浙旅游的“备选项”。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3

[摘要]共同富裕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战略选择。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出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为我国其他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赋能、公平分配等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袁艺清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0%。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厘清内涵、彰显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王一鸣(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质量追赶、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1”。高培勇等(2020)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出高度现代性,报酬递增、可持续是其重要特征,强调构建技术竞争优势2)。张军扩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续,需警惕发展质量不高引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3)。曾宪奎(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高速增长方式的转换升级,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也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满足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也助推我国加快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5),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创新引领在供给侧发力,人民向往在需求侧翘首6)。在共同富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倡导并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财富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此,学者们提出应推动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于政治层面,共同富裕代表了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奋斗旗帜。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表明了由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接多维幸福生活。于社会层面,共同富裕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应积极致力于“提低、扩中、调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8)。刘洋(2019)认为实现共享需要牢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蛋糕”,二是以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好蛋糕9)。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成果还需进一步筑牢。对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也仍有较长的距离。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探讨共同富裕也不能脱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经济运行这三个方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链条,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据此,本文提出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还应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持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现实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与惊险,需要各方长久努力。

二、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包含两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二是精神层面的丰裕。人民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以安稳生活,也希冀收获精神财富以充实自我,这是人民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内涵,环境质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都是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的生活特质。因此,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社会产品的供给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数量层面来评判,这一类型的产品供给在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挑战,而精神层面、质量层面的产品供给则存在一定的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数量和质量并行、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意欲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加持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得愈发高昂。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三高”发展模式难再有立足之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淘汰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中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因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涌现扩大了有效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4

摘要:坚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乡村收入差距、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方式、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实现。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严重、开发层级初级等问题。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模式、融入文化内涵、完善融资体系等策略,为中部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模式借鉴,有助于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根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研究报告可以得知:中国文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主态势。乡村旅游指的是旅游主体在乡村地区进行,以获得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为目的的短暂居留活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起点上,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显露出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1安徽省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

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从宏观层面出发可分为“一核两区三圈”,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卢湖、甘溪沟为主体的卢湖旅游度假区;两区指的是太极洞旅游区和茅田山旅游区;三圈指的是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圈、中部特色文化旅游圈、南部山野风光旅游圈;从微观层面而言,其可划分为景区园林、山峰寺庙、人文遗址三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太极洞风景区、英烈山纪念馆、603探空火箭基地等。安徽省广德市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平均,旅游资源组合利用率高,能够最大限度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区域内各乡镇特色分明,构成了广德市整体旅游资源的丰富种类与多样层次,为广德市开展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历史底蕴深厚

安徽省广德市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厚。广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高的战略地位。比如在淞沪会战时期,于此地爆发了广德保卫战,迟滞了日军对南京的进攻,保存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持续抗战创造了条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动作频繁,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三线”建设,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安徽广德承接了中线的军事生产任务,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时刻面临着西方世界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风险,国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广德市誓节镇建成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探空火箭,为我国的核导弹事业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从历史纵向出发不难看出:广德在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区位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开发可行性和实施难度。安徽省广德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排头兵,旅游产业营商环境优越,生产要素流动顺畅,让旅游开发企业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十三五”期间,广德依托区位优势,建成了“两山”理论转化样板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生态绿+文化红”精美旅游画廊等旅游范例,让乡村旅游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评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中国最美县域。广德市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提供了多样选项,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前景广阔。

产业融合基础好

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选择,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倡导实行相互渗透、交叉和重组的产业发展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在面临非刚性消费时,人们更倾向于获得非物质性、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这一消费倾向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的。安徽省广德市毗邻宜兴、长兴、安吉、杭州,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具有良好的乡村旅游开发基础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此外,这些地区开发历史较长,产业布局模式相对固定,难以进行产业二次融合,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停滞阶段。安徽省广德市在2018年发布的《广德县全域旅游规划》中首次提出发展全域旅游这一开发战略,现广德市乡村旅游产业布局仍处于探索谋划阶段,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还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安徽省V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劣势

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广德市于2019年和2021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整体经济实力强劲,但不容忽视的是:广德市区域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南北差异显著。例如,南部乡镇柏垫镇因基本农田占土地总量比例高,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只能以农业、竹制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01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为3492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部乡镇新杭镇,其支柱产业为采矿业与重工业,2019年仅1―10月的财政收入达到亿元,两者相差接近35倍。不同乡镇间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其直接后果是财政收入情况较好的乡镇有足够的预算规划、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而财政收入较差的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中因资金问题畏手畏脚、举步维艰。

同质化严重

无论是何种旅游开发方式,其核心要义都在于人为制造一种资源感知上的差异并借此让自身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独特属性与别样价值得到突显,最终目的都是吸引规模化的游客群体前来游玩,实现开发――游玩――二次开发这一正反馈循环。这里的同质化所特指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与固定化。安徽省广德市虽然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其开发类型始终离不开农家乐、纪念馆、采摘园等,此类开发方式都极易被复制,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其无法让广德市的旅游产业同周边地区形成显著差异,最终让广德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是江浙旅游的“备选项”。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5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面向这一清晰的美好蓝图,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意气风发走上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在未来30多年的战略安排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了谋划和部署。生逢美好时代,我们亲眼见证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兜底保障不断夯实、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的历史奇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为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征途上,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坚实起来,让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还要进一步把”蛋糕'分好。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过好日子的底气更足。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中国即将全面建成惠及14亿多人口的小康社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顺应亿万民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部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相信,当历史的指针划向21世纪第35个年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拿出勇气和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共同富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7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自文(1995-),男,湖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8

[摘要]共同富裕致力于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战略选择。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出的高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为我国其他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水平对外开放、数字技术赋能、公平分配等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1-0089-09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0%。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厘清内涵、彰显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王一鸣(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质量追赶、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1”。高培勇等(2020)指出高质量发展体现出高度现代性,报酬递增、可持续是其重要特征,强调构建技术竞争优势2)。张军扩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续,需警惕发展质量不高引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途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3)。曾宪奎(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实质是高速增长方式的转换升级,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也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满足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也助推我国加快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5),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注入新动力,创新引领在供给侧发力,人民向往在需求侧翘首6)。在共同富裕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倡导并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我国财富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此,学者们提出应推动构建以劳资共享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共同富裕”。于政治层面,共同富裕代表了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奋斗旗帜。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表明了由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迎接多维幸福生活。于社会层面,共同富裕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应积极致力于“提低、扩中、调高”,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差距8)。刘洋(2019)认为实现共享需要牢牢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蛋糕”,二是以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好蛋糕9)。还有学者指出我国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脱贫成果还需进一步筑牢。对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我国也仍有较长的距离。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探讨共同富裕也不能脱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语境。如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托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创造财富、共享发展、经济运行这三个方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链条,探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据此,本文提出既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还应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持续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现实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与惊险,需要各方长久努力。

二、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包含两维度,一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二是精神层面的丰裕。人民渴望获得物质财富以安稳生活,也希冀收获精神财富以充实自我,这是人民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内涵,环境质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都是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的生活特质。因此,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社会产品的供给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数量层面来评判,这一类型的产品供给在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存在什么挑战,而精神层面、质量层面的产品供给则存在一定的缺口。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数量和质量并行、更加注重质量的理念,意欲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供给端发力,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加持加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生产要素的成本变得愈发高昂。与此同时,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粗放型的“三高”发展模式难再有立足之地,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淘汰低端产业过剩产能,合理配置资源以增加中高端产业的有效供给,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因而,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涌现扩大了有效供给,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9

摘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追求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解决已有绝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和发展条件,也具备了通过缩小贫富差别从而缓解相对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五中全会有关解决贫困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根本上缓解贫困问题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13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

目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总体福利的差异而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有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人人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要综合的措施配套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到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人口的收入离2300元的距离是不同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000万人口大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比较大。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高中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篇10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自文(1995-),男,湖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