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村产业发展情况【热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22623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村产业发展情况【热选8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村产业发展情况1

**村地处鹤**镇西南部,耕地4030亩、25个村民小组、783户、3785人。2016年获评湖南省卫生村。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扩大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步伐。**村紧紧围绕“五化”、“四有”目标(五化即“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四有即“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坚持产业富民强村,在上级党政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的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探索出了一条利益联结、协调发展、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主要成效

按照“培育富裕户、带动中间户、扶助贫困户、转化后进户、壮大村集体”的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创新扶贫对象扶持和帮扶资金使用两项机制,实施差别式扶持和帮扶资金可持续发展,实行“合作社(公司) 农户”、“合作社(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由“输血”变为“造血”。形成龙虾养殖450亩、优质稻2000亩、养鱼260亩,农家乐四个主导产业,农业产业1个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村民收入大幅提升,80%的农户从中受益,群众大踏步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

二、主要做法

一是流转、整合土地。继承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实行土(林)地“确权不确户、分红算人头、补贴归原户、组级管理、村级整包”的经营管理模式,流转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林)地;实施村庄整治,引导群众到中心村建房,利用土地“增减挂”政策,拆屋增地,设立公墓园,引导群众集中葬坟,迁坟增地,利用河滩、洲地造地;打破组界户界,实施农田综合治理项目,完善农田基本设施。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制约。

二是拓宽融资途径。在鼓励村民自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上级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先后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增减挂”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交通水利项目、专业合作社奖扶项目等专项资金近1500万元;积极与信用社沟通协调,采取村班子成员个人担保、村集体和富裕户联保、个人信用担保、个人或合作组织财产担保和设立财政互助基金担保(按8:1)等贷款形式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基本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

三是走合作经营之路。在农户自愿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和参与农村互助合作组织,采取资金资产、土地、劳动力等灵活多样的入社或入股方式,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创业脱贫致富,成立了1个专业合作社。

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村正朝着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休闲旅游村的目标迈进。

村产业发展情况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业态已成为当代经济热点和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为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情况,推动崂山区电子商务更好发展,**年5月份,崂山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对区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青岛雷神科技有限公司、沙子口街道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青岛市巾帼商贸有限公司进行实地查看,现场了解电商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商务局的专题工作汇报,就如何加强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一、崂山区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近年来,崂山区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培育新业态、创造新需求、拓展新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电子商务应用遍及一、二、三产业,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0%以上。**年5月,崂山区被商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目前,辖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市场监管局建档的官网1627家,平台8家,网店253家。**年崂山区通过网络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区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比**年提高12个百分点,崂山区电子商务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注重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年12月,崂山区研究出台了《崂山区电子商务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年)》,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先后出台了《崂山区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崂山区支持对外贸易发展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促进崂山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加快电商发展,各街道积极行动,沙子口街道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沙子口电商领导小组,并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街道经济转型升级扶持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余各街道也都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全区范围形成了区街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注重夯实基础、科学布局。积极推进青岛国际创新园(简称东园)和海尔云谷(简称西谷)建设,初步形成“东园西谷两翼协同,多点布局支撑联动”的发展布局。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已汇聚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530家,初步形成了业态相对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金融业态体系,为全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托本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了家电家居大件物流和最后一公里快线智慧物流,与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供应链集成的第三方物流形成互补,形成比较完善的电商物流支撑体系。

(三)注重多元发展、凸显特色。围绕家电电子、大宗商品、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以及居民日常消费、社区服务、会展旅游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海尔集团、青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新锦桥电子商务、速普商城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特色鲜明。依托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城市功能设施打造的3d展示、咨询、票务、营销等多功能旅游和民生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稳步推进。抢抓青岛市获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和崂山区获评青岛市跨境电商重点产业园区的发展机遇,重点推动b2b、b2c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境外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率先突破。

(四)注重专项扶持、成效延伸。**年,崂山区获得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年崂山区确定了第一批电子商务试点项目17个615万元,**年崂山区确定了第二批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10个扶持金额315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崂山区电子商务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传统外贸模式创新,推动了农村电商加快发展,促进了居民创业增收,区内从事电子商务产业人员已超5万人,海贸云商、新协航、新华锦等跨境电商外贸进出口达9亿美元,电子商务发展对崂山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注重农村电商品牌打造、助力农民增收。农村电子商务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已建成街道公共服务中心3处、社区服务站20余处。积极打造特色服务平台及“品质崂山”公共服务品牌,沙子口搭建的“微服务”微信平台,每日为辖区2万人提供10大类综合信息服务;

王哥庄搭建的“傲江山”电商平台,已入驻农产品商户331家、产品40余种;

“品质”崂山logo已设计完成并进行版权注册登记。借助电子商务助推“鲅鱼节”“樱桃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如樱桃节期间,北宅街道和顺丰速递合作设立生鲜快递点30处,发出樱桃快递9100余单,销售樱桃3万多斤,创收60余万元,农民得到了实惠。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崂山区电子商务发展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建设尚待加强。崂山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布局为“东园西谷”,东部国际创新园区最初的定位为整合创新性企业,包括电商。由于创新园电商的功能定位不突出,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资源的整合仍有空间可为。园区虽集聚了新锦桥、速普等较大网络平台,但其他平台由于经营原因部分处于勉强运作或关停的状况。海尔云谷集聚了海尔商城、巨商会等海尔自创交易平台,以销售海尔产品为主,在理念、规模以及专业化程度上与天猫、京东等专业化平台相比差距较大,且对崂山区其他产业如农产品、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强,因此,崂山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

(二)电商大企业数量少,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崂山区现有电商企业网店、微店居多,且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档次低、带动和创新能力较弱,农村电商更是如此,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据国税局资料显示,目前,崂山区电子商务企业仅占全市国税系统的%。其中重点税源户仅有4户,占崂山区该类企业的5%。地税资料显示,**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入库税收1109万元,仅占当年地税收入总量的%。

(三)对发展电商共识不足、扶持力度不够。由于电子商务并非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在国家层面尚未建立完整的统计体系,难以量化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贡献度认识不足,造成发展的共识和合力不够。再者,崂山区电商平台大多以企业自办为主,投资压力较大,大多存在贷款难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商企业来崂山区投资、创业、发展的吸引力。另外,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明显,**年5月出台的《崂山区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已失效,目前尚无新政。

(四)电商高端人才紧缺。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但全区电商人才不足,一方面,政府部门缺乏电商管理人才,特别是领军型、统筹型、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懂电商运营管理的人才少,甚至有些企业采取多种手段互挖高端人才。同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尤其在引进人才上,缺乏足够吸引力,而农村电商平台更是求贤若渴。

(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崂山区农村电子商务仍属起步阶段,档次低、规模小、竞争力弱,配套设施较差,物流、快递配送成本较高。

(六)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崂山区部分电商企业仍处于分散、混乱、单一的局面,行业内相互排挤,以打价格战为主的恶性竞争现象仍然存在,质量保证和诚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三、意见建议

(一)不断强化认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作用的认识,把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及时调整完善崂山区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优化电商发展环境,使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市场法则和自身发展趋势。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好财政资金带动导向作用。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基金,尽快制定出台促进崂山区电子商务发展新政,加大电子商务重点应用示范项目扶持力度。三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电子商务企业信贷方式,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健全工作机构,发挥电子商务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不断探索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服务方式,有效**电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推进产业园建设,积极培养龙头企业。一是按照“东园西谷两翼协同,多点布局支撑联动”的发展布局,加速“西谷”建设进程,完善电子商务的创业平台,夯实吸引电商企业集聚发展的基石;

二是发挥崂山区区位优势和在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力强、有影响力的本土电商企业,并积极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壮大电商队伍;

三是招引一批知名电商区域性营运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研发、信息处理、数据管控和软件运营等外包服务,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三)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品质崂山建设中的应用。一是要依托实体经济,把发展电子商务与崂山区产业优势相结合,引导旅游产业、生态休闲农业、金融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模式,开展网络营销,鼓励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或自建电商平台,把更多的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引入全国品牌电商为崂山电商产业把脉,在规划、设计、运营中引入先进理念和方法,把崂山旅游、金融、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打造成电商优秀知名品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一体化发展。

(四)健全培育机制,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做好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重视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引进一批处于电子商务发展前沿、运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同时又要强化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注重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并加强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利用高教园区的巨大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培训电商从业人员,运用多种途径培养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为崂山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做好精准扶贫,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一是将农村电子商务纳入到重点工作中研究,实现常态化管理,积极推进;

二是继续加大投资和政策引导,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设施建设;

三是立足区情,充分发挥崂山区茶叶、馒头、海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丰富和“鲅鱼节”“樱桃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及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做大做强农村电子商务;

四是加强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意识和关注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村产业发展情况3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最新Word

(五)科技养殖成效显著。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大力指导下,开展了快速育肥、品种改良、暖棚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肉牛冻配等与养牛有关新技术地推广,科学养殖迈出了新步伐。尤其是在饲草利用方面,2009年进一步加大了玉米秸秆青贮推广力度,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建成魏岔、苗堡玉米秸秆青贮示范点,玉米秸秆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六)肉牛生产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加大了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疫病发生风险系数逐步降低,肉牛生产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新建灵芝乡兽医站,配备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1名,村级防疫员19名,加强了防疫队伍建设。

二、存在地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商品意识不强。群众地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落后养殖习惯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形成地“养牛为耕田”地传统观念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商品意识和科技意识不强,致使养牛生产虽然年年有发展,但难以有所突破和跨越,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二)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综合效益不明显。由于农户商品意识不强,养牛普遍是以传统地耕牛饲养为主地分散养殖,饲养管理方式粗放,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存在生长速度慢、育肥周期长、肉用性能较低、进入市场渠道狭窄等问题,养牛综合效益不高。

(三)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养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具有较强地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肉牛产业发展地龙头企业,“龙头+基地+农户”地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仅有地几户龙头企业才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作用还未凸显,对农户养殖业地带动力、支撑力还比较弱,产业链条短且关联度低,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地关系不密切,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地利益共同体,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加工、营销环节薄弱,农户地利益得不到保障。

最新Word

(四)增收幅度不大,资金扶持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养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短期效益低。养一头牛从配种到出生、出栏需要2-3年时间,投资4000多元,可实现收入5500元,纯收入1500多元,不计人工成本,年利润率为%,养得少、养不好就没有效益,而养得多、养得好却没有足够地资金保障。农户由于投资能力有限,发展养牛受到一定制约,龙头企业由于融资困难,难以扩大养殖规模。

(五)饲草资源利用率低下。草畜脱节和发展不平衡,饲草资源不足,饲草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利用。多年来大力推广地秸秆青贮加工利用技术受群众饲养条件和饲养规模地限制,在零散饲养户中难以普及应用,多数养殖户仍以农作物秸秆、杂草为主要饲料。同时大面积地荒山荒坡没有得到科学地开发利用。这些共同构成饲草资源利用低下地局面,严重制约了养牛产业地发展壮大。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一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多。二是畜牧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三是经费报酬没有保障。乡畜牧兽医站没有工作经费,办公服务条件极差,村级防疫员报酬较低,仅由省财政下拨,人均年报酬不足500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地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把牛产业发展作为灵芝发展农村经济地区域主导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南北差距,全面建设小康地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一)强化产业意识,促进观念转变。充分认识牛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重要作用,把牛产业作为灵芝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地主导产业来抓。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产业意识,认真研究解决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地具体问题,把农民地自主权和政府地主导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府行政推动力度,加快肉牛产业开发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牛产业发展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农本型向商品效益型转变,

最新Word

把养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地重要举措来抓;由小规模经营向大群体、适度规模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通过扶持大户、建立示范村、养殖小区等方式,培植和壮大养殖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养殖业地大发展,实现量地扩张;由传统粗放地自然饲养向科学饲养管理转变,全面推广品种改良、饲草加工利用、饲养管理等精细养牛技术,使养殖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时要改善饲养环境,结合当前全县生态能源项目地实施,建设一批标准化程度较高地暖棚圈舍,在暖棚圈舍建设上有新突破,逐步实现“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五配套。

(二)强化饲草意识,开发饲草资源。一是扩大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面积,为秸秆青贮工作打好基础,解决饲草不足地问题。二是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玉米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地利用率。三是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及三荒地种草力度,大力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良饲草,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饲草保障。

(三)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保障体系。畜牧技术推广服务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地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当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地工作。一是加强乡站基础建设,解决乡站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地问题,改善乡站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必须把疫病综合防治作为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地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抓好防疫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坚决控制动物疫情发生,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乡站防疫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站技术人员,解决乡站技术人员不足地问题,提高乡站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解决村级防疫员报酬待遇过低地问题,调动村级防疫人员地工作积极性。

村产业发展情况4

一、基本情况

**是**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明清两代有史可考的御医就有x人,是名副其实的“御医之乡”。境内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共有中药材品种x科x种,可以形成产量的x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祁术”曾获南洋国际土产博览会优质奖,“**黄精”为九华山“九制黄精”的最好原料之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举全县之力、下非常之功,按照“建基地、育主体、强产业、重品牌”思路,中医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今年上半年,新增黄精、金银花、荆三棱等中药材x亩,截止到目前,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x万多亩,其中在地面积x万余亩,主要种植品种为黄精x亩、白芨x亩、杜仲x亩、覆盆子x亩、金银花x亩、白术x亩等。全县今年上半年中药材产量x吨,同比增长x%;产值x万元,同比增长x%。

(二)中医药基地建设有序发展。建成x亩“十大皖药”(黄精)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育苗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县建成千亩以上示范基地x个,百亩以上示范基地x个。完成了**乡**村、**镇**村等x个中药材示范村建设。**县人民医院、**省**蛇伤研究所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遗产传习基地。

(三)中医药品牌创建稳步提升。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种白芨多酚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蛇伤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氏骨伤科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黄精炮制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蛇药制作技术和带状疱疹中医治疗被列入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注册和开发了“徽瑞祥”“芨源”等中药材类品牌产品,制定发布白芨栽培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黄精、**白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白术地方标准均在申报中。蛇伤所“袪瘀散”、“蛇药胶囊”两个院内制剂两个品种均获得省药监局相关备案(再注册)批件。蛇伤研究所科研成果“中西医结合防治五步蛇咬伤中毒致溃疡坏死和后遗症关键技术研究”先后荣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现有专职的中医药工作医务人员共x人,其中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有x人、中级职称的x人,研究生学历x人、本科学历x人、专科学历x人。引进中科院博士、省科学应用技术院教授及相关专业硕士等x余人,从事黄精、祁术等道地药材的技术支持和产品研发。成立了县中医药学会,研究推广针灸、推拿、熏蒸、中药外敷、刮痧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五)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我县有公立中医医院x家(县中医医院),现有职工x人,开放床位x张。全县x家乡镇卫生院均按照中医馆建设要求完成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全部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建立名医工作室x个,设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个。中医骨伤治疗、蛇伤救治、针灸康复等蜚声省内外。全县中药材经营主体不断增强,现有示范主体x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家、市级龙头企业x家、省级示范社x家、县级示范社x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x家。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作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编制了《**县“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修改稿)》,制定出台了《**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试行)》、《支持四大主导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共渡难关的政策措施》等文件。20**年、20**年县政府分别安排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x万元和x万元,重点对白芨、黄精、祁术等x个中药材品种种植和育苗基地建设进行奖补,已兑现奖补资金x万元。

2.加强培训指导,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县**技术学校等部门开展了两期特色产业人才培训,共培训中药材专业人员x人次。积极引导黄山峰源、仙寓山等龙头企业与**中医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黄山学院等院校开展品牌创建、技术交流、成果研发、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合作,提升我县中医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大招商引资,夯实项目建设。一是成功引进世界500强央企中信集团子公司—中流农业(**)有限公司与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合作,在**乡建设大洪岭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实践基地;二是引进**文质雅育文化策划集团有限公司在**镇实施中草药种植及康养研学综合体建设,目前已完成**村、**村x亩金银花种植;三是**贞一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在箬坑乡规划千亩中药材基地建设,目前完成了x亩白术种植;四是**华典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镇**村千亩油茶林下种植黄精。

4.加快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国御医岛、**康养小镇、百里康养走廊、全国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实践基地和中草药种植生产基地及康养研学综合体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镇**村、**乡大洪林场正在积极申报旅、学、研基地,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我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存在问题

从整体情况来看,**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分析,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种植户积极性不高。中药材种植资金投入大,市场风险高,我县大部分又以黄精、白芨等多年生药材种植为主,生长周期长、回报效益慢,再加上近年来受野猪等兽害与自然灾害影响比较严重,极大的影响了中药材种植户的积极性。

2.产业技术人才缺乏。中医药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既缺少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技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缺乏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科技研发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匮乏,**医学特色诊疗后继乏人。

3.中医药体系不完善。中医药产业政策涉及农业、林业、卫健等多个部门,导致中医药产业政策不能很好的融合推行。虽然我县虽成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但对上缺乏对口部门,争项目争资金受限,导致中医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

4.中医药政策不配套。一是上级对中药材发展没有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我县仅对中药材种植设立了奖补资金,对基地、生产加工、品牌创建等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扶持;二是中药材特色产业暂未纳入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三是耕地防非粮化、林地采伐审批制等农业、林业相关政策对中药材种植受限,制约了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

5.中医药产业链不健全。一是我县中药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培育和种植为主,中药材加工偏少,附加值发挥不充分,产业链不够健全,种植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以中医药商贸为中心的综合市场、电商交易平台等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还未建立,中医药产业工业园区还在规划中,不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下步工作措施

1.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引导省内外企业来我县设立原料生产种植基地,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订单种植。支持野生抚育、仿生栽培,建设祁术、黄精、白芨、金银花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推动优质中药材集聚发展。力争到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x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x亿元,推进中药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发展,建立中药材特色乡镇x个,中药材示范村x个以上,创建x家以上县级产学研基地。

2.加强中医药品牌创建。积极创建“中国御医之乡”区域公共品牌,鼓励引导中医药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力做好祁术、祁蛇、**黄精等优质道地中药材宣传推广和保护工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广泛开展农超对接、电商销售、连锁专卖等,利用交易会、展示展销会、学术交流会,扩大**中医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融杭接沪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打造一批具有我县特色的中医药产品品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3.健全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和乡土人才培养,依托县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大学、县**技术学校等单位组织,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享受人才储备金政策。二是鼓励中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中药饮片、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系列保健品的开发与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抓好中医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加中医药产业专项资金预算,对生产加工、品牌建设、新品种开发研制等方面进行扶持与奖励。积极整合发改、农业、林业等项目资金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特色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对中药材开展商业性保险工作。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中医药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进入中医药领域。5.加速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中医药产业招商,采取投资建厂、入股经营、订单合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进一步传承**御医文化,着力推进**康养小镇、百里康养走廊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御医展览馆、中药材展示馆,成立名医工作室等。全面做好20**年中央资金“中药材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打造中医药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促进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村产业发展情况5

.县气候条件独特、草原生态环境优良,马文化底蕴深厚,非常适合养马、育马,是发展马产业当之无愧的天堂。为了实现州党委提出的大力发展马产业重大部署,..县积极建立并实施五大基地建设战略目标,占领马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经济结构,打造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一、马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县马匹存栏94284匹,分别占**河谷和全疆的28%、13%。其中生产母马48331匹。引进英纯血等外血优质种公马250匹用于**马改良。2014年成功拍卖80匹良种马,拍卖金达939万元,改良马匹24266匹,产马驹29150匹,拉动养殖户年户均增收万元。近年来,从马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到实施,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整合**种马场、..马产业优势资源,成立了西域马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天马文化旅游公司和天马国际贸易公司。制定了《马产业发展规划》。   2.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一家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科研院所,建成了我国首个年生产能力 6万支的细管精液(冻精、鲜精)生产线,细管鲜精解冻后活力突破,培养了本土人才,实现了批量生产。细管精液的运用使种公马利用率提高7倍以上,实现种马全年生产,解决了马匹改良种马数量不足、价格昂贵、种源供应跨区域等问题。成立了全疆首个马产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3.成立了**马术学校,并与湖北大学合作开展了第一期骑师培训班,参班学员50名。依托州畜牧兽医局成功举办两届马产业技能培训班,参班学员110名。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天马旅游节和**马文化论坛及中国马业高峰论坛,并把**确定为论坛的永久性会址,为挖掘、发展、弘扬马文化、马产业支撑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   4.为推进马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与疆内外的马业科研院所(新农大、自治区畜科院、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哈兽研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申报与落地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7个,争取自治区、**州现代畜牧业项目6个。   5.投入7000万元,加快天马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看台、门禁、停车场等硬件设施已投入使用,正在申报创建国家4A景区。投入240万元,种植优良牧草3000亩。投入170万元,确保**马繁育中心正常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天马文化博物馆已完成规划和选址。   6.建成了孕马尿搜集、销售,熏马肉、熏马肠、马奶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12个乡镇场组建了马队,开发出集健身体验、休闲娱乐、观光骑乘为一体的产业链。整合少数民族民间马鞍、马鞭、马雕塑等马具制作人员、技术等资源,为统一打造牧歌**、天马故乡旅游纪念品品牌奠定了基础。   7.各乡镇场都成立了马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组织开展了马赛事、马上运动、马术表演、马匹竞拍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营造了养马、育马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各族群众投身马产业和旅游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二、面临的发展难题(一)缺乏马业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加大了对马产业的科技、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但因马业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不足,难以短期培养出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本土人才,致使马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能力还比较低。同时,疆内外爱马人士群体庞大,但缺乏游乐、骑乘、健身及懂马基本知识,特别是后续人群吸引能力不足。急需加强外向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马业经营理念,强化人才、技术培养和引进。   (二)缺乏政策性持续的产业投入。由于马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农牧民发展投入。同时,**县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马品种改良设施条件简陋,优质种马缺乏,后续产业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急需建立高层次马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对农牧民优质种马购置、细管精液推广、优质饲草基地建设、马病综合康康体系建设等给予扶持,建立农牧民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三)缺少发展保障机制。现代马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广大农牧民养马经营粗放,以一家一户牧养为主,良种与养殖水平不高,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产品收购、市场开拓不畅,产业链接松散,马产品、马文化开发滞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着马产业的整体发展。急需产业政策支持,树立马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组建基层特色马产业协会与合作社,扶持专业养殖大户,强化养马业组织化、产品化,使特色养马业形成规模与合力,建立产品马(肉用马、乳用马、运动马、精制马脂、生物制药)养殖繁育基地,推进多元化发展。三、政策建议(一)突破发展难点,出台持续的财政扶持政策。希望出台自治区财政扶持政策,加大优质种马购置、养殖基地建设、人工授精、养殖大户发展、马匹调教训练、马业技能培训等扶持机制,提高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养殖积极性,推进良种马养殖与发展;将良种马纳入参保机制,提升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对马细管精液推广给予扶持、补贴,扩大种质来源。   (二)树立产业标杆,加大对马产业研究院的扶持。希望上级给予政策与项目倾斜,打牢企业研究平台,发挥研究院在品种培育、繁育推广、饲料加工、疫病防控、生物工程、产品开发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究、推广中的引领作用。   (三)延伸产业链条,强化马产业持续开发支撑力。希望依托西域马业,统一规划布局,明确分工,上下联动,建立**乃至全国良种马交易平台,同时希望加大对我县马文化产业园、产品马(肉用马、乳用马、运动马、精制马脂、生物制药)养殖繁育基地、马产品龙头企业、马产品生产给予支持,推进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产业。   (四)建立新型马娱乐实验区,规范民间赌马行为,推进各民族团结和农牧民致富。由中国马协和西域马业研究院牵头,借鉴国际马彩成功经验,判定适合**本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赛马娱乐有奖竞猜规则,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平台。四、下一步工作(一)发展思路及目标   紧紧围绕七大产业,即:育马、养马、马文化、马运动、马产品加工、马娱乐、马休闲旅游,努力打造五大基地,即:全国最大的良种马繁育与种源(优质种马、冻精等)供应基地,全国最大的马匹改良与专业马匹(运动、竞赛、旅游)调教训练输出基地,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马休闲旅游体验基地,**知名的马产品供应生产基地,**最大的马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户均1匹良种马的发展目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打造国内马产业高地。力争到2015年,马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以上,初步建成五大体系:一是改良培育体系。育成我国专业运动型(速度型、速步型)、乳用型、肉用型马新品种,年生产各类优质细管精液10万只,以满足社会需求,到2016年实现西域马业上市运营。   (二)主要措施   1.筹办好2015年天马节及第三届天山论马马业高峰论坛。   2.统筹推进天马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设计天马博物馆、马产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马产业展示厅。   3.依托西域马业建设的西域赛马场为中心,辐射其他各乡镇场,以旅游旺季为契机,每周举办不低于2次的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距离、不同方式的赛事常态化(赛事具体参照奥运会、亚运会、全国民运会等马相关赛事标准举办)。   4.建立国际化合作关系。由天马国际贸易公司与北京、西安、**、重庆等马会所(俱乐部)洽谈,将**马每年200匹的数量推向全国,并年内引进国外种马30-50匹。   5.加快改良本地**马。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快马匹改良进度,大力开展马胚胎移植研究项目,与**畜科院和新农大已洽谈,年内将进一步跟进,同时开展马胚胎移植研究项目。   6.完善与推进良种马登记管理制度,为良种繁育规范化、信息追踪公开化、马匹交易平台化、市场运作公司化提供基础,实现优质优价,避免恶性竞争。   7.引进外资建一处马产品的生物药厂或原料基地(马油、孕马血清、孕马尿)。   8.由西域马业公司与西安三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按照丝绸之路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马产业,以天马二次进长安为线索,把**的天马再走丝绸之路进西安,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天马故乡响誉全国再现大唐盛世圆中国梦。   9.发展草原生态游、骑马探险游、草原牧马游、高山休闲游、草原牧家游等特色旅游线路46条,年接待马文化旅游游客30万人以上。   10.天马旅游文化公司完成**马调训工作,年内调训200匹;年内建设完成1万亩饲草料基地,未来3年将饲草料基地扩建到2-5万亩。   11.吸纳疆内外专业马术俱乐部、马术企业、爱马人士到**投资发展,开展合作繁育与调教训练,拓展交易渠道,实现共同发展。以西域马业为市场连接桥梁,与国内马术俱乐部、旅游景点合作,实施订单与定向调教训练。

村产业发展情况6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应用于网络上交易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热捧,也推动了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产品买卖方式,其更加省时、省力,面对的用户群也更加全面化,因此很多企业都会采用电子商务推动自身产品的扩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电子商务的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改善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其交易方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虽然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但存在交易不便、占用面积等问题,而电子商务则是利用网络,虽然几乎不能够面对面交易,但其具有省时、省力、选择面广、取货方便等优势,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商务是从1997年开始,即中国商品订货系统、中国商品交易中心等大型电子商务是在该一年逐渐推出,从而使我国电子商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后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和8848网上超市,也促进者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商务交易活动,通过电子商务交易活动,能够有效降低产品价格,增加产品的产量,因此其有效使传统的商务交易形式得到了改变。电子商务需要依赖网络技术才能够进行交易,因此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双方的交易地点则具有随意性,如家里、公共场所等,即可以不用面对面就可以实现交易。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①我国电子商务是从1997年才起步,且我国网络技术的起步也较晚,因此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远远比不上其他国家。我国意识到电子商务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广,且有很多企业和商家也热衷于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且该种交易方式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由于受到传统消费方式和观念的影响,且不能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人缺乏信任感,同时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够发达,从而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②目前我国比较大型的电子商务有淘宝网、京东等,由于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几个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特别迅速。然而还有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进行产品信息和广告的发放,以及与客户的交易,并没有使电子商务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③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不相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也不同。另外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互联网技术与人才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西部地区本身经济水平较差,同时其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设施建设均不完善,从而导致该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较为落后。

2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较为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商家计算及故障问题,属于最基本,也是商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很多电子商务网站会要求专业的维护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另外,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是在网络上进行,而网络非常容易出现计算机病毒,对程序和数据进行破坏和更改。导致很多商业机密被泄露,影响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因此我国需要注重计算机防病毒入侵功能的加强。

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需要双方在网络上完成交易,会形成个人信息、支付信息、订单信息的记录,而很多计算机黑客会采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交易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截获,随后进行非法牟利。同时我国对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电子商务不仅需要人才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还需要懂得商务交易理论,另外对于商品外贸出口的电子商务网站,还需要人才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虽然我国目前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开展较为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也不足,致使我国电子商务相关人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

3改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非常注重经济转型,因此电子商务要结合当前我国大力促进转变经济的发展时机。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在未来我国商务模式的发展中,要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从而促进电力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具有降低成本,增加商机等优势,而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从而有效帮助企业提供广大的消费群体,并减少中间环节。不过,要想电子商务得到良好的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会经济整体环境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由于电子商务需要在网络上经济金钱的交易,为了保障支付的安全,需要注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强化。为了保证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避免不法分子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支付安全数据和交易信息的破坏。因此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部门需要注重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首先需要注重针对电子支付进行规范,以保障商家、消费者及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需要注重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另外,我国应该注重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的人才,并注重国内人才培养的力度,从而让电子商务普及化。如各个高校需要针对电子商务开设相关课程,并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我国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相应阶段,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改善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需要注重网络安全的保护、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刘电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233-236.

[2]蔡燕聪.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05:122-123.

[3]高晨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电子测试,2013,09:225-226.

[4]娜仁花.探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6:255.

[5]黄红棉,石勇青,谢梅,黄诗媚,简思韵,单国旗.广东省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5,11:84-85.

村产业发展情况7

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马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马产业,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培育体育和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我国马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本规划。一、马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养马历史悠久,马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马作为重要畜力和交通工具,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马传统役用和交通功能被逐步取代,现代马产业逐渐兴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与马产业紧密相关的体育运动、休闲骑乘、文化旅游、专业化马产品开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马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   (一)饲养总量较大、区域相对集中   我国是养马大国,马匹数量居世界前列。2019年,全国马存栏万匹,占世界总存栏的6%,位居第5位。据行业统计,马业全产业链产值约700亿元。马养殖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内蒙古、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其中新疆、四川、内蒙古分别存栏万匹、万匹、万匹,合计占全国的65%。   (二)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是世界马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29个地方马品种资源,其中德保矮马、蒙古马、鄂伦春马、晋江马、宁强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行重点保护。培育的伊犁马、三河马、锡林郭勒马等群体规模稳步扩大,运动性能持续改善。纯血马、温血马等品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马品种培育的遗传素材,而且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赛事用马群体。以种马场、人工授精站等为重点的扩繁体系加快建设,马品种登记逐步规范,纯血马登记与国际接轨。   (三)专业化养殖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现代马业快速发展,马的养殖区域由传统草原牧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延伸,饲养方式也从传统放牧模式逐步向舍饲圈养为主的规模化养殖转型。新发展起来的马术俱乐部开始引入标准化饲养、专业化调教、一体化防疫的先进养马理念,优选优育、科学饲喂、精细护理等一批实用技术逐步推广。马专用饲料研发进程加快,中西医结合的马医技术不断普及,骑手(骑师)、裁判、教练、马医、钉蹄师、繁殖员、马工等专业队伍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四)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马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实用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马育种中得到应用,马疫苗与生物制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孕马尿提取结合雌激素、马胚胎移植等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违禁药物检测技术研究开始起步。启动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马驴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马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北京、内蒙古、湖北、新疆等地设立马产业研究中心,组建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创新团队,建立研究示范推广基地。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马专业课程,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数千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五)马术运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马术及赛马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场地障碍、盛装舞步、三项赛、速度赛马和群众性、民族性赛事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成绩明显提高。每年举办国家级及以上级别赛事100多场,区域性各类赛事数量达数千场。马术运动社会普及加快,马主、骑手、骑乘爱好者规模达100万以上,特别是青少年骑乘爱好者占较大比重。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各级马业协会、马术协会、马术俱乐部超过2000家,马术装备用品、场地建设供应商300余家,部分马术装备用品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   (六)马文化旅游日益繁荣   以马为主题的艺术文创、观光旅游、休闲骑乘逐步兴起,马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大型演艺活动等不断涌现,马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全国马术及休闲骑乘等用马达50万匹以上。马主题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带动了马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中国马文化节、世界马文化论坛、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新疆伊犁天马节、广西德保红枫矮马节、云南大理三月街赛马节等马文化节庆活动,集体育竞技和文体表演于一体,搭建起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马文化旅游平台。   (七)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我国与国际马术联合会、亚洲速度赛马联合会等组织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向世界讲好中国马产业故事。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等包含马术竞技项目的重大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功举办2014世界汗血马大会、第十五届世界马医大会。与马相关的体育、旅游、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内外马业专业机构和马术组织、院校和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外籍马术教练比例增加,马医、骑手、科研等出国培训交流日益频繁。二、马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新时期,我国现代马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一)马品种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地方马品种资源缺乏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优良种质特征未得到充分挖掘。马匹遗传改良工作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系统的规划引导,改良目标和方向不明确,适应现代马产业发展的专门化品系缺乏。赛事用马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产运动马供给不足。   (二)生产方式整体落后   我国马多以草原散养为主,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野性强、难驯服。规模化饲养场精细饲养、专业调教和科学选育水平不高,马匹调教和马术运动专业人员数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马诊疗机构短缺,临床马医和赛事马医不足。马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等基础性科研工作严重滞后,比赛用马专用饲料、疫苗、保健药物等大多依赖进口。   (三)产业链各环节联结不紧密   马饲养环节与马术运动、体育健身、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保健康养等利用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针对国产马性能特点的赛事体系设计尚需完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未能与现有赛事对接,马品种登记与赛事登记未能紧密衔接。马产业各环节互动互促的机制尚未形成。   (四)市场培育尚不成熟   现有马术运动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赛事观赏和休闲健身需求,马术竞赛表演、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细分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马产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众消费习惯仍需长期培养。马产业发展在带动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中的潜力需进一步挖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马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都对马术运动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马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和体育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马术爱好者规模不断扩大,马术运动逐步成为大众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必将带动整个马产业的提档升级。二是以马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大众骑马健身休闲娱乐更加多元,马文化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三是以马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业态。四是发达国家马产业发展理念、先进管理技术及装备的引入,为我国马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马乳、马脂护肤品、马血清、孕马尿结合雌激素等产品不断开发,市场需求潜力大。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以发展现代马产业为目标,加快马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标准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发挥赛事活动、文化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立现代马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提升马产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马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质量效益竞争力,走中国特色现代马产业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顺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挥马术运动、马文化活动、骑马旅游等新兴市场的引领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引导,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马产业各领域共享融通,形成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国内发展实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作用,统筹各环节利益诉求,推动马匹养殖、利用各链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考虑我国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偏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匹养殖体系和马术运动规则标准,打造符合中国马特点的专属赛事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发展中国特色马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国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框架和体系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马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形成相对完备的现代化育种、高效养殖、诊疗保健、疫病防控、调教训练、性能测定、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和产业服务体系。   ——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选育3个专门化品系,马匹鉴定和登记更加规范和普及,国内外马种登记品种数达到36个。   ——优良马匹规模大幅增加。马术运动和休闲骑乘用国产马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运动用马数量达到10万匹。   ——赛事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马匹初级调教和赛事训练基地,举办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达到150项,打造一批优势产区和主要马种的自主品牌赛事和活动。   ——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马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与马术运动有关的赛事竞猜研究和实施取得新进展,赛事和休闲娱乐对马匹繁育与饲养环节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在育马、马匹交易与经纪、马术俱乐部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马乳、马脂护肤品等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四、区域布局充分考虑我国自然地理、资源分布、文化传统、马术运动发展特点,将全国马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大发展区域。   (一)传统特色优势区   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省区。该区域草原广阔,马术旅游资源丰富,马品种众多,马文化厚重,是我国传统的养马区域。该区域既有传统民间民族马术活动和表演,也有现代马术比赛和马术表演,特色鲜明。重点打造以我国草原马品种为主的特色赛事和活动,突出耐力赛和走马赛,加强蒙古马、岔口驿马、焉耆马等地方品种的专门化品系选育和调教训练,更好满足休闲骑乘用马需求;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提高马匹繁殖效率;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建设一批马术运动用马和休闲骑乘用马繁育基地,打造一批马产业强镇和产业集群,丰富民间民族特色马术运动和文化旅游活动;因地制宜发展肉用马、乳用马和生物制品马,提高马乳、马肉等产量和质量。   (二)城郊新兴发展区   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城市周边地区。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市场空间大,马术赛事多,马术俱乐部数量增长快,已成为运动用马数量需求最多的地区,对我国马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该区域运动用马以纯血马与地方马杂交的半血马和高血马为主,纯血马、温血马、阿拉伯马、汗血马(阿哈—捷金马)等数量也较多。重点打造速度赛、障碍赛、耐力赛和青少年马术等品牌赛事,发挥区域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充分挖掘马术运动消费潜能,提升马术运动综合经济效益,推广青少年马术运动。加强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培育中国温血马、耐力马、马球马,规范开展马匹性能测定和调教训练,促进现代马产业与国际接轨。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马产业集群,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同时加强与传统特色优势区联动,南北呼应、东西贯通、协同发展。   (三)其他区域   包括西南和东北等区域。该区域马匹多以产品用马和役用为主,市场开发不足,马匹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地方马品种资源特点鲜明,其中,德保矮马具有独特的矮化基因,以体小灵活著称,鄂伦春马等林间骑乘性能突出。重点举办民族特色马文化活动,健全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繁育种群,加快特色马品种开发利用,立足矮马资源培育儿童骑乘和伴侣用马,开发宠物马市场;立足挽用马资源培育观光马车用马和森林康养休闲用马。同时,利用地方马产奶量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和适应性强的特性,加快产品马(肉、乳及生物制品)培育,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五、重点任务(一)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一是加强地方马遗传资源保护。组织开展地方马遗传资源调查,进一步查清存栏数量、分布和特性,全面掌握地方马遗传资源状况。制定我国地方马遗传资源保护方案,国家级保种场实现“一场一策”,分级分类实施精准保种。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马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保种主体责任。完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护体系,建设国家马种质基因库,加强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群数量,因地制宜建立保护区,组织带动周边农牧民开展联合保种。完善马遗传资源保护方式,研究应用胚胎、精子、细胞等遗传物质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   二是加快马匹育种创新。制定发布全国马遗传改良计划,明确马术运动用马、休闲骑乘用马和产品用马选育目标和改良方向,提高我国马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成立全国马匹育种专家组,指导全国马匹育种工作。完善马生产性能测定标准,指导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规范开展。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力度,加强马育种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加快纯血马、温血马的本土化选育和扩繁,提高种质水平和供种能力,满足高级别马术运动用马需要。发掘地方马品种资源优良特性,开展专门化品系培育。以现有培育品种为基础群,通过现代育种手段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温血马、耐力马和乳用马等专用品系。加快地方马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性能,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是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饲养。制定马标准化饲养技术规程,将马纳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范围,在全国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管理先进的国家级马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马饲料营养、疾病诊治、饲养管理等基础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专用饲草饲料、兽药等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技术体系,提升马产业标准化养殖水平。制定马不同用途、不同品种调教训练及性能测定规程和标准。逐步改善马匹饲养设施装备条件,加快专用设备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   四是规范开展全国马匹登记。结合马匹育种和马术比赛需求,组织开展全国马匹登记工作,推广应用电子芯片,探索“一马一证”信息化管理。组织制定马匹登记实施细则,完善马匹登记体系,提高马匹登记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推动与国际接轨。在品种登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动马匹和旅游用马的登记工作。组织开展马品种选秀、种公马评定和拍卖等活动。对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实施专门化品系培育的品种和国外进口主要品种优先开展登记,以品种登记促进赛事联动和产业融合。   五是加强马匹疫病防治与诊疗。加快推进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消灭行动,严防境外非洲马瘟等疫病的传入,做好马流感等多发疫病防控工作。对竞技娱乐用马以及高风险区域的马属动物进行重点监测,支持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和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建设国家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研究中心,推进中国高健康高性能(HHP)马匹认可。推广马匹疫病快速诊断、监测、控制、净化等新技术,加快马属动物疫苗的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检测方法的研究,完善检测技术,加强马匹专用药品检测和违禁物质检测。加强马匹用药管理,鼓励研制马属动物专用药品、疫苗,规范药品使用。鼓励在马匹饲养集中区域建设马医院和马病诊断实验室,提供马急腹症和运动损伤等疾病的专业医疗护理产品和服务。支持传统中兽药在马病防治和医疗护理中的推广应用。   (二)完善马术运动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马术竞赛表演。打造“业余—专业—职业”分层级马术运动赛事体系,夯实群众基础,提升竞技水平。培育一批职业化、商业化的马术运动赛事品牌。持续办好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马术比赛以及全国马术锦标赛等专业赛事。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制定业余赛事等级标准,支持举办以我国地方马种为主的马术赛事,带动国产马匹品种繁育、调训与推广。鼓励和支持各级协会组织、龙头企业打造业余俱乐部马术联赛、青少年马术联赛,丰富赛事供给。培育和推广民族民间马术赛事,弘扬传统马术运动。加快马术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攻关,建立马术场地设施、马术服装装备及相关用品、马术培训服务等系列标准,孵化培育国内有影响力的马术装备、场地设施建设供应商。   二是拓展马术健身休闲。建立中国马术俱乐部等级评定制度,促进马术俱乐部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品牌马术俱乐部。培育国产运动马匹用于体育旅游服务,整合国内马术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与马术运动融合,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马术小镇和马业强镇,鼓励开发马术文化旅游产品。支持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开展马术旅游、推广长距离赛马比赛。加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文化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有影响力的马文化表演娱乐节目,利用国产马打造一批国内知名马文化演出娱乐节目和产品,激活国内马文化消费市场。   三是探索推广赛马运动。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提升赛马赛事公信力,优化赛事听证制度,推行职业从业人员准入考核制度,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完善马匹药品及违禁物品管控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马匹福利制度,发布中国赛马运动公信力年度报告。按照“小步、分步、稳步”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依照即开型体育彩票和大型体育赛事竞猜型彩票发展规律及监管要求,推进速度赛马赛事试点工作。   四是复兴马球运动。行业协会结合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设立马球分支机构,发挥马球专业委员会作用,制定马球运动场地、竞赛、马匹、骑手和教练标准体系,指导地方有序开展马球运动,推动马球运动加快复兴。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马产业文化、体育、娱乐的功能和价值,倡导“马业+”的发展模式,促进马匹繁育、马术运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将马品种、马术运动、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马业产值比重,促进马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是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增强行业内信息共享、互认,开发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繁育—登记—调教—性能测定—训练—拍卖—参赛—退役等完整的运动马发展模式。推动专业化马匹拍卖交易中心建设。   三是弘扬民族马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建设马文化博物馆、马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演艺等新型业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马文化资源。探索发展育马、马术、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马产业发展综合体,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马文化品牌,提高群众参与度。   四是推动马产业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主题、特色骑马旅游,遴选一批骑马旅游精品路线,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茶马古道生态旅游、草原景观带旅游等国家精品骑马旅游路线。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关。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特色基因发掘、高效繁育、健康养殖、临床诊疗、疫病防控、调教训练和性能测定等先进实用技术攻关,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国家马匹违禁物品检测中心。加强马乳、马脂、马血、孕马尿等研究应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升马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马科学、马医教育和执业马医继续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从业人员认证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我国马工、骑手、教练员、马医、调教师、钉蹄师、裁判员、赛事监管等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马术进校园活动、青少年马术素质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加强青少年马术人才储备,支持开展青少年马术教育的“马术育人”工程。   三是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在主要养马区域,依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和高校科研机构,利用现代网络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开展养马实用技术下乡活动,提高马匹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调教训练水平。六、保障措施(一)加强规划引导   马产业主产区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本区域的马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措施保障,为推动马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研究设立马产业发展基金,多渠道建立马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马产业发展部际会商机制,统筹研究解决马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在马匹饲养、登记、赛事组织、市场开发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强化协会在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分工有序、开放共享、密切配合的行业发展氛围。强化行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共享,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   用好新媒体手段,加强马产业发展的正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我国地方优良马遗传资源、民族经典赛事和传统马文化,大力宣传各地在推动马产业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中国马产业发展故事,共同营造支持现代马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习借鉴国外马产业先进发展理念,鼓励引进优良马种、先进装备和高端人才,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我国马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村产业发展情况8

9月29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赛事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马匹初级调教和赛事训练基地,举办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达到150项,打造一批优势产区和主要马种的自主品牌赛事和活动。业内人士指出,内地赛马产业将驶入快车道。   做好特色赛事   规划显示,马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马术及赛马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场地障碍、盛装舞步、三项赛、速度赛马和群众性、民族性赛事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成绩明显提高。每年举办国家级及以上级别赛事100多场,区域性各类赛事数量达数千场。马术运动社会普及加快,马主、骑手、骑乘爱好者规模达100万以上。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各级马业协会、马术协会、马术俱乐部超过2000家,马术装备用品、场地建设供应商300余家,部分马术装备用品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代马产业与猪禽牛羊其他畜牧产业不同,不以生产肉奶蛋等畜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体育赛事活动、文化旅游等来带动马匹养殖业的发展。这与国际马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一致。”   探索推广赛马运动方面,规划提到,将研究制定出台全国速度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赛马赛事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赛马赛事体系。提升赛马赛事公信力,优化赛事听证制度,推行职业从业人员准入考核制度,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完善马匹药品及违禁物品管控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马匹福利制度,发布中国赛马运动公信力年度报告。按照“小步、分步、稳步”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依照即开型体育彩票和大型体育赛事竞猜型彩票发展规律及监管要求,推进速度赛马赛事试点工作。   东北证券认为,马彩是赛马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赛马产业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源于马彩,海南赛马彩票问世可期。内地赛马产业有望以此为新起点,迎来蓬勃发展,形成“赛马+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   规划指出,到2025年马术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与马术运动有关的赛事竞猜研究和实施取得新进展,赛事和休闲娱乐对马匹繁育与饲养环节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在育马、马匹交易与经纪、马术俱乐部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海南上市公司罗牛山日前公告,下属全资子公司罗牛山国际马术俱乐部有限公司的“海南国际赛马娱乐文化小镇”项目已获得《海南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明》。子公司拥有2000亩的海口市东琼山桂林洋农场一处旧马场,可能成为未来海南马场项目的候选地之一。   海南瑞泽全资子公司圣华旅游与海南农垦神泉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跃华马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于去年3月共同签署了《海垦·南田马术文化小镇项目合作合同》,各方将共同合作开发此项目,涉及农业综合开发、度假小镇、国际赛马运动中心、赛马马术俱乐部、赛马产业等。   此外,海南橡胶公告,拟对海南华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名称和经营范围变更,“马术运动”列入经营范围。   东北证券认为,赛马运动产业链涉及广泛,上中下游辐射种马培育、赛马驯养、马匹交易、赛事运营、媒体转播、马彩竞猜等多个领域,市场规模巨大。   促进产业融合   规划提到,充分发挥马产业文化、体育、娱乐的功能和价值,倡导“马业+”的发展模式,促进马匹繁育、马术运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将马品种、马术运动、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马业产值比重,促进马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上述负责人称,马术运动是现代马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一段时期有三个方面发展重点。一是马术推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通过举办一系列竞赛、培训活动,促进马术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举办丰富多彩的马术活动,增强广大民众对马术运动的认知程度。二是积极推进青少年马术运动。青少年是中国马术运动发展的未来,让更多青少年喜爱马术运动。三是弘扬传统和民族马术活动。深入挖掘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马品种的特色赛事活动,弘扬、推广、丰富中国传统和民族马术赛事活动。

村产业发展情况9

一、全市家纺产业发展现状

家纺行业即家用纺织品生产行业,主要包括床上用品、窗帘布艺、家居装饰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家纺生产企业共有179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亿元。经初步摸排,我市目前现有规模以上家纺生产企业XX户,2020年实现开票销售XX亿元,占全市纺织行业开票销售%,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集聚。从产业规模看,我市家纺行业规模较小,与南通等家纺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产业规模仅不到南通市家纺产业的5%(南通家纺行业拥有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50多万,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在全国家纺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从家纺企业分布看,XX区30户,XX县8户,XX县3户,XX县3户,XX县2户,XX县1户,XX县1户,XX县1户。企业分布较为分散,未形成集聚,即使是家纺企业比较多的XX区,30户企业也分散于9个乡镇及园区。从企业规模看,49户家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共有33户企业开票未达到5000万元,开票5亿元以上仅2户,分别XX有限公司(开票销售亿元),XX(开票亿元),2户企业开票销售占到全市家纺行业开票的%,从储备项目看,全市计划实施的5000万以上的纺织行业项目有23个,其中家纺行业仅4个,计划总投资5亿元,分别为XX县1个,XX县3个,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少重大项目支撑。

二是产业链尚不完善。从上游看,家纺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主要有植物纤维、化学纤维、染料等,我市上游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及质量均不能满足家纺企业生产需求,有41户企业在市外采购原料比例超过70%。如XX公司一天要用40万米布料,市内没有企业可以稳定供应,主要从苏州、浙江等地采购。从下游看,家纺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商超、专卖店、贸易平台、电商等各种销售渠道,而我市家纺生产企业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以外贸出口及代加工为主,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仅6户,除XX公司有一定本地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余5户企业知名度均不高。仅有7户企业有网络销售途径,网络销售占比超过25%的仅2户。

三是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应用缺乏。全市家纺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不高,在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方面缺乏应用投入,仅有1户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企业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20年,23户企业在研发上投入资金,其中投入500万元上的仅1户,10户企业研发投入在100万元以下。二是企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我市家纺生产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智能化水平不高,49户企业共有从业人员7843人,仅有12户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上投入资金,累计投入金额为2821万元,未来三年有智能化改造计划的企业有16户,累计计划投入改造金额亿元,其中超过500万元的仅7户。三是大数据应用缺乏。我市家纺企业普遍为外贸出口和代加工企业,主要根据对方订单进行生产,不需要直接面对终端消费市场,对消费者需求敏感度不高,缺乏一手的市场营销数据,导致企业对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动态等方面的应用认识不足。

二、当前现状原因分析

一是创品牌风险高,企业品牌建设意愿不强。我市家纺生产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由于品牌建设对于资源投入的高要求和操作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普遍意愿不强。一是品牌建设推广需要专业的团队,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做好公司品牌的推广和宣传。而我市大部分家纺生产企业为外贸出口及代加工,企业重点放在了生产环节,对产品营销方面经验缺乏,能力不足。二是品牌建设需要差异化的产品。当前家纺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罗莱”、“富安娜”、“水星”等家纺龙头企业已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小企业想要从中脱颖而出,需要更精准的市场定位、更具特色的产品,我市家纺企业在这些方面缺乏核心优势。三是品牌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品牌推广建设需要建立营销网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我市的家纺企业来说资金压力较大。

二是企业利润低,技改投入资金不足。外贸出口及代加工的家纺生产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利润率低于5%,2020年,全市家纺生产企业利润超过400万的仅6户,与国内“罗莱”、“富安娜”等龙头家纺企业接近20%的利润率相比,差距较大。利润率低下,也导致了我市企业在技改方面不敢进行大手笔投入,对大数据、智能制造方面的新技术应用兴趣不足,一方面,当前智能制造设备价格较高,如海聆梦公司已投入3套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每套接近500万元,对于普通的中小企业来说,一套设备投入,需要四五年才能收回成本,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目前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还不成熟,仅仅解决了个别环节的智能化自动化,家纺生产环节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还未出现典型示范应用,智能化减人带来的收益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三是劳动力紧缺,扩大产能难度较大。目前家纺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我市家纺生产企业看,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4岁,平均年龄低于40岁的企业仅有3户。新进纺织工人招聘困难,2020年XX公司公司与XX公司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联合培养的9名纺织工人,无一人愿意从事该行业。招工问题成为了我市家纺生产企业扩大产能的做大阻碍,XX公司为扩大公司规模,计划去安徽、宿迁等地新建项目,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

四是企业单打独斗多,没有形成聚合效应。我市在家纺产业细分领域也拥有一批优质企业,如XX公司为国内罗莱、富安娜等龙头企业提供高端面料,技术水平和规模在家纺高端面料领域位居国内前列,XX公司在外贸出口领域方面能够规模位列前三。但是企业之间协同合作较少,缺乏在产业链上互补合作和专业化分工,没有能够实现大企业引导创新、中小企业配套辅助、集群内单位企业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有关建议

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XX区依托现有家纺产业发展基础,以XX公司为龙头,打造专业化的家纺产业园区;支持XX园区搬迁改造为契机,高标准定位、高规格规划建设现代纺织产业基地。鼓励XX、XX、XX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通过上下游延伸、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构建上下游共同体或产业联盟,打造区域家纺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配套需求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业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实力。

二是强化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健全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和优势,建立完善品牌服务体系,积极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品牌自主化、国际化发展。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家纺行业的消费需求,融合传统文化创意和现代时尚设计,开发个性化、定制化家纺产品,提高家纺产品的附加值。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展览展会等有效传播渠道,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家纺行业展会,提升区域纺织品牌知名度。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市场开发,建立区域营销中心,健全营销网络,加快渠道建设,扩大市场销售范围。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发展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体验馆等终端销售模式,引进品牌策划营销公司,指导家纺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包装和营销推广。三是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步伐。鼓励家纺企业加大智能生产设备的更新投入,全面推进推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在家纺企业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运用。通过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集成管理,提高家纺行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打造一批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广泛应用移动O2O、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引导家纺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支持以园区或企业为主体,打造工业级家纺产业网络运营服务平台,协助推动XX家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支持龙头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提供人性化、智能化、高性能电子商务,推动家纺产业智能设计、规模化制造和电子商务运营得到发展。

村产业发展情况10

一、九龙乡基本情况

九龙乡位于突泉县东北部,距突泉县城55公里,东与吉林省聚宝乡交界,南与水泉镇相连,西与杜尔集镇毗邻,北部和吉林省野马乡接壤。下辖13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九龙水库属辖区范围。行政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顷,耕地总面积万亩。九龙乡总户数5917户,总人口14380人,常住人口9124人。截至目前,九龙乡现有养牛户89户,养殖牛1332头,新发放养牛贷款224户898万元,新购牛165头。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范化发展

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科站、兽医站、各村书记任成员的九龙乡“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作领导小组,对全乡工作进行全面把控,把责任落实到人,为九龙乡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效果

通过上网、上墙、入户、村口广播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以“牧业再造突泉”相关政策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乡肉牛产业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

按照县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常住人口数量,将任务指标划分到各村。实行村“两委”包片包户制度,人人肩上有任务,严格根据时间节点,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

(四)强化服务体系,推动常态化发展

以九龙乡兽医站牵头,牲畜改良“120”派驻兽医负责,各村防疫员参与实施,建立严密的技术服务网络。定期开展巡查,强化牲畜疫病防控,为农户提供饲养、防疫等技术信息。随时掌握肉牛养殖市场的动态,定期在党群心连心微信群内公布最新市场信息,指导群众肉牛交易活动。

三、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养殖水平不高。农民科技养牛意识不强,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仍然是目前大部分村屯肉牛养殖的主要模式,从而导致肉牛培育程度差、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个体产肉量少、综合效益不高。

二是产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全乡肉牛分散式养殖形式占比较大,整个肉牛产业没有形成集体性规模,传统分散的小生产仍居主导地位。另外,我乡专业养殖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及带动作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

三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由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群众普遍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

四、下一步发展打算

一是稳定完善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将农牧业投资向肉牛产业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肉牛产业。另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与县农科局联合,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咨询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专业养殖合作社建设。培育大规模、专业较强的养殖合作社,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注重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包括驻村工作队上门入户宣传,横幅、标语等传统方式宣传,美篇、党群心连心等网络方式宣传,发放传单、座谈会等面对面方式宣传。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提高农民养殖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产业发展情况11

一、养牛产业基本情况

__村发展养牛产业二十余年,有较好的养牛基础,在“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关键时期,我村把发展养牛产业作为带动全村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科学布局规划、整合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深挖黄牛产业“活黄金”,取得了较大成效。截止今年8月,全村牛存栏万头,出栏万头,销售收入达5亿元。现有年出栏10头以上专业养牛场97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场3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牛场12个,龙头企业农博翔公司于2019年4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__肉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肉牛养殖产业正成为全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民脱贫增收新的途径。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规划机制。一是精准产业定位。种草养牛是我村的“一村一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靠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养牛产业的带动效应,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精准产业布局。以旧州、新州、谷陇、野洞河、上塘、浪洞、纸房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全村11个乡镇。按“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原则和“农牧结合、饲草分离”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实现量的增加,形成规模优势,为我村打造成为养牛强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融资机制。农行__分行、村农商行、村村镇银行分别推出“牛保姆”、“旺牛贷”、“鑫奔奔”等为养牛产业发展量身打造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活牛等生物性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的试点建设,争取金融扶贫贷款资金,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寻找突破口,切实解决养牛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创新保障机制。一是技术有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对养牛产业的支持,加强科研院校与养牛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草科所、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加快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攻关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防疫有保障,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行业科技能力提升与技术服务指导的关键作用,切实加大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常见病防控、犊牛生产性能提升、牧草均衡供求模式等科技应用与推广力度。三是饲草有保障,利用“粮改饲”项目对养牛户种植青贮玉米进行补贴,今年已种植青贮玉米面积万亩,全年种植优质牧草万亩。四是风险有保障,利用肉牛养殖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产业发展全链条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体签订发展协议,共同成立spv公司,加快养牛产业发展,落实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以农博翔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能繁母牛代养模式,银行通过保单质押、活体抵押、企业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养殖户解决融资难题。目前有48户农户申请1200头能繁母牛的代养意向,已发放112头,预计今年将发放能繁母牛500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全牛宴”、加强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促进肉牛及其产品市场流通,实现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全村整体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团签订发展规划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按照“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建立养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全村11乡镇立足实际,选择性地创办2-3个标准化养牛示范点,年出栏达到100头以上。同时推行联户合作模式,龙头公司与养牛场、养殖大户、农户结成养牛同盟,在融资、引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是养殖结构不合理,基础母牛存栏量少,育肥牛存栏量大;二是品种差异大,养殖效益不明显;三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弱,外地购牛现象普遍存在。

(二)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养殖效益低。

(二)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我村养牛企业少,个体规模小,生产不稳定,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竞争不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风险。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调整养殖结构。加强能繁母牛代养模式的推广,扩大试点范围,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自繁自养。

(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和培育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带动养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提高养牛效益。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按照“一村一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加大对种草养牛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基层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种草养牛实用人才培养。推进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体系建设,搭建种草养牛产业创新研发与人才集聚平台,做大做强做优种草养牛产业。

(五)加强品牌建设。今年,我村通过与上级沟通对接,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多次到我村考察种草养牛产业,一致认为我村具有较好的种草养牛优势,决定将__作为全省的养牛大村来整体推动,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创新肉牛养殖模式,加快“贵州黄牛”地标产品的保种和开发工作,打造牛肉加工高端品牌。

村产业发展情况12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各地积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引导上中下游各环节、大中小各主体协调联动,形成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格局,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农业农村部门把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合格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万个,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

经测算,2020年,农业总产值万亿元,而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万亿元,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这充分说明,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在下降,但农业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作用却日益凸显,乡村产业的产值占比呈上升趋势,为乡村全面振兴铸就了坚实基础。

一看农产品加工业。农民说,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目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万家。初加工加快推进,据测算,仅去年就新增万座初加工设施,新增初加工能力700万吨;精深加工快速发展,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万亿元;综合利用不断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形成企业内循环、园区内循环和区域内循环等多种模式。

二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中国游,看山望水忆乡愁。从东北的雪路柴扉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从川滇的竹楼木屋到陕北的窑洞暖炕,无不凝结着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认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1216个,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000条。乡村休闲旅游业吸纳就业增收能力显著提升,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

三看农村创业创新。农村创业创新领域由最初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转变。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首次超过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田秀才”“土专家”等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50万。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中60%以上具有创新因素,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55%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促进了直播直销等业态快速发展。

一年又一年,万物生长。对耕耘在沃野良田上的农民来说,丰收既是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更大希望的开始。专家认为,今后发展乡村产业,重点是“农业+”,跨界融入现代要素和时尚元素。发展“农业+”旅游,催生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农业+”文化,催生创意农业、田园艺术;“农业+”教育,催生亲子体验、教育农园;“农业+”康养,催生中医中药、功能农业;“农业+”信息,催生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这样,既能稳步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守好安全底线;又能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村产业发展情况13

当前,电子商务产业正进入密集创新和快速扩张新阶段,成为拉动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2015年我市电子商务产业跻身全省前三,拥有电商企业(含个人网店)7450家,其中平台建设上1000万元的10家,销售额或交易额过亿元的企业9家,上5000万元的企业17家,上1000万元的企业42家;实现交易额16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亿元,茶叶、食品、竹木制品、服装等传统制造企业成为了我市网商的主体企业,益阳华天大酒店、益阳潇湘国际影城等近150家本地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商家全面开启O2O商业模式及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农村电商发展来势较好,南县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农村淘宝,桃江县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与邮政公司合作建设“86077”农村商贸综合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128家,沅江市发展27家跨境电商企业、11家A级物流企业,成为全国新农村商网试点县。

一、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具备的要素优势

(一)政策扶持有力。2014年来,继国家商务部出台《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网络交易服务规范》,省政府出台《湖南省电子商务企业认定办法》、《湖南省电子商务示范体系认定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后,我市出台了《益阳市支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产业的若干规定》(益政办发〔2014〕30号),明确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着重在平台建设、人才培训、销售业绩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益阳高新区出台了《关于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自建电商平台奖励、租金补贴、物流补贴、税收奖励、网络设施使用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南县制定了《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暂行办法》,2015—2017年县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和应用普及。桃江县与市邮政桃江分公司合作出台了《桃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操作方案》。

(二)承接基地成形。中心城区形成了四大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区,推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度汇聚。中南网商园规划用地面积亩,按照“全功能,人本化”理念设计,整体功能布局为“三区两中心一公园”,即综合区、独立电商总部区、生产加工区、跨境电商交易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休闲健身公园。综合区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万平米;独立电商总部区占地亩,总建筑面积约万平米;生产加工区占地亩,总建筑面积约万平米,引进生产加工型电商企业;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占地亩,总建筑面积约万平米,建立海关、商检大楼及跨境电商交易平台;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占地亩,总建筑面积约万平米。目前,综合区已完成投资4亿元,建成面积达14万平米,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建设万平方米商务楼及16万平方米仓储。高新区世纪大厦电商职场区引进电子商务企业43家,面积约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湖南网库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沃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益阳市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有限公司、青苹果数据中心、汉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办公面积约9000平方米。中南网商园创业园分部入驻电子商务企业16家,厂房面积约万平方米。搜空国际职场区入驻企业12家,职场面积共约4500平方米。

(三)人才支撑强势。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可培训储备2000名以上服务外包人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益阳兵器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被省商务厅授予“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近两年来,益阳本地多所院校面向临近毕业大学生培训了8000余名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增设电子商务专业,建立了e电商名师工作室,并与市电子商务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定向为企业培训人才。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与企业合作,针对性培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10批次2000人。

二、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电子商务产业虽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总体仍然“低、窄、小、散、弱”: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应用领域较窄、应用企业规模偏小、新业态零星布点、交易额总量还偏弱等。

(一)电子商务普及程度仍然不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强,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习惯于传统的展示和销售方式,有的只是制作了网页,满足于上网查询、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等一般功能,对于企业发展、效益提升推动作用不强,没有把互联网思维应用于企业发展全程。

(二)物流与信息化基础依然滞后。第三方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普及还处在发展初期,明显滞后电商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通讯网络、带宽、企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电子商务交易额未体现社零贡献。2015年1—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而我市纳入限上贸易统计平台的电子商务企业只有湖南品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万木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桃江县溜达牛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网上零售额为亿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也就是说,我市因大多工业企业未成立电子商务销售公司,不能纳入限额以上统计平台,社零业绩也未能体现。

三、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几点设想

(一)分领域确定发展重点。要以“互联网+”整合跨平台资源,通过全媒体、多通路等方式,推动互联网与农产品、工业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子商务新模式。在农产品领域,促进本地茶叶、竹木、竹笋、芦笋、柑桔、大闸蟹、淡水鱼等传统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推动农产品交易平台融合发展B2B2C与O2O模式,鼓励海吉星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农产品专业市场电商化发展;采取多种方式鼓励营销企业、销售大户以及中介组织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产品营销;建立供应链可回溯体系,全程保障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工业品领域,深化工业园区企业互联网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体建立和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互联网思维与工业企业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进行深度融合,着重提高供应链效率;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逐步形成支撑全市经济发展B2B、B2C供应链体系。在商贸流通领域,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线上发展,支持本地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做大线上业务,建立集产品展示、网络营销、产品推荐、订购、支付和配送为一体的都市型线上商贸交易平台,通过B2C、O2O、B2M等模式创新发展网络零售,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鼓励各大商圈酒店和娱乐、购物、餐饮等商户积极利用第三方平台大力发展线上团购和基于本地生活的电子商务;积极探索专业市场的B2B、B2R、B2C模式,支持和引导专业市场加快交易和管理模式的电商化升级,大力推进“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休闲旅游领域,积极拓展文化旅游线上业务,充分利用安化茶马古道、桃花江竹海、鱼形山旅游片区、周立波故居等旅游景区(点)的品牌优势和人气,整合全市宾馆酒店、旅行社、乡村酒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资源和大通湖大闸蟹、沅江芦笋、桃江水竹凉席、安化黑茶等一系列享有盛誉的特产,加快建设全面覆盖景区的免费无线网络,为游客推送包括旅游路线、景区内商品与服务等相关信息;通过开通微信、微博、APP等渠道实现“码上游”、“掌上购”,加快对接“手信市场”,实现农产品、旅游、休闲等资源在线上线下对接,游客“实地赏景看货,线上下单订货,家中等待收货”,形成“农产品+旅游”的完整闭环。

(二)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建立数据统计系统,开展统计和监测工作,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反映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模、结构变化、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为制定政策和修正提供可靠依据。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制订电子商务信用规范,指导建立电子商务纠纷投诉与调解机构,鼓励实名投诉与消费维权,加强消费监督;支持建立覆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并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与认证服务;支持电商行业组织开展信用自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结合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整合利用现有物流配送资源,建设物流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和共同配送中心,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

(三)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市范围内快速稳定的网络系统。扶持相关企业加快网络平台软件、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软件等研发和应用,建成市内信息高速公路。鼓励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区域产业影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网上展会,鼓励会展企业举办网上展会,发布重点招商项目,开展服务贸易洽谈与合作。大力开拓、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推动涉农流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农资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大型超市、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及中高档酒店的合作与对接,促进农产品销售。

村产业发展情况14

一、基本情景:

**河村是地处赤岩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现有十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由原蒿坪、金坪山、付家坡、低房、岭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白河县相连,南与双河口村接壤,西至天宝寨、马保村,北与金寨镇交界。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村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已修通三条到组路,都是土路,一遇风雪天气就无法通行。低压网改,只改到各组的中心点,边远村庄院落未改到位。饮水工程,近几年靠老百姓投资投劳,水利局扶持水质,修了两处小型水塔,沿河道解决了近百余户饮水问题,全村还有20%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粮食生产为主。截止2013年底,全村种粮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种烟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09-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08-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此刻无专业户。可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必须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必须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到达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构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水泥路、因2012年夏季我村遭受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通村水泥路部分路段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上级各部

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恢复。由于受毁坏的程度大,资金不到位,造成了水泥路断板、裂缝、塌陷,导致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无法维修的现状。

2、十组的烟路又是与白河接通的跨县路,里程4公里,四组的道路2公里,总计6公里需要硬化,保证雨雪天正常通行。

3、通组路,我村二组是全村发展烟草最适宜的组之一,烟草面积能到达150亩以上,群众进取性很高。近几年来群众多次提出强烈要求解决通组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有待尽快落实。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20万元左右。

4、便民桥,三组农户分布在一河两岸,阴坡居住的农户占40%,一遇河坝上水,学生无法上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初步预计资金4万元左右。八组要求解决通组路心切,自行组织筹劳筹资已修通公里道路,但由于道路便民桥工程量较大,预计资金约6万元左右,此刻是路、桥不通,已修的无通用价值。

5、移民搬迁已实施数年,根据国家整体推进原则,能人进镇、富人下山的思路,我村已有30%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到镇集中安臵房价地基昂贵,价格太高,农民又不愿意远离土地,制约群众想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法解决。现农户强烈要求、期盼在本村范围内解决移民开发点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加强力度,尽快解决。

6、低压网改,十个中心组基本都整改组中心点,由于山大人稀边远院落,全村大约有10公里未改到位。原金坪山、付家坡、低房三点变压器需要更换100伏安以上,有待进一步协调,以解决边远农户电力不足问题。

7、饮水工程,近几年全村仅在沿河道建了两座小型水塔,水利部门只解决扶持水质,农户投劳投资,解决了近100余户饮水问题。山上组、院落饮水问题应及时地进一步规划、分期实施群众饮水难的实际问题。

村产业发展情况15

1、制定村20**年产业计划

针对区委、区政府为我村定好产业发展类型为板栗以后,村“四支力量”根据村情抓调研,制定了20**年产业发展计划,并着力抓好落实。

2、开展四期产业培训

村上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户的作务技术,开展了春季干杂果管理技术一期,中蜂养殖培训二期、冬季果树病虫害防治一期,以提高产业发展作务及中蜂养殖技术。

3、20**年产业取得新发展

改良嫁接板栗104亩,新栽植2亩,其中贫困户2户;新栽花椒90亩,其中贫困户13户亩;新栽植猕猴桃2户亩。

4、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

我村为了更好地发展干杂果,使贫困户解决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产品销售问题,村上于20**年11月20日成立了“村绿源种植合作社”,吸收44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走共同脱贫之路。并积极与区电子商务协会对接,为我村举行了电商协会扶贫帮扶点授牌,以拓宽销售渠道。

5、中蜂养殖取得较快发展

今年5月村上与“蜂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为贫困户代养中蜂14户,目前该合作社代养我镇贫困户155户中蜂;村上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规模,注册了“神蜜缘”牌土蜂蜜商标,并于20**年10月27―29日参加了中国(宝鸡)蜂产品展销会,提高了土蜂蜜及农产品知名度。目前全村现有中蜂300余箱,其中贫困户194箱,为明年的繁殖发展打好了基础。

6、开展产业发展合作交流

11月19日村干部和贫困户与区电商协会一行十余人,到赤沙镇国家级示范合作社―陈仓区玉恒果禽专业合作社取经学习、考察合作发展事宜。现场参观了合作社黑猪养殖场、标准化蛋鸡场、奶山羊养殖场、土蜂养殖场、核桃种植园等,双方初步达成交流合作意向,也为加快电商在我村的落地打下了基础。

20**年我村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中蜂养殖有的户自养技术缺乏,管理不到位,效益跟不上以及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等问题,板栗等干杂果发展中如何加强田间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产业脱贫仍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产业发展工作的打算

1、进一步做好产业发展培训工作。结合村情实际,加大干杂果技术培训力度,同时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努力解决种植养殖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向技术管理要效益。

2、进一步扩大中蜂养殖产业发展。在维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动员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开展养蜂脱贫模式探索,优化养殖结构,扩大养殖规模,解决养殖技术难题,谋划和扩大在淘宝和微信平台上的销售渠道,做大做强“神蜜缘”牌原生态蜜,与贫困户共同致富走上小康路。

3、规范和运行好解甲滩村绿源干杂果合作社,使之成为全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20**年要做好对合作社申请项目和资金支持,以合作社为载体加快落实产业脱贫种植规模和嫁接改良,使之成为全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努力从目前的粗放经营转变为集中精细管理,并依托区电商协会搭建互联网电商销售平台,使板栗等干杂果发展取得更大效益,助推脱贫攻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2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