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汇总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1922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一篇】

摘要:20xx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结合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阐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

20xx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xx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xx年至20xx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xx”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xx”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站,完成资源库学习的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站建设。

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的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发布、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的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站,完成资源库学习的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3]叶波,刘怀恩.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xx(8):49-53.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二篇】

xx市地处陕西省中东部,辖11个县(市、区),人口550万,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缓慢。但本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讯发达,资源富集,能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在“十五”期间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九五”时期高出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3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大市、工业小市、城镇弱市、财政穷市依然是基本市情的重要方面。

xx市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在全省来说,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快。目前以教育口、劳动口的公民办学校为主,共144所(其中:教育口公办19所、民办59所,劳动口公办7所、民办59所),在校生90000余人。1998年以前以为当地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为主,从1998年开始逐渐转变为以对外劳务输出就业为主,年平均输出约5000人。

1、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推动劳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支掌握现代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大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2、职业教育是开发劳动力资源最重要、最主要、最关键的途径。

要使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合理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需要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劳动力得到较好开发。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已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需要,而且是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3、职业教育是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使广大青年掌握职业能力和实用技术,走出农村,带动了家庭脱贫致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同时,由于农民素质提高、生活富裕、子女就业,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就业和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xx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就其自身而言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问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经济对职业教育缺乏拉动力和支撑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1、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每年进入劳动适龄的人口多达2000多万,这些均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就xx市而言,2002年调查的44个村中,调查人口88232人,其中农技员仅2119人,仅占%;农村劳动力中,职业高中毕业的仅占劳动力人口的%,接受过短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这都说明,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超常规发展。

2、办学分散、条块分割、资源浪费、效益偏低,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少。

(1)xx市的临渭区、澄城、大荔、韩城、蒲城、白水、富平等相继建成了县级职教中心,但部门、行业分散办小校的现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体现不出规模效益,有些仍在无序竞争和内部消耗,职教资源浪费,没有真正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行业参与,教育协调,多校一体”的职教中心办学体系。

(2)从受益角度讲,职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应该付出相应的培养培训费用,但目前还做不到,企业只无偿地吸纳劳动力、廉价地使用劳动力,学校的培养费用没有从企业中来,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去。

3、职业教育投入太少,直接造成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实训基地缺乏。

1993年国家制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但是到2000年,教育投入实际只占gdp的3%,到2001年反而下降到gdp的%。而在1993年时,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已占到gdp的9%,发展中国家也达gdp的4%,世界平均达gdp的7%(中国当时为gdp的2%)。可见,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其中的职业教育更不必说了。

从教育投入结构看,20xx年的投入比例小学:中学:大学=1∶1∶23,大部分投入都投向了大学。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学阶段教育的一部分,这个比项为“1”的投资,又能占到多少呢?从课题组调查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的“普九”和各种创建活动,这仅有的投资基本进了普通初高中,职业中学得到的更是少得可怜,虽用“九牛一毛”也不能言中。仅在20xx年,xx市16所普通高中创建活动中投入资金亿元,每校平均达万元。从xx市各县的情况看,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只负担了人头工资,有些县市的职校还有上缴财政的收入任务。

目前,xx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90000余人,而普通高中达140000余人;中职平均学校建筑面积平方米,而普通高中平均学校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中等职业教育的校均设备价值仅万元。职教与普教的办学条件差距足见明显。

由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中学、职业中专、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资金缺乏,办学条件与普通高中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国家级重点中职的条件远远赶不上省、县级重点高中的条件。同时,老牌的技校和普通中专,也由于缺乏资金,原有落后的实训设施得不到改造更新,难以训练出操作能力过硬的实用技术人才。

4、专业师资匮乏。

由于多数县市政府和人事部门招聘教师仅限制在师范类的本科生,加之职业学校教师得不到很好的培训,也没有“梧桐树”招引那些“金凤凰”,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从xx市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数中,文化课教师占%,而专业课教师仅占%,实习指导教师少到%;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为1∶,实习指导教师的师生比为1∶。更由于有些学校招生扩张,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78,实习指导教师的师生比为1∶257。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达标和职称结构也较低,在专业课教师中,大本占%,大专占%,中专学历及以下占%;专业课教师中高级占仅6%,中级占仅13%。

5、职业教育缺乏拉动力,目前仍走在单一的外向型就业路径,增加了职业教育成本,也无益于当地企业经济的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拉动力主要依靠企业。xx市的企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然小得可怜,用人与东南沿海相比真是小巫见巫,工资待遇也较低。

20xx年经济普查中,xx市基本经济单位总数为22707个,第一产业的39个,占%;第二产业的2995个,占%;第三产业的19673个,占%,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了6688个单位,占到第三产业的34%。单位就业总人数为万人,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其中公共管理9万余人,占第三产业的%。可见,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太大,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产业太小。就各企业大小而言,第一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66人,第二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82人,第三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14人;就港澳台和外资企业而言,到20xx年底,xx市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仅3个、外商投资企业19个,分别占全市企业总数的%和%;仅就工业而言,20xx年底xx市工业就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以上这些都说明,xx企业总体规模与个体规模均太小。

由本地企业规模太小,对中职人才吸纳无力,因此,各职业学校的毕(结)业生基本都输往外地就业,走在单一的外向型就业路径。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看,23个专业中有21个是面向省外就业,主要就业去向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和京津地区。这无疑增加了职业教育成本,也于当地企业发展不利。一是学校要去更远的地方考察就业企业,学生要去更远的企业就业,增加了交通费、考察费、中介费、就业跟踪服务费等,职业教育成本增加;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举办实训基地,或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的可行性降低,学校不得不在本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或到省外更远的企业实训,职业教育成本也相应增加;三是技能型人才外流,不利于本市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6、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失衡,普通高中热高烧不退,中等职业教育普遍招生困难,在校生偏少。

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中规模较大,而职业高中规模较小。许多县(市、区)中职与普高招生的比例达不到2∶5,有的甚至达不到1∶5。初中毕业生挤着上高中,也有许多直接输出就业。一些家长,孩子中考仅考了100多分,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硬是寻情钻眼要上高中!一些家长因为经济困难或急功近利,孩子初中毕业就让出去打工挣钱,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到头来又要求办个假证,全市每年输出的数十万人次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的是其主体。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些家长怎么了?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

7、民办职业教育仍不规范。

近年来xx民办职业学校风起云涌,但多数学校存在设施条件差、规模小,甚至没有自有校园,教学训练不规范,招生及专业无序竞争等。

8、机制、体制、政策和观念,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这可能是造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困境的`根本原因。目前社会主流仍把职业教育看做“二流教育”,不得已才接受的教育;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仍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不相配套、不相适应,有关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政策还缺乏“矫枉过正”的魄力和勇气,使职业教育在改革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后的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劣势,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

1、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基础,谋求经济发展或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从经济发展、群众脱贫、社会和谐的角度,考虑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始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政策配套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必须牢牢抓住和套紧职业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加速,提高产业水平。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先进管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民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2、坚持一条总体思路。

规范运作,适度超前发展,由外向就业逐步向以内向就业为主转变;落实就业配套政策,优化企业素质,逐步与本地产业结构对接,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3、坚持五项基本战略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原则;。

(2)坚持多元化办学、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规范运作的原则;。

(3)坚持国民待遇、依靠公平竞争的原则;。

(4)坚持与本地企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原则;。

(5)坚持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原则。

4、集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

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不足、设施落后、资源浪费、生源较少、效益不高等困难和问题,在资源有限、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尽快集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是当务之急。各县(市、区)集中办好一所职教中心(职业中学)。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分担、利益相通,发挥规模效益。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100亿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拿出8亿元资助贫国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陕西省投入5亿元,xx市政府已经作出了每年投入职教专款500万的决定。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要增资补欠,迅速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是在原有投资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中、省专款支持,同时在市设专款的基础上设立各县(市、区)职教专款,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条件和师资培训,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迅速赶上或超过普通省级重点中学;二是解决人力投入,加强职业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畅通非师范类工科院校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的渠道,缓解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三是有效的政策投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扶持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等。

6、建立和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监控的长效机制。

据北京市的一份调查,2005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公共职介机构共接待务工人员35376人次,其中无技术特长的占%;据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20xx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陕西和xx的劳动就业也存在同样问题,许多初中毕业和高考落选的学生,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而外出打工;浏览各地招工的广告、启事、简章及电视信息,可以发现很多没有提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条件和要求。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政策,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均有利,可以“一石多鸟”:对职教、对经济、对劳动者素质提高、对城乡发展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要对此制订出实施方案,在几年内分步实施。劳动、人事、工商、技术、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

7、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内部结构调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要加大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调整高中阶段内部教育结构,利用政策杠杆、经济杠杆适当控制普通高中规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同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办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基地建设改革、教材改革以及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要像应对金融危机时出台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那样,制定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和计划。如:

(3)由于目前在普通重点中学,教师的待遇一般是职业学校的2倍以上,所以为了使职业学校留住好教师,建议职业学校的教师可以评“正高”职称,并且职业学校所有教师的工资标准适当高于普通高中,同时畅通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渠道,若能这样,用不了几年时间职业学校的师资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4)在国家给与困难中职学生助学金的基础上,对在农村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与城市职业学校区别对待,实行学费全免等。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三篇】

对于4s店,其不仅是汽车销售的终端,也是汽车服务的开始之处,可以将汽车和消费人群紧密连接起来;而汽车维修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汽车销售和汽车服务的一线进行工作,同样是汽车专业人才毕业之后需要跨进的行业。成立以4s店及快速维修中心为主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能够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活动,定时安排学生到实训中心进行实习,学生可以得到实际进行专业操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中获得与汽车业务有关的经验,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效果,应使用标准的绩效评测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才会具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这一行业[5]。

加强业务协作以及资源共享达到深化校企合作的目的。

进行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有效的利用汽车资源共享的平台,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汽车企业拥有掌握社会汽车市场资源的优势,其所更新的汽车相关资料都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汽车企业还可以定期开展与汽车品牌的文化、汽车型号技术以及汽车服务等相关的培训活动。职业学校通过与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深化学校与汽车企业间的合作,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汽车专业人才是非常具有意义的。除此之外,学校教师也可以亲身投入到汽车生产实训中,提升自己的汽车操作技能,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紧跟汽车行业发展的脚步。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导向来组织教学,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六步法教学,即分析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反思评价阶段。文章以电工电子专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中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阐述了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工作过程应用。

当今职业教育中越来越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学生的行动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对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德国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而采用了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体系来组织的教学模式其学习内容是被人为分割开的,而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作过程结构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内容,它追求的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

一、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步聚。

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是咨询师,而不是整个活动的宣讲者,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计划、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自主监控的过程。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以一个真实的职业行动情境或业务流程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行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角的六步法教学。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在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分析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前先设定一个工作任务。通过分析任务,让学生知道工作任务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目的是什么?这个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行动卡片法、头脑风暴法、闪电法等。

第二步:信息收集阶段。在该阶段学生首先要明确起始条件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需要哪些信息、工具?然后再凭借手中的资料和媒介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第三步:计划决策阶段。在该阶段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交流对工作任务的认识,讨论工作任务,共同决定采用哪个解决途径?怎么分配任务?采用什么方式展示与汇报?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工具、材料?具体的实施步骤是什么?这种学生独立或与小组成员共同对任务进行规划的方式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培养学生分析性思维的能力。

第四步: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看解决工作任务的所有工具与材料是否齐全?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实施中若出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要对结果进行文字归档与展示汇报。在实施阶段学生会逐渐学会用刚学到的新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

第五步:检查阶段。任务完成后,学生应独立地检查自己是否正确地、专业地解决了任务,如果结果不理想,应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去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控制力和修正力。这个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市场法、多米诺法等。

第六步:反思评价阶段。反思评价阶段是让学生进行评价:采用的行动方式是否有效?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是否需要改进?对于出现的问题是否很好地进行了解决?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学生自已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整个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等等。这个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打点民意调查法、伙伴访谈法、滚珠轴承法等。

二是取决于教师课堂的组织水平,看这个方法是否适合教师本人;

三是取决于学生的水平,看这个方法是否能促进独立自主的学习或合作式学习、是否能促进思维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发展;四是取决于实验、实训设备。

二、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现以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中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来具体阐述行动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项目任务:一用户想找一个能控制电机正反转的电路,电机型号为y112m-4,4kw,380v,,要求正转与反转各有开关来控制,能实现过载、短路、欠压保护,能实现紧急停车,并完成其安装及调试。

分析阶段:首先让学生以“个人工作”的方式对任务进行分析,思考要完成这个任务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工具、仪表、器材、电路原理图、安装图、工艺等。然后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信息收集阶段:采用“小组拼图法”的方式完成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元器件的作用、符号、选择;过载、短路、欠压等保护方式的器件及选择;工具及仪表的使用;电机的接线方式;正转控制电路接线图;电路调试方法。各小组应在教材上、参考书或网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汇总,并在“海报”上展示结果,每组派代表“演讲”,其他学生观察并给予反馈。

计划决策阶段:本阶段以“小组合作”(四人小组)为组织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完成各步的任务,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向前推进。

问题一:若实现电动机的反转,电路如何改进?

问题二:若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电路需如何改进?

问题三:确定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图,并绘制在工作页上。

问题四:元器件及仪表的选择,并将所用的元器件写在工作页上。

问题五:确定安装图,并绘制在工作页上。

问题六:确定安装步骤及调试方法。

对于上面的每一个问题,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进行点评。在学生确定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图后,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通过可视的、启发提问的方式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同时每个小组要将估算的工作时间记录下来,准备实施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教师首先采用“角色分配法”对小组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安全员、任务监督者、时间控制者、音量控制者、材料准备者等。然后小组成员按照安装步骤现场安装配电盘,同时每位成员要认真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

检查阶段:学生仍以“小组形式”进行自我检查,包括通电前的安全检查和通电试车,若出现故障小组自行排故。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可以采用“互查”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加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对实施和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在工作页中记录。

评价反思阶段:工作任务结束时各小组总结评价,要反思整个学习流程,要评价自己及小组成员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优缺点。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互评能力及反思能力采用了“伙伴访谈”、“打点民意调查”的方法。在此阶段教师根据每组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三、结束语。

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行动能力的培养,应更多地扮演学习咨询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成长空间。学生在行为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中,要逐渐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知识的分析整合能力等,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ulrikeerfmann,thomashug.学习领域课程下行动导向教学培训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五篇】

作为为各行各业提供管理人才与智力支持的高校会计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会计教学培养的方式在学术界与实践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会计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在这些高校中展开。作为高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群体,如何应对全面改革中的大环境对会计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成为了外界以及教师群体本身都在探讨的问题。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对象和目标与高职等职业教师有所不同,怎样找准自己的方向有的放矢的迎接会计教学的挑战是横在教学质量面前的一座大山。

会计教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改革推进着,国内关于会计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安排上进行的,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职业教育的立场来进行的,鲜有的从教师的视角去研究会计教学体系的建设基本也是站在中职、高职教育改革的立场来讨论的,譬如熊玉红,戚英华2010年6月在《中国商界》中“试论会计实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从会计实训老师的角度来分析其应具备的素质及及培养途径;张跃红2010在“会计实训教学及教师与学生的定位”中,讨论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并针对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议,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在培养“双师型”教师。

界定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本科的会计教学与职业教育是不同的。本科的会计教学要求“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更多的考虑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会计职业教育要求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更多的考虑学生要有“必需、够用”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正是由于存在这种不同,本科会计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参考但却不应该借鉴职业教育。其次,由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管对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如此,实践教学在本科会计教学当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过程,但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要求、教学时数的比重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同样应避免实践教学限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中。了解了本科会计教学的特点,在界定教学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上才不至于迷失于当前的短期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设计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科生从高中生升学而来,在高中主要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科的会计教学方式在选择仅仅继续采用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二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发展健全人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方式,创新适宜于本科会计教学的特有模式、方式,是广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科会计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正如本文在开始中提到的,我国会计政策制度正进入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所在的会计工作的大环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这也要求我们的会计教学内容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科会计教材的更新速度、本科会计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

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研究。面对会计教学中的挑战,大学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流群体,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期推进会计教学的实际工作。

加强研究界定统一的本科会计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会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主要针对会计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或实训内容进行着。现阶段可以将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理论教育与会计实践(训)教育,对于会计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且已对理论教学的基本课程达成了一个共识,但是在实践教学上的研究仍然缺乏研究,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关于基本内容的有效共识。本科会计教育工作不同于高职等职业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切不可照搬或借鉴职业教育。通过对两种教育方式间加强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确定本科会计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

加强对本科会计教学的模式、方式的探索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在教育中传播最广的一句话,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从最简单的传授知识,到现在的翻转课堂教育法,无不是人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知道怎样去学到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本科会计教学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由重视原理记忆变为重视原理应用,由注重问题结论变为注重发现问题,结合会计学专业极具实用性的特点,尝试与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方式的研究,以期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更新教材内容的研究。随着我国会计全面改革进程的深入,带来了会计准则、制度的修订,随之而来,我们用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的教材也应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有丰富会计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之间可以组织起来开展对教材更新的研究,通过教师间按专题聚集分工、备课、研讨,加快编写一些结合新情况、突出实际操作的补充教材,以期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会计改革动态,传达一些会计热点问题和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达到思想上的同步。

拥有“双师型”资格。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中流砥柱,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一般多来自于各大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属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模式。会计学作为应用性学科,既需要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支持,也需要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在高校中广泛认同的对会计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的要求对大学教师而言仍然有必要。所谓“双师型”即指高校教师资格和会计师资格。高校教师资格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本科会计专业教师从事会计教学的前提,体现的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能力,是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认可;会计师资格是我国对会计人才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类别上进行的认证,体现的是中级会计实践能力,是对具备一定处理实际会计业务能力的认可。“双师型”的提出最初来源于高职教育,但现在在所有的会计教学中已成为基本共识。

参与会计实践工作。拥有了会计师资格说明了在取得资格证的时候,这些教师具有了一定进行会计实践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如果不能在实践中继续强化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能力只会被弱化,并且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没有到过企业参与真实会计工作的教师,缺乏对会计工作现实流程的感性认识,在会计教学工作中传递理论知识难以深入浅出,进行实践指导难以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确切的答复。正因如此,从事会计教学的大学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科研之余在学校认可的情况下,寻找机会积极的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同时,也可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校外高级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实践锻炼后,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与会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面对日新月异的会计大环境,从事本科会计教学的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研究时应积极地尝试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准。同时,也要通过会计专业资格认证和工作实践,与会计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保证会计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六篇】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

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

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文档为doc格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七篇】

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目标是2179万人(见表2)。通过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努力,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而在校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达到并超过了制定的在校生数2179万人的目标。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近50%,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10年的在校人数达到最高万人,这已十分接近2015年在校生2250万人的目标,但在2011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15年是否能顺利地完成目标,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政策的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如招收人数增加但是教育质量及投入并没有随之提高、对教师及教学不能科学有效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但是教师数量、所学课程设置、学校设施、教学管理等却没有相应地快速提高。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应不仅仅是在校生人数规模达到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及教材建设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对教学系统及教师进行科学评价,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质量等,这些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八篇】

学校的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的重点工作,在2012年即将结束之际,对今年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创建河北省省级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总抓手,强力推进以评促建、以创建省重促科学、和谐发展的新思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使学校的校容校貌得到很大改观,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办学声誉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今年的招生工作和创新办学体制等方面取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并于今年10月23日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达标验收,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将12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今年,我校的创建省重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育局主要领导经常到学校调研、指导省重达标工作,帮助协调解决达标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了我校创建省重的步伐。学校领导班子更是超前谋划,认真决策,层层落实,事事带头,时时把关,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省重达标铺平道路。广大教师也深受鼓舞,满怀热情,积极投身到省重达标第一线,不怕吃苦,不怕受累,顽强拼搏,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实训场地得到充实,教学设施齐备,生活条件优良,为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校于2012年10月23日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达标验收,这是对我校创建高水平职业学校活动的最大肯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我县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进步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在10年校级领导班子改组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份,结合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又对学校中层领导进行了公开竞聘,在全县教育系统内选拔产生了7名中层骨干,为职教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着手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和聘任制度改革。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成立后,着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内率先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和全员聘任制改革。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促进了教师的流动,激活了教师的干劲。同时结合上级精神,实施“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重要岗位倾斜,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构建“学习型”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工程”,打造一流团队。几年来,我校一直以“学历达标,双师为主”为发展目标,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我校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我校还加大了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制定了全员培训计划,开展定期专业培训,培训教师达150多人次。同时还注重对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训和培养,拥有“双师型”教师20人。使学校形成了学习氛围浓厚,人人争学习,人人比贡献的新风尚。我校今年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实训指导,形成兼职教师储备库,为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学校还结合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师德工程”建设。我校多次召开动员会、学习会,利用主题会、报告会、广播、网络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同时,还鼓励教师写出心得、体会。还专门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鸿志教授到我校开展专门讲座,进行辅导,实现了师德教育经常化、系列化,增强了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

面对职教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学校及时调整办学理念,迅速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加强与学校、企业、部门、市场的联系,通过“五个对接”,实现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1、招生就业工作初见成效。学校坚持把招生工作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以出口带动入口,以就业推动招生”的招生新理念,抓好就业,我校积极与县域内骨干企业积极沟通,并且和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大城市的企业进行广泛联系,积极推荐我校优秀毕业生前去就业和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促进了招生工作。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大力动员和发动教职员工投身招生工作,定目标,定奖惩措施,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并投入10多万元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高邑职教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系列优惠政策,组织全体职教员工由中层带队入户招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年我校的招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共完成各类招生1346人,创历史新高,圆满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规定的招生任务。

2、创新办学机制,提升办学活力。12年以来,学校主动与先进的兄弟职业学校,相关高校联系走联合办学之路,开辟学校发展新空间。今年,我校采用“1+2”的办学模式,与石家庄市职教中心联合开办了幼儿艺术专业,与天津翔宇科技贸易学校联合开办了电子电工专业,与江西弋阳工业经济学校联合开办了列车服务和列车机修专业,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针对我县建陶、纺织两大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今年8月,我校与县陶瓷行业的领军企业—力马陶瓷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我校选派优秀教师授课,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他企业也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目前,学校正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河北科技大学联系,谋划开办建陶专业和纺织专业,进一步与县域经济对接、与市场对接,提高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贴近市场办专业,面向市场与人才”的原则,积极发展壮大骨干专业,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开拓新兴特色专业,淘汰落后专业,顺利实现了专业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焊接专业是近几年我校发展起来的骨干专业,虽然创办时间短,但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高,企业认可,发展势头迅猛。学校从师资、场地、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精心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今年,学校为焊接专业聘请2名企业熟练技师为专业教师,同时扩建了实训车间,增加实训室三个,可同时满足150人的实训操作。

对于其他传统优势专业,我校进行积极改造,一方面,积极培训教师,使每位教师的理论体系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加强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根据市场和就业形势的需要,我校今年新添了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幼儿艺术、列车检修、列车服务等专业。目前,各专业发展形势良好。

学校始终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以省重达标为契机,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紧紧抓住省重达标的有利时机,以评促建,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布置了文化长廊,主体建筑物上张贴职教特色的宣传标语,每一间教室张贴名人名言、名人字画,力争使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每一寸土都能育人,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真正起到冶情励志的作用。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今年,学校在认真总结本校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凝练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生存,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以事业为重”的治校思想,制定了《职教中心宣言》,全体教职工每天早晨自觉坚持到校颂读,形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全体师生也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职教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职教发展规律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促进了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的潜能。

4、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师生的风采,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

12年是高邑职教实现大跨越、大进步的一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先进的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达标的基础还很薄弱,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改进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突出服务意识,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为高邑县经济腾飞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九篇】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10。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

4.刘玲,《浅谈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j],《成才之路》,2010。

5.赵蕾,《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j],《福建电脑》,2008。

文档为doc格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第十篇】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积极适配着现代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现实。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却成为了一块短板,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这种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发展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地步,甚至,这种长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一代专业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标准。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贴近这个社会人才标准,就要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道德素质教育,结合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理论体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就是在这种“硬件”设施齐全的情况下,似乎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德育教育没有和硬件相适配。导致如今社会上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是道德理论水平却是低得可怕。在社会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社会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要求。这就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先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相应教育措施。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让中等职业学校步入“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向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体和主题,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来,“普高”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追求的升学理念。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选择一所好高中,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升学热的大潮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进入高中,然后想办法考入大学,最终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跨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入高中没有机会,还不想辍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兴趣不大,学校学生品性逐渐下滑的现象。同时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无奈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里,专业无所谓,成绩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这样的“三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学,经常以各种理由不上课。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却不能抛弃这样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的形成过程。

德育的大众概念是指“学校对学生(儿童与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总结和概括,他们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地参与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这两种概念体系中都强调了德育这个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的。因为只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动态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充实了教师的职业德育认知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素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去积极影响学生,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道德水平有一个隐性的提高。在这种隐性提高过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普遍道德要求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内在道德体现,并通过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道德影响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基础形成的过程。而学校在这个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不能当做客体来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从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两个方面积极引导,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动权,最终引导学生自我内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尊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尊重学生,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因势利导,全面评价学生。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德育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学生,相反的,对一个有品德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的他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该评价学生的优势,用忽略战术逐步改掉学生的劣势。不再挑剔地看待学生,而是赞赏地看待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3.形式多样,培养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自然地对待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很高。那么,这种现实存在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影视、ppt、广播等,在学生有学习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就主动接受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所传播的精神内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护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经历了“上不去、下不来”的那个尴尬时期最终才选择读职业学校。所以在这些学生中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形象标签。这种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因此,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教育,把他们从“失败者”“落水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当今,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多元的价值观体系不断冲击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意识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健全道德体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更好地推进整个民族的大进步、大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