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优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17720

般若波罗蜜心经,深奥智慧,阐释空性,揭示烦恼根源,教导众生解脱,达到涅槃,心灵宁静,智慧圆满。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

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 篇1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译文: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译文: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译文: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译文: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译文: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译文: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译文: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译文: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译文: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译文: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省#译文: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译文: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译文: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译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译文: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译文: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译文: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译文: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译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译文: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译文: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译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译文: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译文: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译文: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译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译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译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译文:修成正果)

般若性质

般若,又可分三种性质:

(一)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法身的当体。

(二)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

古德说:“万事成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三)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开口,早已不是真正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这都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读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捧喝也都是方便。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

观照般若是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见照的就是自己。

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

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经:古时印度人叫“速达辣”,音译为“修多罗”。中国也有《四书》、《五经》,经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轨范。而佛经则是生命脉解脱路径的指标,有如气象报告的经纬度,是最直截了当、最标准、最不会使你迷失的路线,循着这个路线前进,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

咒文音义 篇2

《心经》讲到此为止,附带要说明的:咒是真言、总持,是一部经的精华,最扼要的地方,念《心经》不念咒,很可惜,很遗憾!而咒语最注重发音,正确的读音是:

揭谛揭谛——GEIDAGAEIDA,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BALAGEIDA,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BALASANGEI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BUDASUOHA,疾速完成觉道。

通俗地说就是: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迈向生命的圆满!完成生命的觉醒。

经文浅解 篇3

下面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说“一尘不染”,什么东西一尘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现在这大都市里,每一秒钟都受到可怕的污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粘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观照而不“认同”,它就不会污染你了。我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耳朵犹如录音机,一首歌听几遍,虽然没有见过歌词曲谱,也就会唱了,因为人脑有记录惯性。耳朵对声音,如胶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对形象就象录影机一样,见过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见到,“喂!老张你好……”留有影像嘛!听、记、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的盖层,这“六尘”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现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借其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所发露的智慧解脱心态,照见了五蕴皆空——尘不立。

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小学毕业,只装了小学教科书;中学毕业,又装了中学的教材;在大学毕业,又装了不同的内容,这叫做蕴。接受多了,经验多了,理解多了,常识多了,这就是“为学日益”。

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1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空,有两种解释:

1、“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一种动机或最初的影响力,缘是条件。由动机智条件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无自性的、空就是“无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学的都公认:真实、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国是真理。到国外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恶。

就我们所了解,在这大宇宙中,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任何永恒的个别事物的存在。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组合的东西,都是空幻不实的因缘假合。

空,不是没有,而是原本如此。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个“无”字,岂非我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没有个别的自我,没有个别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万有的原因,创造的势能,发展的余地和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罗万象,一一从空里来,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来实无来,去实无去。不二法门,岂有剩义?

2、我们一讲到“有”,就形成窒碍;说“空”极具自然,空是体用一元的。空就是余地,有道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家里后面有院子,就可以种种花:前面有院子,还可以摆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没有院子,那就毫无发展的余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狭小的人,鲁仲连来了也没有用。所以空就是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鸢飞,如要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住?杯子不空,谁买?船若不空,一下不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沦。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着,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

由于空,才能不断地创新。宇宙中,每一秒钟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钟也有许多星球殒灭。森罗万象。全显空的体用。而修学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空去尘垢——从生到死所积累的心垢。因此才说“为学日益”,求学,天天有心得;“为道日损”,学道得丢掉很多多余的东西,天天都在减损。要把那些舍不得的嗜好、孤僻、个性、我执、法执统统丢掉,丢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脱落,就是“大事了毕”了。

所以说:空永远是大宇宙不断进化、不断开展、不断创新的无限势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

佛法讲空,不是叫我们去分析空,把空当成一种没有用的学问,而是要我们心空。只有扫除五蕴、六尘所积的心垢,让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诃般若才会发露、呈现。如果用六识分别,把废知识、假常识堆满一脑子,每件事物都执着,摩诃般若就会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怀才不遇,被埋没了,没有关系,人生如幻,过程短暂。拿人与地球的寿命来比,太短暂了;如果你认为地球是永恒的,就太愚昧了,连地球都要坏,何况短暂的人生?能坏的东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说:“无量劫来凭屋住,从来不识主人翁。”无量劫来都租房子住,哪个是主人?不知道!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说明了空绝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实的,变动不居的。

因为用照,所以五蕴皆空;若是用分别取相,五蕴宛然实有,根本不空。本经讲的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解脱法门,所以举出圣观自在菩萨,在他的般若观照下,相对的五蕴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识没有了,就像枪靶子没有了,子弹就没有射击的目标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有全称的一般大菩萨,特称的观世音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二方面:

1、在智的方面是观察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着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2、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得解救。观世音菩萨,过去是对中国人,稍早是对东方人,现在是对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缘,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观世音菩萨,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想行识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观是觉观。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这样翻译是梵汉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汉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是他自己,合起来就是舍利的儿子。过去中东的人们也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

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在《圆觉经》中,很多菩萨问法,都是替众生发问,来逗机说教。

“色不异空”,异即差距、差别,一切有形、有窒碍的物质,原本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因此与没有自性、没有自我的空性并没有差距,当体全同。在这科学起飞的时代,不管你怎么分析、化验,最后的结果总是什么也没有,所以物质的当体就是非物质。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接触的、意识想的,都不是实体,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以假为真,显然是错觉。所谓“缘起性空”,是说由条件组合的东西,原本不有,毕竟是空。

“空不异色”,是说空无自性的物质,与空的实相当体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后是空,毕竟是空。所有物质,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后就会证实是什么都没有。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应该是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么状况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观照,有、没有,都不分别,只有一心。在“大圆镜智”下,一心圆满,有、没有问题根本不会发生。一种摩诃般苦的心灵状态,与镜子一样,当机全现,过后无迹。如果用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分别取相,空即是色”。

空是没有自性,无可寻觅,无能把捉,无可认知。如果为了说明空的道理,从有言、序论、大标题……用种种观点来叙述,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空论”,结果空何尝空?很多人说空是什么都没有,这叫“恶取空见”。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实一永恒。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缩短语气,一笔带过的话。色、受、想、行、识是五蕴,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受、想、行、识也都是这样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理既相同,所以一笔带过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无量无边,而它的真相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我。

由于法是空无自体,好像水结成冰,并非是新物质的创生;当温度升高后,冰化成水;温度再升高,水蒸发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因为万生万物无不以空为素材,无不当体是空,所以在这“一真法界”里,既没有真实事物的新生,也没有毁灭的现象;既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生起,也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实体毁灭;所以说“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海水一味。庄子说:“道在屡尿。”有人认为这是大不敬,说脏话,污辱真理。其实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只腿鸡,虽然稀奇,与大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所谓“道在屎尿”,是说真理是普遍的、唯一的、绝对的,根本没有第二、第三,触目菩提。既然原本不生,最后无有可灭。真理不出于法界,法界无限也就是时空无限;万事万物,一切现象,都可画个“○”来概括,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么,由空所显,万象皆空。经云:“三千乃大千,如海一沤发”;海能现沤,沤不离海。在“一真法界”里,有什么垢与净?有什么增与减?新结成的冰块,并不表示水中多增加了一块冰,冰块溶解了,也不表示减少了冰块的实质。

简单地说,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由空里来,而又向空里去。亦即佛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空是无限生机和一切发展及开创的势能:一切由空里来,一切又向空里去;从空里来,不占地方;回到空里去,干净利落;这太好了,我们正确理解了空,就不会愚昧、颠倒,就不会错认、谬执而逍遥自在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般若,般若的素描就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说,般若的当体是个“无”,是个“无无”。因为执有则有限,无无乃无限。原本无,当体空,毕竟不可得的绝对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因为真实的,原本的,原本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意识呀!须知般若,见不因眼,听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显实相——生命的真相。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佛法乃生命之学,不必去讲道理,不必去求道理,只要证得了生命的实相,就会清清楚楚地证得: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些都可以证实,而不是在讲空话。

在《指月录》中:有位洞山良玠禅师,童年出家,师父教他念心经,教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说:“暂停!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经上怎么说没有呢?”他的师父愣住了,说:“你不同于粥饭僧,你是禅宗的根器,到南方去参禅吧!”以后就成了禅宗的大匠。这显示了什么呢?“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固然好,疑也不坏;因为你不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压倒你。学法也是一样,要是没有问题——不疑,又怎会有悟?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禅宗要我们信有一个真实——只此一事实的真实。要我们疑,有问题,即使辩论都没有关系。《证道歌》说:“圆顿教,毋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界”,不仅可解释成范畴、界限或区域,主要是指根、尘相对的作用——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用:眼对色的感受,耳对声的感受……这些六根对六尘所发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尘加六个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种现象。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又是一笔带过,无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讲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十二个要件。

因为有“无明”,就有妄作而产生情感上的“行”。

由“行”产生“识”。

有了意识就随缘受胎,刚刚受的胎叫“名色”。

所谓“名色”,是有而不可见,无影无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见的。过去没有显微镜,谁能看见XY染色体的活动?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还没有成为人的胚胎。第五是“六处”——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

第六是“触”。小孩刚生下来,什么都有不会,但却会抓东西;国人满周岁时,有“抓周”的习俗。到了二、三岁时,就有触感,喜欢去接触物品。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乐,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约五、六岁时就已具备。

第八是“爱”,约十四、五岁,有了“爱”就在所选择,有了物种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胶似漆,念念不忘,梦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实体距离更远了。

第九是“取”,包括舍弃、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基本的欲望: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着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笔带过,其中还有十种因缘。二乘圣人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祥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若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对生命的惩罚吗?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说:“不苦。”但眼泪却在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装顽强说人生不苦,很乐!但心里却像吞了黄连似的。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无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们去探望他,问他:“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会说:“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饭、布衣暖、菜根香,我就深感满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实会是如此吗?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来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别人不顺眼,老婆的发型不好看,孩子的动作讨人嫌……简直烦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满面里的,不满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种对生命的惩罚。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罪恶终难逃毁灭。

死苦——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练功夫,在死的时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点点的退,像蛇脱皮似的,蜕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

爱别离苦——你喜欢的人,他不能永远在你面前。

怨僧会苦——你越讨厌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求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永远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始终是贫乏的。

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阴就是暗,没有见天,没有曝光。色、受、想、行、识,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认识、教育程度等。身体的组成,显教讲四大——地、水、火、风;密宗讲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五阴炽盛,坐卧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总想打架;受阴炽盛,会敏感、心乱;想阴太旺盛,就会妄想,胡思乱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结论,再想下去,结果,想一个问题,七、八个问题一齐涌出来,便是精神分裂。四大不调,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阴炽盛,无一不苦;色情狂、名暴、杀人、殴斗逞强,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阴炽盛之故。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过着执着、迷失的生活,而菩萨用摩诃般若的心态来看,这些都没有实体。五阴固然不实,苦、集、灭、道亦是方便,要想灭苦,必须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阴的妄动,使之接受光明。

“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个能得的我,一个所得的法,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门。一涉及到二,就背离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边见,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苦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

“菩提萨埵”,梵文BUDASADA,是大菩萨,简称BOSADA。SABASADA,是众菩萨。南无BOSADA、是大菩萨。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是觉醒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醒的菩萨。菩萨为何不说是佛?因为菩萨只是生命觉醒了的众生,还须要继续净化,距离佛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称之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依”,是依靠、依赖、依附,更是归向、投入。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心里没有挂碍。

“挂碍”是由前尘妄想产生印象,堆积印象结合我执而产生的,菩萨没有前尘,没有妄想,没有我执,所以没有挂碍。因此,既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有我之私;没有有我之私,他也就没有有我之执,自然就没恐怖感。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错误的意思,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乃至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这都是颠倒。梦想,至人无梦,至人无梦,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修养到家的人,平时凡事都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不会做梦了。白天没有记录惯性,既不录影,也不录音,到了晚上睡着以后,荧光幕就放不出影像来了。

另一种解释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梦如幻,晚上也与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所谓“梦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够观自在的菩萨,当然寤寐一如,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究竟就是最后、毕竟。能够证入上述境界,一切皆无的菩萨,最后一定能证得生命的真实——涅盘。涅盘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盘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三世是时间,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大觉佛陀,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脱,都是借着大智慧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离开般若,就没有大觉的佛觉的佛陀。大觉佛陀都因为证得般若,以般若做为他生命的内涵,做为了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至高无上的,也就是摩诃般若,正确的觉受;离开觉受,就没有正觉,也没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贵得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最贵得正受,正受有二种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确的觉受,觉受不正确,便远离解脱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谒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是总持的语言,又称真言——真实的语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禅秘力量,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黑暗,开展光明人生。没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贵的了,也没有别的咒可以和相提并论,更不要论能超越它,连和它相等的都没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绝非虚假,所以我才说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61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