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6544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第一篇】

这个星期,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儿》。本书以通俗小说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来为我们展示几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抗击倭寇,不畏困难;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杀头的.危险,“抬棺骂嘉靖”——这种力量,叫爱国!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我有责”。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看到了张居正、徐阶、夏炎等人的爱国事迹,才真正懂得了爱国的含义,我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我从这套书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风雨飘摇,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灭的精神,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让后人为梦想不停奋斗、努力的精神。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生动幽默。也许有人说,历史不能幽默。但我认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读着轻松的历史,才是优秀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为你欢呼!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第二篇】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当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形势不由人,一步一步下来,他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当上了皇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群雄角逐,给了豪强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最终登顶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这个被时势造就的英雄最终也造就了自己的时代。

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给赶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顿吏治,严惩贪腐,百年之后,帝国却一片狼藉,千里为官只为财啊,他改变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废除了丞相,自以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另一个叫内阁首辅的官却比丞相还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竟然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给撤掉了,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大名鼎鼎的太监一个个比皇帝还风光;他还想不到,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试图给子孙们做个还榜样,却还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败家子挥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荡平四海,自认此后边疆永固,但有明一代,边患迭起,最后还是被那个他没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给替补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动的人,这段好看的历史要是他能想到,那历史的未知性不就没了,还是得有后人来为我们书写这些。

历史很好看,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历史可以有趣到这种地步。在我看来,一步有思想的书就是好书,而有思想,能让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实的,就算是好书了,这本书不但具有这些,还生动有趣,鲜活形象,能达到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那只能说是非常好了,五体投地啊!

出于爱好,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东西,当然我承认,历史确实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读着竟然觉得是在看小说,而它确实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义,能把历史白活到这种程度,真是绝了。

当然,形式很重要,一种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还是得有好的内容,这本书可称得上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内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胜。

宁远来犯之敌,再想想长征两万五,觉得这点困难不过如此了;失意时,看看杨慎,三朝元老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经意气风发,却也躲不过政治的无情,杖责,监牢,流放,谋杀,他尝了个遍,却能安然处之,专心休学,最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骄傲时,看看陈友谅,他是什么下场,想想蓝玉、胡惟庸,骄傲是什么下场,还是被朱元璋给灭了;看看那些个败类,王振徐有贞魏忠贤之类的,你会觉得咱还不是那么差劲;读了杨继盛慷慨赴死,杨涟宁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无穷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体,人的意志可以坚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动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时,自小心中那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总被唤醒,顿感天地如此开阔,正是我辈驰骋时;看看李时珍,想想现在那些个庸医,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社会人人为利而来,但总该讲点职业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屡屡直言抗上,凛然不屈,宁死不从,现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该脸红了吧。

明朝历史真是奇怪,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在位将近百年,虽说多少管点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国家也能运转下去,这可就要归功于那些辅臣了,那两个时代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明朝官员的内耗是相当厉害的,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余还能顺手把国家给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强。看着他们的斗争,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血拼,步步为营,进进退退,虚虚实实青云直上身败名裂只在旦夕之间,看看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才高学富身手非凡,却也一个个一败涂地,只能感叹,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光了他也无功可立了,于是边疆貌似平安无事,其实是养虎为患,最终后金的崛起,努尔哈赤坐大,最终对明朝长期为患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儿子李如松倒是厉害非凡,远征朝鲜,打得丰臣秀吉手下那些战国名将落花流水,长国人志气,只可惜天妒将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海瑞算是明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响力之大古今少有,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也有他一份功劳。举人出身,四十做官,还是不入流的教谕,为人又不是一般的正直,这种人头脑里想的都是忠君爱民,廉洁奉公,和官场规则不接轨,按说一辈子是没指望了,但正直的人永远都有,所以正直的他被个别欣赏他的人提拔,官越做越大,事情办得也越来越不靠谱,名声也越来越盛,海瑞是个好人,但这种正直近于刻板,廉洁近于苛刻,奉公近于自虐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了?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得讲策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有匡扶济世的理想,但理想的跟着现实走啊!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只能是日渐封闭,事倍功半了,虽有千古美名但都是虚的,除了道德理想,也得讲技术,看看徐阶张居正,这些人无疑更出色。“知行合一”看来海瑞得学学,徐阶就是王守仁的传人,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说到王守仁,作者把他列为明朝第一号人物,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此人确实厉害,大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军事家,单枪匹马能召集千军万马,荡平宁王叛乱,政治家,政治上相当成熟,跟他作对的坏人基本没什么好下场,基本上能在立于不败之地,文学家,著作颇丰。算是传奇人物了。

皇帝不好当,我算了算,明朝的皇帝平均寿命最多也就四十吧,像皇帝这种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吃好的喝好的,还有一大帮太医围着转,却寿命不长,什么原因?压力大算是一个吧,整天得提防着谁暗算,谁图谋不轨,心神不宁,生活压力也大,那么多嫔妃,累啊!最主要是治国理政太累,每天得批多少奏折,想多少点子,英年早逝也算正常,当然也有高寿的,像朱元璋、朱棣,这父子俩战乱出来的,长期征战,身体条件好,活六十多七十正常,像嘉靖、万历祖孙俩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活了五十多,但主要是靠偷懒换来的,不光彩。待遇高就得卖命干活啊!都不容易。

明朝的特务算是封建王朝里登峰造极的吧。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组织,无所不为,监视、抓捕、审讯、绑票、暗杀等等,虽说威风八面,但一个政府如果用这么一些恐怖手段去统治大众,它的脆弱也可见一斑了。还是讲法制的好,要想坐稳了江山,搞这些是不行的。

王朝更迭是历史规律,中国更有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王朝没有一个能超过三百年的,汉唐明清,都是二百多年,秦隋元则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十年而已。明朝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洋,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泱泱大国,何等尊崇。但岁月流逝,当这些繁华都已成旧日往事,帝国风光不再时,鞑靼瓦剌又是俘虏皇帝又是兵临京城,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说一次次化解危机,但不难看出,大明帝国已渐渐走向没落,最后苟延残喘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被革掉了。

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大批人才的支持,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励精图治,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策,一心为国。而那些黑暗的年代则是各有各的不同,有主上昏庸不堪,有奸臣蒙蔽圣听,有阉党为非作歹,有党锢之争,有外戚作乱,但社会大众永远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当群众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揭竿而起时,王朝末路就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后期魏忠贤一折腾,皇太极在关外骚扰,国内又有天灾,政府还要加派三饷,去剿这个灭那个,那些当官的还照贪不误,老百姓也不是摇钱树,活不下去就反了他,大明最终是谁也没剿就被老百姓给灭了。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生动的历史故事,读了之后真是感触不少,毕竟才读了一遍,多读几遍,每一次读应该都有不同的感触,这就是读书读史的乐趣所在吧!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迷上了这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勾起我读书的兴趣的是网络,是一个叫林子的网友,她最近正在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在网上也很火。于是,我便对着我的同学说,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果然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而且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于是乎,我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读书。读这本网友写,网友读,网友藏的书。

读历史书,向来是枯燥的。特别是那些正史,资治通鉴我看过几个章节,二十五史我有中国台湾文白译本,但都没有通读,因为看着看着就升入半空的烟花,在坠落中熄灭。

不过《明朝那些事儿》例外,我可以不上网,可以不吃饭,可以晚上读到十二点以后,可以早晨四点起来接着读,可以读着读着就咧开嘴笑,可以读着读着就皱起来眉头,可以读着读着就眼睛湿润,情感都在其中。

这是一部正史,以《明史》、《明实录》为蓝本,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解读明史。如果说一般的正史如一具尸骨,那这部书就是神奇的复原专家,把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以前读过于谦的诗《石灰吟》,

我从小喜欢历史,所以,我也比较喜欢看有关历史的书籍。我原先是三国迷,《三国志》、《三国演义》我都看过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丰富多彩的阶段。一直听闻《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好的书,语言幽默,但又不乏鲜艳的笔墨;以小说的笔法来写,但又以历史为基础。所以,在这个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余时间看《明朝那些事儿》。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感慨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七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余年发生在明朝的事情。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让我对皇帝对大臣们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着。

说到明朝,我们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人物,应该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艰苦,没有读过书,然而,他从一个卑微的贫民走向成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让我深感佩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样,在经历痛苦和艰难的磨炼之后,方才会成功。朱元璋告诉我们,获得胜利的关键在于隐忍的耐心和准确的判断,而这也体现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他的勇猛,他的坚强果断,他的信念,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有的人说朱元璋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杀人太多杀人从不手软,心狠手辣,但是,这是他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已,他也无非是想让天下不要那么黑暗。毕竟人无完人,他依旧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第三篇】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

也可以说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就要削潘。后燕王朱棣以“倩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在读到第二部结尾时我的感觉只是当时的蒙蒙凄凉,它讲到郑和下西洋,修着《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读到这里我也只是觉得当时的“悲惨”,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读到这里我才晓得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精彩与其对此使读者的眼球应接不暇,欲罢不能。

也是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感觉到告诉了我影月之殇影歌的感伤。明朝的言官也告诉了我们直谏者未必忠。贪心的官们告诉我们贪污者未必奸。皇帝嘛,呵呵,真活的不是人!朱元璋的身世告诉了我们要自食其力,像他这样没有依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都能当上皇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第四篇】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这套书叫《明朝那些事儿》,20xx年起在“天涯社区”连载的1篇历史小说,耗时三年连载完毕。因网络反响强烈,作者就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据说当时还掀起了明朝热。

作为一名普通女子,我也不喜欢历史,甚至有点厌恶学生时期的历史课,因为总是死记硬背那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如今,就成了一个“历史盲”。但这本书早有耳闻,于是趁着某次活动,在网上以优惠价买进了这套书。最近,才得空翻阅此书。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用语,使原本在明朝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所以读此书毫无普通史书般那么枯燥乏味。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太多历史人物与故事。相信你读完此书,必然也会喜欢此书,同时驱使你去读更多的历史……(顾治萍)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第五篇】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当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形势不由人,一步一步下来,他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当上了皇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群雄角逐,给了豪强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最终登顶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这个被时势造就的英雄最终也造就了自己的时代。

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给赶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百年之后,帝国却一片狼藉,千里为官只为财啊,他改变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废除了丞相,自以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另一个叫内阁首辅的官却比丞相还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竟然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给撤掉了,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大名鼎鼎的太监一个个比皇帝还风光;他还想不到,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试图给子孙们做个还榜样,却还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败家子挥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荡平四海,自认此后边疆永固,但有明一代,边患迭起,最后还是被那个他没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给替补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动的人,这段好看的历史要是他能想到,那历史的未知性不就没了,还是得有后人来为我们书写这些。

历史很好看,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历史可以有趣到这种地步。在我看来,一步有思想的书就是好书,而有思想,能让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实的,就算是好书了,这本书不但具有这些,还生动有趣,鲜活形象,能达到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那只能说是非常好了,五体投地啊!

出于爱好,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东西,当然我承认,历史确实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读着竟然觉得是在看小说,而它确实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义,能把历史白活到这种程度,真是绝了。

当然,形式很重要,一种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还是得有好的内容,这本书可称得上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内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胜。

宁远来犯之敌,再想想长征两万五,觉得这点困难不过如此了;失意时,看看杨慎,三朝元老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经意气风发,却也躲不过政治的无情,杖责,监牢,流放,谋杀,他尝了个遍,却能安然处之,专心休学,最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骄傲时,看看陈友谅,他是什么下场,想想蓝玉、胡惟庸,骄傲是什么下场,还是被朱元璋给灭了;看看那些个人渣,王振徐有贞魏忠贤之类的,你会觉得咱还不是那么差劲;读了杨继盛慷慨赴死,杨涟宁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无穷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体,人的意志可以坚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动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时,自小心中那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总被唤醒,顿感天地如此开阔,正是我辈驰骋时;看看李时珍,想想现在那些个庸医,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社会人人为利而来,但总该讲点职业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屡屡直言抗上,凛然不屈,宁死不从,现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该脸红了吧。

明朝历史真是奇怪,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在位将近百年,虽说多少管点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国家也能运转下去,这可就要归功于那些辅臣了,那两个时代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明朝官员的内耗是相当厉害的,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余还能顺手把国家给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强。看着他们的斗争,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血拼,步步为营,进进退退,虚虚实实青云直上身败名裂只在旦夕之间,看看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才高学富身手非凡,却也一个个一败涂地,只能感叹,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光了他也无功可立了,于是边疆貌似平安无事,其实是养虎为患,最终后金的崛起,努尔哈赤坐大,最终对明朝长期为患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儿子李如松倒是厉害非凡,远征朝鲜,打得丰臣秀吉手下那些战国名将落花流水,长国人志气,只可惜天妒将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海瑞算是明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响力之大古今少有,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也有他一份功劳。举人出身,四十做官,还是不入流的教谕,为人又不是一般的正直,这种人头脑里想的都是忠君爱民,廉洁奉公,和官场规则不接轨,按说一辈子是没指望了,但正直的人永远都有,所以正直的他被个别欣赏他的人提拔,官越做越大,事情办得也越来越不靠谱,名声也越来越盛,海瑞是个好人,但这种正直近于刻板,廉洁近于苛刻,奉公近于自虐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了?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得讲策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有匡扶济世的理想,但理想的跟着现实走啊!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只能是日渐封闭,事倍功半了,虽有千古美名但都是虚的,除了道德理想,也得讲技术,看看徐阶张居正,这些人无疑更出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看来海瑞得学学,徐阶就是王守仁的传人,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说到王守仁,作者把他列为明朝第一号人物,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此人确实厉害,大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军事家,单枪匹马能召集千军万马,荡平宁王叛乱,政治家,政治上相当成熟,跟他作对的坏人基本没什么好下场,基本上能在立于不败之地,文学家,著作颇丰。算是传奇人物了。

皇帝不好当,我算了算,明朝的皇帝平均寿命最多也就四十吧,像皇帝这种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吃好的喝好的,还有一大帮太医围着转,却寿命不长,什么原因?压力大算是一个吧,整天得提防着谁暗算,谁图谋不轨,心神不宁,生活压力也大,那么多嫔妃,累啊!最主要是治国理政太累,每天得批多少奏折,想多少点子,英年早逝也算正常,当然也有高寿的,像朱元璋、朱棣,这父子俩战乱出来的,长期征战,身体条件好,活六十多七十正常,像嘉靖、万历祖孙俩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活了五十多,但主要是靠偷懒换来的,不光彩。待遇高就得卖命干活啊!都不容易。

明朝的特务算是封建王朝里登峰造极的吧。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组织,无所不为,监视、抓捕、审讯、绑票、暗杀等等,虽说威风八面,但一个政府如果用这么一些恐怖手段去统治大众,它的脆弱也可见一斑了。还是讲法制的好,要想坐稳了江山,搞这些是不行的。

王朝更迭是历史规律,中国更有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王朝没有一个能超过三百年的,汉唐明清,都是二百多年,秦隋元则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十年而已。明朝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洋,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泱泱大国,何等尊崇。但岁月流逝,当这些繁华都已成旧日往事,帝国风光不再时,鞑靼瓦剌又是俘虏皇帝又是兵临京城,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说一次次化解危机,但不难看出,大明帝国已渐渐走向没落,最后苟延残喘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被革掉了。

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大批人才的支持,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励精图治,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策,一心为国。而那些黑暗的年代则是各有各的不同,有主上昏庸不堪,有奸臣蒙蔽圣听,有阉党为非作歹,有党锢之争,有外戚作乱,但社会大众永远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当群众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揭竿而起时,王朝末路就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后期魏忠贤一折腾,皇太极在关外骚扰,国内又有天灾,政府还要加派三饷,去剿这个灭那个,那些当官的还照贪不误,老百姓也不是摇钱树,活不下去就反了他,大明最终是谁也没剿就被老百姓给灭了。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生动的历史故事,读了之后真是感触不少,毕竟才读了一遍,多读几遍,每一次读应该都有不同的感触,这就是读书读史的乐趣所在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9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