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78020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篇1

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综述

[摘要]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般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企业外部市场力的产业分析理论,一种是强调企业内源因素的企业能力理论。前者是以哈佛商学院的近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为代表,影响也最为深远;后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两个学派。文章对这些竞争优势战略理论进行综述,并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竞争、营销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11-0019-0003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使组织别具一格和与众不同(罗宾斯和库尔特,2003,)。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般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企业外部市场力的产业分析理论,一种是强调企业内源因素的企业能力理论。

一、产业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以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为代表,影响也最为深远(史煜筠,2000)。

波特在其影响广泛的三部著作――《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1980)、《竞争优势:创造与维持高绩效》(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构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框架。

波特理解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产业,一种产业是生产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者的群体,它们彼此间直接竞争(周晓东和项保华,2003)。有些相关产业尽管它们服务的消费者是相同的,但生产的产品不同,它们各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显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维持持久赢利的机会,表明产业吸引力,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另一个是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并不理想、产业的平均赢利能力并不高的情况下,定位合适的企业仍然可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率,这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

波特认为企业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性,这两种竞争优势的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集中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如图1所示:

每一种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优势的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采用战略目标范围来框定竞争类型的选择。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在多个产业细分的广阔范围内寻求优势,而集中战略在一个狭窄的单个细分中寻求成本优势(成本集中)或差异化(差异化集中)。

基本战略概念的深层含义是竞争优势为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而创造竞争优势要求企业作出选择――如果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它必须选择它所要获取的竞争优势的类型以及活动于其中的范围。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

宝贡敏(2004,)认为:“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思想是确认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的确切位置,通过进行价值链调整,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克服企业的竞争劣势。”

企业要素状况、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政府、偶然事件等都能影响企业竞争的环境,推动竞争优势的创造。其中生产要素决定了在产业中竞争的必要投入,像劳动力、可耕种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都属于生产要素。不同要素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不同作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过于通用而不能在一些战略产业承担竞争优势的要素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提升竞争优势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有竞争优势的要素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能否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仅仅是要素的可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拥有某些优势要素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很多先进和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要素比较优势,有些产业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工人,全球化的企业还能通过在当地或其他国家购买优势要素而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有效率地调动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

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以经典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的市场绩效是所处的产业结构的函数,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再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战略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结果形成相对位势,相对位势又带来超额回报。虽然波特的产业分析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而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从而难以解释诸如“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等问题,但其竞争作用力框架对于系统考察竞争力如何在产业层次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决定不同产业的获利情况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框架,三种基本战略的分析也为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从而确立竞争优势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二、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分析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小于产业之间的盈利率的差异。但事实上,许多经验研究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大得多。企业竞争优势除了来源于外部市场,在更大程度上还源于企业内部因素。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能力理论产生并迅速发展。这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两个学派。

(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wernerfelt(1984)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第一次应用“资源”的概念来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资源基础理论最具影响力的经典论文。格兰特()、杰伊?巴尼()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促成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建立在彭罗丝(e)1959年提出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上(陈耀,2002)。

按科利斯等(1998)的观点,企业资源分成三类:有形资源(如厂房、设备等)、无形资源(如商标专利权、积累性学识和经验等)和组织资源(在企业投入一产出过程中对人、财、物的复杂组合)(转引自史煜筠,2000)。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尽管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

企业资源能够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资源成为企业战略的实质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

企业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中很多是企业生存必需的、能够在市场上购得的普通资源。barney(1991)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barney(1991)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三个特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barney(1991)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能力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而核心能力的实质在于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独特性的智力资本。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这里主要概述一下核心能力理论。

战略管理中最普遍的核心能力定义由prahal-ad和harne(1990)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领域技术的能力(杜慕群,2003)。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价值性(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性(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性(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和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四个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安景玲等(2003)在对两种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基础上,比较了两者的异同,认为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两派都认为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但两者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在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关系上,堪培尔(andrew campbell)等(1995)认为,能力(capability)的概念比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更广阔些,它包括整个价值链(核心能力只体现在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转引自夏清华,2002)。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更可见,而核心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少看得见的。因此,堪培尔等(1995)认为,最好的母公司应该比它的各个战略经营单位在面对竞争者方面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转引自夏清华,2002)。张延锋和李垣(2002)认为“资源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来源并附着于资源之上。”“有形与无形资产的相互作用产生能力,资源与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

李海舰和聂辉华(2002)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景气一战略群组―核心能力”的一般分析范式,运用企业的“竞争优势空间”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从上述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研究来看,波特将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强调了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下转第18页)结构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利用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市场位势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指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通用的三种基本战略,而企业价值链的差异及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及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而系统提出了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分析工具。企业能力理论以企业“核心能力”为特征,企业核心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的持久力量,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视为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这种特殊能力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产,而不是企业某个个人的私人财产。企业内部的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最关键因素,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开发环境机会而增值并创造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又因为有价值资源和能力的历史性和复杂性而得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企业能力理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二百年前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再现,当年斯密的分工理论强调的是生产分工,而现在企业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的能力分工。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篇2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架之外寻求新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选择,目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竞争优势理论的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对于竞争优势的研究经济管理学家们主要形成了外生论和内生论两条大途径,目前主流的理论学派有以下四种。

一、竞争优势内生论

1.基于资源的企业内部可持续成长理论

蓬茹斯(penrose,1959)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和成长机制,建立起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概括起来,潘罗斯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潘罗斯指出,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而这又决定于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企业通过更完全、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企业成长,同时企业的成长使得更多的管理能力得以释放,并面对新的未被利用的资源,从而推动企业新的成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便是通过管理能力的积累不断地挖掘未利用资源的无限过程,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企业成长过快,超过了管理能力积累和企业特定知识获取的速度,那么企业运作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企业成长也将陷入停滞。

(2)企业所拥有的特定资源所产生的超额能力(excesscapability)~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力。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除包括有形资产外,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无形资源。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导致企业产生超额能力。

(3)企业的多元化成长常常基于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特定专长。蓬茹斯指出,许多大企业多元化成长和扩张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们高度依赖于专业化制造领域积累起来的能力和技术知识。这些能力和知识是企业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以各种隐含方式积累而成的,它们一方面在企业成长扩张的进程中不断演进,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成长的方向和路径。蓬茹斯同时强调了创新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认为产品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二者均取决于创新能力。后来的一些学者(如wemefet,1984;teeee;pisano and shuen,1990;peteraf,1993)对蓬茹斯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资源基础论学派。伯格?沃纳菲尔特(wemefet)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进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理论存在这样一个隐含的假设,即资源的效用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客观存在,该理论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其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

2.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 and hamel,2001)为代表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对企业资源论做了进一步引申,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企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能力体系,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来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能力作为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种动力机制。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集体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是分布于组织内部,以及跨越组织边界的特殊物质,在核心能力统领之下,许多根本不同的业务变成了可以协调一致的业务。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能产生出企业特有的生命线。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探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过程中,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资源、核心技术、技能等核心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显然它又忽视了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同时,并未清晰地对除核心技术外

企业由哪些核心能力组成,每一核心能力又由什么构成作明确鉴定。

二、竞争优势外生论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中,曾经一度处于主流地位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外生理论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波特(poter,1985)沿用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通过产业吸引力和产业定位的分析,提出产业发展前景和产业内五种竞争力决定产业吸引力。他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等五种竞争力量的整合。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竞争战略的选择,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即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和持之以恒的地位。竞争战略的选择则包括两个中心问题:一是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选定的产业内形成相对位势。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律的确立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战略的形成,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最理想的是将这些规律转换使其对企业有利。

三、知识基础理论

德姆塞茨(demsetz,1988)的企业知识论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引申。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产出及市场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它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而由知识决定的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当前的知识存在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的差别都是由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都完全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企业知识论强调了知识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但尚未明晰知识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尚未就知识对企业成长的经济学逻辑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该理论尚在发展之中。

四、小结

关于竞争优势的这几个流派的观点笔者认为,他们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其持久性的问题。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理论

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中外理论界的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1971年安德鲁斯构造的swot矩阵,可以看成是较早的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企业“能够做的(can do)”(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的(might do)”(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匹配。虽然这个模型有许多缺陷,但该模型事实上确立了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为竞争优势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此后经济学与管理学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成因方面,形成了比较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外生论和比较关注内部条件的内生论两大流派。

一、竞争优势的外生论

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外部环境和市场结构决定的。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分析理论是竞争优势外生论的典型代表。迈克尔·波特以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为基础,把目光对准竞争对手,构建了包括(1)新进入者威胁;(2)顾客讨价还价能力;(3)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4)替代产品或者替代服务的威胁;(5)本产业现存企业之间的竞争等5种力量在内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他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5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不同而各异。波特认为现有产业组织结构特征或产业吸引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因此,企业竞争优势表现在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优势,把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对所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反应能力,强调企业的价格、成本、规模化生产效率的竞争,其核心是效率的竞争。

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他认为合理的产业政策应致力于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结构环境。其勾勒的5种竞争力量对于企业制定自身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但波特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波特的产业分析模式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处理。认为产业内的企业是同质的,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这常常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运作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其次,波特将产业定位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可是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实证分析表明: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主要不是外在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斌差异(rumelt,1984)。再者,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主次难分,忽视了核心能力问题。

二、竞争优势的内生论

内生论则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差异,内生论认为行业对竞争力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只是全部影响的一部分。即使在缺乏吸引力的行业中,只要企业在长期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不可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或能力,同样可以取得竞争优势。

内生论的主要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wernerfelt(1984)首先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点”一词。他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企业因为拥有其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也就是竞争优势得以持续)。wernerfelt把资源定义为企业所半永久性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如品牌、内部的技术知识、高技能的雇员、贸易联系、机器、高效的程序、资本等。而巴尼(barney)则把资源定义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之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等”。在这些资源中,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进而对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的部分被定义为战略性资源。

内生论的另一重要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的能力差异。而企业能力上的差异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企业能力理论中,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他认为工业开展着无限多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由具备能力的组织来开展。其实能力理论与资源理论一样都是从企业内部出发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并且都是以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也正是这一原因,有的学者不区分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将两个理论通称为资源(能力)理论。但由于普拉哈拉德(d)与哈默()的开拓性贡献,能力理论逐渐独立于资源理论,并且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本质上表现为企业所特有的知识(学识),这些知识(学识)是以企业内部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正因为企业拥有独特的知识(学识),才使得企业具有了实现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从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独特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

资源能力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它告诉我们应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而不是从企业外部条件来寻找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它的应用价值在于使管理者把目光集中于企业自身的力量上,帮助管理者识别那些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并建议他们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决策。但企业资源能力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产品市场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为前提,没有考虑资源的价值取决于需求的变化;(2)基于“历史有效性”的假设,认为因果关系会自动达到稳定均衡,没有考虑演化的历史过程;(3)机械的企业观,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4)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所知甚少,等等。

三、竞争优势分析的理论新框架

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则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上述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和内生论对此分别进行了阐述。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成功地单独给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全部解释:没有战略资源、核心能力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企业的定位和环境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同样,没有对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清晰的洞察,从面形成明确的企业发展主题,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就会无所适从,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实施也会偏离方向。为此有必要运用系统的、互动的思想将环境与定位、资源以及能力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角度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框架。

整合分析框架的简要说明: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整合分析框架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i外部环境模块;ii资源模块;iii能力模块;iv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

1.外部环境模块

由于企业特有的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其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刚性或者说“路径依赖”,因此需要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今天环境问题的动态性、全球性、不确定性等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与威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显然不能仅仅关注内部因素。尤其对于缺乏人力资源、缺乏企业家精神、缺乏核心能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而言,就不能仅仅限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建设问题,还要特别关注外部市场环境结构缺陷对提升竞争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外部环境不仅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成功实施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企业竞争优势问题分析时,外部环境分析与战略资源、核心能力的协同互动是最基本的思想。

2.资源模块

企业资源包括两类,一是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二是从事经营的一般资源。所谓战略资源是那些符合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经济租并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资源。该模块的功能是企业资源集中识别和战略资源的培育。

应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主题,对比企业的资源存量,判断是否存在资源缺口。如果资源存量满足不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就应以兼并或战略联盟等形式从外部获取资源;如果能满足要求,则转下一环节,进行战略资源识别。如果企业资源能够产生经济租,则说明战略资源存在,自然转向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如果企业资源不能够产生经济租,则说明战略资源不存在,则要结合环境与战略的要求,培育企业的战略资源,再返回到存量资源与战略主题对比环节开始再循环。

3.能力模块

企业的能力包括能够建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一般性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那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性的,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经济租并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能力。该模块的功能在于企业能力的集中识别和培育核心能力,判断是否存在能力缺口。如果能力存量满足不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则通过兼并、战略联盟等方式向外部获取能力;如果能力存量满足了战略主题的要求,就转到下一流程,进行核心能力的识别。如果企业能力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核心能力存在,自然转向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如果企业能力不能够产生经济租,表明核心能力不存在,要结合环境与战略的要求,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再返回到存量能力与战略主题的对比环节开始再循环。

4.战略资产与竞争优势模块

所谓战略资产是一个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是一个企业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沃顿商学院的保罗·舒梅克在《动态竞争战略》一书中采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分析法综合确定战略资产,包括战略性行业要素。本文定义的战略资产只是指企业内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即战略性资源与核心能力。企业根据整合后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即战略性资产,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制定并实施战略,从而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一旦形成竞争优势,由于环境与资源、能力的动态性,这种竞争优势也只能是动态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目标,企业在执行战略实现竞争优势的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环境与内部资源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企业持续成长的资源能力缺口,然后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资源与能力,从而为下一个资源、能力、战略、竞争优势的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汪晓春.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内涵、成果和趋势[j].经济管理,2004,(20).[2]porter,(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ne w york:the free press.[3]王核成,孟艳芬.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研管理,2004,(6).[4]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孟雷.三种企业竞争优势观的整合研究[j].工业企业管理,2004,(10).[6]罗元青.企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环境分析[j].经济管理,2004,(22).[7]李海舰,聂辉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2,(9).[8]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9]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0]于武,张晓文,韩培.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企业管理,2002,(12).

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篇3

题 目: 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物流管理1601

目录

一、作者简介..............................................................1

二、内容提要..............................................................1

(一)、《竞争战略》主要内容............................................1

1、五力模型........................................................1

2、三大战略........................................................2

3、价值链..........................................................2

4、钻石体系........................................................2

5、产业集群........................................................2

(二)、《竞争优势》主要内容............................................3

1、价值链与竞争优势................................................3

2、成本优势........................................................3

3、标歧立异........................................................3

4、竞争景框与竞争优势..............................................4

三、心得评论..............................................................4

四、结语..................................................................4

五、参考文献:............................................................4

关于《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读书报告

学生:

(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1947-),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迈克尔·波特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他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现在为止,迈克尔·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迈克尔.波特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迈克尔·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二、内容提要

(一)、《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1、五力模型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2、三大战略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将取决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与替代行业的竞争,供应方与客户的讨价还价以及潜在竞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竞争战略就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正确的竞争战略为:(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3)、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专一化战略。

3、价值链

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它可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借以了解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现有与潜在的差异化来源。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联结的。企业应该根据竞争优势的来源,并透过了解组织结构与价值链、价值链内部的联结,以及它与供应商或营销渠道间的联结关系,制定一套适当的协调方式,而根据价值链需要设计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公司的价值链进一步可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买主的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的价值链。

4、钻石体系

迈克尔·波特提出“钻石体系”(又称菱形理论)的分析架构。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和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形成国家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认为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速度包括:(1)、生产要素;(2)、需求状况;(3)、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4)、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5、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二)、《竞争优势》主要内容

1、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直接存在于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当中,主要有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营销、服务。辅助活动的存在可以支持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包括采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基础设施的供应。

除了企业基础设施之外,所有的辅助活动与每一种基本活动有着直接联系,并支持着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应用于整个价值 链的,而不是价值链的某一部分。价值链被波特视为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

2、成本优势

迈克尔·波特认为,成本优势与标歧立异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主要两种方法: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价值链。迈克尔·波特又进一步指出,重构价值链能带来成本优势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与满足于零零散散的改善相比,价值链重构经常能提供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的机会;二是重构价值链可能依据企业的偏好而改变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从而通过利用企业优势的办法改变了竞争基础。另外,波特特别强调企业成本优势的持久性,认为那 些奉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若不能持久,其所能改善的只能是相对成本地位,只能使企业保持成本等价或成本近似,因此,企业必须开发成本优 势的持久性来源。而在波特的眼中,持久性来源莫过于前面所提出的成本驱动因素,其中主要是规模和相互关系。

3、标歧立异

关于企业如何标歧立异,迈克尔·波特给出了两条路径,一条是可以通过正在开展的价值活动使企业更具独特性;一条是用某些方法重构企业价值链而增进独特性。具体讲,包含有以下几种途径:(1)、增加独特性来源;(2)、变歧异成本为优势;(3)、重视经营歧异性的形式;(4)、改变规则以创造独特性;(5)、以全新方式重构独特价值链。同样,标歧立异也涉及一个持久性问题。迈克尔·波特认为,标歧立异的持久性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歧异性的买方连续可见价值;二是竞争对手不模仿。换言之,在以下条件下,经营歧异性就可以维持长久:(1)、企业独特性来源具有壁垒;(2)、企业在经营歧异性方面具有成本优势;(3)、标歧立异具有多重来源;(4)、企业在形成经营歧异性过程中,创造了转换成本。迈克尔·波特也没有忘记提醒企业在 3 构建歧异性过程中易犯的几个错误:(1)、无价值独特性;(2)、过分歧异;(3)、溢价太高;(4)、忽视信号价值需要;(5)、不了解经营歧异性成本;(6)只重视产品而忽视整个价值链;(7)、不能正确认识买方细分市场。

4、竞争景框与竞争优势

企业活动的空间,被波特称之为竞争景框。竞争景框通过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而对竞争优势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迈克尔·波特将竞争景框分为两种:产业内竞争景框和相关产业的竞争景框。对前者,着重阐述产业细分和产品替代问题;对后者,则着重阐述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问题。

三、心得评论

(一)、没有普遍适用的环境分析模型,由于企业内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不存在“标准的”五力分析模型,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所受的作用力。

(二)、企业的竞争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周围环境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对其竞争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对于企业的持续成功非常关键。这意味着在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是更为可取的战略观。

(四)、全面研究企业内外环境条件而不有所偏袒是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因为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既重视对环境的分析也重视对企业自身条件的研究,这应该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五)、研究、制定战略的理论假设,不管是隐含的还是明确的,都应该立足于现实,从大局出发,与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动态一致性,这是一个企业获得良好战略的必要条件。

四、结语

以上主要概述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著作的主要内容,以及我读过后的一些心得体会。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竞争战略研究和和制定,还要着眼于探索如何赢得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和战略管理的技巧。

五、参考文献:

(一)、(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

(二)、(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年8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7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