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篇1
植物病虫害基础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不良条件下或病原物的侵害下,其代谢作用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在外部或内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局部或整株死亡,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二.损失:1.农业上:a.植物病害会使作物减产和品质低劣b.植物病害会引起人畜毒害c.限
制作物的种植d.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2.园林上:a.降低花木的质量和产量b.影响园林价值和观赏景色。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根据有无病原物的参与以及病好能否传染蔓延分为侵染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寄主.病原生物和环境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作用而引起的。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病害):寄主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受到的损害,只有寄主和环境两个因素,没有病原物的参与,也不会传染,如冻害.药害和缺素症。
四.植物病害得症状:1.病状: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2.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索状物,伞状物)。
五.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篇2
植物保护学通论
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
2.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3.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4.植物生物灾害: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而形成的灾害
5.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农作物,并能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作物
(二)简答
1.植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答:控制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避免造成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植物保护学的内容是什么?
答:植物保护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材和推广技术等,主要是弄明白不同有害生物的生物特性,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发生和成灾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及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与合理的防治策略,并将其顺利实施
(三)填空
1.植物保护对象是(目标植物)
2.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两类方式是(防与治)
3.化学农药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4.我国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方式)
二植物虫害
(一)名词解释
1.昆虫的形态特征
答: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
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因此,头部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由3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形成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2.昆虫的口式及代表性昆虫
答:下口式,蝗虫及鳞翅目的幼虫
前口式,虎甲,步行草,草蛉
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
3.昆虫角的构成答:柄节,梗节,鞭节
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篇3
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部分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3.病征:是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组织结构。
4.病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某种异常状态。
5.稀释限点:病毒保持浸染力的最高稀释浓度。
6.钝化温度:恒温处理10分钟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7.体外存活期:在20-22 ℃条件下,病毒汁液在离体条件下,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
8.局部侵染: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所形成的病害称为局部性病害。大多数植物病害属于局部性病害。
9.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入点扩展到寄主的大部分或全株,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
10.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1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12.单主寄生:在同一寄主上完成真菌的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
13.转主寄生:需要在不同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4.真菌的多型性:指在整个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产生两种以上孢子类型的现象。
15.专化型:是指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和属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
16.生理小种:原来同一种的病原物,分化为若干个形态上虽然一样,但其寄主范围,寄生性和致病性都不同的类型,这不同类型的真菌为生理小种。
17.性二型现象: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一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体色及其他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18.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多型现象。
19.变态: 昆虫在从卵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阶段性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20.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在一年内的发生过程。
21.休眠: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昆虫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即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22.滞育: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的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影响因素:外因(光周期、温度、食物、湿度和种群密度)和内因(激素)。
23.植物检疫: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填空题部分
24.同昆虫对食物有不同的要求,按食物性质可分为植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
25.按刺激物的性质,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温性、趋化性、趋湿性和趋地性等。
26.病害的空间分布型的类型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核心分布;嵌纹分布。
孤狼一号
27.病害调查通常分为一般调查、重点调查和调查研究三种。
28.环境因素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
29.病原物越冬和越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三种方式。
30.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场所: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器官,田间病株,病株残体,土壤,粪肥,昆虫或其他介体。
31.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和人为因素传播。
32.依据菌量积累所需时间的长短和度量病害流行时间尺度的不同,将流行病害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
33.触角的基本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类型是种类鉴定和区别雌雄的重要依据。
34.昆虫的口气一般分咀嚼式和吸收式两类,后者因吸收方式不同又分为刺吸式(蝉)、虹吸式(蛾蝶类)和锉吸式(蓟马)等类型。
35.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
36.昆虫胸足的类型:步行足(步行虫、天牛)、跳跃足(蝗虫、蟋蟀)、捕捉足(螳螂、猎蝽)、开掘足(蝼蛄)、游泳足(龙虱、仰蝽)、抱握足(雄性龙虱)、携粉足(蜜蜂)、攀援足(虱类)。
37.产卵器常为管状构造,由背产卵瓣、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组成。
38.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
39.昆虫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40.昆虫对刺激反应的感觉器分为:感触器、感化器、听觉器和视觉器。
41.内激素是昆虫分泌在体内的激素,能支配和协调昆虫个体发育的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有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外激素包括性抑制激素、性外激素、集结外激素、标记外激素和告警外激素。
42.昆虫的繁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粉虱、介壳虫、蓟马)、卵胎生和多胚生殖(茧蜂科、跳小蜂科、广腹细蜂科)。
43.昆虫的发育分3个阶段: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44.昆虫的蛹分为离蛹、围蛹和被蛹。
45.孢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盘。
46.根据介体昆虫传播病毒的特性,植物病毒可分为三种类型:口针型、循回型和增殖型。
47.植物病原线虫中重要的五个属:粒线虫属、茎线虫属、异皮线虫属、根结线虫属、滑刃线虫属。
48.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免疫、抗病、耐病、感病。
49.病原物的侵染过程(4个时期):侵入前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50.病原物在寄主内扩展的两种类型: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51.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三种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5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病征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和脓状物。
53.腐烂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根据失水的快慢又可分为干腐和湿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
54.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和有害生物抗药性。
55.锈菌经过5个发育阶段,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
56.依据各虫态体节数目的变化、虫态的分化及翅的发生等特征,昆虫变态可分成5类,即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其中后两者最为主要。
57.病害四角:人类、植物、环境和病原。
58.真菌无性繁殖的孢子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而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卵孢子和担孢子。
59.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的现象为疮痂,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为溃疡。
60.农业生产中由真菌引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疫病等。
三、简答题部分
61.柯赫氏法则(侵染性病害特点——诊断依据):
(1)病植物上常伴随有病原物存在(2)该生物可在培养基上分离和培养
(3)将纯培养生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与原来一致的症状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后所获纯培养的特征与原来的记录(2)一致
据柯赫氏法则分离鉴定植物病原物的局限性:
(1)只适用于侵染性病害,不适用于非侵染性病害
(2)不适用于尚未能人工培养的绝大多数活体营养生物所致的病害
62.非侵染性病害特点——诊断依据:
(1)症状独特,病部无病征
(2)田间同时大面积发生,无明显发病中心
(3)病株表现症状的部位有一定规律性
(4)与发病因素密切相关,改变条件后植株一般可恢复健康
63.真菌的生活史:
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
(1)真菌的有性阶段也称有性态,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作用:繁衍后代;渡过不良环境,并作为病害最初侵染的来源。
(2)无性阶段也称无性态,在生长季节连续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利于病害传播。
64.细菌病害的特点:
(1)田间症状特点:
一是受害组织表面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
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2)侵染和传播特点
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或气孔)侵入寄主植物,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
(3)病原物的观察
细菌病害病部徒手切片的喷菌现象。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65.病毒病害的特点: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是:
①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分子寄生物,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②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2)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病毒形态:基本形态为粒体,球状、杆状和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双联体状等。
病毒结构:病毒粒体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
③主要成分:核酸和蛋白质。如果只有核酸而无蛋白衣壳,称为类病毒。
(3)生物学特性
传播性、滤过性、增殖性、移动性和理化性。
(4)传播方式
介体传播:根据介体昆虫传播病毒的特性,植物病毒可分为三种类型:口针型、循回型和增殖型。非介体传播:包括机械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
(5)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症状特点:类型: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1)田间表现特点:
一般心叶首先出现症状,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系统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点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
③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传毒昆虫密切相关。
66.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气流传播
一些重要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例如,小麦锈菌、白粉菌,稻瘟病菌,玉米大、小斑病菌等。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产生分子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器的病原真菌主要是雨水或露滴传播的。灌溉水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
(4)人为因素传播
带有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经过人们携带和调运,可以远距离传播。
67.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策略。
(1)单循环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间的病原物积累过程,才能造成危害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时间尺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特点:
①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
②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
③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
④寄主的感病期较短,潜育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防治策略:控制每年初侵染数量和初始病情为主,繁殖材料上和土壤中病原数量常是预测预报的主要因子。
(2)多循环病害: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原物数量能不断积累并导致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进展的时间尺度,一般以“天”为单位。
特点:特点:
①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潜育期短,②病原物繁殖率高,对环境条件敏感,不利条件下迅速死亡;
③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病原物量(初始菌量)不高;
④病原物多为气流、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较远;病害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病害流行速率的高低。防治策略:以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控制或降低当年病害流行速率为主。
68.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
①大量的强致病力的病原物。
②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感病寄主植物。
③有利于病原物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69.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2对翅。
(4)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由10节左右组成,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70.体壁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药剂必须接触虫体,若虫体多毛,药剂就不易与之接触。
(2)药剂进入虫体的难易,则与体表结构有关,蜡质厚、体壁坚硬,则药剂难以穿透。
(3)体壁各部分厚薄不一,骨片比膜片厚,药剂较易由膜区透入。感觉器最薄,因而成为药剂进入虫体的通道。
(4)上表皮的蜡层能阻止体内水分向外蒸发,阻止药剂进入体内。可施用惰性粉磨损昆虫表皮,使昆虫因体内失水而死。使用油剂或脂溶性药剂,可通过蜡层进入昆虫体内,达到防治目的。
71.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药剂被害虫吞食,其毒效的高低与昆虫中肠消化道的酸碱度有关。酸性胃毒剂在碱性中肠中易于溶解,毒效较高;而在酸性条件下毒效较低。
(2)同一种昆虫,在不同龄期消化液的酸碱度有变化,对同一种药剂的毒力反应也有差异。
(3)应用拒食剂来破坏昆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阻止害虫继续取食,以致饥饿而死。
72.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昆虫的呼吸主要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通风作用,利用熏蒸杀虫剂防治害虫。
(2)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活动旺盛,呼吸加剧,气门开放也越大,熏蒸效果也越显著。
(3)昆虫的气门具有疏水性,因而乳油剂的杀虫效果优于其它剂型。
73.神经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导致突触部位积累大量的乙酰胆碱,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虫体颤抖、痉挛等,如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2)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这些药剂与受体结合后,阻塞神经冲动的传导,如烟碱、吡虫啉及沙蚕毒素类等。
(3)作用于神经纤维膜,改变膜的离子通透性,特别是延迟na+通道的关闭,使中毒昆虫高度兴奋或产生痉挛,并进入麻痹状态,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4)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和痉挛,如锐劲特、阿维菌素等。
74.生殖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解剖雌成虫卵巢观察其发育情况和抱卵量,为预测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提供依据。
(2)用射线处理雄虫,使生殖细胞死亡而导致昆虫节育;使用化学不育剂、激素不育使雄虫绝育。
(3)应用人工合成性外激素诱集和诱杀害虫。
(4)利用遗传工程培育不育后代,释放到田间,可造成害虫种群的自然灭亡。
75.田间诊断的程序
(1)做好准备工作
(2)询问了解相关情况
(3)查看病害发生分布样式
(4)检查病株症状
(5)采集标本
(6)给出诊断结果
76.预测预报的意义
(1)了解害虫的种类、分类、为害和发生规律
(2)可以掌握防治害虫的有利时机
(3)对未来时期内的害虫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治理策略
(4)使防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
(5)了解天敌的种类及数量,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78.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1)病害发生规律:
侵染过程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夏孢子从气孔和直接侵入,孢子萌发需水滴;潜育受温度影响较大,如条锈菌需要较低的温度(适温为9-11 ℃),夏孢子才能萌发。菌丝发育最适温度为13-16 ℃。
(2)病害循环:
1)越夏:a:越夏条件:夏季最热月份(7-8月)旬均温低于20℃,能安全越夏,大于23℃不能越夏;b:越夏寄主:晚熟的冬春麦或自生麦苗。c:
越夏基地:以陇南陇东、青海的东部、川西北部、宁夏的南部晚熟冬春麦区为主;
2)秋苗发病:离越夏基地越近、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发病越早;相反则病轻、病晚。
3)越冬: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冬季最冷月份(1月份)月均温-6℃~-7℃(若有积雪覆盖低于-10℃)可安全越冬;华北石德线到山西介休、陕西黄陵一线以南为主要越冬基地。
4)春季流行:春季发病以及流行主要决定于春季降雨或结露。当地菌源为主的春季流行特点为从单片叶片发病逐渐形成发病中心,再到全田普发,病害发生越早发病越重;外地菌源为主的流行特点:中后期爆发式流行;大面积同时发生,发展速度快;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多在上部。
(3)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栽培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引入、选育和推广抗、耐锈品种;农业防治以调节播期,铲除自生麦苗,肥水管理等措施;药剂防治可采用粉锈宁拌种或早期对幼苗喷药。79.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1)该病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包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因此,病稻草和带菌谷种是来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2)在草堆等处越冬的病菌在第二年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传播,昆虫也可传播。
(3)孢子接触稻株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并从表皮的机动细胞或伤口侵入。
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篇4
植物保护学:
1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①体躯分为头胸腹②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的器官③胸部有3对足,2对翅,是运动的中心④腹部9-11个体节,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变态。
2.变态:从卵中孵化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形态上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显著不同。
3.昆虫的头式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
4.昆虫的触角分为柄节、梗节、鞭节。几种特殊触角:念珠状-白蚁、膝状-蜜蜂、球杆状-蝶类、羽毛状-蛾类雄虫、环毛状-蚊类雄虫、巨芒状-蝇类、鳃状-金龟子。
5.口器:咀嚼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挫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
6.胸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几种特殊胸足:携粉足-蜜蜂后足、游泳足-雄龙虱后足、捕捉足-螳螂前足、跳跃足-蝗虫后足、开掘足-蝼跍。
7.翅的类型:膜翅、缨翅、毛翅、鳞翅、复翅、半翅、鞘翅、平衡棒。
8.昆虫的繁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
9.虫龄计算:幼虫为第1龄,第一次蜕皮后为第2龄。
10.世代:昆虫从卵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
11.年生活史:生活周期,是指在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12.休眠与滞育: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一定的日照等),暂时停止活动,呈静止或昏迷状态,以安全渡过不良环境,这种停育现象是物种得以保存的一种重要适应性。(一)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二)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否则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进行生长发育。滞育性越冬和越夏的昆虫有固定的滞育虫态。滞育又可区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13.种群:指在一个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生殖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14.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亦即发育所需时间与该时间的温度乘积理论上是一个常数。k=nt
15.计算有效积温:k=n(t-c)[c为发育起点温度]
16.昆虫各目的特征
植物病理学:
1.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特征:没有病原物的侵染植物个体间不传播,个体的发病是均匀一致的。
2.侵染性病害: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特征:。。。
3.有性繁殖:要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减数分裂过程的繁殖方式。(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4.真菌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经历过程。真菌典型生活史是从有性孢子萌发开始长成菌丝体,然后继续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从营养阶段过渡到繁殖阶段;先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可重复产生,直到最后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为止。
5.无性繁殖:没有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直接由菌丝产生或由菌丝分化形成的产孢结构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6.病害的理化特征(致死温度和稀释终点、体外保毒期概念)
7.半寄生和全寄生(概念)
8.抗病类型: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概念)
9.生理小种概念
10.植物性病害的病程概念
11.侵染途径:伤口、自然孔口、微伤口、直接侵入
12.病害循环和病程的区别
13.多循环病害与单循环病害的概念
14.新病害或疑难病害的诊断-柯赫氏法则(过程)
15.病害循环概念
植物保护学通论题库篇5
对植物保护的一些了解
在开始学习这门专业之前,我说说我对这门专业的理解。
植物保护专业是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较多的就业选择和广泛的工作范围。
关键字:发展学科研究
一、植物保护的发展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分属于农学一级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三个二级学科。昆虫学科还同时并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内。l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仍作为农学一级学科内的两个二级学科。根据“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并将并将微观资料进行宏观分析和处理,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宏观方面,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在微观方面,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病虫灾变机理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握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
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三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植物保护学科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l世纪,并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对农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对基础研究的要求。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大概为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病原线虫学及线虫病害,生态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害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生理学,杀菌剂毒理与应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抗、感病原理与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学,抗病育种与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二、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科
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主要相关学科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生理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工,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真菌学,植物病原学(包括真菌生物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毒学和植物线虫学,按研究方向选一门),植物病理学(包括生理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流行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按研究方向选一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微生物遗传学、作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技术等,按研究方向选一门),高级植物病理学(或植物病理学研究新进展)。
真菌学主要讲授真菌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植物病原学主要讲授病原物的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植物病理学主要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讲授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理;遗传学或生物化学主要讲
授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高级植物病理学为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当前国际上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昆虫生态学主要讲授群体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昆虫生理学主要讲授昆虫的生理功能、机制及生理化实验技术;昆虫分类学主要讲授昆虫分类的原理和方法,重要目及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以及工具书、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遗传学或生物化学(包括动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及研究技术等,按研究方向任选一门)主要讲授现代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新进展为专题报告,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创制和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等理论与技术。农药学为农药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的基础,在新产品的创制和农药的使用技术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农药学的研究正朝着控制有害生物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药己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生产资科,在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药学与许多相邻学科关系密切,需要其它学科如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作物栽培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市场营销学以及仪器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农药学主要讲授农药的基础知识、农药合成、农药加工剂型和应用技术;色谱学讲授气相色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和操作技能;光谱学主要讲授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谐等四大光谱的原理,识谱用谱技术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农药药理学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农药的作用机制、抗药性原理以及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方式。
三、学科的研究范围
学科的研究范围为农药合成与分析,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药理学,农药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与仿生农药。我比较喜欢生物农药这类,可以很好的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而且不污染环境。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环保主题。
科研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要使这些研究取得良好的成绩就要求我们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比较扎实的农药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熟悉农药的作用机理,良药化学合成和新产品研制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农药残留测定和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有关先进仪器设备;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农药学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绩。
四、我的个人打算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要在农药学或者昆虫学方面有所发展。
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研制一种生态农药,来保护更多的植物,更好的让人们远离化学农药的污染,也可以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对于昆虫学,我比较喜欢看微小的世界内的东西,昆虫对于我们来说是微小的,而人对于自然也是微小的,可是相比之下,昆虫对自然的作用比我们人更多,更大,更环保。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了解昆虫的各种作用,就可以找到好的方法去发展……
这样可以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利用,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我会更加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