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61092

【导言】此例“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范文1

作文题为第11页“本期作文”。

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写作指导

一、 “平凡之美”审题

平凡之美,审题时要紧紧扣住关键词“平凡”和“美”。首先“平凡”不是简单、简约,更不是平庸,那是一种比伟大更值得尊敬的品格,写作时不能混淆概念。而“美”则是中心词,写作时一定要突出什么是“平凡之美”,“美”在何处。如此便能理解题目的含义,即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从而显得美了。平凡的人生实现了不平凡的价值。平凡并不简单,平凡不是平庸,平凡孕育伟大。

这样的题目能引导同学们关注身边的平凡之美,对平凡之美作出深沉的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能让同学们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通过细节化的描写,通过对普通人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的体悟,去表现市井人生的真善美,去讴歌和彰显人情、人性、人心之美。总之,“平凡之美”这个题目能够让大家静静地注视身边的生活,关注平凡人、平凡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展现平凡中蕴含的人生价值。

写记叙文可以紧扣“平凡之美”这个中心精心选材,通过事件描述、人物描写来展现平凡中蕴含的美好人性。

写议论文“平凡之美”可以依据以下几种方式打开思路:

1. 依托材料中对命题的解读来打开思路。材料中说“平凡的人和事,自有其独特的美”。这已经说得很清楚:许多平凡的人和事也存在着美。如此联想下去:是否只要是平凡都能产生美呢?学会从材料中捕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化难为易。别担心与别人撞车,你尽可以在“材料”和“语言”上做足文章!

2. 采用添词法,即通过添加词语,组成句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分析这个命题,平凡之美,中心词就是一个“美”,作为一个名词,它在句子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做主语,可以变为这样的句子:平凡之美存在于何处。这样就可以继续构思,可以谈平凡之美存在于人的追求当中,平凡之美存在于人的心灵当中,平凡之美存在于人的言行当中……如果做宾语,可以变为这样的句子:谁需要平凡之美。这样构思的话,就会想到:学生需要平凡之美、工人需要平凡之美、官员需要平凡之美……添加词语,组成句子的方法,是打开作文思路的最常用的方法。

3. 运用联想法,审题构思中联系它相似或相反的话题,然后加以论述。比如“平凡之美”,自然可以联想到“秀丽的风景”、“俊美的面容”、“富裕的生活”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构思行文时,可以谈这些不是真正的美,平凡才是真正的美,更有价值的美。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联想,重心一定要突出“平凡之美”,在所用笔墨上,要明显能够区别开来。

4. 使用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基本的设问模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种。“平凡之美”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侧重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选择较容易的展开。如此说来,本题就可以谈:平凡之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平凡之美是一种不事雕琢的美,平凡之美是一种并不耀眼的美,平凡之美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美等等。

二、 “平凡之美”写作反馈的问题

1. 审题问题

(1) 对“平凡之美”审题有偏差,偷换话题现象严重,有的同学整篇文章在谈“平凡”,只在结尾处点下“平凡就是美”;也有同学在文中大谈特谈各种美,简单就是美,真诚就是美,最后结论点下“平凡也是美”。这些都是对题目的解读有了偏差。

(2) 题目中的“平凡”在文中体现不出来,实际写的是大量的轰轰烈烈的不平凡,审题时没有弄懂关键字词;对“平凡之美”有一些模糊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找准角度找准素材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美”的内涵是什么,许多作文中没有明确的认识和体现,许多作文仅仅在结尾处写段有关“人性美”的文字就算是点题,不知道“平凡之美”这个中心应该通过叙事、写人来体现“美”的意义。

2. 文体问题

(1) 议论文没有议论文的味道。首先议论文没有鲜明的观点,阅卷老师在作文的字里行间里搜不到作者对“平凡之美”的看法;其次没有议论的框架,多是素材的堆砌,没有分析的文字;最后缺乏议论文的语言,无论是开头各种花样的引子,还是中间作为例证的事件,呈现的都是些叙述性的描述性的文字,冗长繁琐,不概括不简练。

(2) 文体意识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举例论证方面,不知道用议论性的文字简要概括,不能抓住事件中跟观点相关的内容分析,以致出现了这些情况:“从前有这样的故事”等等,大量的人物对话等;其次还体现在作文的开头,本意想用故事做引子,结果因为叙事过多导致头重脚轻,结构失衡,同时也冲淡了议论文的特征。最要注意的是,议论文中可以抒情,但不要写抒情味很浓内容很空洞的所谓的散文。

(3) 写的记叙文,但是记叙文中有太多的抒情和议论,部分同学的作文依旧文体特征不明显,两三个记叙文的故事加两三段貌似议论文的段落凑合在一起的现象依然大面积存在。

写作借鉴

笔者推荐的是两篇文章,在这做了简单的删选。阅读强调两点:一是文章要有真情,二是文章要通过细节的描写表现真情。

一、 老舍《我的母亲》

1.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帮助母亲,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入学,要交十元钱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2. 与母亲共同撑持这个家的三姐在我上学之后也结婚了。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

3. 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已经年迈还须自晓至晚地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二、 朱自清《背影》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范文2

一。借助形象分析,感染学生,升华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数出于名家之作,刻画了鲜明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形象分析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品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感染,升华情感。

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那一声狼嗥为入手点,分析狼嗥含义,其立足点就是探索对狼嗥的不同反应,比较中感受山的反应,发掘“客观听取”的思想内涵,联想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处理时,由猎杀经历切入,再对1-3自然段进行重点解读。而后拓展延伸,让同学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再如《亡人逸事》一文,是悼念亡妻的叙事抒情散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坚忍耐劳、知书达理的妻子的人物形象,平凡却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由细节之美入手,巧妙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平凡中也能迸发美。比如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梳理文章片段与细节,想想这表现出妻子怎样的性格特点与美好品质?当学生总结回复后,继续诱导思索:文中所表现的美似乎与我们认为的美有所不同,只是选取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比如持家细节,两丈花布等,以此说明亡妻之美,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后教师总结升华:亡妻并非大家闺秀,是普通农妇,过着属于她的平凡的生活。但谁又能否认平凡生活就没有美呢?实际上,美的真正内涵并非外表光鲜亮丽、光彩照人,需要以生活来考量,平凡中所迸出的美才是褪去华丽外衣的最高层次的美――至美。而对于亡妻来说,平凡生活是其典型生活,如此平凡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才可以更好地突出其至美形象。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文本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灵活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二。利用多样手段,加深理解,感悟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纯说道理,容易遭遇学生厌烦情绪,效率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手段与方法,灵活渗透,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首先,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若要渗透德育教育,则需要言传身教,做到以身作则。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融入自己的情感经验,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榜样意识,如此学生才能信服,主动接受知识,形成良好品质。

其次,引入多样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作家生平故事、生活实例、名言警句等等,既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也让学生受到思想启发。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适当引入李白的生平事迹,讲述诗仙的相关故事,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李白的潇洒豪放的情怀,傲岸不屈的人格,高洁的心境,特别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这与那些为获取名利而趋炎附势、抛却了人性的人相比,更是显得尤为可贵,正如后人对李白所称赞的那样“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注意实践体验,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紧扣教育目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现场采访等课堂活动;比如选取一些社会焦点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辩论探讨;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组织读书会等课后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体验、交流合作的机会,拓宽视野,提升思想认识。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范文3

顾宜凡,1980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毕业留校工作1年后,他揣着20美元,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习。表面看来,顾宜凡之后的职业和生活轨迹,将像许多学习理工的留学生一样,与艺术和传媒不会有什么交集。

但多年之后,顾宜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机制的对外传播全媒体――蓝海电视全球传播平台(BON),旗下拥有中国第一个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专注中国内容的24小时民营英文电视台(BON TV),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的民营英文视频通讯社(BON CP)和中国第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基于云计算和云储存的全媒体运营平台(BON Cloud)。

BON在海外传播渠道的开拓、海量英文节目内容的制作、市场化运营、全媒体融合等方面,都开创了中国对外传播的先河,目前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早期

顾宜凡早年显现出的艺术天分,注定了他与绝大部分理工科学生的不同。

顾宜凡11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是学校宣传队里最小的队员,他的童声清脆嘹亮,其童声独唱一直是学校慰问演出的保留节目,他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中学时就已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虽然文理科成绩都一直很好,但在那个属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顾宜凡考大学时自然也就报考了当时的热门工科专业――“信息与控制工程”。不过,顾宜凡对文学和艺术的痴迷,使他在大学期间对工科专业的兴趣越来越小,却在各种文学征文比赛和朗诵会上获奖,成为当时西安交大名噪一时的校园诗人和播音员。毕业后,顾宜凡很渴望有机会到美国去学习电影,但等到了美国,他才突然发现现实和梦想的距离是多么遥远――高昂的学费和对西方文化积淀的不足使他学习电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来到美国后,面对生存压力,顾宜凡凭着毅力攻读完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取得了工程和管理两个硕士学位。毕业后的工作虽然不错,却并不符合他的梦想,然而他的目标很明确,他所有的坚持都是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积累和铺垫。

在当时颇负盛名的摩托罗拉公司总部,顾宜凡从软件工程师做起,之后从事通讯系统设计,然后是智能产品管理,再到全球市场的管理,一口气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了10年,为自己实现梦想在经济条件和文化积淀上都做了充足的准备。

但是,最终让顾宜凡毅然放弃舒适而富有前景的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国际上对中国越来越严重的误解。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之后,顾宜凡有两个非常深刻的感受:一是西方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肤浅可笑;二是中国缺乏熟悉西方媒体运作机制、能运用媒体来有效传播中国信息的人。他感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能在这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想到能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顾宜凡感到非常兴奋和幸运,他毅然在自己职业生涯最有上升希望的时期选择了辞职创业。

小试

创业的艰辛和困苦远远超乎想象。

1999年,顾宜凡与妻子诸葛虹云投入资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运用同声传译的国际交流电视栏目《国际双行线》,并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新节目竞评。该栏目在当时参加竞争的30多档节目中名列第一,后来被北京电视台搬上荧屏,并在黄金时间播出多年。但就是这样一个在电视专业和社会影响方面都非常成功的项目,由于体制的原因,顾宜凡的公司却没能从中回收一分钱的收益。

面对挫折,顾宜凡并没有气馁,他要创立一个在形式和影响力上都超越《国际双行线》的栏目。

针对当时美国老百姓对中国并不感兴趣的现实,他认为要让美国人感兴趣,必须从他们已经感兴趣的人或事情入手,于是就产生了邀请外国名流与中国的代表人物对话的想法,希望通过外国名流间接地吸引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关注。

有了这样的构思,就要选择适当的载体。要实现外国名流与远隔万里重洋的中国人的对话,邀来送往是不可行的,因为光旅程就要十几个小时,加上时差,至少要花费3天的时间。这时,顾宜凡的理工科背景发挥了作用:能不能用现代传播手段,采用卫星双向实时传送?这样,外国人不出家门,就能与中国同行“面对面”地对话!

经过了解,当时电视行业最多是卫星单向实时传送,很少用双向传输,即使是CNN、BBC等国际媒体也几乎不用。其中的技术细节解决起来是一番令人头疼的事。当时,为实现国际卫星双向实时传送而要付出的高昂栏目制作费用、复杂的技术要求、多方位的国际协作,使很多老一辈电视专家都称其为“不可完成的任务”。

但顾宜凡执著向前。2002年,经过与卫星公司及各有关方面的反复沟通、测试和艰苦谈判,中国电视史上首次运用国际卫星实时双向传送的大型跨国交流栏目《让世界了解你》终于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黄金时间开播了。

《让世界了解你》在国内和海外演播现场之间,邀请国内外的高层政要和有代表性的普通民众,通过国际卫星双向实时连线,实现了中外人物之间如同“面对面”的直接跨国对话。它使大批闪耀着现代风采的中国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将中国新的改革理念、方针政策和鲜活实践以轻松活泼的谈话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海外观众从中体会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意识,感受中国社会现代化脉膊的跳动。《让世界了解你》使一对又一对素昧平生的中外人物和城市、乡镇、企业在电视上结缘,并促成他们屏幕之外的实际合作。对话之后,他们有的结为姊妹城市,有的开展经贸合作,硕果累累。这种电视屏幕之外的国际平台,是《让世界了解你》的独创,也是该栏目的一个重要功能,被媒体专家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突破和创新。该栏目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5年多,顾宜凡不仅担任栏目的总制片人,还担任主持人。栏目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顾宜凡通过“制播分离”培育的该栏目的广告时段,也成了当时央视国际频道价格最高的时段。

追梦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硬实力越来越强,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却与其经济实力越来越不相称。顾宜凡看到了国际上对中国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中国信息传播不畅之间的巨大鸿沟,他决定跳出一个项目、一个栏目的运作规模,去开辟更广阔的商业“蓝海”。

顾宜凡要建立中国第一个民间对外传播媒体――蓝海电视全球传播平台(BON)。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周围几乎所有人的反对。有的出于关心,怕顾宜凡搞得倾家荡产;有的出于不屑:在国家多年投入重金的外宣领域,一个民营企业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在融资阶段,顾宜凡和他的伙伴诸葛虹云更是经历了心灵的煎熬。有个别人拿投资当儿戏,说反悔就反悔,签了合同也不履行,使蓝海电视刚开始就遭受重创。事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顾宜凡和诸葛虹云毅然决定卖掉自己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才使蓝海电视勉强支撑下来。

因为顾宜凡坚信,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势,而与之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力也是一个必然的时代要求,中国国际传播力的建设,光靠国家行为是不够的,必须有民间力量的参与。顾宜凡把变卖家产这样破釜沉舟的举动比喻为,有火坑,你不先跳,别人会跟你跳吗?

顾宜凡的信心和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投资界的有识之士。鼎辉创投在蓝海电视最困难的时刻注入了风险资金,这是这家著名风投机构破天荒地投资传统媒体行业。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促进文化“走出去”一夜之间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上。顾宜凡的蓝海电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顺利落地美国及欧洲的有线电视网络和主要新媒体平台后,顾宜凡和他的团队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时刻把握新媒体发展的前沿动态,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国内最早的云媒体平台的研发。

2014年5月,“蓝海云”正式上线测试。该平台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运营模式的融合,包括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节目制作和媒资管理技术、社会化节目合作机制、全媒体播出及体系等。在该平台上,将实现视听节目及素材的远程上传、远程制作、高智能媒资管理、全媒体、全球发行,从而为实现“海量中国内容,全球规模传播”搭建一云多屏,一网多模式的全产业链高效融合生态体系。

顾宜凡认为,“蓝海云”将使中国的对外传播实现三个重大突破:一是从过去仅限于少数专业机构的行为,转变成大众参与的协作行为,从而实现海量中国内容在全球的规模化传播;二是“蓝海云”的“大数据系统”使得受众需求得以定量分析,使得传播效果得以精准测量,从而改变中国对外传播效果无从把握的状况;三是“蓝海云”是技术融合与交易结构融合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融合,它开辟了个人、运营商、用户、广告商等利益相关方共享互利的商业模式,从而使中国对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圆梦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顾宜凡深有感慨,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兴趣和才干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创业才能有前途。同时,超前思维、敢于承担风险、坚韧不拔,也是创业必不可少的素质。但是,如果没有国家发展的大势和整体环境,任何个人的素质和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

在顾宜凡创业的前期,他一直感到在孤军奋战,常常力不从心。但自从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来,他顿时有了春风扑面的感觉。由于在对外传播这方面起步稍早,且做出了一定成绩,因而深受各级政府和投资业的关注。

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宣传部把蓝海电视介绍给刚刚建成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使它成为了入园的第一家企业。朝阳区政府通过朝阳海外学人中心,给予了顾宜凡和他的企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顾宜凡不仅被评为朝阳区“凤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而且还被朝阳区推荐到北京市,被评为北京市“海聚工程”专家。

在关注自己创业公司发展的同时,作为朝阳海外学人俱乐部的执委主席,顾宜凡还时刻关心着其他在朝阳区创业工作的海归们的发展。和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一起,为海外学人企业着想,抓实事、求实效,在朝阳海外学人俱乐部中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公益服务中心、HR交流中心、女性沙龙等小组,更有针对性地为区内的海外学人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是幸运儿,赶上了国家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遇到了朝阳区优质的创业环境。”顾宜凡深有感慨地说。

平凡事物中的美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 《阿凡达》;美术语言;内在景观;神话意味

在任何一部影片中,美术语言的风格、形态和调性,都会无处不在地左右着观众的情绪,让人们或欣喜若狂,或黯然神伤。《阿凡达》(Avatar)自2009年底上映至今,迅速刷新了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也迅速刷新了票房纪录。其受热烈追捧的原因在于:利用数字技术营造了离奇的幻境;编剧层层递进,极尽精微,同时又能致广大;在细节处理上手法纯熟,保持了在诙谐中让人忧伤的较高境界;美术语言吻合全片的格调,从色调、造型、场景、配饰等方面,能让观众从心底沉浸到某种忧伤的感怀中去,以至于他们离开影院后仍无法释怀。毫无疑问,美术语言在《阿凡达》中具有内在的能量,它编织出一种崭新的神话意味。

一、内在的景观

在当代社会,数十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都是外在的景观,人们也习惯于各种平面化的消费文化,其中,好莱坞电影、流行时装、名贵跑车、高档别墅、亮丽街景等,这些都是当代文化中最为典型的符号。不过有些悖论的是,《阿凡达》显然是消费文化符号典型中的典型,可它却营造出让其他符号所望尘莫及的“内在景观”――这道“内在景观”恰恰是通过美术语言来营造的。

影片开场,第一幕场景是穿越云雾缭绕的太空,仿佛是凌晨的蓝光折射着,庞大的宇宙飞船披着冷光,却透过金属栅栏般的外壳能看到内部火红的光线,正如生物的心脏部位,给人以些许希冀。但宇宙飞船内部的空间,全部都是冰冷的色调。在这些色调的组合下,我们看到某种无生机、无人情味的世界:在那里,惟有生存的恐惧和残酷的竞争。这种紧张感迅速笼罩着海军陆战队登陆“潘多拉”星球的过程,阴冷不安的色调尾随着军人们的一举一动,让外面那些随时会吃掉人类的眼睛的猛兽变得更加可怕。对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渲染,让观众发自内心地去关心银幕上的人们的生存危机,就像在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感同身受。这种景观,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在景观”。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美国科幻影片《阿凡达》眼下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引发观影热潮,影片缔造出的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为影迷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不过,也有一些影迷在看过该片后出现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客观地讲,影片能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不只是由于表面视觉画面、音响特效等元素,而是根源于其对内在景观的塑造。在阿凡达只身一人与满山吃人的野兽对峙的场景中,视力所及之处都是深邃的黑暗、幽幽发着绿光的眼睛,那正是充满饥饿与贪婪的象征。被人类思维控制的阿凡达,显然运用着人类的防御方式,迅速点燃火把,想要以此来吓退围攻的兽群。但熊熊的火焰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安全感,而是相反,火把燃亮之后,让人们看到了更为恐怖的场面:长相怪异的各种野兽汹涌而至,奋不顾身地发起进攻。千钧一发之时,潘多拉首领的女儿救了阿凡达。可让人惊异的是,潘多拉人面对凶残的野兽的尸体居然也流露出衷心的悲悯。我们于是可以理解,野兽之所以凶残,并不是源其自身的贪婪,而是源自于人类自身的欲念。敌对来自于人类心灵的预设,真正的力量也来自于内在信念。这种信念,正是形成内在景观的根本性能量。

我们甚至可以联想起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另一部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上映时,也曾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至今记忆犹新。而《阿凡达》在前者的基础上,强调了故事的结构、画面的逼真、色调的忧伤和节奏的疏密有致――这些,都准确地将观众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拉入到自由自在的内在景观中,从内心唤醒人们对原始情愫的眷恋和向往。

二、美术的符号

原始情愫是纯粹而美好的,换言之,它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元素。电影当然不是哲学书籍,也不是美学著作,电影需要充分运用视觉语言的魅力,全方位刺激、影响并左右人们的感官,并进一步到达人的内心。美术便成为这种视觉语言的第一层外衣。也就是说,在《阿凡达》中,不论是二维观看还是三维观看,美术所营造的全部效果,都已经成为直接刺激观众的意象符号。

(一)影调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影调的影响力是无微不至而又非常关键的。就好像空气中的气味一般,虽然让人不易察觉,但其影响范围是无孔不入的。《阿凡达》在整体上渲染出一种冰冷、客观、理性、忧郁的蓝色调,暗示着科技力量的蔓延与不可遏制;同时,在进入潘多拉星球以后,又在蓝色调的基础上增加了绿的氛围,以及在绿的原野中翩翩起舞的神树种子,和那些自由奔驰的“原始人”,这些都凸显了生命最可贵的原始力量,代表着人类集体的梦想和希冀。而在激烈的对抗中,我们看到在铺天盖地的冷色调中,贸然腾起的火红的战火,造成了强烈的色调对比,反衬出科技的冰冷与人文的温暖之间的巨大反差。

在电影数码技术上,《阿凡达》可谓登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巅峰。但影调的上述处理和定位,才着实将观众的心从电影开场的第一秒就牢牢抓住,让人们的眼球从感动走向感动,从高潮走向高潮。平和、舒展、宽广是影片对潘多拉星球的基础性描述,这里到处都充满着自由流动的蓝色烟岚,山林间绿涛汹涌,悬崖陡长,飞龙(Ikran)翱翔。在影片中,包括阿凡达在内,潘多拉子民骑乘的都是蓝色的飞龙,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飞龙无法阻止贪婪的人类凶狠的进攻,在千钧一发之际,红色的巨大的飞龙之王Toruk神奇地被“叛逃”的人类阿凡达所降伏。一刹那,这位阿凡达成为了潘多拉星球上众人膜拜的“魅影骑士”(Toruk Makto)。我们注意到,在影调上,除了Toruk拥有火红的色彩之外,其余飞龙、植物、动物、潘多拉子民等,都是以冷色调为主。红的调子,象征着力量和希望。但有意思的是,拯救潘多拉于人类的贪念之间,却正是依靠人类智慧和意念行动的阿凡达。这是否也暗示着:人类毁灭的根源在于人类;而同时,也只有人类才能拯救自己。这反映出西方美术文化重视塑造光影、色调的传统,同时,也体现出西方艺术工作者对东方意象化艺术方法的借鉴和吸收。宏大的意境、入微的细节、丰富的层次,让影片内在地立体起来。

(二)型调

在《阿凡达》中,人物、动物、禽鸟、植物、舟车、地貌、云气等具有气度非凡的造型,从中能看出主创团队超越一般的想象力,同时也能体悟到美术造型语言的能量。影片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基点,而各异的造型却能统一在主体叙事的调性之中,可谓难能可贵。

美术的常识告诉我们,一幅作品不仅要协调色调,而且在型调(也作“形调”)上也需要统一。也就是说,画面上可能出现各种形状的造型语言,但最终必须要在丰富中达到和谐统一。面对《阿凡达》这样场面恢宏的巨制,假若型调不能统一的话,那么,将会出现各个场景、各个元素、各个符号、各个情节、各个人物各自为政的后果,那将是混乱不堪的。而在影片中,型调的一致性被恰到好处地整合起来。在阿凡达进入潘多拉星球的丛林之后,他们发蓝的面容和介乎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心性,与潘多拉星球上奇异的植被、动物、人物造型浑然一体。蓝色在《阿凡达》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原始的潘多拉子民的灵魂、阿凡达的纯真与正直、宇宙的广袤无垠,甚至还表现了现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冰冷无情。蓝色,一方面充满象征意味;同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语言,将影片中各种相去甚远的造型元素调和起来,让潘多拉星球的氛围安宁而整体。这样的后果是,我们在观赏影片时往往会浑然不觉,那是因为创作者在处理型调时竭力消弭了造型的断裂性,利用造型的连续性、可比性,以及烟雾缭绕的神秘氛围、光影斑驳的变化特性,使各类造型在观众面前融为一体,成为自足的美妙幻境。

(三)情调

在美术作品中,情调是较抽象的元素,成功的美术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异常强烈的或忧伤或欢欣的情调。《阿凡达》影片上映后,情调的力量作用于观众身上,延绵不绝。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17岁瑞典影迷伊瓦尔•希尔看完影片后说:“昨天我看了《阿凡达》。今早醒来时,我觉得世界变得灰暗起来,好像我的整个人生,我做过的和正为之努力的事都失去了意义。我找不到继续前进的理由,我生活在一个垂死的世界。”这是电影的情调的力量的集中反映。

在视觉效果上,潘多拉星球是无比美妙的,如果戴上3D眼镜观看,恍惚能伸手去触碰缥缈的树种,能呼吸到丛林野生的气味。近300米的参天大树、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漂浮在半空中的群山、会在夜晚发出光芒的植物,无不令人心驰神往。但这一切,从影片一开始就被置于必然遭致毁灭的宿命下。当冰冷的现代尖端武器喷出的火焰,无情地摧毁迷人的景观;驾驶最先进的飞行器、用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吞噬光脚奔跑、用弓箭射击的潘多拉生命;潘多拉子民对自然和谐的眷恋,在地球人类贪婪的意念下无处可逃;等等。这些深层的对比,自然构建出无与伦比的深层忧伤,当然会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忧伤的漩涡。

三、神话的意味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阿凡达》影片中美术元素作为符号的基本含义,以及它对影片内在景观的构建作用。但不能忽视,这部影片是一部建立在神话表达基础上的作品。也就是说,前述所有视觉元素、美术符号,都需要通过神话意味的表达,才能在短短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迅速营造内在景观,实现叙事效果。

在《阿凡达》描述的世界里,潘多拉是一个神话原型,它意味着美好与邪恶并存的源头。如果潘多拉盒子没有打开,纯粹的价值观念不会遭到玷污;但正因为纯粹价值观所营造的美好景观,才吸引来无数混浊而充满邪念的目光,用欲念、力量和技术,奋力打开这扇封闭的大门。但悖论在于,就算地球人最终攻占了整个潘多拉星球,潘多拉远处的美好之处最终全部都会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冒着残余烽烟的焦土,和谐与美满也会无影无踪。

在神话的深处,生与死是永恒的话题。《阿凡达》中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将阿凡达的生命与对应的地球人密切相连。阿凡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性的,它受控于外在的力量,这让人想起西方哲学中影响广泛的“绝对精神”,也会让人想起上帝普照万物的无形力量。但阿凡达又具有人文的精神,他会受到原初生命状态与人文精神的感召,最终还是会起死回生。最有意味的是,关键的人物还是一个腿部有残疾的“不健全的”人类。这一点,无疑会让众多健全的人类深入反思。

美国精神科专家斯蒂芬•昆泽尔博士说:“虚拟世界不会,也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但《阿凡达》达到视觉效果的巅峰,它使用最好的技术创造这个虚拟世界……这让现实世界更加不完美。”可以看到,《阿凡达》通过近乎完美的电影技术来整合美术元素,塑造出打动人心的内在景观――这种感人至深的神话意味,必将逼迫终日忙碌的人们在那一瞬间去思考世界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吕效平,丁亚平。影视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 王亚宏。《阿凡达》冲击波引发全球电影产业震荡[N].经济参考报,2010-02-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6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