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大全【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71420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写景抒情散文评语大全【精编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第一篇】

写景。

散文。

将人与自然、社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阅读写景散文时学生能够对自然有更准确的认知关注社会生活联系古今审视自我。下面是本站网友为您分享的“写景抒情散文评语大全【精编4篇】”,傲雪挺立的梅花和宁折不屈的竹,爱它们与众不同的风姿,更爱其所特有的高雅品格。我也喜欢“岁寒三友”,喜欢它们的形态和品性!

筛风弄月的竹。

小时候,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随处可见的就是竹子了,一片片翠绿的竹子在风中摇摆,一根根竹子直直地向天上伸展,翠绿的枝叶高高伸展,像我儿时高不可攀的梦想,就这样被高高漂浮在空中,只能远远观望。阵阵风儿吹来,那片翠绿的色彩就在空中摇摆,阵阵竹香就这样扑鼻而来,清新无比,让人顿时神清气爽。

竹子的节是很特别的。一阵春雨过后,竹笋从土里探出头,在阳光和雨水的呵护下一天天长高,脱去了厚厚的笋壳,露出一节节竹节,好多好多竹节,一圈一圈,中间是空空的竹茎连接,随着嫩竹一天天成长,竹节慢慢伸长不断变大,越发好看,越发笔直起来!

每当月光透过竹子照进院子的时候,石板上总会有些星星点点的竹影在舞蹈,婆娑的舞姿,透着些鬼魅有些神秘,我就坐在院子里听着风吹竹子莎莎的声音,还有外婆讲的狼外婆的故事,竹子承载着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剪雪裁冰的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到冬日的时候,百花凋零,惟独只有梅花依然傲雪挺立,在皑皑白雪中盛开朵朵小花,片片花瓣依次排开,像冰天雪地里调皮的小女孩,笑红了小脸,胀红了腮帮。它在风中挺立着,任凭风吹雨打,任他雪花三千尺,冰冻千里,它依旧剪雪裁冰,凌寒独放。

坚毅不拔的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看,雪地上那些笔直的松树,他们盖上了厚厚的雪花,但松树依旧笔直地屹立在风雪中,像守卫边疆的战士无畏冬季的寒冷,任他雪花席面而来,依旧在大地上岿然不动。虽然树枝被盖上了雪白的棉被依旧掩饰不了松树挺拔的飒爽英姿,雪花簌簌,冬风阵阵,坚毅不拔的松树是雪地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雪地上,小朋友们打雪仗,滚雪球,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松树就这样静静守护着他们,站在远处点头微笑!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岁寒三友”是无数文人墨客笔尖赞颂之物,也是现代人喜爱的植物,每到寒冬腊月百花凋零的时候,它们却依旧蔚然长青,给世间带来生机!我爱松竹,也爱梅花,他们不畏严寒的品性鼓舞着我在困境中要永不言败!

点评: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岁寒三友”如诗如画般的美丽,以及对岁寒三友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中,“他们不畏严寒的品性鼓舞着我在困境中要永不言败”,语言绮丽华美,缠绵多情。

家乡。

家乡的风景是清秀的,是淳朴的,是生机勃勃的。不同于城市的灯红酒绿,不同于城市的纸醉金迷,不同于城市被刻意打造的扭曲的风景。乡村的风景是最自然、最有韵味的、最出尘的别样的风景。乡下最美的风景当然是小溪那了。

河水清冷冷的,碧波荡漾,一眼望过去,真叫人舒心啊!各个大婶、大妈都弯着腰,在树荫下惬意地洗刷着衣服,谈论着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这段时间,小孩子们最活跃了。有的摸虾,在清澈的溪水,石头夹缝里,泥底下,瞪着亮晶晶的小眼,就等着虾自投罗网,不几会儿,便把水搅的混沌不请;有的男孩爬树,接着从树上掉下来的青涩的野果果。

点评:这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文采斐然。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小溪、溪边的美丽景象以及人们的活动,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和谐、动人、极富韵味的小溪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小溪的赞美和喜爱。

眺望海西。

东南形胜,宝岛相对,闽江自古旖旎。金湖翠屏,武夷风光,高铁十万千里。云衣作璨碧,更添海西魅力!

——题记。

遥望海西,气势磅礴的戴云山脉缱绻静卧,碧水丹山的武夷山脉孕育灵气,奇秀清澈的闽江奔流入海。我的梯田叠上九天的海西,我的錾凿了桃源洞的海西,我的纺着水车转着水碾的海西。快,护我海西水土,爱我美丽海西!

然而,就在海西的孩子们才刚刚熟悉你的音容笑貌之际,有些人却只为眼前利益而肆意毁坏你那如花面容。

回望海西,污水小溪般地排入沙溪,树林秃头似的枯着面颊,轰鸣的捞沙船彻夜不眠,秽浊的造纸厂通宵达旦,戴云山失去了祥和的心境,武夷山混乱了静谧的灵魂,海西人开始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刹那间,所有的海西人都看见了你愤怒的洪水,听见了你阴郁的咆哮,害怕了你无情的剥夺。顿时,惊恐夹杂泥土,和着暴雨节奏分明地敲击地面;楼厦化作青烟,一缕缕惩罚着不尊敬你的人们;青树融为黑尘,凝聚在人们的心头。

但,海西人依旧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海西人透过那淡红的血色,逐渐看懂了海西,看懂了这个世世代代居住生养的地方。

眺望海西,光鲜的污水处理厂重新装点了浩浩荡荡的闽江,碧绿的人工生态林再次洗涤了那如歌流水,而牢固的水库不仅稳定了局部的水循环,更不忘为可爱的鱼儿留下迁徙的通道。小镇边,出现宝石一样浮在镜子河面上的水电站、不再喷黑烟的挖沙船、井然有序的养殖网箱;村落间,重现一片片黛绿的树林、一段段倩倩的河滩,一处处参差不齐的山石。

时间就像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海西的土地上流过,洗去尘埃,濯新面貌,海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因为,有节制的奉献更显珍贵,适应规律的行为更受嘉奖。

爱我海西,护我水土,发展海西!

眺望海西,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少了,交通便利了;眺望海西,一座座跨越两岸的钢筋石拱桥建成了,城乡的面貌更新了;眺望海西,挺拔的参天大树不断涌现,不成林的树林消逝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流水从匆匆,花开花落。踏着消逝的昨宵,时间在行进,海西在跨越。

海西人从西南的滑坡泥石流中看到了自己的昨天和原可能重蹈覆辙的明天,海西人也从一衣带水的宝岛上瞥见了环保的重要和腾飞的机遇,海西人更从海西这片温柔娴静的土地上,望出了未来惊人的成就和闪亮的星空!

眺望海西,蜂忙蝶舞,护我水土;。

眺望海西,山虔水润,爱我海西!

点评:本文一波三折,先描写美丽的海西,然后写到“有些人却只为眼前利益而肆意毁坏你那如花面容”,揭示了海西的美丽被人为破坏,作者痛心疾首。幸运的是“海西人依旧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海西又焕发出迷人的风姿。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海西、保护海西、建设海西的美好愿望。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第二篇】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媲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everythingisgonefrommebutyou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theyearsbetweenus,alwaysthelove,alwaysthe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08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the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如它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加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前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without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确切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伤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theyearsbetweenus,alwaysthelove,alwaysthe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评语:这篇文章最让人赞叹的,是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的匠心独具。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其意识流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的传奇一直为人称道与评论,因其在中学课本中提及较少,对学生而言,又显得多少有些陌生。本文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适当地拉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立意选材,先拔头筹。选择分节式结构,虽不特别,却可以分层表达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理解过程,又联想了“电影诗人”德里克·加曼,使内容更丰富。即“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作者理解维吉尼亚·伍尔夫追求“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也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识人辨理,可谓不断给人惊喜。在文中,随处可见的名言引用,针对人物行为的深入分析与饱含真情的告白,都是文章动人的地方。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第三篇】

散文。

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下面是本站网友为您分享的“写景抒情散文评语大全【精编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天的雨如细丝,缠绵,悠扬。置身其中,让你感到惬意,神情气爽。

我喜欢雨,更喜欢江南的雨,置身于雨中,感受着那份清凉与惬意,也感受这她的那份缠绵,自己也萌生了情怀与思念。

漫步雨中,犹如置身于一幅的画卷之中,江南烟如雨,青山层层雾。时隐时现,也为他凭添了几分浓情与诗意。蒙朦胧胧,犹如内心深处那柔弱的情怀。漫步雨中,放任情怀,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琼浆玉露,不觉,心儿醉了。

走在曲径小道,两旁的蔷薇葱茏,沾上了点点细雨,显得分外妖娆。艳丽的花瓣尽情的吸允着,无言的欢愉尽落娇艳的眼力,点点雨、丝丝情。

思念如画,触景生情,仰面天空,丝丝细雨,划过脸颊,划过心房。记忆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我。

依楼凭远眺,雾朦朦,雨朦朦,山朦朦,心中的情素更朦朦。清风怫过,蔷薇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似思念、似牵挂也似那心中那柔弱的情感。丝丝细雨打湿了眼角,眉头皱了,雨也打结了。

鸳鸯戏水,浮萍淤泥……都是美的记忆!

凝望天空,灰色的天空下,燕子急速翱翔,恰是我的心情,多么喜欢时间凝结于这一刻,太多的感情与怀念。都揉进了雨里,揉进了这烟雨的江南。

风筝,在天空中缓缓升起……风大时,它飞得更高;风停时,它缓缓坠落。然而,它仍旧不甘心仅限制于那么小的一片天地,因为牵扯它的,终究是那条长长的线。

他不懂得线的苦衷,一心只想挣脱线的束缚。有一天,线断了。而它,却再也没有飞得更高,缓缓地,缓缓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它想寻回线时,才开始发现,此刻它已不知身在何处。

生活总与平淡交杂在一起。早出晚归的我,总是踏着月光回家。不知走过多少遍回家的路,不知来回过多少次……有时母亲会在大楼的铁门外眺望我的身影,接过我手中的沉重的资料袋,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枯燥的学习生活。日复一日,这样的场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样的谈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然而,我所知道的是,这样的温馨是我所期待的,这样平淡的生活是我所享受的。

有一天,风筝会懂得线的苦衷,有一天,风筝会随风而起,会飞得更高,

因为,线更长了,爱,更浓了。

点评:本文以风筝起,以风筝终,结构上首尾照应,很完整。构思的巧妙之处体现在以风筝比喻自己,以风筝之线比喻父母之爱。将线对风筝的牵挂与父母对自己的爱自然穿插,结尾卒章显志,越写越精彩。

一袭白衣进了贾府,便奠定了她一生的色调:白。她如一片白色羽毛,飘然而至,又随风而逝;她如一场晶莹小雪,轻舞而落,又见阳而化;她如一朵清雅百合,沁心而爽,又香消而逝。然而,她那短暂却苍白的生命却有着夺目的红,那是她用尽显血染红的啊!

海子说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温暖的微风吹拂脸庞,她的心也会如小小的雏菊一般绽开,可她从不打开心房,让人欣赏;当明媚的阳光翩然而至,她的眉也会如弯弯的新月一样迷人,可她从不轻抬下颌,让人凝视。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只愿缩在冬天的角落里,而不愿转过身去,迎接春天;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小心翼翼,而不愿试着去改变,或许命运的轮盘会被惊动;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冒死追逐,而不愿停下仰望。但我清楚的是,她在用灵魂唱歌,在用生命作画。她想用透明的灵魂照亮黑暗的长路,她想用纤细的手指剥开自由的窗扉。

浮华之景,樱色飞舞,有那氤氲之气,似雾非烟;桀骜之红,铮然而立,唯有赤色染天,映乾坤。

靡靡之音,喧然袭来,化为醉人之酒,醉人离意;涟漪清水,醒人净浊,实为幽歌一曲,席慕荣。

看,那是她殷红的血之红;。

听,那是她幽长的魂之歌。

点评:作者用灵动的文笔,饱含深情地描绘自己眼中的林黛玉,她的色调——白,飘逸、晶莹、清雅;她的性情——冷,躲避、掩藏、保护。“苍白的生命却有着夺目的红”、冷傲的背后是寄人篱下的凄楚。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第四篇】

散文。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样式,以其表达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下面是本站网友为您分享的“写景抒情散文评语大全【精编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总是伴着绵绵雨丝漫步而来。虽然少了春的妩媚、夏的喧哗和冬的沉寂,但却是一首诗,一支歌,给辛勤的人诵读、高歌。

——题记。

秋是诗的季节,秋就是诗!它不用文字来表达,便可成为一首动人诗篇。

当然,秋季也是一支歌,一支收获的歌,每当秋季出游时,你是否注意到路旁金灿灿的稻田?你是否注意到农民那眯着的眼睛和笑着合不拢的嘴?在秋天,农民总是可以捧着一把把沉甸甸的稻谷,眼角笑出了泪,将这一粒粒米送到千家万户。

评语:本篇散文中小作者将秋天比作了一首诗,一首韵致优雅,情调自然的充满魅力的诗。而文章给人的感觉也同样是非常富有韵味的,让人很有画面感。小作者的语言很平实,但也就是在这种平实中,读者读到了秋之美,文章之美。

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独。

孤独,绝不是指自命清高者的芬芳自赏和独处时的顾影自怜;也不是指百无聊懒者的无病呻吟、自我封闭、作茧自缚。

孤独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张扬,独树一帜;是漫天风雪中怒放的一剪寒梅。

孤独者不媚俗,如空谷幽兰一般。真正的孤独者是禁得起岁月检验的,如哥白尼便是如此。

孤独是优美的空灵。“落花人独立,微风燕双飞”,谁能说这空灵的境界不美呢?

思想者常与孤独相伴而行。孤独是深沉的思考,问人,问己,问天,问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孤独的磨练,一个人只有经历孤独之旅,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灵感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迸发;智慧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起源;创新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成形;诗情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溢出。

孤独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坚强者能用它劈出永恒的思想之光,斟酌出千古的佳句;而懦弱者则将会被它寒冷的剑光所淹没。

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放飞金色的蝴蝶。

评语:本篇《孤独之美》从一个少有人注意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孤独的重要意义以及深刻的美感,给人以丰富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正如作者所说,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吧!

时时,刻刻,我所惦念着的……。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20xx年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20xx年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媲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everythingisgonefrommebutyou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theyearsbetweenus,alwaysthelove,alwaysthe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20xx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the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如它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加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前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without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确切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伤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theyearsbetweenus,alwaysthelove,alwaysthe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评语:这篇文章最让人赞叹的,是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的匠心独具。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其意识流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的传奇一直为人称道与评论,因其在中学课本中提及较少,对学生而言,又显得多少有些陌生。本文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适当地拉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立意选材,先拔头筹。选择分节式结构,虽不特别,却可以分层表达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理解过程,又联想了“电影诗人”德里克·加曼,使内容更丰富。即“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作者理解维吉尼亚·伍尔夫追求“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也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识人辨理,可谓不断给人惊喜。在文中,随处可见的。

名言。

引用,针对人物行为的深入分析与饱含真情的告白,都是文章动人的地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7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