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一篇】
梁实秋生于乱世长于乱世。他原名治华,祖籍河北沙河,191月6日生于北京。19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先后就学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由于战乱,梁实秋四处奔走,从北平到青岛,从青岛到广州,从广州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北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梁实秋从北平移居台湾。二女一子,只有小女儿梁文蔷随他入台,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留在大陆。梁实秋到台湾后一去就是三十年,一直没有再回过大陆。山川阻隔,骨肉分离,飘泊羁旅,因此在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里,浓烈的故园之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和念旧,是梁实秋散文情感的主旋律。他的这份乡愁到了晚年越是热烈,因思乡心切,他一会儿想喝北京的豆汁儿,一会儿又想吃故乡的栗子,可由于两岸未实行三通,这些均成泡影。梁实秋几乎有半数的散文小品都是念旧之作,他的好友、旧交、文坛故人、亡妻,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就形成了梁实秋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过年时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心情?”晚年的梁实秋是一个典型的漂泊无依的老人,得了严重的“思乡病”。对故园强烈的思念使得梁实秋提笔写下了大量的带有浓郁思乡情结的文章,《雅舍谈吃》即是代表。《雅舍谈吃》所写的都是作者30多年前足迹所至的大陆生活,即北平、上海、青岛、武汉、重庆和广州等地当年的'美食,尤其是对于北平四时八节的饮食风尚,名楼饭庄的佳肴名厨,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不断流露出赞赏之情,寄托着对故土家乡的眷恋和向往。作者曾说:“偶因怀乡,谈美食以寄兴。”道出了写作的真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借一饮一啄,品味久历人生,回首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著文谈吃以遣怀寄兴来过瘾,作一番回乡的梦和精神漫游。
梁实秋生长在北京,凡是与北京有关系的,他讲起来无不如数家珍,且充满了一脉深情。他对北京的名吃、风味了如指掌。在描写京城美味中,有全聚德、便宜坊烤鸭;正阳楼、烤肉宛的烤羊肉;致美斋的锅烧鸡、煎馄饨、爆双脆;东兴楼的芙蓉鸡片、乌鱼线等等。在谈到这些名吃时,他经常是旁征博引,用一些古诗文的名句来佐证名菜的美妙。对北京小吃,从“豌豆黄”“热芸豆”“铁蚕豆”到“爬糕”“油炸花生仁”等等,他均能一一说出它们的制作方法,味道特点。还有许多因历史沿革的关系原义已经失去的街道名称,他也记忆犹新。例如,“肉市”已不卖肉,“米市胡同”已不卖米,“鹁鸽市”已无鹁鸽等等。足以看出梁实秋对自己的故乡有多么熟悉,而在这种娓娓细语中又透露出多少的亲切。“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悠然而生,一句话说到家,他太热爱自己的故乡了!
《雅舍谈吃》是真正的“意在吃外”,或者说在“吃”中隐现着一股浓郁的乡愁,透露其思念故土的文化情怀。如《火腿》,分述三个片断性的回忆:一是在上海吃火腿,鲜明似火的瘦肉,依稀透明的肥肉,“至今思之,犹有余香。”具体地描写了火腿的色、香、味。而色越鲜,味越浓,越想吃,又吃不到,思乡之情就越浓。二是回忆在民国十五年冬,在南京与友人共享的情景。而今与友人天涯各一方,何时才能相见呀,思乡的心情变得惆怅起来。由吃火腿想到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种无可奈何的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愁跃然纸上。三是忆抗战时,与张道藩在重庆留春坞吃的那顿火腿。吃火腿的地点由上海转到南京,由南京吃到重庆。接着来到了台湾,偶得一只真的金华火腿,去切割时,老板的举止言谈把文章推向了高潮。当老板把火腿劈成两截时,他惊叫道:“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离乡有年,火腿勾起了他故土的情怀。细细地品着来自内地的火腿,“言外之意”是他心中不解的思乡情结,浓烈、回荡。
1987年梁实秋先生故去,家人把他的墓碑面向隔海相望的大陆,大概就是为了使这位文坛耋宿能在九泉之下遥望魂牵梦萦的故乡吧!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二篇】
中国结,把幸福与平安系在了一起;而读书这个“结”,却把我紧紧地吸附在了文学的殿堂上,让人难以割舍。
我从小就仿佛与书有不解之缘。记得孩提时,一到晚上,我总爱瞪大了眼,不肯去睡觉,哪怕是妈妈拿着糖果连哄带骗,也没有作用。而一旦妈妈拿起了那本烫着金黄色外壳的故事书,我便会乖乖地爬上小床,安静地等待着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每当听到妈妈跟我讲起那时候的我,是如何地喜爱书时,心头便会涌上一阵喜悦。
我稍大了些时,便迷上了那带有有趣图画的小人书。从那时起,在屋外那棵高大的柳树下,便时常有一个小孩儿斜倚着树干,捧着小人书,看那上面的图画。依稀记得,那些书上的人物画得真是漂亮极了:有穿过云层的孙悟空,有斜卧病床的林黛玉,还有长了一脸胡子,模样吓人的张飞。可惜那棵柳树弄脏了我的小裤褂,每次都被奶奶生气地拖回家。
在儿时的记忆里,仿佛那种对书的真切的渴望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它是那么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里。
现在,我依然挚爱着书。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新生的小蜜蜂,在书的芳香里尽情地成长,忘我地汲取营养,吸取精华。妈妈那可口的饭菜哺育了我的躯体;而书籍,却一点一滴地养育了我的灵魂。是书籍,在我最黑暗最无助时热情地接纳了我,使我不致于孤独;是书籍,在我最困惑最迷茫时帮助了我,使我不致于迷失方向;是书籍,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为我照亮了远方。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三篇】
水是世间常见之物。或是涓涓的小溪缓缓流过,或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奔流不息。然而,无论是哪种形态,它们都是我所钟爱的。
水平如镜。水是平静的,如同一面镜子,映出了世间万物。水又是波澜不惊的,于平静见其深刻。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某些压力变得焦躁、愤怒;有多少人会因为一点点打击放弃希望,丧失理智。雨落了,风吹了,会在水面上激起涟漪,水却从不埋怨,依旧平静地流。偶尔会起大风大浪,但很快又会平息。水静静地流,映出日月,映出花草,映出飞鸟和鱼,默默无言地刻画一切,却忘了自己。我愿像水一样,默默无言也好,被人忽视也好,平静地做每一件事,不轻易动怒,不轻浮烦躁,做个冷静、庄重的人。
上善若水。老子说过,水滋养万物,具有奉献精神。水慢慢地流,流过春、夏、秋、冬,滋养河边青青草,柳叶细细眉;滋养小荷尖尖角,莲上竹蜻蜓;滋养枫林火烧叶,山中幽云雾;滋养寒雪一枝梅,送去芳香。水静静地流,远离都市喧嚣。水默默地奉献,在世界的一角增添色彩。你只求付出,不计回报。是你的“善”,是你的“德”,感动了世间万物。我愿如水,无私付出,默默奉献,让生命更有价值。
滴水穿石。日复一日的努力,终有回报。水它轻轻地流,仿佛怕惊醒了某位高人。即使动作轻柔,却也坚持不懈地冲击浅滩上的鹅卵石。古人描述水“于柔中见刚”,我想到有那么几分情趣。水无言,却以毅力一下又一下冲刷石头,有志者事竟成,最适用不过了。无论力量或大或小,都要坚持下去,为了目标不懈地奋斗,这也是水独有的品质吧。
我愿如水一般,平静、奉献、坚持。水面上的浪花一遍遍冲刷我的内心。水之情结,已经无法解开了。
是我,亦是水。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四篇】
——题记。
想起我的少年时代,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又跃然眼前。
我不喜欢听琵琶,却独喜欢听《十面埋伏》。也许是喜欢听那“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凄惨,或许是因为“冰泉冷涩弦凝绝”的苦涩。那曲中“铮铮”两声,便似那殷血四溅,尸横遍野。道尽楚汉之争时,项羽的无奈,刘邦的阴毒。清冷的月夜,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饱含了一位末路英雄无限的留恋与惆怅。乌江畔边,残阳如血,项羽就这样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旅程。如今,夏日芳菲的午后,怀唱着一首古老的曲子,记忆着那段旷曲经典的岁月,恒远的思绪飞翔。
诗,是一个古老的字眼,一个美好的词汇,一个神圣的符号。在平平仄仄的字里行间,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对仗工整的句式,短小凝练的语言,述说着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辛酸,义山“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杜牧“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爱国,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秦魂汉魄,唐风宋月,明声清影,那些诗人的情感,丝缠在水草的根源。在红一半、翠一半的天空上,在燃烧的夕阳下,我走在林荫小道上,读着古人思想的轨迹,诵着前人智慧的结晶。我忽然感到自己脱离了这个世俗的世界,与那些文人墨客共同谈论天地,评说古今,一起体味那些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岁月。
闻着那还残留在纸边的墨香,赏看那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连神都造不出这画上的美景。迂回的笔锋,轻轻的勾起那些心中最柔软的回忆,让人感到自己内心沉睡千年的梦想,封存数个世纪的浪漫,终于在此刻因它而盛开。如画家所说,画的色彩单调到了极点,气韵便达到了崇高。但我不是画家,特别在此时,也没有画意。但画上黄昏的色彩,总慰藉着我激动而酸楚的心。
素素的小手,缠绕过那些诗样年华,岁月的温存,曾在这里蜿蜒成金色的河。古典的情结,沉淀出迷人的芳香,无人能觅,我追求古典的心。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五篇】
戴望舒《雨巷》成功地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人一种连续性的审美感受,堪称传承古典诗歌艺术的现代精品。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推荐的戴望舒《雨巷》的古典诗歌情结,希望能帮到大家!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鲜明特点的诗人,《雨巷》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既采用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又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韵味,体现出了丰富的民族特色。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发表后广受好评,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能风靡一时并经久不衰,不得不说,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诗人对于古典诗歌传统的巧妙继承和现代运用。作为深受中外文学熏陶的现代诗人,戴望舒在创作中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审美,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雨巷》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大胆的继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熟知的“丁香”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丁香结来比喻愁心不展,象征人们的忧愁状态。如李商隐《代赠》诗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风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摊破浣溪沙》里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都用“丁香”来比喻愁心。《雨巷》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很明显是继承了古典诗词中描写愁怨的意境和形象,正如卞之琳所言:“《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一共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辞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显、浮泛。”
卞之琳的话也表明了《雨巷》对于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继承。与同时代的其它新诗相比,《雨巷》具有更鲜明的音乐节奏感。全诗七节,每一节六行,字数长短不一,却呈现出古典诗词的特点,在古板诗律和松散的自由诗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诗歌首尾呼应,主调统一,语言的不断重现,诗行的不断蝉联和复沓,营造出迷惘和感伤的氛围。如古典诗歌般宛转悠扬的旋律,低回浅唱的歌吟,更加重了全诗的愁绪,赋予了作品飘忽蕴藉的音韵美。可以说,《雨巷》是一首典型的古典韵律化了的现代诗,也难怪叶圣陶誉之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三十年代的新诗大部分以表现诗人的寂寞、敏感、忧愁为题材,或消极迷茫,或愤懑慷慨,然而戴望舒的《雨巷》却抒写了优美的一抹愁绪。与无意义的乱呻吟相比,《雨巷》体现得更多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文人的忧郁个性。古典传统中的忧郁也是一种审美形态,为了强化这一审美,诗人在《雨巷》的抒情结构中,有机地把主人公换成了“我”,同时通过人物在典型情境中的行动,表达出淡淡的愁怨,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使人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种需要慢慢品味的意蕴,也符合了现代艺术思维下知识分子的阅读习惯。
戴望舒《雨巷》成功地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人一种连续性的审美感受,堪称传承古典诗歌艺术的现代精品。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用契合内心情绪节奏的音乐性,传达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怅、哀怨和寂寥。音乐性的追求并不是诗人的终极目的,《雨巷》的音乐性也不同于闻一多和徐志摩的音乐美追求,在闻、徐,有着外在形式整齐、划一的均衡,戴望舒的音乐性追求,有着更多摇曳多姿的情态。难怪叶圣陶先生要感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实内涵的深刻理解则是《雨巷》的音乐性更符合现代新诗传达现代人丰富多蕴、曲折多变的情感体验。一句话,戴望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接着闻一多、徐志摩格律诗的接力棒,使音乐性更容易贴切自然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心灵颤动,意即“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精妙的去处”。
戴望舒(1906—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余杭县人。早年曾参加新月社,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主要成员之一。代表作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本诗发表于1928年的《小说月报》,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呼,是中国19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六篇】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1]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2]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3]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
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是很多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象放连珠炮一样,一口气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反面说明她“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执着追求。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有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从根本上亵渎了神圣的爱情。因为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
后两句是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这颗愁心随着风。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因远隔万里,不能相见,而诗人的情感又那么强烈,难以抒发,难以寄托,只有通过千里可共的明月来“遥有此寄”。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二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二人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离别后互相思念,留下了一些感人的诗篇。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李白与杜甫在洛阳首次相遇。从夏到秋,他们在粱(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经过冬天小别之后,第二年又在东鲁相聚,直到秋天分手。分手后,杜甫欲去长安,李白则寓居沙丘。想起在一起时欢快的日子,想起二人诚挚的友谊,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写到这里,句句以“我”为中心。“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的环境一片萧索,“我”的心情沉闷低落。这一切,似乎是诗人在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与“思君(杜甫)”毫无关涉。直到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笔锋陡转,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诗人前六句的用意:这生活,这环境,这心情,这难以排遣的孤寂,原来都是出于对“君(杜甫)”的思念。
五、温馨的骨肉情。
骨肉情深是一种美德,也是家庭中有关亲人关系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提倡兄友弟恭,尊卑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做长辈的,做兄姐的,要以疼爱友爱的态度对待子女弟妹,子女弟妹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兄姐。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爱和睦,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温暖和快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这种骨肉情感的优美诗篇。这类诗篇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曾被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人伦的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百事孝为先”,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仁之本”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于“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对父母的天高地厚的恩德进行过无数次的讴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像春天阳光般厚博的父母之情,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报答于万一呢?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呢?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宋末诗人江万里的《水调歌头·寿二亲》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生日重重见,余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吾二老,常说与,要廉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词的上片写作者为母亲生日祝寿,不谈富贵外物,只谈一些家常旧话。说自己粗茶淡饭,尽心孝敬赡养父母,使父母很高兴,并认为这是真正的乐事,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下片写父母对自己的教导,做官要清正廉洁,要和百姓休戚相关。作者认为自己遵循父母的教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自己所辖之地,民风淳正,人际关系和谐,子女能孝敬父母。
古语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作者不仅在家能孝敬父母,而且在外能为国尽忠,很有民族气节。当元军攻陷家乡时,江万里大义凛然,赴水而死,以身殉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正因为作者感情真挚,诚心至孝,因而词中所流露出的孝敬父母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感染着后代的每一位读者。
二是长辈对晚辈的舐犊之情。舐犊之情,人皆有之,谁人不关注儿女的成长?《责子诗》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别开生面的1篇名作。它洋溢着老父亲对儿子的爱,使人如欣赏一幅老父教子图。它不用传统严厉训斥的语言,而是带有诙谐戏谑的趣味:“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好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怀中物。”开篇两句勾画出一个垂老父亲的形象,白发苍苍,皮肉松弛。老了自然想到把希望寄托在儿辈身上,所以自然要写儿子。先总说一句,有五个男儿,却都“总不好纸笔”。五个儿子好像没有一个有成材的希望,那该怎么办。诗人淡淡地一收,假如天命如此,那还不如饮酒取乐,结尾好像很平淡,却表现出诗人对儿子们的爱。表面上数落它们,实际上带有点儿欣赏的味道。儿子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没有沾染上世俗渴求功名利禄的习气。正因为如此,诗人在远离官场、躬耕田园时才会感到家乡的美好和亲情的温馨。
三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爱之情。兄弟姊妹本是同根,情同手足,一旦离别,彼此思念,切切之情难以言喻。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表达了兄弟之间这种浓厚的关爱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正面叙述对亲人的怀念,虽用语通俗,用意却十分缜密。劈头一个“独”字,点明只身客居的孤单;“在异乡”,表露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怅惘。作过气氛渲染之后,年轻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逢佳节”的,自然会“倍思亲”。其实,透过这诗句不难看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亲,只不过是适逢佳节,思念之情更强罢了。后两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家乡亲人重阳登高、欢度节日的图画。这里诗人不直说自己在思亲,而是用烘托的方法,说兄弟们因“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在思念自己。这种以揣摩别人而表现自我的方法,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沉,也使诗中所表达的兄弟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怀更加温馨感人。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优秀完美的道德规范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这种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情感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巨大力量。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继承和发扬这种情感美的光荣传统,对于我们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七篇】
曾几何时,我爱上了nba。
曾几何时,我爱上了火箭队。
记不清是那一年的事了,学校办公室一拨年轻人,在电视里看nba,激动的情绪不禁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天我备完了课,闲的无事,也就赶过来凑热闹,跟着看球赛,只记得当时转播的是湖人队与费城76人队的比赛,费城76人队的艾弗森,身负11出伤病,依然在赛场拼搏,其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得不让人佩服,虽然最终76人队输了那场比赛。但从那时起,我们记住了艾弗森这个名字和费城76人这只球队。这也就是我第一次看nba的经历了。从这时起,我开始对nba感兴趣了。
后来,那是的时候,我国的小巨人姚明,以状元的身份,被nba休斯顿火箭队选中以后,我对nba的性兴趣更浓了,可以说,是每天必看,特别是火箭队的比赛。我们关注的除了火箭队的战绩外,就是是姚明:他的上场,他的得分,他的一切的表现,甚至网上关于他的传说,都要看。为了看nba,耽误了我们自己很多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得到一些关于火箭队和姚明的消息意外,其他一无所获。但是我们愿意。
姚明刚进nba的时候,总是那么软,总是那么爱摔跟斗,我们总是为他揪心,当有人说他的短处时,我心里总是那么难过,总是会为他去辩服,说他在适应之中,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如今姚明不服众望,已经成长为nba的大牌明星了,而我们依然看nba,依然看姚明及其他nba的中国球员的表现。我想,这主要的原因,姚明是中国的,姚明代表的是中国人,中国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表现,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关注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我爱nba,我爱火箭队,我爱姚明!
我的古典情结大全【第八篇】
——题记。
想起我的少年时代,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又跃然眼前。
品茶。
听曲。
我不喜欢听琵琶,却独喜欢听《十面埋伏》。也许是喜欢听那“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凄惨,或许是因为“冰泉冷涩弦凝绝”的苦涩。那曲中“铮铮”两声,便似那殷血四溅,尸横遍野。道尽楚汉之争时,项羽的无奈,刘邦的阴毒。清冷的月夜,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饱含了一位末路英雄无限的留恋与惆怅。乌江畔边,残阳如血,项羽就这样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旅程。如今,夏日芳菲的午后,怀唱着一首古老的曲子,记忆着那段旷曲经典的岁月,恒远的思绪飞翔。
读诗。
诗,是一个古老的字眼,一个美好的词汇,一个神圣的符号。在平平仄仄的字里行间,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对仗工整的句式,短小凝练的语言,述说着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辛酸,义山“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杜牧“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爱国,杜甫“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秦魂汉魄,唐风宋月,明声清影,那些诗人的情感,丝缠在水草的根源。在红一半、翠一半的`天空上,在燃烧的夕阳下,我走在林荫小道上,读着古人思想的轨迹,诵着前人智慧的结晶。我忽然感到自己脱离了这个世俗的世界,与那些文人墨客共同谈论天地,评说古今,一起体味那些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岁月。
观画。
闻着那还残留在纸边的墨香,赏看那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连神都造不出这画上的美景。迂回的笔锋,轻轻的勾起那些心中最柔软的回忆,让人感到自己内心沉睡千年的梦想,封存数个世纪的浪漫,终于在此刻因它而盛开。如画家所说,画的色彩单调到了极点,气韵便达到了崇高。但我不是画家,特别在此时,也没有画意。但画上黄昏的色彩,总慰藉着我激动而酸楚的心。
素素的小手,缠绕过那些诗样年华,岁月的温存,曾在这里蜿蜒成金色的河。古典的情结,沉淀出迷人的芳香,无人能觅,我追求古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