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优推21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86925

巴尔扎克葬词通过深情回顾其文学成就,展现了对人性的洞察与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与怀念。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  )。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二、明确目标。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明确:

2 、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3 、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 、完成课后练习二。

(答案见教参)。

5 、第 5 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7 、完成课后练习一。

 (答案见教参)。

明确:例如:第五段第 2 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   ;第十二段第 2 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 、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性的思考。

五、作业 :

1 、思考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 、阅读《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试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答案见教参)。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明确:少了分析、碰见死者作品的内容。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 3 、 4 两段,第 4 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 、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 、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 1 )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 2 )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

明确:

( 1 )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 2 )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 1 )让我们嫉妒他!

( 2 )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 2 )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情节。(文字附后)。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1篇葬词。

板书: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2、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实录。

师:公元1850年8月18日,遥远的巴黎,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四天之后,在巴黎拉雪兹公墓蒙蒙的细雨中,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面对成千上万自发前来吊唁巴尔扎克的群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巴尔扎克葬词》。现在,让我们借助屏幕简单地回顾一下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光辉的一生。

(出示投影:“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这是巴尔扎克早年的抱负。出示巴尔扎克生平简介--这是巴尔扎克一生的成就。)。

生:“思想家”、“作家”、“天才”、“诗人”等称呼。

师:大家注意没有:其中有一个词,始终像主旋律一样回荡在课文的始终?

生:(小声)好像是“天才”。

生1:“天才”这个词在外延上包含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的意义。

生2:“天才”一词,更能表现雨果作为一个作家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个人的感情色彩鲜明。

生1:“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生2:“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生:(略作讨论)这里面有二层意思:1、巴尔扎克是个思想家,而不仅仅是个作家;2、作为一个思想家,巴尔扎克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从此以后思想家将超越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生1:类比。强调巴尔扎克比黎塞留之后十七世纪的作家更伟大!

生2:是类比,但这里并没有对比体现优劣的意思。

生:(一起)他们一样伟大。

师:好!请同学们继续在文中寻找概括评价巴尔扎克天才成就的句子。

生3:“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生4: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什么。”

师:同学们在这里是否有所发现?

生1:课文这里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前面的内容,在角度上发生了变化。前者主要着力评价巴尔扎克的思想成就,这里评价的主要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生2:我认为,这里说的还是巴尔扎克的思想成就。因为就巴尔扎克而言,思想和作品始终是一体的,思想不可能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

生:不一定。正好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上万首诗没人叫人诗人一样,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可称作思想家的。

师:因此,我们说评价思想和评价作品在角度上还是有所区分的,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吧?

生:我有。就巴尔扎克二言,赞扬其作品和思想就是一回事,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种说法从深处理解,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而是说巴尔扎克以天才的思想敏锐地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发现和揭示了规律性的东西。课文第4自然段还有这样的句子:“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探索人、灵魂、心、腑脏、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为什么敢于如此?是因为他凭借着天才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所以,我认为课文这里仍然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思想。

生5:“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师:这些句子很美,闪烁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大家发现没有,“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中“饱满”这个词用得很有特色。

生1:是的。“饱满”一般是形容一个有形的物体,如“颗粒饱满”;有时也移用这个词说“精神饱满”,但一生是“饱满”的,形象是形象,但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2:一个人一生“不饱满”,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干瘪的、空虚的;那么,一生“饱满,应是指巴尔扎克的一生是充实的、富足的。

(学生使出纸笔书写,教师巡视观察)。

师:(实物投影学生当堂仿写的句子)“他的一生是贫穷的,然而也是富足的,他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还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也是幸福的,他的朋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从刚才仿写的句子中,我发现大家已经与巴尔扎克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建立起了感情的沟通。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人类关怀与爱的人们,巴尔扎克就站在这样的人群之中,他从思想、作品和精神等多方面,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让我们集体将课文的5-8节重温一下。

(学生齐读课文)。

师:死亡,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说是一件不幸的事,天才的死亡尤其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世界上从没有什么事比目睹死亡更能激发人们对“如何活着”这个问题进行。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让善感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感慨万千,对生和死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投影出示思考题:“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作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生1: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生2:“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

生3: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师:“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这个句子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生:凡是天才,就会永垂不朽!

生1: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

生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3:列夫.托尔斯泰还说过:“死亡,令人愉快的兄弟。”……。

生:(集体回答)作家史铁生。

生1:这是一种庸俗的人生观。

生2:说法虽然不好听,但强调生命存在的价值,不无道理。

生3:生命是美好的,我们今天说“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的重要性。我个人以为,无论发生怎样的情况,生命是压倒一切的。

生4:按照刚才同学的看法,周作人变节当汉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老师,你说呢?

师:同学们的讨论,我不妄评。但我想:所谓生死观问题,其实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核心在:人怎样活着才算有价值?人们一般喜欢将人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所谓积极的人,在说有价值的话,做有价值的事;也有人说有价值的话,但没做有价值的事,我们说他言行不一致或者言不由衷。另有一些人既不说有价值的话,也不做有价值的事,甚至毁灭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谓之“消极”和“反动”。在一代文豪雨果的演讲中,,我没有读到巴尔扎克的豪言壮语,但我非常清楚巴尔扎克持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死观。

生:(沉思)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生沉思)。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3

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过程。

(一)导入  。

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

比较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1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

2.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第12页 。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4

1、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2、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实录。

师:公元1850年8月18日,遥远的巴黎,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四天之后,在巴黎拉雪兹公墓蒙蒙的细雨中,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面对成千上万自发前来吊唁巴尔扎克的群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巴尔扎克葬词》。现在,让我们借助屏幕简单地回顾一下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光辉的一生。

(出示投影:“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这是巴尔扎克早年的抱负。出示巴尔扎克生平简介--这是巴尔扎克一生的成就。)。

生:“思想家”、“作家”、“天才”、“诗人”等称呼。

师:大家注意没有:其中有一个词,始终像主旋律一样回荡在课文的始终?

生:(小声)好像是“天才”。

生1:“天才”这个词在外延上包含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的意义。

生2:“天才”一词,更能表现雨果作为一个作家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个人的感情色彩鲜明。

生1:“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生2:“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生:(略作讨论)这里面有二层意思:1、巴尔扎克是个思想家,而不仅仅是个作家;2、作为一个思想家,巴尔扎克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从此以后思想家将超越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生1:类比。强调巴尔扎克比黎塞留之后十七世纪的作家更伟大!

生2:是类比,但这里并没有对比体现优劣的意思。

生:(一起)他们一样伟大。

师:好!请同学们继续在文中寻找概括评价巴尔扎克天才成就的句子。

生3:“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生4: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什么。”

师:同学们在这里是否有所发现?

生1:课文这里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前面的内容,在角度上发生了变化。前者主要着力评价巴尔扎克的思想成就,这里评价的主要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生2:我认为,这里说的还是巴尔扎克的思想成就。因为就巴尔扎克而言,思想和作品始终是一体的,思想不可能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

生:不一定。正好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上万首诗没人叫人诗人一样,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可称作思想家的。

生:我有。就巴尔扎克二言,赞扬其作品和思想就是一回事,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种说法从深处理解,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而是说巴尔扎克以天才的思想敏锐地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发现和揭示了规律性的东西。课文第4自然段还有这样的句子:“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探索人、灵魂、心、腑脏、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为什么敢于如此?是因为他凭借着天才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所以,我认为课文这里仍然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思想。

师:这些句子很美,闪烁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大家发现没有,“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中“饱满”这个词用得很有特色。

生1:是的。“饱满”一般是形容一个有形的物体,如“颗粒饱满”;有时也移用这个词说“精神饱满”,但一生是“饱满”的,形象是形象,但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2:一个人一生“不饱满”,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干瘪的、空虚的;那么,一生“饱满,应是指巴尔扎克的一生是充实的、富足的。

(学生使出纸笔书写,教师巡视观察)。

师:(实物投影学生当堂仿写的句子)“他的一生是贫穷的,然而也是富足的,他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还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也是幸福的,他的朋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从刚才仿写的句子中,我发现大家已经与巴尔扎克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建立起了感情的沟通。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人类关怀与爱的人们,巴尔扎克就站在这样的人群之中,他从思想、作品和精神等多方面,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让我们集体将课文的5-8节重温一下。

(学生齐读课文)。

师:死亡,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说是一件不幸的事,天才的死亡尤其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世界上从没有什么事比目睹死亡更能激发人们对“如何活着”这个问题进行。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让善感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感慨万千,对生和死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投影出示思考题:“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作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生1: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生2:“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

生3: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师:“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这个句子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生:凡是天才,就会永垂不朽!

生1: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

生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3:列夫.托尔斯泰还说过:“死亡,令人愉快的兄弟。”……。

生:(集体回答)作家史铁生。

生1:这是一种庸俗的人生观。

生2:说法虽然不好听,但强调生命存在的价值,不无道理。

生3:生命是美好的,我们今天说“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的重要性。我个人以为,无论发生怎样的情况,生命是压倒一切的。

生4:按照刚才同学的看法,周作人变节当汉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老师,你说呢?

师:同学们的讨论,我不妄评。但我想:所谓生死观问题,其实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核心在:人怎样活着才算有价值?人们一般喜欢将人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所谓积极的人,在说有价值的话,做有价值的事;也有人说有价值的话,但没做有价值的事,我们说他言行不一致或者言不由衷。另有一些人既不说有价值的话,也不做有价值的事,甚至毁灭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谓之“消极”和“反动”。在一代文豪雨果的演讲中,,我没有读到巴尔扎克的豪言壮语,但我非常清楚巴尔扎克持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死观。

生:(沉思)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生沉思)。

师:公元1850年8月22日,雨果在巴黎拉雪兹公墓蒙蒙的细雨中,以充满激情的语言送别他的朋友。相对于雨果的过世,人类历史又走过一百二十多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化为无形,却留下艺术的美。”雨果的演讲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什么呢?我期待着同学们课后写出精彩的随笔!下课。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5

学习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2、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实录。

师:公元1850年8月18日,遥远的巴黎,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四天之后,在巴黎拉雪兹公墓蒙蒙的细雨中,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面对成千上万自发前来吊唁巴尔扎克的群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巴尔扎克葬词》。现在,让我们借助屏幕简单地回顾一下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光辉的一生。

(出示投影:“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这是巴尔扎克早年的抱负。出示巴尔扎克生平简介--这是巴尔扎克一生的成就。)。

师:同学们,面对挚友的英年早逝,雨果在演讲中用怎样的称呼,来盛赞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优秀的儿子? 生:“思想家”、“作家”、“天才”、“诗人”等称呼。

师:大家注意没有:其中有一个词,始终像主旋律一样回荡在课文的始终?

生:(小声)好像是“天才”。

生1:“天才”这个词在外延上包含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的意义。

生2:“天才”一词,更能表现雨果作为一个作家对巴尔扎克的推崇和景仰,个人的感情色彩鲜明。

师:大家体会得真细腻!围绕这个核心词汇,雨果还通过哪些具体的评价,集中概括巴尔扎克一生天才的成就? 生1:“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生2:“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

生:(略作讨论)这里面有二层意思:1、巴尔扎克是个思想家,而不仅仅是个作家;2、作为一个思想家,巴尔扎克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从此以后思想家将超越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生1:类比。强调巴尔扎克比黎塞留之后十七世纪的作家更伟大!

生2:是类比,但这里并没有对比体现优劣的意思。

生:(一起)他们一样伟大。

师:好!请同学们继续在文中寻找概括评价巴尔扎克天才成就的句子。

生3:“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生4: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什么。”

师:同学们在这里是否有所发现?

生1:课文这里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前面的内容,在角度上发生了变化。前者主要着力评价巴尔扎克的思想成就,这里评价的主要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生2:我认为,这里说的还是巴尔扎克的思想成就。因为就巴尔扎克而言,思想和作品始终是一体的,思想不可能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

生:不一定。正好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上万首诗没人叫人诗人一样,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可称作思想家的。

生:我有。就巴尔扎克二言,赞扬其作品和思想就是一回事,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种说法从深处理解,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而是说巴尔扎克以天才的思想敏锐地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发现和揭示了规律性的东西。课文第4自然段还有这样的句子:“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探索人、灵魂、心、腑脏、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 ”巴尔扎克为什么敢于如此?是因为他凭借着天才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所以,我认为课文这里仍然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思想。

生5:“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师:这些句子很美,闪烁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大家发现没有,“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中“饱满”这个词用得很有特色。

生1:是的。“饱满”一般是形容一个有形的物体,如“颗粒饱满”;有时也移用这个词说“精神饱满”,但一生是“饱满”的,形象是形象,但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2:一个人一生“不饱满”,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干瘪的、空虚的;那么,一生“饱满,应是指巴尔扎克的一生是充实的、富足的。

(学生使出纸笔书写,教师巡视观察)。

师:(实物投影学生当堂仿写的句子)“他的一生是贫穷的,然而也是富足的,他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还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也是幸福的,他的朋友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从刚才仿写的句子中,我发现大家已经与巴尔扎克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建立起了感情的沟通。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人类关怀与爱的人们,巴尔扎克就站在这样的人群之中,他从思想、作品和精神等多方面,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让我们集体将课文的5-8节重温一下。

(学生齐读课文)。

师:死亡,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说是一件不幸的事,天才的死亡尤其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世界上从没有什么事比目睹死亡更能激发人们对“如何活着”这个问题进行。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让善感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感慨万千,对生和死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投影出示思考题:“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英年早逝作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生1:雨果认为,“不管我们怎样悲痛”,也只能先“忍受一下”;“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只好“先接受下来再说”。可见,这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能够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勇敢地直面现实。“面对崇高的奥秘”,进一步“对死亡加以思考”,从而“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生2:“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不必把死亡看得太恐怖,也不要为伟人的离去而过分悲痛。

生3: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师:“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这个句子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生:凡是天才,就会永垂不朽!

生1: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

生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3:列夫.托尔斯泰还说过:“死亡,令人愉快的兄弟。”……。

生:(集体回答)作家史铁生。

生1:这是一种庸俗的人生观。

生2:说法虽然不好听,但强调生命存在的价值,不无道理。

生3:生命是美好的,我们今天说“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的重要性。我个人以为,无论发生怎样的情况,生命是压倒一切的。

生4:按照刚才同学的看法,周作人变节当汉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老师,你说呢?

师:同学们的讨论,我不妄评。但我想:所谓生死观问题,其实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核心在:人怎样活着才算有价值?人们一般喜欢将人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所谓积极的人,在说有价值的话,做有价值的事;也有人说有价值的话,但没做有价值的事,我们说他言行不一致或者言不由衷。另有一些人既不说有价值的话,也不做有价值的事,甚至毁灭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谓之“消极”和“反动”。在一代文豪雨果的演讲中,,我没有读到巴尔扎克的豪言壮语,但我非常清楚巴尔扎克持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死观。

生:(沉思)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生沉思)。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6

2、掌握这篇葬文(悼词)的文体特点:结构清晰,诗化、哲理化的语言,出色的辩证。

思想;

3、理解主题思想,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化、哲理化语言的揣摩,领会深刻而博大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雨果生死观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多媒体显示巴尔扎克图片……。

——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们伟人吧!

葬词即悼词,演说词的一种,一般内容是回顾死者生前所做的贡献,并作出评价,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本文是1篇出色的演说词,也是1篇优美的散文,文采华丽,语言诗化,富含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自幼上寄宿学校,后学习法律并在律师事务所见习,随后决定从事写作而住进贫民区的阁楼。第一部作品悲剧《克伦威尔》未获成功,后改写小说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1828年决定重事写作。第二年发表小说《朱安党人》和《婚姻生理学》,赢得一些声誉。《驴皮记》的出版使他名声大震,于是他决定创作宏伟的《人间喜剧》。

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他每日伏案十多小时,努力完成这一庞大计划,最终写出91部小说。

“风俗研究”中的创作有:“私人生活场景”计划中的32部有4部只拟了提纲,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头》、《高布塞克》、《夏倍上校》、《玩滚球布店》等。“外省生活场景”计划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发表的11部包括《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幻灭》等。“巴黎生活场景”计划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皮罗多兴衰记》、《纽沁根银行》、《娼妓盛衰记》等。“政治生活场景”计划8部,完成《阿尔西的议员》等4部。“军队生活场景”计划的32部中只有《朱安党人》等两部发表。“乡村生活场景”5部中完成《农民》等3部。

“哲理研究”计划27部,发表《驴皮记》等22部。

“分析研究”计划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学》1部。

另外,《贝姨》、《邦斯舅舅》等6部未在“总目”的137部之内。

《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誉。巴尔扎克注重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灵魂。《人间喜剧》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一个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说中出现。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2年出版《颂诗集》,获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后又出版诗集《新颂歌集》、《颂诗与长歌》。

18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冰岛魔王》,之后又发表小说《布格雅尔加》。

1827年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猛烈抨击古典主义,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剧本《欧拉尼》被称为划时代作品。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写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而加害于她,后被敲钟人卡西莫多推下楼摔死,最后奇丑的卡西莫多和美丽的爱斯梅拉尔达死后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小说《悲惨世界》写穷苦工人让华尔强因偷了一块面包坐牢19年,出狱后化名冉阿让,在一位神甫的引导下弃恶从善。它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贫苦人民的悲惨,主张以仁爱战胜邪恶,从而改造社会。

小说《海上劳工》写渔人吉利亚特发现未婚妻爱上一位青年牧师后自溺的故事。

《九三年》写共和国军队司令官郭文放走从大火中救出三个小孩的叛乱头子郎德纳克侯爵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诗《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静观集》《历代传说》等,剧本《逍遥王》《玛丽蓉德洛麦》《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尔》《昂杰罗》《卫戍官》《吕伊布拉斯》等,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笑面人》等。另外,他还写有《文学与哲学杂论》《论莎士比亚》《行动与言论》《见闻偶记》等。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度,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1849年2月,巴尔扎克患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表示慰问;1850年7月,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1、听读(多媒体);

2、练读(自由朗读);

3、演读(齐读10、11、12三段)。

第一部分(1—2):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第三部分(10—12):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意义。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一)、课后“练习”二: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2、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显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3、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4、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5、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明确:

1、“虚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像,将现实撕破展示给人看,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3、卑投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4、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5、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二)、自由赏析。

1、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2、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是诗化的语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天”计?以“年”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4、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课文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从这些哀婉深沉的语句中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文笔、思想和人格。

第十段之后,与一般的葬词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经有了作者强烈而非常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其说作者是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他是在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主要是这后三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挚和真情,给了读者巨大的感染力。

1、主旨: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2、收获: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比较。

1、相同点:从文体看,都是悼词,而又具有演讲辞的某些特点;从内容看,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从表达方法看,都以议论为主,而又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且都运用了讳饰等修辞方法。

2、不同点:《巴尔扎克葬词》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巴尔扎克葬词》一文,则更富于散文特点,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性的思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调朴实、冷静、深沉,而《葬词》则华美、悲壮、激越,1篇以理智启人,1篇以感情动人。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7

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过程。

(一)导入。

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比较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1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第12页。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8

一、品味本文内涵丰富,优美含蓄的语言。

二、初步总结品味说理散文语言的方法。

品味本文语言。

品味说理散文语言的方法。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美句学用的教学设计,针对本文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语言表达平淡的实际,目的是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一次方法上的示范。需要一课时。

【准备与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生平和代表作。

2、朗读课文,归纳主题思想。

【整合与建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从形式上进行适当归类。

如:排比句、对比句、对称句等。

2、学生四人一组,品味赏析找出的句子,全班交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教师注意方法指导)。

3、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美在排比的全面完整、感情饱满。

美在对比的鲜明突出,爱憎分明。

美在对称的内容丰富,整齐有力。

整句美在丰富,美在鲜明,美在气势。

4、学法归纳。

品味说理散文含蓄优美的语句,首先要紧密结合上下文及全篇,准确揭示出句子的丰富内涵;其次要结合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应用与拓展】。

用“《巴尔扎克葬词》带给读者的……”开头,仿照下列句子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参考答案:

《巴尔扎克葬词》带给读者的不是哀伤,而是悲壮;不是压抑,而是激情;不是眼泪,而是力量。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9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之王、思想之王。雨果,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法国文坛的巨匠,他的心与巴尔扎克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于伟大的心灵来说,地狱之痛苦与天堂之极乐是相通的。

盖棺论定。雨果先生在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了高度评价后,又分析了巴尔扎克那比岁月还多的作品。那些用生命同现代社会进行肉搏而写就的饱满的深入灵魂的伟大作品《人间喜剧》。

一个天才的死亡让人扼腕叹息。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死亡使伟大的天才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熠熠闪耀。伟大的天才的死亡让世人看到了人的生命可能有过的如此之大的热情,生命可能有过的如此之重的苦难与致极的欢乐,生命可能有过的可以永垂不朽的灵魂。

所以说,雨果以真挚、深刻、充满哲理与激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文学大师对另一位文学大师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伟大思想家的高度评价与理解,也是雨果本人一生对生命的观照和对灵魂的理解。正如阿拉贡所说,我一直把雨果的一生看作1篇庞大的寓言故事,这篇寓言的教育意义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意义,他不停止变化,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由于他对于历史的运行无比地敏感。这就惹起了当时的毁谤,招致迫害与放逐。但是也正因此,雨果博得世界人民的爱戴,博得不可磨灭的荣誉与超国境的光彩。不仅如此,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雨果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散文表现出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伟大作家的胸怀,目光敏锐,激情澎湃,于浪漫主义的情感中蕴涵着现实主义的冷静。他的大量游记作品,也展现出一个认真、准确、快活和用笔迅速的雨果。本文行文平缓凝重,不事雕琢,与他以往的雄辩夸张、气势磅礴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与笔下时时流露出的沉重心情甚是相合。

所以说不论是巴尔扎克,还是雨果,他们都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人了永恒。

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人生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们看出,整篇葬词,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与景仰。

1.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探究学习: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课文第3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的?

探究学习: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的。第一,整体评价。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第二,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雨果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超出文学的范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高度的评价中,蕴涵着深刻的悼念、无限的敬仰,蕴涵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学的自豪感。第三,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3.为什么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探究学习:巴尔扎克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反映漫长岁月的伟大作品。这是客观评价巴尔扎克的社会作用,因而短促的生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这一句中的岁月的用意:作品可以计算,而岁月却无法计算。这样行文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4.全文的思路及感情脉络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品先是对巴尔扎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举国哀悼他,一个天才之死举国为之震惊;进而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又对他的人格和他对社会的价值进行讴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悲壮的,对巴尔扎克及社会的研究深刻、透彻,神情无比激越,最后表现出对巴尔扎克无限的景仰。一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结束了,因为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他对法国社会的贡献,足以使他升入天堂。

5.课文是如何把与理融合在一起的?

探究学习: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富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比如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句话,含蓄地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作者思想的局限笃信宗教。再如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一方面赞颂了巴尔扎克的精神价值:自己走向永恒,激励后人前进。

巴尔扎克、莫里哀、卢梭等三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比较。

比较文学之比较阅读法。

(1)《高老头》。

(2)《欧也妮·葛朗台》。

(3)《伪君子》。

(4)《恨世者》。

(5)《无病呻吟》。

(6)《吝啬鬼》。

(7)《忏悔录》。

(8)《论科学与艺术》。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0)《社会契约论》。

(11)《一千八百担》。

(12)《樊家铺》。

(13)《官官的补晶》。

(14)《天下太平》。

(15)《子夜》。

(16)《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7)《林家铺子》。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0

这篇文章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给同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追悼词,作为1篇演讲词,本文在字词的理解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要真正地让学生理解这“穿越时空的声音”,鉴赏文中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这是要以全面了解这两位作家尤其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及各方面评价为前提的。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前要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的阅读材料,这样就使教材能扎根于生活和现实的土壤,从而在学生心中开出灿烂美丽的精神之花。

学生在以前学习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解了有关悼词(或葬词)的写法及其结构。它们的内容一般是叙生平、评功德、寄哀思。本文也是如此,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回忆悼词的写法的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的讨论,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而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在“先整体性阅读,把握结构,理解情感;再尝试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上,这其实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探究性阅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审美情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样1篇演说词洋溢着作者饱满的真情,语言意蕴深厚,结构思路清晰,是1篇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因此,可借此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整体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意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上可以有意识朝这些方面引导。例如,在比较阅读一块可以要求学生在学完本文的基础上将它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结构和思想内涵上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了解两位伟人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无疑应是“感受和理解本文中精彩语句的意蕴和内涵”,因此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巴尔扎克的生平去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从而达成共同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是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有关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画出文章富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并做出一些初步的思考,解决文中几个生字生词等问题;第二课时主要在老师的带领和同学们的小组合作下,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感情线索,通过对富有意蕴的句子的`感知,感受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伟大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到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战斗友谊,从他们的战斗友谊说到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再到这篇葬词。

二、再次创设情境,借助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葬词所营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演讲词重要的插入语“各位先生”,并借助插入语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理清楚。

明确:1—2小节,叙生平;3—10小节,评功德;11—13小节,寄哀思。不过,本文与一般悼词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叙生平较为简略;评功德主要抓住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人格来评述;寄哀思则主要是写巴尔扎克的死对今后的影响,从而表明作者的生死观。

三、抓重点,重分析,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分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雨果对巴尔扎克这个伟人的最中肯的评价是“不是统治者,而是思维人物”,真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思维人物”,所以他的作品和人格才有了不可抵御的魅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体会情感,找到重点,画出疑难或是自认为意蕴丰富的句子。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体会真情;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明白本部分作者是借助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来评价巴尔扎克的人生功绩;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以趋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要义。

第二步骤,读过之后,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对巴尔扎克其人其书最精炼评价的词各一个。

明确:对其人的评价——革命作家,对其作品的评价——纪念碑。

这既是雨果对好友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褒扬与评价,也是第二部分行文的主线。作品因人而伟大,人因为作品而更有魅力。

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疑问,解决在自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和有意蕴的文句的内涵。同样可以按对其人和其作品的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而且要求学生不要忘记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巴尔扎克是一个“思维人物”的评价,重点从思想内涵上去思考。

本部分教师一定要分析到的句子有:

a、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b、一部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使现实的帷幕拉开了,立刻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c、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d、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以上四个句子前两个侧重于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后两个侧重于对巴尔扎克其人的评价,指出了巴尔扎克其人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革命家;其《人间喜剧》是小说更是历史。人与作品相映生辉,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分析第三部分,同样抓住关键的句子来分析解读。

重要的句子有:

a、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b、不,不是不可知!不,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c、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通过以上句子的讨论分析知道作者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五、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整理清楚全文的思路和情感脉络。

明确:基本思路:叙生平——评功德——寄哀思。

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六、课外延伸。

将本文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比阅读,试比较一下两篇悼词在结构和情感上的异同。

比较是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比较更是为了学生了解和感受伟人的伟大情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操上得到熏陶,更好地成人和做人。

七、布置作业。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1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情和理的融合。

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1.介绍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投影仪:

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

2.比较阅读表格;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二课时。

(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2

老裁缝。

一、预习提示。

朗读课文,摘录课文中概括评价巴尔扎克人格、作品及其死后影响的语句。

二、板书设计。

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在8月22日的葬礼上,雨果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宣读了葬词。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包含哲理。读过之后,不仅仅是悲壮沉痛与敬仰,而且,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在胸中缓缓升起――(设计成碑形)。

众目仰望(影响)。

永成。

朽就。

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作品)。

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人格)。

三、内容讲解。

e―mail:weirong1@。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3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动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4

教学目的: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二、明确目标。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明确: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3、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答案见教参)。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7、完成课后练习一(答案见教参)。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性的思考。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答案见教参)。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明确:少了分析、碰见死者作品的内容。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

(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情节。(文字附后)。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1篇葬词。

板书: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由本站会员分享,,出处!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提示: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

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1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巴尔扎克葬词》与一般葬词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评说作者,而且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是本文“出色的.辩证法”这一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巴尔扎克的去逝,带给人们悲痛伤感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对本文“出色的辩证法”的分析,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有如下表述:“……本来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这就体现了这篇葬词出色的辩证法。”这种表述是欠妥的,这种脱离文章实际而进行主观臆造的鉴赏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雨果的悼词,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作者崇高人格的自然展现。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维克多·雨果街”的命名、“维克多·雨果万岁”的心声、雨果去逝后进入伟人祠等等足以证明。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6

一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并简要说说作者的“情”和表达的“理”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二摘录课文中概括评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语句,说说第三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

三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下边句子的深刻含义。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2.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3.伟人们为自己建造的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4.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5.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四学习这篇演讲词,就感触最深的一点写1篇短文。

参考答案。

一、结构层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第三部分(10-1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主题思想: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这篇文章的情和理的结合表现得非常突出。巴尔扎克的逝世,在雨果心中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使他感到无限悲痛,这在本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但我们披文入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无论是作者对雨果的评价,还是作者阐述的生死观,都是一种“理”,正是这种包含在“情”中的“理”,使读者受到长久的情感震撼和理性教益。

二、概括性评价的语句: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2.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4.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5.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第三段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1.整体评价其作品,认为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2.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3.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三、1.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象,将现实撕破展示给人看,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3.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4.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5.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1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8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之王、思想之王。雨果,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法国文坛的巨匠,他的心与巴尔扎克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于伟大的心灵来说,地狱之痛苦与天堂之极乐是相通的。

盖棺论定。雨果先生在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了高度评价后,又分析了巴尔扎克那“比岁月还多”的作品。那些用生命同“现代社会进行肉搏”而写就的饱满的深入灵魂的伟大作品——《人间喜剧》。

一个天才的死亡让人扼腕叹息。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死亡使伟大的天才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熠熠闪耀。伟大的天才的死亡让世人看到了人的生命可能有过的如此之大的热情,生命可能有过的如此之重的苦难与致极的欢乐,生命可能有过的可以永垂不朽的灵魂。

所以说,雨果以真挚、深刻、充满哲理与激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文学大师对另一位文学大师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伟大思想家的高度评价与理解,也是雨果本人一生对生命的观照和对灵魂的理解。正如阿拉贡所说,“我一直把雨果的一生看作1篇庞大的寓言故事,这篇寓言的教育意义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意义”,“他不停止变化,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由于他对于历史的运行无比地敏感。这就惹起了当时的毁谤,招致迫害与放逐。但是也正因此,雨果博得世界人民的爱戴,博得不可磨灭的荣誉与超国境的光彩”。不仅如此,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雨果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散文表现出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伟大作家的胸怀,目光敏锐,激情澎湃,于浪漫主义的情感中蕴涵着现实主义的冷静。他的大量游记作品,也展现出一个认真、准确、快活和用笔迅速的雨果。本文行文平缓凝重,不事雕琢,与他以往的雄辩夸张、气势磅礴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与笔下时时流露出的沉重心情甚是相合。

所以说不论是巴尔扎克,还是雨果,他们都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人了永恒。

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人生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们看出,整篇葬词,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与景仰。

二、亮点探究。

1.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探究学习: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课文第3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的?

探究学习: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的。第一,整体评价。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第二,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雨果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超出文学的范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高度的评价中,蕴涵着深刻的悼念、无限的敬仰,蕴涵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学的自豪感。第三,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3.为什么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探究学习:巴尔扎克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反映漫长岁月的伟大作品。这是客观评价巴尔扎克的社会作用,因而短促的生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这一句中的“岁月”的用意:作品可以计算,而岁月却无法计算。这样行文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4.全文的思路及感情脉络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品先是对巴尔扎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举国哀悼他”,一个天才之死“举国为之震惊”;进而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又对他的人格和他对社会的价值进行讴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悲壮的,对巴尔扎克及社会的研究深刻、透彻,神情无比激越,最后表现出对巴尔扎克无限的景仰。一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结束了,因为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他对法国社会的贡献,足以使他升入天堂。

5.课文是如何把与“理”融合在一起的?

探究学习: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富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比如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句话,含蓄地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作者思想的局限——笃信宗教。再如“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一方面赞颂了巴尔扎克的精神价值:自己走向永恒,激励后人前进。

三、选题设计。

巴尔扎克、莫里哀、卢梭等三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比较。

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之比较阅读法。

参读书目:

(1)《高老头》。

(2)《欧也妮·葛朗台》。

(3)《伪君子》。

(4)《恨世者》。

(5)《无病呻吟》。

(6)《吝啬鬼》。

(7)《忏悔录》。

(8)《论科学与艺术》。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0)《社会契约论》。

(11)《一千八百担》。

(12)《樊家铺》。

(13)《官官的补晶》。

(14)《天下太平》。

(15)《子夜》。

(16)《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7)《林家铺子》。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19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之王、思想之王。雨果,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法国文坛的巨匠,他的心与巴尔扎克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于伟大的心灵来说,地狱之痛苦与天堂之极乐是相通的。

盖棺论定。雨果先生在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了高度评价后,又分析了巴尔扎克那“比岁月还多”的作品。那些用生命同“现代社会进行肉搏”而写就的饱满的深入灵魂的伟大作品《人间喜剧》。

一个天才的死亡让人扼腕叹息。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死亡使伟大的天才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熠熠闪耀。伟大的天才的死亡让世人看到了人的生命可能有过的如此之大的热情,生命可能有过的如此之重的苦难与致极的欢乐,生命可能有过的可以永垂不朽的灵魂。

所以说,雨果以真挚、深刻、充满哲理与激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文学大师对另一位文学大师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伟大思想家的高度评价与理解,也是雨果本人一生对生命的观照和对灵魂的理解。正如阿拉贡所说,“我一直把雨果的一生看作1篇庞大的寓言故事,这篇寓言的教育意义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意义”,“他不停止变化,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由于他对于历史的运行无比地敏感。这就惹起了当时的毁谤,招致迫害与放逐。但是也正因此,雨果博得世界人民的爱戴,博得不可磨灭的荣誉与超国境的光彩”。不仅如此,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雨果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散文表现出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伟大作家的胸怀,目光敏锐,激情澎湃,于浪漫主义的情感中蕴涵着现实主义的冷静。他的大量游记作品,也展现出一个认真、准确、快活和用笔迅速的雨果。本文行文平缓凝重,不事雕琢,与他以往的雄辩夸张、气势磅礴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与笔下时时流露出的沉重心情甚是相合。

所以说不论是巴尔扎克,还是雨果,他们都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人了永恒。

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人生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们看出,整篇葬词,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与景仰。

二、亮点探究。

1.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探究学习: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课文第3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的?

探究学习: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的。第一,整体评价。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第二,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雨果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超出文学的范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高度的评价中,蕴涵着深刻的悼念、无限的敬仰,蕴涵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学的自豪感。第三,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3.为什么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探究学习:巴尔扎克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反映漫长岁月的伟大作品。这是客观评价巴尔扎克的社会作用,因而短促的生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这一句中的“岁月”的用意:作品可以计算,而岁月却无法计算。这样行文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4.全文的思路及感情脉络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品先是对巴尔扎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举国哀悼他”,一个天才之死“举国为之震惊”;进而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又对他的人格和他对社会的价值进行讴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悲壮的,对巴尔扎克及社会的研究深刻、透彻,神情无比激越,最后表现出对巴尔扎克无限的景仰。一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结束了,因为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他对法国社会的贡献,足以使他升入天堂。

5.课文是如何把与“理”融合在一起的?

探究学习: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富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比如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句话,含蓄地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作者思想的局限笃信宗教。再如“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一方面赞颂了巴尔扎克的精神价值:自己走向永恒,激励后人前进。

三、选题设计。

巴尔扎克、莫里哀、卢梭等三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比较。

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之比较阅读法。

参读书目:

(1)《高老头》。

(2)《欧也妮·葛朗台》。

(3)《伪君子》。

(4)《恨世者》。

(5)《无病呻吟》。

(6)《吝啬鬼》。

(7)《忏悔录》。

(8)《论科学与艺术》。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0)《社会契约论》。

(11)《一千八百担》。

(12)《樊家铺》。

(13)《官官的补晶》。

(14)《天下太平》。

(15)《子夜》。

(16)《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7)《林家铺子》。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20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一)导入  。

教师配乐朗诵《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

比较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1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

——对出色的辩证法的再鉴赏。

与一般葬词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评说作者,而且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是本文“出色的辩证法”这一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巴尔扎克的去逝,带给人们悲痛伤感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对本文“出色的辩证法”的分析,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有如下表述:“……本来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这就体现了这篇葬词出色的辩证法。”这种表述是欠妥的,这种脱离文章实际而进行主观臆造的鉴赏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雨果的悼词,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作者崇高人格的自然展现。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维克多·雨果街”的命名、“维克多·雨果万岁”的心声、雨果去逝后进入伟人祠等等足以证明。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篇21

1、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通过对语言的揣摩、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激越悲壮的情感美。

3、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诗化、哲理化语言的揣摩、鉴赏,了解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世界级大文豪的`伟大成就与贡献,领会其深刻而博大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雨果生死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巴尔扎克肖像图片,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教师补充介绍: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们伟人吧!

二、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葬词也就是悼词,它属于演说词的一种,一般内容是回顾死者生前所做的贡献,并作出评价,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本文是1篇出色的演说词,也是1篇优美的散文,文采华丽,语言诗化,富含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文章感情和风格。

3、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相关练习。

三、研究探讨。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段落。

1、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的?筛选出相关语句。

(学生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句,教师总结,文章是从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评价的)。

2、文章最后三段阐述了一个什么问题?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个道理?

(作者的生死观,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体味)。

补充介绍雨果。

3、结合课文谈谈自已的生死观。(出示相关提示)。

四、教师小结。

1、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2、情感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3、写作特点:情理交融。

五、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68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