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热选【10篇】
通过图形分割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强调底和高的关系,结合实际例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热选【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一篇】
五、说预设效果。
本节课,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重点部分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互相监督、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以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本课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定会带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精彩与收获!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二篇】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三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试一试,一个想想做做。例题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例题二,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安排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分别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安排的想想做做主要以感知面积的含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为主,为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一些孕伏。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
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下面就分三个教学环节说说我主要的教学程序。
第一个教学环节:物体表面的面积及大小。
1、组织活动,感知面积。
首先借助媒体出示教室一角,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教师用尺划过的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让学生体会物体有面。接着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体会面有它确定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借助媒体出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让学生听教师读一读,组织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复述其中的意思,体会面积的含义。我通过创设学生的看、比、听、想四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首次感知,接触面积,体会面积含义。
2、摸摸比比,体会面积。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教室里的课桌和椅子,组织学生分别独立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同桌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其中两个面的面积大小,通过摸、比,采用充分让学生说的方法,帮助进一步体会面积含义。
3、说一说,认识面积。
组织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他们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小组里,班级里,充分发言,反馈学生对面积的初步认识,更大范围里体会面积含义。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以提升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突出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
这环节,我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为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大小奠定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平面图形的面积及大小。
1、迁移知识,认识图形面积。
给学生提供例2中的两个图形,组织同桌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摸一摸,体会图形的面积。
2、探索交流,比较图形面积。
根据学生手中的例2两个图形,启发学生思维: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组织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先进行观察,动手实践,独立探究比较方法,再引导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比较方法和结果,最后借助媒体交流反馈学生的比较方法,突出重叠法和用纸条去量的方法。为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做伏笔。
3、组织练习,巩固面积比较。
首先给学生提供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先让学生目测: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培养估计能力,接着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全班交流,体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出重叠法,用纸条去量,用小正方体去摆,画小方格等方法,在让学生比较其可行性之后,突出用相同的单位直接去计量,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面积是一样大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组织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大,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小?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同桌比较交流,全班交流反馈,使学生认识到数方格也是一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这环节,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完成想想做做2、3。
学生独立比一比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比的。其中第2题运用观察法可以直接比较,第3题使学生知道数方格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在比较中体会面积含义,为后面探索面积的计算做铺垫。
第二层次: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练习,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通过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
第三层次:开放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5。
借助媒体提供一幅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运用知识,巩固概念。
这环节,我组织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操作,交流,不断巩固,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手段和方法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并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四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五篇】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六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乃至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标准,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推导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平行四边形。
五、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重视选择灵活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猜想验证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
六、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猜一猜。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我放手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边×邻边、也可能有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对学生的两种答案先不予以评价。
2、数一数。
师:两种猜想产生了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
用最基本的直接测量法来验证。(数学书80页)。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3、剪一剪、拼一拼。
猜想——验证是学生探究数学的有效途径。
我先介绍学具筐,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
此环节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操作、发现的时间。在这期间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接下来先在小组内交流,在足够的小组交流之后,开始全班汇报展示,达到智慧共享的目的。
预设:
课件演示(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验证了面积计算方法,就此结束,势必会使部分学生的转化要领模糊,为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动手、动脑、发现、比较、归纳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剪、拼过程达到巩固推导过程的目的。)。
4、议一议。
读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探究出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读书并提出疑问,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思维更加完善。而且自学了字母公式,了解了例1的解题方法。
重温例1,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情绪是高昂的、思维是深刻的、心理是快乐的]。
(三)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四边形的面积。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提升练习: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动手测量的要求。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同时也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底和对应的高相乘突出对应)。
3、扩展练习: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七篇】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八篇】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九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入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其中教学重点为:知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为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会画不同位置的高,感受正方形和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关系。
由于本课容量较大,知识点多,所以我确定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及媒体应用。
关于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学生只能在书本上看到一些静止的画面,缺乏直观感受。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学生通过动手拉伸平行四边形框架和观察课件演示,充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与前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不仅理解了特性,同时为学生理解对边相等的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1、猜测验证特征。
本环节在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猜测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而学生的验证大多采用测量的方法,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把学生学生想不到的方法制作成课件,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课件演示,一条边滚动之后能够和另外一条边完全重合,由此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然后重叠,证明了对角相等,对边相等。证明对边平行时除了用到画平行线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进行验证。在课件演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理解底和高的一一对应,拓展高的画法。
理解一一对应。底和高的一一对应学生能否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如果单纯凭老师的语言讲解,表述不清楚。在此利用课件能够变抽象为形象的优势,在课件中通过动态闪烁,并且以不同颜色标示出一一对应的底和高,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了这就是一一对应。
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三角形高学生已经会画,在本节课中先放手让学生去画。但90%的学生仅仅局限于一种画法,即以上下两条边做为底来画高。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学生发现我们还可以以两条斜边做为底来画高,形象的大三角尺的演示再次复习了高的画法。并且知道以每条边做为底都可以画出无数条高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了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通过练习渗透关系。
出示练习,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可能在正方形与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上产生矛盾,在此应用学生智慧资源的共享策略。
2、出示表格,回忆特征。
由于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学过,到了四年级可能有了一些遗忘。在此多媒体出示特征表格既起到订正又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发现正方形、长方形都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图形转化,明晰关系。
学生单纯凭借文字特征,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模型,很难发展空间观念。在此,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配以图形转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晰了正方形、长方形都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他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最后以集合图的形式呈现出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立集合概念。
练习环节中是用一根长50厘米的铁丝围成若干个长方形,怎样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在练习中学生只能在书中填上几组数据,很难发现规律。在此充分发挥多媒体能够提高课堂容量的优势,我们把所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规律呈现出来,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探索出当长和宽相等时,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同时为学习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第十篇】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要与教师或同学们商讨吗?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长方形面积=长×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