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3687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篇1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模板

(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

教学

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 原子(第一学时)和§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

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

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

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教学对象特指授课班级的学生,在目标描述中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教学条件一般都在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进行,如非必要也可以省略;评价标准除了特指以外,都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因此也不必再重复说明。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如:

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作用。

能画出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主要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在填写此栏时,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在填写“解决措施”栏时,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6.教学媒体的选择

(1)知识点编号

同前。

(2)学习目标

同前。

(3)媒体类型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物理形态。一般常用的有:图表、照片、标本、模型、幻灯、投影、电影、录音(cd)、录像(vcd)、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网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演示、示范、实验、上网等。

(4)媒体内容要点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般情况下,媒体的名称(题目)大多可以反映它的内容要点。

(5)教学作用

指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它已在表中列出,选用时,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6)使用方式

指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它也在表中列出,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7)所得结论

指媒体使用后预期的结果。如阿基米德实验预期的结果是学生将认识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

(8)占用时间

指媒体使用过程需要的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计划好媒体使用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掌握。

(9)媒体来源

包括自制、购入、库存、××资源库、网上下载等。

7.板书设计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白板)上所写的文字、公式符号和所画的图表等内容。它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板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要求做到美观、整齐,充分合理地利用板面,更重要的在于板书可以使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形式有条理地呈现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要求板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的学习。

板书设计一栏,整体可做为一幅板面,也可分为4幅板面,或者作为8幅投影片(只限板书内容)使用。如果需要在板面上书写的内容较多,可以只用符号“×××”代替板书内容即可,不必把字符一一写出。

我们通常所用的板书,多为逻辑式的:

一、× × × × × × ×

1.× × × × ×

(1)× × × ×

(2)× × × × × × ×

其实,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精心设计,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而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8.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工作,都将在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为了便于教学和交流,我们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

内填写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媒体的类型和媒体的内容要点;

内填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的内容;

为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

9.形成性练习

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练习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练习题的编制,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将每个知识点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2)将每个知识点上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3)将所有的练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4)在满足上述3项要求的前提下,练习题要尽量精简,要求做到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

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钻研、精心设计。

10.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每节课(或知识单元)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本栏中应填写以下内容:

(1)形成性练习题的检测结果;

(2)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3)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4)遇到有测验和考试时,记录其评价结果。

本栏目应在课后及时填写。对上述反馈信息中发现的问题,应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

模板

(二)

模板1 专题课程学习模式

专题课程的标题

一、学科领域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并突出主要学科。

二、适用年级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生年级。

三、

教学/学习内容概述

在此处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如果涉及到角色扮演等,还应在此处设置情境。

四、学习目标/学习成果

先要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此次学习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然后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这些最终结果可以是:

·学到了一系列知识;

·解答了一系列问题;

·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

总结

了所创建的事物的特征;

·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进行了说明;

·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工作;

·„„

五、学习过程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时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你还可以在此处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或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建议”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处考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问题。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介绍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材料或参考网址(建议在每个网址后写上一句话,简要介绍通过该网址可以获得的信息)。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创建量规、自我评价表或其他评价工具,以便使学生可以知道将如何评价他们。

模板2 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webquest)模式

探究型学习(webquest)的主题

一、介绍

在此处向学生们简要介绍这个webquest的有关情况。如果在此webquest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则应在此处设置情境。也可以使用这部分做先期的组织或概述工作。

二、任务

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任务可以是:

·一系列必须解答的问题;

·对所创建事物进行总结;

·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阐明自己的立场并对此进行说明;

·一项具有创意的工作;

·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分享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以便学习者可能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访问该网址获得什么。

四、过程描述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五、学习建议

在此处,你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分享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建议”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

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如果你提供了大量的建议,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的好。

六、评价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另外,你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总结

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完成此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模板3 基于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研究型学习的主题

一、确定问题或提出更多的问题

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此部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确定较高层次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学生做出选择。

在这里,学生们要分析即将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列表,这些问题将指导他们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信息。教师可能有必要确定问题或帮助学生们提出他们的指导性问题。

二、组织分工

小组成员要一起确定所应承担的责任,决定谁将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将如何合作。他们还将决定利用什么资源,以及如何收集信息。成员们需要一定的合作技巧。

三、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主要问题的相关信息。如何收集事实是一个需要传授的技巧。小组工作时应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并能很好地合作。

四、整理分析信息

当小组成员们认为他们已经收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他们将在一起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分类。

为了分析所分享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所分享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小组成员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所收集到的信息。学生们(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利用以问题形式组成的标准列表来分析事实。他们要根据这个标准来研究所收集到的事实,这将有助于他们筛选有用的信息,以便获得最终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五、创建答案/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们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利用已有的观点和所分享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但小组成员们必须记住这一切要基于他们根据已收集并分析的信息所产生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六、评价与展示作品

小组之间共享他们所创建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评价他们在这个项目上的表现。评价需要关注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骤。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确定一个新项目的目标,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们希望按这样的研究步骤在下一次的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表现!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篇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梁化第二中学

教师

课题

名称 周荣生 授课课题 科研课题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学生

分析

二、教材

分析

三、教学目

标设计

四、教学

策略

设计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 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1.知识与技能 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 2.过程与方法 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值 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

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 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

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五、教学

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个读互评、纠正 齐读 2合作探究(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1教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

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五、小结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编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2过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

2 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

六、课后 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课外拓展 4.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6.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四、内容总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附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反思

七、课例

评析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三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篇3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人

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悲哀

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二、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1篇阿拉文库,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3.文中往事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问:出示幻灯

1、这两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说说你的理解? 4、想象一下当时的小兄弟的感受。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这样

做好吗?

3、读了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作业:

1、你与家人有过冲突或误解吗?你感受过其中的亲情吗?写一写看。

2、作业本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o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

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o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o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o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作业:作业本

反思:

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因为只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真正得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传统方法的事实上,传统教法中应当继承并发扬的主要有如下一些:

1、多读,以读的训练为主 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诚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必须有意识的把学生向这方面引导,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教师可以把学生读书的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作详细记录,以作为学分认定的一个依据。

同时,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多背,以积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目的 新课标非常重视多背,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大家知道,中学生时期是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背诵积累一定量的古代诗文和其他优美的篇章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自能认知和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背,心中积蓄了大量的优美诗文,涵养了人文气息,提高了语文素养,汲取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灿烂文明,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面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因此,多读多背与新课改并不相背。

3、多写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主

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出来,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不但要多写,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就是写学生想写的东西。所谓的个性化写作,就是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写生活和学习中的人和事,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新教材的编排上,对“表达与交流”做了积极而大胆的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我们老师在这一点上还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不限内容,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作,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他们无所顾忌地说自己心中的人和事,自由地抒写生活中喜怒哀乐。新课标不断强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做不到每日1篇,也应该要保持思考的能力,坚持对生活细心感悟,对生命用心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需要写作是游刃有余。所以,多写也是不能忽视的优秀方法。

以上三种传统教学法可谓古已有之,它们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算是语文教学中的宝典了,可是有的时候往往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更要紧记这一点,以免走入误区。

二 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在人文性方面,被过分强调和渲染。动辄就是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害怕被人说成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出很多花样,仿佛很人文了,其实语文被“异化”了,变味了: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参与很多,也很活跃,很主动,处处都不忘和人文教育挂上号,以为这样一来就是新课改了。殊不知,作为真正面目的语文必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有机融合。他们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对立的。教学中也是这样,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是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地方还得多训练,大可不必有那么一种紧张,怕突出了工具性,偏离了人文性。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不是人为地割裂开的,也不是仅凭几句“煽情”的语言就能培养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有了基本的语文功底,然后才能谈得上审美呀、素养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谈得上有人文素养。语文课要提高读写能力,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积累,必须坚持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毋容置疑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篇4

教学设计

基本执教者 信息 所属教材目录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张俊平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1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教材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是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童趣和童真;二是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三是进行练笔活动。教学的难点,一是理解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二是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有些内容,如百草园学情里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而有些内容,如三味书屋中的环境、学习活动,可能不感兴趣,难于理解。所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目标 标

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值观目标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1、掌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及叙事写人的方教学法

重点

重难点 教学策略与设难点

2、理解文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2、正确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和情感。

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教师活动 节预设 的时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回忆童年,怀念童年,童年留在我们的心里是很美好,美好的回忆同样留在鲁迅的心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我们可得到哪些信息?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使学生容易进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入课堂

了解鲁迅,进入主题

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

了解,整体感知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

浏览阅读,分段

整篇文章结构 写的。(2)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3)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快速浏览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注:第9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三、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课堂小结

2分钟

(乐景,乐闻,乐事)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个别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来赏析

明确:(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2)多角度来写景: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合理的顺序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3)运用多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景。(4)借助准确的形容词、动词表情达意。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⑶、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景物写得这样详细,为什么能写得这样仔细?(为什么过去了那么多年,印象很深?)

作业一 布置作业 1分钟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1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一、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

板书 景物;传说——(对比)——三味书屋:环境、学习、玩耍;捕鸟 设计 自由快乐

枯燥无味

这是我本学期上的1篇课文,在编教案时反复阅读了教参,并上网搜寻了多篇教案,最后整合了几篇教案及自己的一些见解,就有了这篇教学设计。从教这篇课文至今,已有三个星期了,回头想想,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教 学 反 思

一、将三味书屋的生活基调定为充实快乐的生活,既让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前后一致——都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又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在具体上课时,将“同学们,你们告别小学来到中学,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说快乐,并摆出了许多理由: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知识新„„我再将“那鲁迅先生告别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到三味书屋,生活得快乐吗?何以见得?”学生都说快乐,并一下子就找出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折蜡梅花、寻蝉蜕,喂蚂蚁、做戏、画画儿的事。我再问学生“你们现在读书每天必做的事是什么?”学生都说上课、做作业。我再问学生“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每天必做的功课是什么?”学生马上就找到了读书,习字,对课。而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小遗憾,学生就更好理解了。

二、在将全文作为一个整体时,三课时又分别突出三个重点:如何写景、如何叙事、如何写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方法。

三、将知识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紧密结合。在领略了文学大师的文采时,就学以致用,在第三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安排了学生的练笔。

四、板书的设计,全面地涵盖了本文的知识。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课的战线拉得较长,显得拖沓,不紧凑。我在具体上课时,实际上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到了第四节课时,学生的热情就没前面那么高了。这也正是我感到难处理的地方。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被人分析得太透彻了!随便哪个段落都可出几个题来考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篇5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下面网友给分享的“实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5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一课时

点拨、讨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1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1篇观察随笔,也是1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1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1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颚(è)

喙(huì)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21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篇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罗布泊,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理解题目。

2、走近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作为新闻,要求真实,作为文学,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3、听课文朗读,说一说你对罗布泊的有什么样的印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今昔罗布泊

学生思考: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2、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二)追溯原因。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4、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

(三)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揭示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角色情景对话表演。(胡杨、沙漠、人类)

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所经历的沧桑,请你用自己的笔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 现在21

绿洲 改道 沙漠 环保意识

仙湖 四盲 死水 忧患意识

对比

篇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编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编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fu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1

《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wei,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明确预习目的(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

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种“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1)感情是什么?(2)哪些字要重读?(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