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专题党课讲课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31373

【参阅指引】朋友以下是由阿拉题库范文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写作资料,“专题党课讲课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编8篇】”帮您减少加班熬夜,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篇】

农村党员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核心力量,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是促进和推动村级工作高效、有序、精准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脱贫致富工作的重要力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支部要扎实做好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优化细化党员队伍年龄、学历及综合素质水平占比,从源头入手,培养更加年轻更加充满活力,思想觉悟更高的农村党员队伍。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村干部和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群、QQ群等平台,加强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训、冬季轮训,严格流动党员管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上门“送学习送关怀”。同时,还要开展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实用技术线上培训“三个行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二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全面脱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良好的乡村治理是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三个维度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善治,有助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善治以村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不仅需要促进村民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内含着提升村民精神文化水平的要求。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注重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乡村善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良好道德环境促进乡村经济水平的良性提升。为此,应当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养,营造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平衡。一方面,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并强调“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善治是公共利益最优化的治理过程,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协同治理的结果,需要个体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善治离不开农民群体内生动力的发挥。

脱贫攻坚实践表明,思想贫困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敌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实现扶贫对象从“等、靠、要”到“比、赶、超”的理念飞跃,必须从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促其重塑观念、树立自信、提升技能。以乡村善治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等途径,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发挥农民群体的首创精神。一方面,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将农民的内生动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效能,在鼓励农民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不断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制度建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始终是乡村善治的保障。在此过程中,既要强调政策文件、法律条文等正式制度的权威性,也要注重村规民约、风土民俗等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性。

为此,应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程序,加强乡镇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执法,将政府涉农事项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应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同时,还应不断提升乡村自治和德治水平,依靠群众、因地制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注重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并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xx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但“十四五”期间,xx仍面临补短板、强基础、强产业、促增收等重点任务。

全面梳理整合政策,做好政策体系衔接。在脱贫攻坚中,从*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十四五”时期,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取消一批、保留一批、优化一批、强化一批”的总体思路,对各类支持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惠性、普惠性政策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清理整合,推动聚焦个体化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化发展、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特殊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将脱贫攻坚中有用管用的政策措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制度性安排。

夯实发展基础,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共*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实施交通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水利扶贫行动、大力实施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要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抢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机遇,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衔接。

聚焦乡风文明,做好“扶志扶智”与文化振兴衔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脱贫攻坚阶段,各地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各地以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兴建了一批传习所、乡村图书馆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持续巩固拓展乡风文明成果、接续推进文化振兴。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四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这种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减贫,走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虽然都聚焦乡村发展,但也差异明显,脱贫攻坚是特殊性、局部性和紧迫性的战略安排,而乡村振兴是综合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选择。两者在政策目标、作用对象、施策方式等方面有显著不同,这必然导致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因此,如何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拓展,并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十分重大。

    一、全乡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大屯乡属贫困乡,总人口6304户2601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40户4251人,其中已脱贫1040户4251人(2014年脱贫135户610人、2015年脱贫120户629人、2016年脱贫242户1088人、2017年脱贫186户767人、2018年脱贫41户139人、2019年脱贫175户693人、2020年脱贫141户325人),剩余贫困人口0户0人。“十三五”期间,我乡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按照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乡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八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总体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大屯乡位于川黔两省交界处的赤水河畔,山高谷深,偏远贫困,多年来,大屯乡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破碎,产业发展收到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底子还很薄弱、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一是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脱贫群众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不充分,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存在“菜单式”扶贫带动,农副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程度低,老龄化严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三、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村级党支部战斗力为核心,落实贯彻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制定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村创业办法,破除村级“两委”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梗阻,从人才选拔培养上搞好有效衔接。当前正值村“两委”换届之际,要制定出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回村的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积极加入到村“两委”班子中,成为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牢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

要把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一是加强常见致贫返贫原因分析。一般来说,导致脱贫户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因户而异的。脱贫后仍有可能返贫,这主要是由于贫困人口自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或返贫风险没有完全消除。首先,脱贫家庭中“老病残”人口居多,自身劳动能力低,一旦家庭中年轻劳动力出现问题,则这个家庭就很容易返贫。其次,贫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与脱贫户利益联结不充分,脱贫户劳动力就业收入存在不稳定性。再者,部分脱贫户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安于现状,缺乏积极主动的劳动致富意识和行动。

二是持续加大对临近贫困线的边缘人口关注。边缘户虽然不是贫困户,却有致贫风险。多数是因突患大病、意外灾害等原因造成家庭主要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或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即使以前有一定储蓄但难以长久维持,易诱发致贫风险。

结合在走访调研贫困户的实际过程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致贫原因和返贫风险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因病和因灾致贫。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因病因灾致贫不同于饮水、住房、教育等客观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劳动能力和家庭收入,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风险仍将长期存在。二是就业和收入不稳定。这是最复杂、最主要的返贫风险。是否能就业,是否有稳定的收入,不仅靠政策,还更多依赖市场供求和自我能力。“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后,脱贫人口仍可能因为劳动能力不高和就业收入较低等情况导致返贫。因此,一个家庭能否稳定脱贫,最关键的是看劳动能力和可支配收入。

(一)实施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发展为首要突破口,建立扶贫产品与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屯乡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山村、大屯村、长中村、雅木村千亩脆红李园,大河村、三官村、烙烘村千亩柑橘园,青山村、大屯村、长中村、雅木村、高坡村、三官村、烙烘村千亩刺梨园,但还是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管理方式粗圹等不足,无法长久引领群众增收。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落后的产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为招商引资提供条件;其次要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发展项目选择上,要大力引进适合本地域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不是盲目跟风,要利用产业园、扶贫基地等示范园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要从资金、技术上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会生产、懂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农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实施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应重点支持乡村环境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        

一是要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实施乡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乡处理”的运转模式下,要持续做好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在资金、人力、设备上加大投入。

二是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建设。要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本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要结合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订单农业”,发挥好农村电商平台作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与意识,提高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多重渠道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三是要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建议新谋划建设一批垃圾焚烧(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级要积极谋划自然村通水泥路项目,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村组水泥路项目建设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是持续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加经济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加大财政资金注入比例,利用村“两委”换届之际,将懂经营、致富能力强的人选入班子,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效果发挥好。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五篇】

西藏墨脱县,曾是高原孤岛,祖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崇山峻岭,极险极陡。地形极度割裂,从7782米海拔的南迦巴瓦峰可看到仅762米海拔的雅鲁藏布江和门巴族村。这里居住着祖国两个较少民族,洛巴和门巴族,在与独特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形成了特别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一步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典型的“直过民族”。

墨脱是我国深度贫困县之一。直到2013年才初步具备常年通车的条件,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加上可耕土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守旧观念普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建了一个崭新的墨脱,县、乡、行政村全部通车。“十三五”期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89元增长至12900元,年均增长%。所有村水源点人畜分离、隔离保护,自来水管网接到了每一户。乡(镇)通邮通乡率、通村率均达100%,移动信号覆盖率100%,行政村网络覆盖率100%,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明显。2019年底,墨脱县687户273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大多数村民搬进了新居,一个又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布局别致的新村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当前,“十四五”规划正徐徐展开,墨脱需要谋新局、开新篇,坚实地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要提升整体性思维。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与其他民族一样,洛巴和门巴不断不息的文化是在乡村,在勤劳智慧的人民长期与自然环境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现代化的洛巴和门巴,其文化根基还是在乡村。守好“三农”基础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沉着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振兴关系到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是必须准确把握“巩固”“拓展”“衔接”的六字内涵。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墨脱县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要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着力解决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短板和体制机制障碍,例如产业发展条件、人才、乡村人口文明素质、扶志扶智、生态文明、部门协调、基层党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是要强调市场机制,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振兴。传统社会经济活动是镶嵌在社会系统中的,在墨脱乡土经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中,这儿的老百姓缺乏市场的意识,出售的物品不图价高,羞于议价。“十三五”期间,产业选择是瞄准开拓远程市场的,这固然需要强调市场机制。墨脱需要进一步探索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导向现代化的社会系统相契合的经济活动,持续推进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完善特色产业链条。我们认为,墨脱需要在生物经济上着力,挖掘门巴、洛巴传统生产的特点,将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提升到特色产业上来,墨脱传统稻米、中药材、林下经济、特色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

四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墨脱处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矛盾十分尖锐。墨脱要坚决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墨脱在严守生态文明底线的前提下,需要采取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布局好保护和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恳请上级重新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探索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机制,鼓励生态产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在有条件率先探索碳达峰的路径和具体方法的基础上,墨脱应当率先有效加强固体垃圾管理,尤其是塑料垃圾管理,同时探索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技术和管理体制。

五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化水平,健全兜底保障。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育公平;调整完善健康帮扶方案,加强县、乡、村医疗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就业帮扶,建设多个就业帮扶网点,开展技能培训班,实现群众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双向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六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多元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应加快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代表农户利益、优化农户收入结构、共享乡村发展红利的重要方式。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拓展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优化农户生计来源结构。充分发挥乡村互助传统,帮助农户建立起规范的合作组织,引导帮扶主体、社会资本以入股合作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以组织化程度和集体行动能力提高建设为重要支撑,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六篇】

今天,有幸与X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关问题,我主要按照“**”工作要求,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次党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第四,要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人才,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推动形成“头雁”效应;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两委”,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好本土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最后,要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活”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融合是出路。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总之,就是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推动乡村走向振兴。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七篇】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引领是出路。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近些年,x村积极探索,用心推进,有效利用本村环境优美、村居整洁、城郊毗邻、产业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等优势,整合x村农耕文化园、文化大院、广场舞队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有利资源,探索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编辑实施了“公益助学+亲子互动+文化体验+观光采摘+休闲饮食”一条龙式的新型产业模式,并通过支部、合作社及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同志们一定不能骄傲,要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继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认真审核把关、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算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还要积极对接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以农业强促进乡村美、带动农民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专题党课讲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八篇】

“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开展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关键是落实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村党组织书记选的好不好、班子配的强不强,决定了我们这个村能不能发展的好。大家都知道,年底我们即将启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这次换届首次与县乡党委换届衔接进行,并且“两委”班子的任期也改为5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也大。作为现任的班子,一定要注重从党员致富带头人、选调生、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群体中培育村党组织书记人选。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与群众贴得近、工作中过得硬的最优秀的党员群众选拔为村“两委”干部人选或者作为村级后备人才持续培养。对于换届后备人选,我们村上要抓紧摸底培养,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人,为“用”而“备”。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各类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3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