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例(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5372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例(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一篇】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其重要。所以要认真地对待,领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设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发挥真正的功效,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最佳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二篇】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生动的、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给孩子留下的应该是鲜明的形象、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感悟、真诚的交流。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例如,我们的一个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老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松鼠》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松鼠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松鼠长得怎么样,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羽毛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松鼠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毛茸茸的。

师:尾巴是怎样的?

生:大大的。

……。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先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生,又要有老师慎密的引导。例如在读文时,以前我喜欢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都是有必要的。所以现在我就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要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因此,课堂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但是,动态生成也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其间许多教学细节是教师无法预测的。在备课时,教师就需要预设操纵性强、有“弹性”的教案,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都熠熠生辉。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三篇】

(江苏省沭阳县南关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1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四篇】

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是生命的亲历和体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实现过程,语文课堂正是这样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它不仅是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更是滋润、净化学生心灵的仙境。在这里,学生可以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高尚的人格,得到美与善的生命滋养。而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艺术”,以艺传情,以情感人;以艺点亮语文课堂,以情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说文解字》中指出:艺,种也!可以看出,“艺”最初是种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赋予了“艺”两层意思,一个是比喻性质的,指教学的方法技艺,生成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即“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主要成分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层面。“艺”的另一层意思是它的本义,即“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文学本来就是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小学语文的教材文本,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综观1篇篇的课文,跳跃着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等许许多多的艺术元素。各种艺术元素以其生动性、直感性,与学生好奇喜新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歌德也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研究也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重点,这是水之源、木之本。课堂中,教师有机地挖掘一些富有吸引力和感化力的艺术元素,往往能使难懂的知识易学,枯燥的内容有趣。同时,因为兴趣的掺入,学生心智大开,思维活跃。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自如地运用艺术元素,使求真求实的语文课堂同样流光溢彩,动人心旌。

一、书法艺术的拓展之美。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书法艺术通过用笔的方圆转折、速度的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等来表现其“形”的线条韵致。“字如其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丰满人物个性,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感受了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后,教师补充了周恩来少年时的书法作品与阅读链接。

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这种抱负与理想不但体现在他的言论中,还蕴含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请看。(出示“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与“大江歌罢掉头东”两幅书法作品)说说你的感受。

生:周总理不但书读得好,字也写得很棒。

生:周总理的字苍劲有力,很有气势。

生:这幅作品让人感受到周恩来少年时的英姿勃发。

师:是啊!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周恩来那沉着凝重的行书与毛泽东奇逸开张的草书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朵奇葩!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周恩来总理的早期墨迹流传甚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1917年东渡日本前夕作的七绝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作品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度非凡。当时的周恩来,虽年不及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七绝诗。

(生齐诵)。

师: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吧。

生:第一句以“大江”开头,气势磅礴。

生:我知道“面壁”出自达摩大师的一个典故,形容刻苦钻研。

师:你知道的真多。是啊,这里表示周恩来总理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再请大家自由朗诵,感受总理从小的豪迈壮志和远大抱负。(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师:其实,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还有许多故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故事”,我们可以参观周恩来故居,搜集总理的书画、文章、小故事等,以全面地了解总理成长的足迹。

好一个“字如其人”!它把一个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或成长状态呈现出来了。在新时期的阅读教学中,让书法艺术与文本教学有机整合,这不但可以提升书写中技术层面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人物品格的美育内涵。

二、绘画艺术的运用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因此把绘画艺术引入语文教学,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感知,对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结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在人教版第三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初读设计中,我巧妙地以绘画艺术点亮了课堂。当学生初读课文,给课文插图排完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后,我安排了生字新词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飘荡、漂流”的学习作了这样的设计:

师:课文写了谁在哪里飘荡呢?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生:风筝在天空飘呀飘,很快乐。

(教师立即用简笔画勾勒出湛蓝的天空)。

师:谁能让风筝在蓝天上飘荡?

(一生板画)。

生:老师,我有意见,他的风筝是悬在天上的,没飘起来。

师:谁有本事让风筝飘起来呢?

生:我来!(在风筝的尾巴上画了长长的飘带,很有动感。)。

生:柳树枝。

师:(板画随风飘动的柳枝)是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枝在风中飘荡。

生:雪花也会飘荡。

师:(板画随风飘荡的雪花)雪花在空中飘荡。风筝、柳枝、雪花都随风而飘,自在而荡,飘呀飘呀,悠闲自在,所以“飘”字是风字旁。读――飘荡。

师:谁在哪里漂流呢?

生:是纸船啊。纸船在小溪里漂呀漂,也很自在。

师: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古人造字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且把意思也包含在里面了。随风而飘的“飘”是风字旁,顺水漂流的“漂”是三点水旁。

师:是的,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课文中描写风筝悠闲飘荡、纸船自由漂流的句子。

词语是思维的基本概念,又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绘画的手段记忆词语、辨析词语意思、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又如人教版第二册的《识字1》中,可利用绘画的形式,把词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内容在学生的画笔下表现出来,使学生对“万物复苏”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从词语的形象感知到理性思维搭上一座天桥。这种理解词语的方式,既具情趣又含审美价值,对低年级学生特别适宜。

三、音乐艺术的衬托之美。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情感功能的。”因此,一些经典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将音乐作为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能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巧妙地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是明显的。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小珊迪》一课,我选取了二胡曲《红河水》,那类似哭腔的引子、缓慢而缠绵的旋律,配上富有感情的朗读,显得异常凄凉悲伤,使读者动情、听者动容。学生被小珊迪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更感其在此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诚实、善良之品质的高尚,不少学生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又如一位教师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用名曲《高山流水》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指导学生朗读。

(生欣赏音乐并想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挺拔险峻的泰山。

生: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感受配乐朗读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继续鼓琴,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播放《高山流水》中“流水”这段音乐)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流水?(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配乐朗诵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形式,能令学生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容易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对枯燥的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想象、创造,达到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激发其情思的教学实效。

四、表演艺术的`穿插之美。

或教师演,或学生演,或师生共演。通过表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一举多得。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成功运用表演演绎课堂高潮,堪称典范。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这些词你们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来)。

(生从四面八方把于老师围住)。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

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学生)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哦,厉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一片)。

五、戏剧艺术的开掘之美。

戏曲是一种说、唱、演的艺术。我国的戏曲和曲艺,来自于民间百姓,又广泛流传于民间。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欣赏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人心的“善”和艺术的“美”。

1.“净角出场”式走路。

初读课文后,出示“净角”等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什么叫“净角”?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净角’就是干净的角落。”其他学生似懂非懂地看着屏幕。这时视频出示了京剧脸谱,教师介绍“净角”:“净角”是国粹艺术京剧中的一个扮相,脸上的色彩很浓重,画面很夸张,因此也叫花脸,指性格豪放,说话声音粗重的成年男子。因为这是京剧中的一个角色,所以“角”在这里念“jue”,指导学生读准“净角”的“角”。

接着,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找有“净角”一词的句子来读:“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学生虽然读正确了,但是没有净角出场大模大样走路的感觉。

于是,教师出示剪辑的“净角出场”视频,给学生以感性的视觉、听觉的冲击,随着浑厚、雄壮的京剧锣鼓声的响起,学生都进入了“包公”出场的现场。在乐曲声戛然而止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什么?”“‘颇像’是什么意思?”“看了净角出场你对鹅走路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的感受非常感性与具体,纷纷觉得净角很高傲;走路很稳健、从容不迫;架子十足,像个老爷一样;派头大模大样的。教师适时小结:这就是那只高傲的白鹅,它走路的样子非常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你心中那只高傲的、可爱的白鹅吗?进而指导朗读:净角很高傲――读得慢,读出它的傲气;走路很稳健――读得稳,读出它的从容不迫;架子十足――像个老爷一样,读出它的老爷派头;大模大样――出场大模大样的,读出它的官架子。

2.“三眼一板”式吃饭。

出示词语“三眼一板”(如今的“三眼一板”只有比喻义,比喻做事古板,这里形容鹅吃饭死板,不会变通。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一追溯,巧得很,又是一个京剧术语。真佩服作者的博古通今。)。

师:“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学生面面相觑)它是京剧里的一种板式,也叫一眼三板,板是指强拍,眼是弱拍,一强拍、三弱拍,或一弱拍、三强拍。通俗地说就是音乐课中的4/4拍。

师:会打4/4拍的节拍吗?谁先来试试?(教师指导学生按“三眼一板”的节奏打节拍,并打出强弱拍。)。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鹅是怎样按“三眼一板”的节拍吃饭的?

生:鹅是这样吃饭的: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多媒体出示文本)鹅吃饭要哪些食物?(指名读: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有水有泥还有其他的吗?(指名读:先吃一口冷饭,再……)。

师:(小结)明白了先吃一口冷饭,再喝……然后再到别处吃……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三眼一板。

师:文中“三眼一板”指的是什么?

生:吃饭的东西不能少,吃饭的顺序不能打乱。

师:多有意思呀!鹅就是这样三眼一板吃饭的,就是这种吃饭方式惹来了不少的麻烦。(引出第六自然段,通读。)。

师:对于鹅老爷的这种吃饭方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鹅傻得可爱!呆板中透着有趣!

生:鹅老爷吃饭程序很复杂,样子很大方,让人忍不住要发笑。

生:作者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只白鹅,心甘情愿地服侍它。

学生在理解京剧术语“净角”“三眼一板”的同时,解读出了鹅走路的可爱模样和有趣的吃饭方式,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刻板模式,努力与艺术元素一路同行,达到以语文学习情趣为核心的艺术化教学的效果。语文艺术化、课堂情趣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语文课堂不是抽象概念堆砌的仓库,而是艺术之花盛开的乐园,它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情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五篇】

摘要:近年来,各地提出了多种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经过实验、分析、比较,可以看到“读、思、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做到了有章可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又完成了学生对1篇文章的整体学习。

关键词:改革语文教学;“读、思、写”;阅读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采用“读、思、写”教学法教学语文,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下面,我就1篇课外阅读《白杨礼赞》为例谈谈。

读,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在教学中的“读”,任何人都知道无非就是读课文。然而,它在语文教学中却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首先,阅读能借助语言文字符号对表述的事物、现象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对其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其次,文字优于口语,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第三,阅读是摄取知识的最基本地途径之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增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寻找个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内在的联系,去发现起连接作用的过渡段。如,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提出全文的主旨,引起下文。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写作者在高原上的所见与心情。写出了高原的雄伟气魄,起到了为写白杨树作铺衬的作用。第五段、第六段,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的形象和品质的美,为深化主旨、创造象征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七段、第八段,以树比作人,点出了象征的含义,深入本质,加深了主题,开辟出了新的境界。第九段,用楠木作对比,斥责贱视民众的、顽固退缩的人们,再次赞美白杨树,重申主题,回应开头的作用。这样利用阅读,使学生对文章作了深刻地理解分析,达到了读的效果。

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思”是无法想象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搜集来的信息用大脑进行分析,将分析后的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信息链将其储存起来以备用。在阅读《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开头交代了本文的抒情线索后,接下去却大写高原雄伟的景色,让人陶醉于它那辽阔和雄伟之中。这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调动大脑从“读”搜集来的信息中,调出这方面的内容,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借助后文中提到的白杨树的外形和气质两方面的内容来思考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思”正如电脑一样将输入的各种信息加以分析整理,输出更精彩的产品。因而,在“思”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全面辨析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的过程。

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写是学生将储存在大脑的中分析整理好的信息用系统、详细、精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如电脑把输入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后输出一样。在《白杨礼赞》中,让学生概况段落大意时,学生毫不费力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正是因为,学生通过“读”“思”储备了大量的知识。通过“写”,又一次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读、思、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信息吸收―信息分析整理―知识释放,它使学生在阅读赏析中做到了有章可循。这样,“读、思、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和表述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又完成了学生对1篇文章的整体学习。

参考文献:

[1]雷忠学。数学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教学[j]。铁道师院学报,2000(01)。

[2]侯新杰。科学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中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六篇】

摘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并注重运用,发现、积累并注重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育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如,歇后语、谚语;也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色的短文,像幽默故事,古今笑话。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学需要,而有兴趣的,加以运用,能够改变僵硬的说教和呆板的知识灌输,使课堂教学显得富有情趣,在表达效果上也比较强烈、深刻。语言魅力也来自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以及网络流行语言,课堂教学中,注重这方面语言的巧妙穿插,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每天都要用到语言进行交流,语言的精炼得当,能够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机智、巧妙、幽默、风趣,能够化解课堂教学中严肃氛围引起的学生心理的紧张,从而实现愉快的学习。本文主要探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七篇】

论文摘要:教师在课堂巾正确恰当地答问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重点阐述如何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及采用的评价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设置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它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适时评价答问于动态生成中。

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计划”的课堂,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以及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答问进行适时评价。对于那些容易得出结论或答案较单一的问题,可以运用即时评价,另外两种情况则应运用延迟评价。

第一,对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延迟评价。例如,在阅读课《老师领进门》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是l尢心的吗?”有的说是“无心”,有的说是“有心”。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评价的度。记得,一位学生说:“用老师对每个学生倾注了爱,他能是无心的吗?这样说,只是表现了他的谦虚,更能说明他是位了不起的老师。”分析得多么有深度,教师上接他的话评价:“你能体会到这点,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生!”这既是对答问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的肯定。

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当学生有能力自我完善答案时要延迟评价。学生更准确、更完整的答案可能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之后产生。也可能在听老帅的继续讲解或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时产生,适当延迟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陛和深刻性。学生住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二、客观评价答问于体验提升中。

在课堂设置问题中,教师考虑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学生所做出的应答也就有差异。有的回答可能比较正确,有的嘲答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论是哪种情况,只要学生运用了语言,体验了语言,教师首先都应该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对于前者,我们除了在学术上做出肯定外,还要给与一定的赞赏,如“回答得非常棒”、“你真的很聪明”等等;对于后者,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并客观地指出其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并启发诱导,帮助其朝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得出正确的答案后,我们仍要表扬学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应给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尤其是表述的规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错误。如果害怕指出学生的错误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只要教帅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一种和谐,即使是指出学生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这样就能培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大胆探索,不怕挫折的学习精神,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探究语言机智,“教师的评价应根据教学进程随机引发,并以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答问于互动共进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评价丰体上,要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看问题的方向不同,对问题认识层次不同,同答也是多方向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真正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罔,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得到淋漓尽敛地发挥。

课堂答问评价通过教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达到评价主体的客体化和评价客体的主体化的统一,评价和反馈的统一。它既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既用分数、等级评判,又用有声语言评价。在课堂巾,帅生应有充分地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冷静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珂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答问评价,能针对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真实的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不断学习发展的信心,同时它成为改进课堂教学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使教学更加适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加快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字典论文范文【第八篇】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形象鲜活、情感真挚,或情理自然、启人心智,常常蕴含着扣人心弦的艺术美。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娱乐媒体的消极影响,阅读教学中教师“精讲”的灌输、学习压力的增大、学习节奏的加快,大多数学生往往对课文也是浅尝辄止、休闲性地阅读,索然无味,兴趣全无。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学习中阅读应该是鉴赏性阅读,学生应当全身心投入,敞开心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理,不光要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与文本对话,培养兴趣,带来愉悦,张扬个性,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审美体验,为自我的.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

1.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粗知文本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对于较浅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些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感知,如,“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或物或景)?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对于较难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段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初步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语言或形象生动,或含蓄精练,或严密深刻,所以赏读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只有深入地品味语言,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层的赏析。笔者常用的方法有:

(1)朗读感知法。教师可在把握文本感情的基础上,从音调、语音轻重、文句停顿、朗读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情理,获得美感。

(2)分析评注法。

分析评注是古人常用的阅读鉴赏方法,它是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内容、结构、立意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作分析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或语句获得美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如,研读《少年闰土》一课,作者表述的论点是农家少年(闰土)懂得“无穷无尽稀奇的事”,在实际劳动中知识丰富;而富家子弟(“我”)由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事劳动而知识贫乏。这一观点可让现在的城区学生不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注。

对文本进行分析评注,能使学生自主开放地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领悟、探索、质疑的眼光研读文学作品,在有感触、有想法的地方进行圈划批注,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实施“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

1.阅读教学体现文本的“个性”

好的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形象刻画、营造意境、分析事理、行文构思、手法运用方面往往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必须依文定教,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欣赏文本的“个性”之处,也就是文本的精华部分。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给学生播放瀑布的录音,以渲染气氛,再让学生想象瀑布那飞流直下磅礴的气势;在教学《江雪》时,可把《诗中之画》制成影片进行放映:大地一片雪白,在雪花纷扬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同时配以一遍遍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经过教师精心点拨,便可把学生带进诗人刻意经营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与诗中描绘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2.课堂互动时要鼓励新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形象的统一,感受与理解文本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常常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经验、职业地位、民族国别,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判。因此在进行文本赏读时要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成理就行。

总之,老师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好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让我们充分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他们快乐地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参考文献:

刘海珍。阅读教学方法谈。语文报:教师版,(0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5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