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13473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1

建设法治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设法治乡村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保障,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年以来,昔阳县乐平镇野峪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多项举措加强法制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法治观念。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全面提升村民的法律素养,利用各种会议、小组积极宣传、学习各种法律知识,通过宣传专栏、字画,在农家书屋设立法律图书专柜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在新村建立法治文化苑,使法律知识深入人心。   二是创优法治环境,营造浓厚氛围。筹资改建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公园,增设文体活动健身器材,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建设“依法治村"五字经"”文化墙,内容覆盖民俗、邻里关系、尊老爱幼、婚姻家庭、生态保护、卫生环境等,村风民风大为改善,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是推进综治治理,提供幸福指数。加强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扰乱基层秩序的黑恶势力;巩固人民调解“五联”调处机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近年来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安全生产事故、无公共安全事件、无上访事件、无邪教人员“五无”工作目标,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2

[关键词]法治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战略

一、阻碍乡村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的主要因素

(一)涉及“三农”的立法工作明显滞后

有法可依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前提,而我国在涉及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法律制度数量和质量都相对滞后。涉农法律制度总体数量少,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待研究、未出台等问题依然严重。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形成的一系列问题也急需合理的解决方式。在这一关键阶段,涉农法律、法规未能及时制定和修改完善,未能适应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客观需求,严重损害法律、法规权威、影响操作性。比如:城镇化进程中引起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投资融资问题、规模化农业发展引起的产权问题、产业化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方面,目前的解决途径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的变通和探索,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二)农村传统观念对法治推进形成不利影响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在广大农村“人治”大于“法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導致农民习惯以“走后门”“找关系”等形式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农村年轻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形成“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知识、新思想进入农村的障碍。由于农村剩下的群众在法律意识、依法维权的意识都十分薄弱,对法律的需求也不高,即使遇到问题也会首先依靠亲戚朋友或村干部的帮助,给乡村法治建设带来现实困难。

(三)法治建设方式简单粗暴推进效果不佳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居住分散,“摆摊设点式”的法治宣传,“干瘪”的法治口号,造成普法教育无法深入人心。目前,依然有少数农民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法律教育,依然停留在法盲的水平。比如,随着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教育力度。在农村,为了禁止焚烧秸秆,“禁止焚烧秸秆,违者罚款、拘留”“蹲到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等标语随处可见。即使如此仍然收效甚微,不少农民仍然不惧法律的红线,冒着罚款、拘留的风险也要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究其原因,还是法治宣传方式单一,未结合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形成了农民群众和法律法规之间的对立,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法治保障的同时,立足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基本情况,寻求适应于农村地区的法治发展的举措,将乡村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一)健全乡村法律制度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要加强立法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把在实践中已经成熟的方针政策上升为法律层面,通过人大将政策变成法律文件,让农村法治建设工作的每一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的法律体系。首先,要积极在实践中找寻新问题,对某一类问题、某一些现象做到既有基本法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有法规等可操作性标准,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其次,要逐步推进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的无缝衔接。村规民约是村务管理的重要准则和村民行为的传统规范,是村集体组织民主自治和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既要发挥村规民约的自身优势,又要结合乡村法治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村规民约的内容和形式,推进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的衔接,形成整体合力。

(二)完善法治化纠纷化解机制,维护和谐稳定的乡村发展环境

以法治方式解决村民纠纷,为村民提供平等公平、诚信友善的发展环境,及时释放其不满情绪,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1.要加强基层执法司法队伍建设

结合乡村经济发展情况,逐渐增加基层执法人员、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数量,推动执法、司法部门的工作重心不断向下延伸;增加基层法律服务所等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人员素质,确保为村民提供免费的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2.要强化主动作为、化解纠纷

在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方”联动的纠纷解决机制下,逐步建立起相关部门联动、协调协作、高效便捷的矛盾化解联席机制。以内部协商代替相互推诿扯皮,以高效廉洁代替优亲厚友,不断增强执法司法人员主体服务意识和村民的法律意识,切实解决不信“法”而信“访”、不信“法”而信“权”等农村面临的紧迫问题。最后,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对村委干部的法律培训和法律指导,推动依法依规办事。

(三)培养农民法治意识,提高村民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治本育人的基础工作,持之以恒提高乡村干部和群众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以农村法律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为榜样,运用法治书屋等载体,深入开展有普法宣传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涉农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乡村市场秩序,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实际成效提升农民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推动司法资源向农村延伸,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树立农民群众对法律的信心,形成法律解决问题纠纷的习惯,消除司法心理障碍,自觉以法治思维解决矛盾纠纷,推动学法用法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慧.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新篮图[N].光明日报,2017-11-14.

[2]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应关注几个关键内容[N].农民日报,2017-11-20.

[3]王鑫.乡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18(27).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3

近年来,花山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切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抓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花山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法律进乡村”,在全区组织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村居两委换届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扫黑除恶等相关工作的需要,重点宣传了村(居)民委员会选举章程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关政策和“七五”普法知识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80余场次、赠送法律书籍30000余册,开展法治讲座100余场次。   抓乡村阵地建设。各乡镇、街道建立和完善乡村阵地建设,设立村民法治学校,定期开展普法讲座,建立法律书屋,为农民提供法律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设立法制宣传栏,及时更新宣传内容,满足农民日常法律知识需求。建立农村法律服务微信群,将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明白人、村民汇集到一个微信群中,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模式,解答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惑。定期协调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把普法阵地建到农民家门口,打通法治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   抓乡村普法骨干培训。各司法所要求各村开展对村支“两委”班子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重点加强与农村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骨干依法管理各项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抓法律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尤其在涉及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全面促进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同时在全区各村实行“律师进社区”工作,确保一村有一名专职律师,为村委会及村民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   抓法律保障。在涉及农村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农民工劳动争议等案件纠纷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调解组织的作用,对符合法律援助案件的农民简化程序和手续,优先受理农民维权案件,积极开辟农民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抓法治创建。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推进基层乡村民主法治建设。督促各村严格执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建立相应的民主制度和规范,坚持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要求为标准,扎实工作,深入、持久地推进各村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村水平。目前全区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塘西街道团结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分别为塘西街道团结村及同意村,霍里街道苏李村及双板村。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4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我街道组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小组,对中央和省、市以及我县实施战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结合街道实际进行了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渤海路街道办事处,因办事处驻地位于渤海路而得名,该街道位于庆云县城区,是庆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与庆云镇相邻,东与常家镇相邻,西与东辛店镇相临,南与尚堂镇隔马颊河相望。205国道、315省道、246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庆云县通往各乡镇的主要交通枢纽,也是德州市主要的物流集散地。渤海路街道负责辖区农业农村和城市社区工作,辖51个村和10个城区居委会,总人口万余人。行政区域总面积50平方公里。   调研发现,我街道在乡村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包括:   一是村级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落后村与先进村的差距呈拉大趋势。从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情况看,整体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是绝大部分增幅还是来自于发展较快的先进村。个别薄弱村畏难发愁、等靠盼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一个像样的致富门路和项目。   二是农村经济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等关系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受历史、宗族、人际关系、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源缺乏等各种因素影响,情况错综复杂,整体推进有难度,需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是村庄面貌改善不彻底,村庄特色不明显。局限于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还只是浮于表面,许多村集体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善村庄面貌,迫切需要上级加大对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资金倾斜,整合各方资源,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常态化运行。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居住、采暖、交通、教育、医疗、购物、金融服务等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品供给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和各种资产性收入提升,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任何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不应是单一的物质生活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提升和人本身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文明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三是结合棚户区改造、农村环境整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机制,增强党建的主体责任,对村级小微权力腐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严厉惩治,让农民感受到公平公开,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渤海街道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聚焦聚力、精准施策,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全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保整治等工作,筑牢生态基础,拓宽发展空间,为群众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街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1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