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管理心理学论文十 管理心理学论文大全【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29249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管理心理学论文十 管理心理学论文大全【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管理心理学论文10【第一篇】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孤独感成了影响我国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继续弘扬“孝”文化传统、发挥空巢老人主体优势并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孤独感。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感;对策研究;精神慰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影响老年人心理孤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试着对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建议,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一、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由于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孤独感尤为严重。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到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达到60%。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将“空巢”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有很多,王玲凤(20xx)的研究认为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其中最主要是孤独感。访谈结果显示,城市老人普遍遭受孤独,且部分老人常年承受孤独,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类似研究发现与非空巢老年人相比,空巢老年人有着较低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收入,更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不仅严重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损害或严重损害其社会功能。

高级心理咨询师张沛超指出,孤独感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寂寞、苦闷、心烦、少与人交谈,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治,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有衍生出精神疾病的可能。有的丧偶独居老人,由于性格孤僻内向,加上子女亲友平时疏于关怀,孤独抑郁心理日益严重,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目前由于孤独感引发老人自杀率不断升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孤独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孤独感的表现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社会角色期待有关,男性普遍被认为是不拘小节、心胸宽阔且能承受压力的,这种角色期望可能导致男性较少关注自己心理状态。同时当意识到自己遭受孤独时,也很少有老人主动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孤独。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对孤独感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独感的调节技巧。因此如何排遣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原因及危害

(一)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成因

一般认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原因,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有可能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林明鲜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分住并不一定会导致老人孤独感的产生,它不能成为老人晚年生活感到孤独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代际之间有没有亲密的交往关系。“空巢”背后真正影响老人内心孤独感的是其晚年婚姻状况和子女的孝顺程度。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人认识的提高,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儿女分住,成为当下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空巢”其实并不是老人被动接受的现实,而是很多老人自主自愿的选择。然而如果空巢老人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宣泄途径和社会支持系统,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就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孤独感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1.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酗酒、吸烟等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却少有人意识到孤独感也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而且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孤独感可以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7。总之,孤独感会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孤独感和躯体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孤独感可能增加躯体疾病的患病;另一方面,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由于躯体活动受限,可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

2.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孤独感容易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降低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孤独感能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力和决心,降低老人的自控力,不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子女离家或子女去世后,老人最易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社会支持度低的空巢老人有可能因孤独寂寞产生抑郁心理,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求生意志降低,严重的将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出现。

三、消除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空巢老人对孤独感的认识

随着我国老龄化、多元化的发展,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到政府与社会层面来研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家庭、社区、养老院等积极采取措施,以老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对孤独感的认识。一旦遭遇孤独侵扰,应积极调整心态,以科学方法应对。面对应激事件,鼓励老人采用倾诉、宣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或消除孤独感的侵害。

(二)继续弘扬“孝”文化,给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在我国尊老、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夫孝,德之本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都体现了我国重“孝”,重精神赡养的传统。心理学家罗尔认为,空巢老人问题之所以是问题,主要责任应该在子女方面,他们在社会压力的多重因素干扰下不知道怎样才能与父母融洽相处,加强“孝”文化的弘扬应该说是缓解和解决空巢老人心理关爱的一个重要路径。因此我们应继续弘扬“孝”文化,鼓励孝心孝行,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亲情抚慰他们的孤独寂寞。毕竟亲情关爱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子女的精神慰藉可缓解或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三)发挥空巢老人的主体优势,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

一些空巢老人在离退休之前是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或社会有用之人,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天赋。那些生活经验、与困难斗争的品质,正好可以转化为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心理孤独感的来源,并转化为优势,因此要积极挖掘并发挥空巢老人的这些优势。通过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方配合,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给予空巢老人更多关爱与帮助,是解决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消除不仅是空巢老人个人和空巢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各环节都需要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问题。因此,为切实解决好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促进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家庭、社区、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要关注空巢老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的作用,这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管理心理学论文10【第二篇】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邊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是一门邊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本文简述了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邊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

1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认为朴素是人的本性,重视满足合理的需要,人的需要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应因势利导,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提出通过社会环境的治理来控制人的'贪婪欲求。道家的“无为”指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道家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实际是辨证结合管理中看得见的硬件设施“有”和看不见的软件“无”,如企业文化、精神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者的“权变”能力及人的管理。

2《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者从领导和激励的角度探讨了四个方面:人性观、激励思想、群体心理思想、领导心理思想。人性观表现在其13篇贯穿的军事谋略,都是以对人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激励思想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取敌之利者,贷也”,“赏不可虚设”。也注重精神激励及“爱兵如婴”的情感式管理,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及“危机激励”、“投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群体心理则主要是“谋求人和,合众激气”。领导心理则认为领导应具备一定的个性、智力、品质、能力等。

3墨家的管理思想。墨家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有“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人员甄选思想、“听其言,迹其行,查其所能”的人员考核思想、“尚贤使能”与“使各出事其能”的人员考评思想、“善人赏而暴人罚”的人员激励思想。有关研究把古代管理思想归纳为八个方面,主要包括人性论、激励心理论、人际关系论、选材心理论、用才心理论、领导心理素质论、决策心理论和经营心理论。

三、现代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早期引进阶段。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引进、翻译国外早期心理学著作开始的。1935年,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出版,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劳动心理组。进入60年代,随着工业的振兴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和机器之间的协调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但这一时期,管理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2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正式开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心理学界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书籍。1985年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自己的管理心理学著作,使得我国除了对“管理心理学”的一般引进之外,开始注重本国国情和利用各自的研究优势。1985年我国还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为管理心理学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3迅速发展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徐联仓、凌文辁就在国内首先采用问卷法,对有关员工思想状况与激励因素的调查。1982年,王重鸣开展了关于工作动机的现场研究。80年代中期,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开始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1985、19861修订了pm调查表,使之成为一种评估领导素质及管理状况的有效工具。1987年凌文辁等又发展了cpm量表。此外,吴谅谅(1986)等也开展了有关企业管理干部职务分析和测评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管理干部事业心等30种基本素质进行了测评,为干部选拔和晋升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测评结果。80年代后期,管理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发展与新技术变革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跨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同时,激励方法、人员的测评、选拔和评价成为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领域。1991年俞文钊提出了“激励的激励与去激励连续带模型”;同年,凌文辁等还开展了领导概念的内隐理论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方向日趋多样,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影响也逐渐扩大到国外。

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家已跻身国际应用心理联合会,主持并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心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国际管理心理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在管理科学内部专门设立“管理心理”这一项。该会发布的《21世纪心理学重点学科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列入其中。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心理学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五项心理学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在应用方面,管理心理学已大量运用于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干部选拔、管理决策、科技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航天员的模拟培训等前沿问题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领导能力的评价和选拔;员工——职务——组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组织能力。

管理心理学论文10【第三篇】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 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

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 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分析,然后是些零碎的片断了。

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种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 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人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 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管理心理学论文10【第四篇】

管理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属于与管理学同类、管理学的后续课程而开展;因行政学立基于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因而,该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是起着夯实管理学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进程中,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及基规律一直受到行政学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如何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创新成为该课程任课教师更为关注的课题。

1.管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老师存在着一开学就讲课的习惯,而这种讲课是指直接教授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看似抓紧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任务,但易于带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中的位置不清晰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教授管理心理学课程时,教师应首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角度去解读这门课程与该专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起点就了解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建立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建立于这三大学科基础之上。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进一步学好相关的专业主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2.管理学的理念及实践方法对行政管理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若干次的范式转变与实践改革,从传统公共新政到新公共行政、从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无不体现着管理学的发展理念对行政学研究及发展的推进。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建立缘于三大理论基础: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官僚制及科学管理理论,当时管理的重点在于任务的完成及效率的实现,因而,行政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制度的设计及效率指挥棒的指引。20世纪30年代后,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原先的泰罗主义向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时期转变,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依赖于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正是着眼于人际关系与行为学派的管理基础去解释行政管理中的现象,强调政治与行政的二分不可能实现,注重管理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存在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树立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价值准则。

3.从当前国外行政管理研究的热点看,着眼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行政管理的研究从最初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制度框架的设计随之转向组织设计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而当前开始越发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及其行为。传统行政学研究中强调人的完全理性,到现代西蒙的决策理论中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中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遵循决策结果的满意原则;伴随着多学科的研究推动及交叉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由此,可以看到,国外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已开始部分关注行政管理中的人及其心理研究。

1.完善课程内容,着眼于管理职能与管理主体分类的内容创新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无论是着眼于管理职能的划分还是着眼于管理主体的划分,课程内容都稍显单薄,并且偏重于管理学或者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是着眼于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定位。因此,在课程内容创新中,课程组致力于将两种倾向性的内容进行整合,既包含管理主体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也包含管理职能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这样课程内容既保证了完整性,又体现了充实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十分有帮助。

2.课程教学内容中关注当前的研究前沿随着社会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保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缓冲教材与现实研究之间的时差,成为课程组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问题。比如,无论是基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背景,还是基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决策理论及其发展都会得到关注。当前的教材中主要关注的还是从古典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决策到现代决策理论的西蒙为代表的有限理性决策再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但当前无论是关于决策理论还是关于决策中理性的研究都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因此,我们在决策中会将最新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如前景理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1.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案例,给学生下达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各自处理方案。由于案例一般来源于现实,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意识,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管理中人的心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

2.自主学习

首先,采取自觉阅读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定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可以指定书籍,也可以指定相关书籍中的相关章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背下来,经过巩固以后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其次,小组学习。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组成学习小助,课外查阅资料,查找相关的案例或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编案例。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在学生中形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教学手段改革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极大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事物形象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让空洞单调的理论形象化处理、视频化编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总之,党校管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认真研究管理心理学理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研究之中,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管理心理学教学有效并顺利实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2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