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犯罪心理学入门心得体会范文汇聚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5910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犯罪心理学入门心得体会范文汇聚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第一篇】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责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人类为何会产生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

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另一时期则是成年期,此期间个人已具备了较强的判断能力,相当的克制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具备了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此时的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要、仇恨、信仰等。

需要为广义上的,又可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非正常的需要(如欲望、心理变态等),如果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心理;仇恨通常是个人遇到挫折或遭遇他人侵犯,利益受损时产生的犯罪心理,其具有传播性;信仰则是一些极端的宗教组织,为达到其“信仰”所产生的一种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本质上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期主要是思想的灌输,成年时期则是行为意识的改变。因为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人类的未成年时期还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在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则成为一种人类固有的且潜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可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心理。

二、犯罪心理的潜在性

犯罪心理的潜在形态是指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此时处于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准备状态。犯罪心理在犯罪主体没有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潜在性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潜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但是对于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会刻意地去隐藏精心谋划的犯罪计划,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觉。

三、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是指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行为。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行为应以个体为预防对象,以微观的、针对性的手段对个体犯罪心理采取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的措施。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一般原则有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早期预防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对于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最基础的工程。防微杜渐原则也就是为了预防犯罪的形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放任。综合效应原则要求的是将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生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才能确切预防犯罪的形成。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根本所在。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第二篇】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班级:

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对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

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我很庆幸这次我选修了犯罪心理学,让我获益良多,终生难忘!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第三篇】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1.什么是犯罪

第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第二,对犯罪人的理解。

第三,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2.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3.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4.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案例 心理学特征描述

布鲁塞尔博士对纽约炸弹狂的15点推论 心理学特征描述(psychological profile)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地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优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资料真实可靠。

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心理特点的方法。

4.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

就是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案例 玛丽的“圆周假设”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概况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1.潜意识论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2.人格结构学说以及人格发展理论

3.本能论

4.焦虑论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2.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四、阿德勒的犯罪观 1.犯罪的原因和动机 2.对犯罪的防治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1.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3.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4.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贡献:

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第二,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局限: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二、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第三节 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问题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 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 第三阶段 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 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家族史研究 2.双生子研究 3.染色体研究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四、神经生物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需要和动机 2.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性格与犯罪心理 2.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 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1.渐进式 2.突发式 3.机遇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犯罪情境 1.侵害对象 2.现场条件 3.现场气氛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1.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2.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第五章 犯罪动机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概念

(5)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概述 1.动机的概念

第二节 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3.犯罪动机的功能 激发 指向 维持和调节 4.犯罪动机的分类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第四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1.少年犯 2.精神病犯罪人

二、激情犯罪的动机

第六章 人格与犯罪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涵义

第二节 犯罪人格

一、什么是犯罪人格 1.犯罪人格的涵义

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特有的导致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2.犯罪人格的形成

二、有关犯罪人格的研究

1.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对犯罪人格进行描述 2.采用访谈法对罪犯犯罪人格的研究

3.从大量研究中归纳出与犯罪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三、研究犯罪人格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七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基础 1.认知特点 2.情感和意志特征 3.个性特点

4.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 5.犯罪处遇上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1.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2.女性财产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 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一、吃亏心理

二、攀比心理

三、“补偿”心理

四、掩盖心理

五、享受心理

六、贪婪心理

七、侥幸心理

八、随大流心理

九、冒险心理

十、蒙混心理

第四节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一、初犯心理分析 1.初次犯罪的心理状态 2.初次犯罪的动机

二、累犯心理分析 1.累犯的人格特征 2.累犯的心理特征

三、惯犯心理分析 1.惯犯的心理特征 2.惯犯的行为特征

第八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第一节 财产犯罪心理

一、财产犯罪概述 1.财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2.财产犯罪的特征

二、盗窃犯罪心理 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2.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 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

二、杀人犯罪心理 1.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 2.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1.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2.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4.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第九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第一节 邪教犯罪心理

一、邪教犯罪概述 1.邪教的含义

2.邪教犯罪的概念与范围 3.邪教犯罪的特征

一、毒品犯罪概述 1.毒品的含义

2.毒品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3.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毒品犯罪心理 案例:一个吸毒者的心理变化轨迹

第三节 计算机犯罪心理

一、计算机犯罪概述 1.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4.计算机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第十章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第二节 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一、情境因素 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 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

二、舆论因素

三、工具因素 1.使用熟练工具 2.使用陈旧工具 3.使用高科技工具

第三节 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二、过失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过失犯罪人的认知特征(1)认识上存在错觉

三、过失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1.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2.技术操作中的不良习惯

案例:锅炉工忘关气阀,致人烫死案

第十一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使有效地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地程度,并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知道价值地实现。

二、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心理效应

四、群体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一、群体归属感

二、从众

三、服从

四、去个性化

五、模仿和感染

六、群体无意识理论

二、团伙犯罪 1.团伙犯罪的概念

2.团伙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 3.团伙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三、有组织犯罪

3.有组织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四、集群犯罪 1.集群犯罪的概念 2.集群犯罪的特点 自发性 狂热 非常规 短暂

3.集群犯罪的过程

第十二章 变态犯罪心理

第一节 概述

二、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1.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

2.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3.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一、人格障碍概述 1.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结构某些成分过分或畸形发展 无自知之明 相对稳定,顽固

三、人格障碍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一、性变态概述 1.性变态的概念 2.性变态与人格障碍 3.性变态与性犯罪

二、性变态与犯罪 1.性变态者违法犯罪的特点 2.性变态类型与犯罪

三、性变态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四节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5)脑外伤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三、精神病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十三章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测谎仪“polygraph”——多道生理心理描记仪

3.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4.当今心理测试仪的前沿研究

第二节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二、常见的犯罪心理测试方法 相关/不相关问题测试法(r/ir)控制问题测试法(cqt)紧张峰测试法(pot)犯罪情景测试法(gkt)

第三节 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一、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十四章 罪犯心理矫治

第一节 概述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内涵及其在改造中的作用 1.什么是罪犯心理矫治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操作体系

三、罪犯心理矫治的组织实施

第二节 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评估

是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是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加上调查、观察多得到的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估的罪犯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和科学的价值判断过程。

三、心理测验的实施方法 1.准备 2.施测 3.收尾

四、罪犯心理评估报告的一般格式 案例:关于罪犯李威的心理评估报告

第三节 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罪犯心理咨询 2.罪犯心理治疗

三、罪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1.精神分析疗法

案例:精神分析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2.行为疗法 3.理性情绪疗法

第四节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危机

二、什么是罪犯心理危机干预

三、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估确定干预对象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第四篇】

犯罪心理学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的一门学问。本书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等16章内容来丰富其主要内容,给受众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讲到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时,作者从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龄特征﹑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个性特征﹑行为特征,这四大类型挖掘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为特征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够成熟的阶段,少年极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电影﹑电视﹑小说﹑游戏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节,常常成为少年的模仿对象。

群体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关键词。当然群体犯罪心理自然也离不开个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几个简单相加的个体犯罪心理构成的,而是总体构成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社会在逐渐地发展,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到来,其中不免有动荡的时刻。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之间勾结在一起,策划并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构成了群体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既是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动的表现,又是社会动乱,社会压力负效应产生的结果。

变态犯罪心理在新闻里时不时的播出,给社会上带来了舆论的热议。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里,我们的视野中充斥的变态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变态心理犯罪的类型主要分为:人格障碍与犯罪,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变态心理犯罪中比较常见的,也往往是最让人束手无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残忍,造成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也比较严重。

针对各式各样的犯罪心理,对于犯罪心理的.矫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犯罪心理的预防从外部因素讲要净化文化环境,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压力。从内部因素讲要培养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养成好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发生了犯罪时,如何加以引导?运用亲情、友情或爱情去关爱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读了《犯罪心理学》这本书,增加了我对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抑制这种趋势是需要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去实践的。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书中的知识用来指导实践,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有所用。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第五篇】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作为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拿我自己来说吧,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住在宿舍,给我的挑战是巨大的。我不仅要学着独立生活,还要学着怎么与人相处。刚开始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想家,不想待在学校,一到放假的时候就会回家,很难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后来慢慢的和宿舍的人也出现了小摩擦,自己感觉很苦恼。虽然这样,但一直放在心里,没有对别人说,心里经常感到不舒服。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犯罪心理学,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我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自身行为上我都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于是,这学期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在协会里,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5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