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3973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优秀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一篇】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四是通过改造经营服务网络,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包头市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加大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前市社共建设基层供销合作社(中心社)4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81个、专业合作社35个、组建各类农畜产品行业协会30个,以包头新合作公司为依托,改造新建110个农家店和100个新合作配送网点。乌兰察布市各级供销合作社在改造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中,将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愿意加入供销合作社的个体经营者及原基层社职工重新组织起来,挂供销合作社牌子,作为供销合作社配送农资商品、收购农畜产品的基层网点,目前通过这种形式新建基层社66个、专业合作社117个。

一是各地供销合作社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尽相同,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不同。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力不强。目前,全系统共有旗县级以上社有企业340个,其中,经济实力强、带动力强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只是勉强维持经营,且企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距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国家、自治区扶持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制约了供销合作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主要的困难是国家、自治区对供销合作社没有扶持政策,供销合作社在争取农牧业产业经营、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项目以及扶持专项资金等方面难度很大,相关的优惠政策基本享受不到。四是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供销合作社正常的业务经营和发展。农业银行一般情况下不给供销合作社提供贷款;信用合作社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的需求。

一是围绕优势产业,尽快引进、改造、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各级供销合作社应当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本和经营设施,采取引进、租赁、改造等多种形式,吸纳农牧民入股、参股,整合有效资源要素,开展多方面联合与合作,尽快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重点发展以当地农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让农牧民不仅得到出售农畜产品的收入,而且还要得到加工增值的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围绕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新建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有计划地兴建一批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加快组建农牧民各类专业协会,培育和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在经济上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引导、帮助农牧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市场优势。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与农牧民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设立农牧业抗风险的保险制度、实行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开放和开发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多年来,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在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步履艰难,进展缓慢。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切实加强社属企业经营管理,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社属企业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深化社属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提高社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对社属企业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使社有资产向产业化经营领域、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全面提升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二篇】

金秋九月,你们不辞辛劳,莅临我镇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为此,受唐书记、魏镇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洛泽河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农民朋友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洛泽河镇是一个集干热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区为一体的农业大镇,属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县最高点),最低海拔850米,相对高差1930米,立体性气候突出。全镇有耕地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亩,平坝面积不足2%,林地万亩,森林覆盖率%,是耕地面积的倍。辖13个村2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055人,其中农业人口5834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0xx年末,全镇农民人均有粮216公斤,人均纯收入2424元。

等特色产业种植和生猪、土鸡养殖。初步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林产业初具优势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坚持把核桃、花椒作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加以培植,20xx以来,全镇规划完成核桃种植7个村73个村民小组万亩,花椒种植5村43个村民小组万亩,漆树种植2村20个村民小组万亩,20xx年,仅退耕还林种植的3000亩花椒,收入就超过15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元。同样,2年后,10多万亩核桃将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

(二)畜牧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化发展,把全镇13个村划分为“河谷果蔬区、二半山粮林区、高寒畜牧区、粮烟综合示范区、工矿经济区”五大发展区域。在虎丘、大寨、龙潭、太坪四个村上半村和笋叶村高寒畜牧区,重点抓好土鸡、能繁母猪、商品猪示范小区建设。近年来,全镇已建生猪养殖小区3个,扶持规模养殖大户6户,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占全镇比重的15%。沿蚂怀线和猫谢线建立毛坪湾湾滩、虎丘朝门“现代养猪项目”各一个,扶持养殖户100户;在虎丘村三寨、小苗、朝门新建“退耕还林后续养猪项目”一个,带动扶持养殖户148户。建立虎丘芦茅、小苗、三寨万只土鸡养殖示范点,示范点有上千只4至5斤土鸡已上市。目前土鸡养殖初见成效,为农民带来不错的收益。

(三)其它产业得到有力巩固。20xx年,规划完成蔬菜种植15600亩,其中核心样板840亩;完成魔芋种植6600亩,核心样板1600亩,根据目前市场价,预计魔芋一项收入将达14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00多元;烤烟规划种植5700亩,市级样板1000亩,7月份如没有遭受大雨冰雹灾害,烤烟将是我镇献鸡、簸以、仓盈三村烟区农民的经济支柱产业。

(四)农业生产组织更加完善。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增加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自20xx年以来,洛泽河镇相继成立了洛泽河镇花椒协会、虎村核桃产业协会、向家蔬菜协会等农业产业化新经济组织。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规范产业协会,明确协会职能,进一步建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保障。

为加快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做大做强各项农业产业,必须进一步搞好发展规划。一要注重产业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二要注重产业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全镇不同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紧密结合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有效避免低水平产业结构,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长足发展。三要注重产业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杜绝农户无序发展,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建设投入。要建好各项农业产业,必须加大投入。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抓住产业发展政策机遇,有重点的增加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各项产业发展空间。二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规范实施地上栽核桃,树下种牧草的复合型开发模式,辐射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资源环境容量。

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立足村情、社情,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产业管理机构,使产业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制度化,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产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二要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农村经济专业和经济组织的要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依托产业优势,争取扶贫项目资金,规范扶贫互助合作社,为产业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三要打造配套和谐的产业发展环境。按照实地、实际、实效的原则,通过会议、举办科技培训班,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广大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技讲座,对镇、村、社干部进行培训,推广普及产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配套和谐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三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网友精心分享的“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优秀5篇”,供您参考阅读。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当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同一农业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殖与投入品采购使用、农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来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种子种苗工程、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xx年底,我市已拥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指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5条,其中,产值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生猪、余姚畜禽、象山柑橘),产值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农业全产业链9条(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镇海獭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鹅、甬优种业、江北奶业、宁海畜禽),主要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

一是全产业链的产品特色鲜明。主要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各地农业主导集聚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从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链条经济的转变。如象山的浙东白鹅全产业链、余姚的榨菜全产业链、鄞州的蔺草全产业链等都是在当地主导集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产业产品特色。

二是全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田头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我市现有市场型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xx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6家,总产值达亿元。二是企业带动型。如xx市蔬菜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为龙头,统一技术门槛和生产标准,抱团拓市场。该市蔬菜产业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200多个,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科企合作型。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深化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储备研发能力,通过协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通过紧密合作,围绕做强做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业,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作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甬优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凸显品牌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个农业企业长久不懈的努力。小产品必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宝凉茶,简单的配方,却能有300亿元的产值市场,这是农业全产业链效应和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我市余姚榨菜、鄞州蔺草、宁波獭兔、宁波牛奶、宁海土鸡、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产业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难以落实,相对分散,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跟上。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而不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进行,冷链设施不够完备;还有农业全产业链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模式上,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农业订单不够稳定。总体来看,订单农业范围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稳定关系。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部分加工企业压价、拖欠欠款等现象时有出现,而订单农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现象,导致订单履行率不高和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

(二)全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余姚为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66家,xx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 5家,但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发展停滞不前,多数农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产业链为例,产业线的机器换人受到外部条件及政策环境影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产业链链条较短,品牌、休闲农业等延伸发展不够。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却少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像国家地理标志慈溪杨梅等由于保鲜、储藏等问题,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产业其加工观光、历史文化等还没有进一步拓展。

(四)全产业链发展的政府扶持不够,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在农业全产业链扶持对象上较为分散,力度又不大,尽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具体产业链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在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够高。虽然目前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迅猛,有互联网、数字电视,甚至各个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却较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平台少、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够高。

此外,我市 条产业链中只有蔺草、雪菜、兔业等已成立了产业行业协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权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协会其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也是不够明显、组织机构比较松散、服务能力欠缺,还未形成独立运作的实体化社会团体,要真正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5个销售收入达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一批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使各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基本达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原料基地化、质量安全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

(二)主要对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要求,重点围绕“七个一”,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关联点,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推动战略,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使产业链联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构建和优化成一批宁波区域特色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以“两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筛选出当前有高附加值或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规划优先建设主产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中核心领军主体的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

2、扶强一批领军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主体间的联动。以产业分工、利益联结为根基,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间、主体与普通农民间的联结机制,促进各类主体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引领各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主体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主导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响亮的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继续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牌,包括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实现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走的出去。集中培养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专利),并围绕该品牌构建全产业链。三是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发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关键性的产业技术。一是根据我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乡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延伸服务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动力,缺乏科技的力量,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进程就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因此在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配套,衔接合理,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6、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一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宁波都市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促进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高效发展,推进农业创意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紧密结合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特色等拓宽产业链,支持有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主体文化博物馆,延长产业链。

7、成立一批服务优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做好服务和牵头工作,强化对行业协会的领导,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于重要农产品可成立相应的分会,组成联合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工作,加大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地区合作。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四篇】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同比增长倍、倍,年均增长和;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和。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五是培育一支队伍,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反馈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系统全面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知识,提高决策参考、调研分析、综合判断技能,及时反馈政策执行中的情况信息,及时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

六是营造一个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支持体系。围绕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化提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尽职尽责,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合力。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第五篇】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万亩,种植苗木花卉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万头,肉牛出栏万头,肉羊出栏万头,家禽出栏万只,水产品年产量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亿袋,产量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万亩,产量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亿美元;引进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万亩。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和百分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23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