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的事迹材料样例(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0000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的事迹材料样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杨振宁事迹【第一篇】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杨振宁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

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1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杨振宁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杨振宁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大量文章、信札、手稿及奖章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回国定居

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

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杨振宁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照澜院里的一栋别墅是他的寓所“归根居”,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和翁帆

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振宁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10月,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

3月,被授予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

杨振宁事迹【第二篇】

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巨擘之一。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使得他的事迹被广大人民津津乐道,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杨振宁的事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坚定执着、对人民的深爱以及对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杨振宁的事迹不仅是对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激励,更是对我们人生道路选择的启示。

首先,杨振宁的坚定执着为我们树立了无坚不摧的信念。杨振宁在科学领域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定地追求着科学的真理。他通过勤奋学习、反复实践,不断突破自己的知识边界,最终发现了重大的物理定律,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是杨振宁成功的保证,也给了我们追求理想的力量和勇气。

其次,杨振宁对人民的深爱让我深受触动。杨振宁在科学界的成就不仅为国家增光添彩,更是对人民健康和安全的负责。他致力于研发核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为核能应用于和平利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福岛核事故后,他积极参与核安全研究,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努力。他的科学研究不仅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更体现了他为人民痛惜的情感。

最后,杨振宁对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给了我很大启示。杨振宁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的真正含义,他在科学研究中不被传统思维束缚,勇于突破常规、开拓创新。他的科学成就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极大拓展。他的身姿令我想到了那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杨振宁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超越自我,为人类认知真理的边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研究和学习杨振宁的事迹,我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精神,这也为我指引了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坚定执着、深爱人民、追求真理,这些都是一个科学家所应具备的品质。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才能在科学领域中取得开拓和突破。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杨振宁为榜样,立志做一个有担当、有追求、有作为的人。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和学习杨振宁的事迹,我不仅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家应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科学事业需要坚定的执着、对人民的深爱以及追求真理的决心。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杨振宁为楷模,秉持着这些品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杨振宁事迹【第三篇】

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他的杰出成就不仅源于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还有他卓越的勤奋、毅力和奉献精神。近年来,杨振宁的一件感人事迹引起了我的深深关注和思考,对我而言,从他的事迹中我悟到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确目标的必要性以及团结合作的力量。以下是我对杨振宁感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首先,杨振宁的感人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杨振宁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历经了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在研究中遇到了困难和失败,并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实验。然而,他却从不气馁,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能够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杨振宁的感人事迹让我明白了明确目标的必要性。杨振宁在年轻时就立下了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目标,并为此不断努力。他将自己的所有才智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的事业中,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敷衍塞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正是这种明确的目标,使他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保持专注和坚持,激发出自己潜藏的潜力。这让我意识到,明确目标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找准方向,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

此外,杨振宁的感人事迹也让我深深领悟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是回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并成为关注国家战略科学问题的先行者。他在职务上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他深知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的事迹让我明白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和影响力。

最后,杨振宁的感人事迹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鼓舞。面对日益增长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我曾感到懈怠和无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然而,通过了解和学习杨振宁的事迹,我深刻认识到,在追求科学事业的路上,只要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明确自己的目标,团结合作,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杨振宁的感人事迹让我领悟到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明确目标的必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通过他的榜样和精神,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事业的伟大和意义,也坚定了我追求科学梦想的决心和信念。我将铭记杨振宁的事迹,时刻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为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振宁事迹【第四篇】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至今,已经30年了。

_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宾馆11楼,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轻轻撩开南窗的窗帘,显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几年间,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变得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认不出来了!

杨振宁已经有7、8年没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唤起多年以前的记忆,但他已无从找到这座城市原来所给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杨振宁认为,新中国已是一个新新中国了。

杨振宁还认为,中国在20世纪的科技进步非常之快,而且现在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进步。再过三四十年,中国一定能够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当谈到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时,杨振宁十分坦率地承认,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时候数学好,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地向他灌输数学知识,上初一、初二时,还让一位着名的历史教授教他《孟子》。

对于当前出现低龄出国留学现象,杨振宁的看法很辩证:一个人的目标是在学术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办法是在国内念好的中学和大学,到国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将来的生活优裕,那么低龄出国的成功率比较大。

他还认为,中国的机会比外国的机会多。

他说:“清华的学生比美国大学的学生水平高。这话我不是随便讲的,是认真想过的。中国的学生数是美国的4倍,而中国的大学远远没有美国多。所以我说,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平不能跟清华大学比。中国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一开始有吃亏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稳扎稳打所以导致学生的胆子小,一开始手脚放不开,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步子也快了。”

谈及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在本土问鼎诺贝尔奖,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说,他对冯友兰晚年提出的“旧邦新命”论完全赞同。

“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在21世纪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旧邦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国家。对于21世纪的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