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全球气候变暖论文(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39718

【导言】此例“全球气候变暖论文(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全球气候变暖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火山活动 冰期 间冰期 解脱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25-02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了°C(或°F),其中升高的2/3是发生在1980年以后。全球变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沙漠扩展等,并对人类及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由于作物产量减少造成的食物紧缺的威胁以及由于洪水淹没造成的居民住房的损失[9]。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而且对于如何应对气候的变暖,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政治争论、公开辩论以及各种学术研究[10]。

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然后再找出有效的对策。气候的变暖已经确定无疑,且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的。但是,科学界对此结论仍有争议,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作者近来的研究则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够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而这一直是被人们忽略的。

1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对策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能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就能改变阳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季节性分布和地理性分布。地球轨道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且与冰期和间冰期显著相关[4]。

(2)太阳辐射:自1978年以来,人们已用卫星精确地测量了太阳辐射。这些测量表明自1978年以来太阳辐射并未增加,所以在过去30年中,气候变暖不能归因于到达地球的太阳能的增加[8]。

(3)磁场的强度和海洋的变化:一些近来的分析显示全球气候的变化还与磁场的强度[2]和海洋的变化[1]有一定的关系。

(4)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可释放气体和微粒到大气层中。大到足以影响全球气候的火山喷发平均每个世纪发生几次,并且(通过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导致数年内气候变冷。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Mount Pinatubo)的喷发[3],如图1所示,堪称20世纪第二大陆地火山喷发,实质性地影响了全球气候。全球气温降低了大约 °C(°F)。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喷发[5]导致了无夏之年。但被称为“大火成岩省”的大得多的火山喷发每隔亿年才出现几次,可能造成全球变暖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7]。1983年1月3日夜晚的基拉韦厄火山()喷发也影响到气候变化,如图2所示。

(5)人类的影响: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在这些人类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2浓度的提高[6],其次是制造水泥所产生的飘尘的增多,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见目前人们偏向于接受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这一观点。然而,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其中之一就是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冬季出现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这与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相矛盾。他们认为自然驱动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作者近来的研究则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直被人们忽略的。

虽然已有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有关,但他们的论据是:火山喷发可释放大量气体和微粒到大气层中,这些气体和微粒可以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气候变冷。他们常给的典例有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Mount Pinatubo)喷发和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喷发。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一些被称为“大火成岩省”的巨大火山喷发可造成全球变暖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冰岛附近海底存在一个宽度达700公里的火山口,表明该地区曾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火山爆发流出的岩浆产生的高温与覆盖海底的沉积物发生作用后释放了大量甲烷,沸腾的甲烷升到地表并进入到大气层后,形成了强大的温室效应并持续了近20万年。这就是发生大约在55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PETM),地球的温度上升了多达5℃并持续了约17万年,数千种原始海洋物种因此灭绝。但许多科学家不相信这场火山爆发能产生这么多的甲烷以致形成强大的温室效应并持续近20万年。可见,人们还不能确定火山爆发会使地球变暖还是变冷,还没有找到火山爆发改变地球气候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巨大火山爆发改变气候的真正原因是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和火山喷射反作用力的综合作用能够改变地球的轨道,导致气候发生变化。

(1)当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晚上,即背对太阳喷发时,比如发生大约在5500万年前的引起极热事件的冰岛附近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生在1983年1月3日午夜的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以及被人们誉为“地中海灯塔”的意大利斯德郎博利火山喷发。假设太阳的质量为M,火山喷射后地球剩余质量为m1,喷出物质总量为m2(大量的物质在火山喷射力的作用下获得第一宇宙速度以上的速度,进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或离开地球),火山喷发前地球的质量为m0(=m1+m2),喷发前地球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0,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的速度为v,火山喷发后地球剩余部分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1。当喷离地球的物质很多时,明显有r1

由于火山喷发前,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应该与离心力相等、方向相反,因而

G·m0·M/r02=m0·v2/r0G·M/r02= v2/r0

火山喷发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基本不变。假设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为Fp,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为Fc,则

Fp=G·m1·M/r12=(G·m1·M/r02)·(r02/r12)=(m1·v2/r0)·(r02/r12)=(m1·v2/r0)·(r02/r12)=(m1·v2/r1)·(r0/r1)>(m1·v2/r1)=Fc

即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大于质量为m1的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加上地球火山喷射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Je,就会把质量为m1的地球推向太阳,改变地球的轨道,使地球变热。特殊情况下,可使地球从冰期转变为间冰期。

(2)当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白天,即是朝着太阳喷发时,比如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和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假设太阳的质量为M,火山喷发后地球剩余质量为m1,喷出物质总量为m2(大量的物质在火山喷射力的作用下获得第一宇宙速度以上的速度而进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或离开地球),火山喷发前地球的质量为m0(=m1+m2),喷发前地球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0,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的速度为v,火山喷发后地球剩余部分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1,当喷离地球的物质很多时,明显地有r1>r0,如图4所示。

由于火山喷发前,太阳对地球万有引力应该与离心力相等、方向相反,因而

G·m0·M/r02=m0·v2/r0G·M/r02=v2/r0

地球喷发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基本不变。假设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为Fp,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为Fc,则

Fp=G·m1·M/r12=(G·m1·M/r02)·(r02/r12)=(m1·v2/r0)·(r02/r12)=(m1·v2/r0)·(r02/r12)=(m1·v2/r1)·(r0/r1)

即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小于质量为m1的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加上火山喷射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Je,就会把质量为m1的地球推离太阳,改变地球的轨道,使地球变冷。严重者可使地球进入冰期。

由此可见,火山喷发确实能改变地球气候,而且是改变地球气候的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当火山喷发发生在晚上,可使地球改变轨道,靠近太阳,出现变暖趋势,如果该火山白天也喷发,则可使地球远离太阳,出现变冷趋势甚至返回原来轨道,恢复原来的气候状态;当火山喷发起始于白天,可使地球改变轨道,远离太阳,出现变冷趋势,如果该火山晚上也喷发,则可使地球靠近太阳,出现变暖趋势,甚至返回原来轨道,恢复原来的气候状态。

2 结论

许多证据表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发生变化,并且一些人认为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正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指出的那样,“仍有一些不确定性,并且在理解一个如地球气候那样的复杂系统时总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应该细心研究以找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作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变暖,但全球变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既可使地球变暖又可能使地球变冷,既可能使地球出现冰期又可能使地球转变为间冰期。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暖就应该尽量让它在晚上喷发,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冷就应该尽量让它在白天喷发,甚至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来调节地球的温度。因此,我们再也不怕因气候突变导致的世界末日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Changnon,Stanley A.;Bell,Gerald Nino,1997-1998:The Climate Event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Courtillot,Vincent;Gallet,Yves;Le Moul,Jean-Louis;et al.."Are ther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and climat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6,253(328-339):620.

[3] Diggles,Michael."The Cataclysmic 1991 Eruption of Mount Pinatubo, Philippines". Survey Fact Sheet 113-97,2005.

[4] Gale,Andrew S.."A Milankovitch scale for Cenomanian time".Terra Nova,1989,1(5):420.

[5] Oppenheimer,Clive."Climatic,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consequences of the largest known historic eruption: Tambora volcano(Indonesia)1815".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2003,27(2):230.

全球气候变暖论文【第二篇】

——低碳生活

在最近几年,全球的气候,一下子变暖了许多。秋天要等到10月份才到,夏天4月份就开始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是人类自己闯的祸。

21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使我们的地球逐渐变成一个热球。也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造成的。二氧化碳。现在全球汽车越来越多,地球也就越来越糟。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二是家庭电器,夏天天气炎热,在家吹空调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之一。可是空调会向外排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还会浪费电。所以要尽量少用空调或不用空调。

最后一点是:保护水资源。在我们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可是能喝的却只有百分之二是淡水。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淡水。动物的生物链严重破坏。水成了问题,人们就大量开发矿物质,燃烧出了C02气体严重破坏臭氧层。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洞。这样下来的话,人类的生活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这样下去,太阳就会直直射入南北极,冰川就会融化。然后,陆地变少,人类也就少了。如果我们不保护,总有一天我们人类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的。我们可以从低碳开始:一、少买衣服,二、不吃牛排,三、要住小房子,四、绿色出行,这几个方面做起。然我们共创美好的家园吧!

坪山中心小学

五(2)班

全球气候变暖论文【第三篇】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主要危害有以下几条:

(1)低地被淹:(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全球变暖对人类有很大危害,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是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没有这种意识的前提下做什么都是无用的。

第一,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来看主要是臭氧层空洞所造成的,那么人类就应该减少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品。

第二,就是多植树造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让自然的天平更加倾向大自然。

第三,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燃料,提倡使用绿色燃料,例如酒精汽油等。

全球气候变暖论文【第四篇】

“暖冬”里的“酷寒”

自从当了人家的媳妇,做泡菜就成了金淑贤年年必须的“功课”,但是今年春天,金淑贤第一次领会什么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当大家都在担心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北半球却遭遇多年未遇的寒潮。2010年1月4日,暴风雪横扫朝鲜半岛,在金淑贤生活的首尔地区,积雪厚度超过28厘米,韩国气象厅的官员说,这是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因为严寒,韩国泡菜的主要原料――大白菜今年歉收,价格连涨四倍,一棵菜竟然标价6000韩元(约合35元人民币),金淑贤说:“简直是漫天要价。”无奈之下,她准备用萝卜代替大白菜――但是,“偏爱这口儿的先生,会不会有想法呢?”

同样对气候感到困惑的,还有隔海相望的日本。4月17日,自有气象纪录以来最晚的一场春雪覆盖了日本关东地区,个别地区积雪厚达18厘米,轻而易举刷新了当地4月最厚积雪纪录。在东京,准备外出赏樱的市民被阵阵飞雪打乱了阵脚,摄氏度的低温让七人受伤,当地媒体用“奇异”二字形容这场不期而遇的四月飞雪。

北半球刚刚过去的冬天,也以“严寒”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去年12月下旬,欧洲普降大雪,穿越英吉利海峡的“欧洲之星”列车,因为严寒而在隧道当中抛锚,2000多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欧洲之星”刚刚脱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东海岸马上被六年一遇的暴风雪袭击,华盛顿积雪厚达半米,当地气象台建议市民谨慎外出,假如一定要在这种天气里出门,“务必携带‘野外生存手册’”。仅仅过了两个月(2010年2月初),更大规模的暴风雪再度光临美国首都,气象学家把资料一直翻到1772年才找到类似的极端天气(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和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均在个人日记中提到,1772年当地一次积雪厚度达到3英尺,约合厘米)。在中国,大雪和严寒让许多地区的气象纪录轻易作古:新疆北部遭遇60年一遇连续暴风雪;渤海和黄海碰上30年同期最严重海冰灾害;2010年,哈尔滨、北京、烟台多个北方城市出现“阳春四月雪花飘”的景象,面对迟迟不来的春天,许多人心里升起大大的问号:地球,真的像媒体渲染的那样,变暖了吗?

谁也不能肯定

列城海拔5500米,位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控制的一侧,这里空气如此稀薄,让来自平原地区的印度学者赛义德•伊克巴尔•哈斯纳耶头痛难忍,“感觉胀得像个气球”。最近几年,他带着学生反复登上喜马拉雅山脉,寻找地球变暖的证据。

从没有人怀疑,假如地球真的变暖,架起“世界第三极”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将是第一个受到冲击的地方,而由此引起的冰雪融水,波及范围远远不止周边国家。这里是“亚洲水塔”,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源源流出,沿途滋润世界一半人口。影响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来去匆忙,只有来自喜马拉雅高山的冰川融水,才是最稳定的水源补给。“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说:“这里和南北两极的情况又不一样,假如喜马拉雅冰川发生异常,意味着上亿人饿肚皮。”地缘政治学家的看法则更加惊悚,他们说这里许多地方属于传统的武装冲突区,为了争夺日益紧张的水源,军事冲突“可能在未来一触即发”。

在列城,当地人已经对“异常”有所觉察。根据法国“再生能源、环境及其关联组织”的测算,列城地区年平均气温较25年前上升1℃,冰川因此不断退缩,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说,和自己小时候相比,冰川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来自冰川的夏季融雪“也不像过去那么充沛了”。74岁的诺佩尔在列城生活了一辈子,几年前在院子里砌了个储水池,“免得天旱时没水用。”他说:“我用不着看统计数字,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事实。”在珠穆朗玛峰南麓、尼泊尔一侧,著名的绒布冰川自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以来已经退缩了5公里,夏尔巴人说,“暖和的气候偷走了我们的冰川。”

但是,喜马拉雅高山冰川真的因为气候变暖全面退缩了?却没人能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数据采集布点稀少,只有极少数冰川被科学家监视,绝大多数气象资料只能追溯到十几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好几个国家的界山,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家从不对外公开自己的冰川研究数据,更不用说组织联合考察。种种因素叠加,让这里的研究存在太多脱漏和缺失,以至于科学报告里“更多的只是猜测和推断”。

气候有没有变暖,究竟谁说了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说,在过去的1000年里,20世纪是最暖和的100年。但是早在2001年,IPCC已经在报告中承认,观测点密度分布不均,许多数据来自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而辽阔的海洋只有观测船定期走航观测。在热岛效应强烈的大城市,观测数据难免偏高;而海洋观测数据的不足,则降低了数据的可靠性。

大量“灰色文献”的引入,也让IPCC的公正性受到置疑。“灰色文献”指的是未经发表(当然也就不可能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文章,带有明显的“江湖气”和“草根”特征。IPCC的早期报告中,还严格规定必须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但是后来标准降低,许多“灰色文献”也作为证据混迹在正式报告中。今年年初,IPCC公开承认说,由于缺乏可靠数据,自己关于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融的预测“是错误的”。

变暖还是没有变暖?支持者和怀疑者打得不可开交。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英国一家科研机构的报告说,根据它们对1998年~2008年气象数据的统计,全球平均气温仅仅上升了℃,远远低于IPCC的结论。后者马上反驳说,这个结论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它截取的时间段太短(只有10年),而且一头一尾都遭遇极端天气现象(1998年全球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08年换成拉妮娜现象),而且数据采集点分布不均。

早在工业革命前

1965年,英国气候学家休伯特•兰姆提出,在大约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天气普遍比今天更温暖,他把这个时期称为“中世纪暖期”。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公元900年~1300年之间。

无独有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也在研究中发现,地球体温有升有降,并非一成不变。1972年,他在《考古学报》上发表文章探讨“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中国5000年气候变化描绘出这样的体温纪录: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约公元前3000年~约前1100年),中原地区年平均温度比今天高2℃,此后大约每隔400~800年为一个周期,气温上下摆动,其中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均出现明显降温。换句话说,当欧洲遭遇“中世纪暖期”的时候,中国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也可能比今天略高1~2℃。

古人没有现代测量仪器,不可能留下精确的气象记录,所以研究、推断古代气候的途径虽多,却都是代用资料,“测不准性”成了重建古代气候的最大问题。冰川学家研究地面升降变化,做出挪威地区雪线升降图,借此推断气温变化;丹麦科学家利用同位素分析法推断气温变化。此外,冰芯取样、植物孢粉、黄土沉积、珊瑚礁和树木年轮等都可以拿来参考,推断气候变化。在中国,竺可桢先生还从丰富的历史文件中寻找气候变化的足迹,官方史书、地理志(方志)、个人日记、文人书信诗词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唐代长安城遍布梅花,玄宗妃子江采苹因为在居所遍种梅花而得名“梅妃”;而到了坡的时代,春天就只能赏杏花了:“关中幸无梅,赖汝(杏花)充鼎和”。梅花不耐严寒,竺可桢先生由此认为,这是推断唐代华北气候普遍比宋代温暖的重要证据。拿自己的重建结果和国外同行做对比,竺可桢先生还发现:中国气候变迁和外国气候存在同步性:“中国的寒冷时期,虽未必与欧洲一致、同始同终,但仍然休戚相关。”

沧海桑田,全球同此冷暖。假如气候重建准确,我们显然不止一次经历气候由暖转寒,由寒转暖的变化。今天,我们担心两极冰山融化,海水升温,但是气象学家会告诉你:大约5500万年以前,南、北两极的夏天“曾经相当暖和”,没有厚重的冰盖,海水表面温度高达18℃。来自美国地质学会网站的资料说,大约10万年前地球进入最后一次冰期,大量液态水被固结在冰川中,海洋面积退缩,今天的上海和香港,10万年前都在距离大海很远的“内地”。

环保主义者说:温室气体是造成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的决定因素。但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份调查却发现:20世纪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全球温度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上世纪10~40年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微量增加,但同期全球平均气温却快速增高℃;但是到40~70年代,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猛增两倍的时候,同期全球平均温度反而下降了℃。这种反常,如何解释?更何况,假如温室气体是引诱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那么工业革命发生以前出现的全球尺度的冷暖交替,又该算在谁的账上?――地球这本经,真有点越念越糊涂。

几家欢乐几家愁

当马尔代夫居民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生活在阿拉斯加朱诺地区的高尔夫球场老板摩根•德波尔,却盘算着扩大经营规模。“说出来你也许不信,50年前我们搬到这里的时候,这片高尔夫球场还沉睡在海底”。数据显示,过去200年里朱诺地区至少上升了约3米,而且这片陆地仍然继续上升。因为不断有土地露出水面,摩根•德波尔的滨海高尔夫球场面积正一天天变大,他得意地说:“我准备把球道从九个增加到18个。”冰川就像压在地壳上的秤砣,当它慢慢融化重量减轻,被压在下面的地壳就会缓慢上浮,造成陆地上升的现象。这样看,发生在朱诺地区的变化只是全球变暖的一个副产品,而在阿拉斯加,这个副产品显然很受当地人欢迎。

地球是一个整体,全球变暖让有些地区愁眉苦脸的时候,也会让另一些地区笑逐颜开。法国葡萄酒协会悲观地预测:假如全球气温继续升高,法国葡萄酒将面临品质下降的危险;可是平均气温比法国略低的德国,却发现自己葡萄酒的丰收指数因为气候变暖而大大提升。在非洲大陆,升温会让西非地区更加干旱,却可能给东部和中部非洲带来更充沛的降雨。卫星图片显示,过去20年里乍得中部和苏丹西部的植被面积突飞猛进,假如这种现象能够持续,非洲旱灾最严重的苏丹地区,甚至可能变成这块大陆新的粮仓。

假如换一个角度思考,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坏”事可能也是好事。每年夏天,北半球热浪滚滚,每每夺人性命,全球变暖成为制造热浪的罪魁祸首。2006年,伦敦大学发表一份报告却披露说,许多国家每年因为寒流致死的人数远远多于热浪。科学家依照未来45年气温上升幅度估算,全球升温将使英国每年死于热浪的人数增加2000人,但是死于寒流的人数却会减少2万。如此看来,“热”还要“功”大于“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3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