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网课上实用精彩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中学语文教案网课上实用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学语文教案网课上【第一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这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中国人兴奋欢乐的时刻!中国展现出青春而富有活力的面庞。今年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诗,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再次走进那段烽烟岁月,感受切肤的沦亡之痛,表达我们对耻辱过去的纪念,也表达我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无比珍惜!
二、其人其诗:
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资料助读:(投影显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着名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中题壁》。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1949年3月11日,望舒怀着“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的意愿,冒充押货员,乘船北上。他死在刚刚解放的生机勃勃的北京。
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望舒逝世的消息和胡乔木亲自赶写的《悼望舒》一文,说:“我为中国丧失了一个决定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而悲悼。
中学语文教案网课上【第二篇】
写人类纪实作文的教学目标是:(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作文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抓具体事例和抓人物特点写人的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____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迂回”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作文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回忆自己的生活入手,帮助确定写作的素材。
1.启发谈话,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
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你讨厌的人,有你敬佩的人……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今天先介绍你认为最需要尽早告诉老师的那一位。你所要介绍的这个人的哪些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请你按要求写下来。
最需要告诉老师的那个人
这个人给你留下最深的事情
(可以几件)
2.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写作题目
教师先____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以上填表内容,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并允许学生调换所要介绍的那个人,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人自拟写作题目。必要时,教师可提供一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拟题目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拟题的方法,如:可按人物性格特点拟题,可按人物品质特点拟题,也可按典型事例拟题,等等。
中学语文教案网课上【第三篇】
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语文备课大师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语文备课大师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齐读)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语文备课大师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文备课大师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黄云白日曛,渭城朝雨浥轻尘,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莫愁前路无知己,劝君更尽一杯酒,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语文备课大师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中学语文教案网课上【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1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蛹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
可取之处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划分文章层次,把握说明顺序,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学性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最后从作者的研究精神出发,进行突破。本文的教学点,基本全部覆盖。
不足之处
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