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大全【实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54466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大全【实用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一篇】

“道不尽的红楼事,做不完的红楼梦”,初读《红楼梦》,我循着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的身影缓缓进入这部中国古典巅峰之作中,进入那个“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大观园。

黛玉初见贾母,被问曾念何书时,她如实回答:“只刚念《四书》”,但当她听贾母说其他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时,顿觉自己刚才失言,后面宝玉再问起时,就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些对话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充分体现出黛玉的善良、谨慎而又心思细腻。

大观园里的姐妹众多,她们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颇高,一次“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让她们的才华大放异彩。探春发起大观园中人结社作诗,众姐妹响应,她们还分别起了别号:李纨(稻香老农)、探春(蕉下客)、黛玉(潇湘妃子)、宝钗(蘅芜君)、宝玉(怡红公子)等。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诗会所吟咏的题目是"海棠",时间限制是一柱香时间,差不多十五分钟。比赛规定韵脚,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固定,难度大时间短,但他们不但都完成了,而且还不乏佳句佳作。海棠诗以风格论,黛玉清新而宝钗温厚。宝钗、黛玉终是才高一筹,斗诗中位列伯仲。

从两人诗的开篇就可以看出宝钗和黛玉性格上的差异,宝钗写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而林黛玉写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一个关起门来欣赏,表现出封建贵族大户闺秀的自重、保守;一个半掩门,则表达了黛玉内心的叛逆和倔强。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把自己代入创作的人物中,每个人的诗作无不暗喻着自己的身世和未来,充分展示了曹公的才华横溢和奇思妙想。

经典就是经典,读《红楼梦》,我发现通遍文章多一字嫌多,少一字赚少,故事庞杂,却相互辅垫,环环相扣。这本书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我们平时学习以为语文好读书多就可以写出好文章,读《红楼梦》才发现,好文章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作品。一个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就可以把荣府的房屋结构、方位整理出来;一道美食“茄鲞”,让人为其制作过程的繁琐、讲究叹为观止。这些都需要我们多学习多观察,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把学过的知识融合起来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二篇】

不解红楼妄读书,深惭半懂半含糊。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八十回悲欢离合几多情。作者曹雪芹以心血塑造群钗,据畸笏叟评语考,更为一百零八位奇女子列了情榜。其中榜上排名在先的,便是“情不情”的贾宝玉和“情情”的林黛玉。他们的相恋相知,成为一段真情的绝唱。鄙人好读《红楼梦》,虽才疏学浅,难以领会其中真谛,但仍为其所感不能心释,意欲浅谈一二。泛泛来讲未免太多,如今只浅谈一下此二人的开端——宝黛初见。

宝黛初见之时,贾宝玉第一次全貌登场。对于那大段描写其形貌的文字与点名其性格的两首《西江月》现暂且撇开不谈,只讲一下宝玉初见黛玉时的言行,便足以称得上真挚惊心。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这样的言行,怎能不惊心?书里的人惊了慌了,书外的人也惊了慌了。是情深?是痴狂?是宿命?是前缘?好像说什么都对,而说什么又都不对。贾宝玉此时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性情,应了一个“亲”字,应了一个“心”字,但更贵在一个“知”字。宝玉,他是知黛玉的,从一开始两人便投了性情。

宝玉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那么,就以《大学》为解,方不虚诞。

《大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依愚见,这种“知”,应是“格物致知”。郑注有云:“格,来也。物,事也。”直白连在一起,居然是“来事”二字。如今说“会来事”,有褒义上的“聪明”之意。

这种解释自然不合儒家正言。但愚以为古人的认知关涉的是天人关系。格物也相应的是因其天赋异禀所引致。其中性智的天分是最主要的。故所谓“格物”之“格”有“感通”一解。某种天赋的对万物的体悟冥会,能够推出种种对人生世界的认知。简单点讲,一种天生的聪明,加上一点努力和用功,就能通晓世界了。所以打从一开始,真正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一个,因为他“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双方都要聪明,如天圆地方缺一不可,这个知是相知,彼此了解。两个聪明人在一起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聪明才能了解,了解才能意诚。这“诚”可解为情真意切。意诚而后心正。彼此真心相对,爱才能得以升华,而不搀杂俗世的功利。从初见开始,贾宝玉就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所以他的惊人言语,也就令人在愕然之后,更有会心一笑。

相对贾宝玉那样大幅的外貌描写,林黛玉在初见时的形容面貌描写甚少,但却最为适宜。这等简略笔墨,方衬这“情情”的佳人。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上是甲戌本的描写,仅寥寥几笔,就点出了黛玉的几点特别:眉眼心病。但查阅影印古本的话,会发现当时曹雪芹定下的只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却没有后面这一句“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愚以为后一句补得不妥。请不要小看这双眉眼,正是这双眉眼总览贾府,又是这双眉眼还泪几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上面两句要看出前世的绛珠风韵,也要看出今生的善感多愁。不同“言”,则不同“意”。总是有所欠缺。

所幸后来看到了周汝昌先生的文章,《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周先生说过,《石头记》十来个抄本的异文之多,之“麻烦”,是一般人断乎难以想像的,仅仅是“描写”林黛玉的眉、眼的这两句话,就有七种不同的“文本”。但1984年隆冬,周先生受国家古籍整理小组负责人李一氓的重托,亲赴列宁格勒去验看列宁格勒的古钞本,终于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合适的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周先生又惊又喜。

周先生又惊又喜,读者们也是惊喜交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正应前因后果。再说黛玉的“心”与“病”。黛玉是病由心生。她现世情真意切,情宝玉之情;宿命报恩天定,还绛珠以泪。她也曾经说过:“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是既然宝黛相见了,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讨厌黛玉的小心眼儿,曹雪芹也借着湘云之口批评过她。“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但就算是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一个敢于去爱,并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女孩子,一个有着过人才学和自尊心,却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因为有着一份难得的真性情,就算刻薄于言捻酸于行,削了气量减了心胸,再怎么不随意平和,仍然曾经赏钱给婆子们买酒吃,教过香菱学诗,和宝钗细语在秋雨夕,与湘云密谈在凹晶馆……黛玉毕竟是美好的,单凭她那颗定为宝玉无双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宝玉去爱,值得我们去爱的呀。

此次初见,宝玉癫狂摔玉,满堂皆惊。但真正惜玉的,是林黛玉。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袭人劝解后想给她看看那玉,她又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蒙府本》有侧批道:“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被人一哭,以谢作者!”宝玉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担惊抹泪,即便是书外看客,也为黛玉的心疼而心疼了。连起前因后果,怎不肝肠寸断!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动的,是可爱的,是从第一眼开始,便注定了是宝玉知己的。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坐于石边高谈快论。石头听他们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术,化为通灵美玉,夹带于一干情鬼之中,投至茫茫红尘之内。因为顽石随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记下了这一风流孽债。神瑛侍者和通灵美玉,虽然一个有前缘,一个凭机遇,却都成为了绛珠还泪一事的当事人。绛珠还泪,一落凡间,便生成了木石之缘。

确实是木石之缘。通灵美玉并非玉,神瑛侍者也是石。“瑛”是像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但并不是玉。在绛珠还泪的尘世,没有什么金玉之缘亲许钦定,唯有草木之情似玉天成。与绛珠仙草有缘的是神瑛侍者,但木石之缘的对象,愚以为既是贾宝玉,也是通灵玉。当然这样讲“木石之缘”便不只是爱情,更多了份怜惜。通灵美玉从初见开始通灵。“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发了痴狂病摔了通灵美玉,如同抗拒着那即将到来的命运。那一摔,叩开了命运之门,正是通灵的开始。由此,通灵宝玉开始记录下前缘所定的情债,自己也在冥冥之中卷入了这场情债。黛玉怜惜着贾宝玉,因此也怜惜了通灵玉。所以自通灵开始,备受黛玉怜惜的石就“合二为一”一般的真正难分难离了;自通灵开始,曹雪芹的笔墨就饱蘸心血的真正大笔而书了。

在书外,这草木之情的创作者是曹雪芹;在书内,这草木之情的记录者是通灵玉。愚以为,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通灵美玉也是曹雪芹的化身。是他定下了这宿命,也是他通灵来记录这故事。曹雪芹是个哲学家,且是个“二元论”者。如湘云教翠缕二人讨论所讲的,连一个树叶儿也分阴阳。可是,湘云教诲翠缕,不时有一个阴,又有一个阳;是阴尽了化为阳,阳尽了化为阴。这不是“二元”,又是“一元”了。难怪翠缕抗议:“可糊涂死人了!”“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理为阴阳之道,特重阴而轻阳,与古今先贤大大相违。他又极讲究对称学,“相反相成”,注大智慧于书中。故有宝玉,便有黛玉。一个本质非玉,所带之物也为顽石,另一个草木之身,却韧胜金缕质比圭璋。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从初见开始,便相知相怜了。

既然黛玉怜惜着贾宝玉也怜惜了通灵玉,故愚以为,这怜惜在书内是草木怜石,在书外是雪芹自怜。不但贾宝玉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灵美玉是曹雪芹的化身,林黛玉也是曹雪芹的一部分。她是与曹同泣之人,是“一把辛酸泪”的代表,是有相同“泪尽而亡”命运之人。林黛玉有矛盾的个性,既生性孤傲又率直天真,是不合时宜的没落文人气质。可再怎么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务牵连。一次鸳鸯事件以被林请走为名支开平儿,一次宝钗扑蝶借林防小红疑心。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难乎!白玉也微瑕,也蒙尘,一如雪芹命运。

情债的宿命是宝黛的,通灵的功效是顽石的,执笔的灵秀是雪芹的,书内书外息息相关命运相连,自从宝黛相遇,这八十回残稿的《红楼梦》便才真是通灵了。它联系起了不同时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学魅力吸引了多少爱好者,这便是最惊人的通灵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定不能预料后世何如。但无论坎坷离合,宝黛也不悔不忏,仍以至情厚意达诚申信。对广大《红楼梦》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从翻开此书第一页开始,便不离不弃,由始至终的热爱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三篇】

林黛玉,这个大家所熟知的形象,也是我所为之倾怀的。在我的心目中,林黛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多愁善感,年少才高,貌美如花,天真率直。这位封建主义统治的叛逆者因性格之故,而常因感怀身世、自己的体质纤弱等问题悄然泪下。而这些泪,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

黛玉的泪,是贞洁的,是悲楚的,也是无与伦比的。当一滴滴晶莹的泪珠从黛玉白皙的脸庞悄无声息地划落,这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也随之流露。又言之,柔情似水之感,亦含其中。

黛玉的泪,是纯粹的,是忧虑的,是伤感的,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黛玉的多愁善感似乎太严重了些。从某种角度来说,不仅仅是我们,社会也不认为多流些泪有什么好处。若换做是我们现在,也就是当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去做这些事情,都会和黛玉的行为截然相反。换句话说,在当今社会上,黛玉之行无论如何都会受到排斥。

黛玉的泪,是因感动而划落的泪,是对异端的崇敬,也是对自身的怜悯。这一切,都源之于黛玉的内心敏感,情感脆弱。加之宝玉、黛玉二人常为一些小事争吵,使黛玉抑郁忧虑之情一直未减。若是黛玉常笑,再加之她十分聪慧,或许就不会落得那个下场了吧。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无凭无据的猜测而已。究竟怎样,我们无法知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她犹一高贵春花,羞也;如一善感秋花,愁也;似一天真夏花,纯也;如一孤傲冬花,慎也。

好一个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泪,终得死,且含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四篇】

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面对这连续了整整一个月的阅读实践,我已经想将自己安在那一个个故事中了,再也不想出来了!一本本书,一个个人物。倔强不懂爱的赵子牛;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活泼机智的贾宝玉;不懂得那份不同爱的“我”;梦境中的爱丽丝,当然还用那个不同于别人的歉意身在天堂的哈利。

众多的书,我个人最在意的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在你心中读到这本书,你肯定想到的是那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或是那个夺取别人的爱的薛宝钗,更是那傻傻不懂人事情怀的贾宝玉。贾家是个庞大,香火不息的一个家族,他们京城外有黛玉的父亲,而后宫中有受当今圣上宠爱的贾王妃,然而,这样拥有左膀右臂的贾家,有是为了什么而消失呢?当然,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是红楼梦里的关键,她,便是——凤姐。然而贾家的灭绝,却是因为这个女人的包庇:替净虚师太包揽诉讼,收了其三千两银子;应叫长安太守退了张财主的女儿的婚事,使得后者改聘给李衙内。

反而不让人圆满的是我们黛玉和宝玉的婚姻。

他们两个的婚事如果成了,都成了世代传送的绝世婚姻!可是,面对,现在的作者,还是以前的作家,给过一个临读者们满意过的结局吗?这对金童玉女最终还是没有在一起,反而隔离在人间与阴间了。当年,因为黛玉得知宝玉要娶正室了,而且是自己的好姐妹——薛宝钗。(其实也说不上好,要不然,为什么要两女争一夫呢?不对!古代本来就是一夫多妻制哦!不过正室好像更被尊重诶!)而旧病因心头的事而复发,因病而死。而傻傻的宝玉,却将宝钗当成黛玉,而娶进门。

当然,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男主角的心理是咋想的。宝玉其实也是十分不满意这段婚姻的。他和宝钗妹妹其实是没有任何瓜葛,只是喜欢一起玩,一起做做诗而已。然而他看见黛玉那可是一见钟情,你又可以那他怎样?而宝玉曾在梦中喊过:“什么金玉婚姻,我偏说是木石婚姻!”这话说出,可伤坏了宝钗的心,毕竟,宝钗也是真心待我们的宝玉,可宝玉却从来也没有在意过宝钗呀!到了最后,宝玉做了和尚,也只是为了圆他和黛玉的约定。当宝玉再次走进潇湘馆时,留给他的,却不在是那白色的身影,和常年弥漫中药味儿的屋子了,只是那片潇湘竹,那片湘竹在风中诉讼着,这段绝世佳话。

(此时另加的,是红楼梦的感)

红楼之梦

湘妃泪迹潇湘竹,

黛玉泪浸宝玉心。

红楼之梦谁深知?

无边潇湘无诉笛。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五篇】

英莲,人如其名,应为人所怜。

她幼时生得粉装玉琢,被路过的一僧一道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果真应验了此说。她原是个乡宦之女,本是衣食无忧、受人怜爱,却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的疏忽被骗子拐走当作买卖的筹码。此为英莲之有命无运。

当英莲被买入薛府时,改名为了“香菱”。香菱随薛姨妈和宝钗刚入贾府时,周瑞家的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哪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哪里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记得了”,体现了她因自幼被拐,无缘于父母亲人疼爱,甚至是记不起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毫不知情之悲。

当然,香菱的一生也不全是灰暗。香菱在贾府大观园时,还有学诗这一值得回忆的时光。当作为师傅的林黛玉发现她的诗“措辞不雅”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站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甚至是“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满心中还是想诗”。从这里,我更能感受到香菱对诗之执着。

而“秋菱”一名,是有着盗跖性气的夏金桂所要求改的,“秋”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萧瑟、哀颓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秋菱正走向人生的终结。她不断地被夏金桂设计陷害,被薛蟠虐打。此又为英莲之无运无命。

无论是英莲,香菱,还是秋菱,最终都逃脱不了以一首悲曲了结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六篇】

小说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明显,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

林黛玉,她给我最深的印像便是她的才华。她如那一池带着灵动而流过沁芳闸的活水,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薛宝钗,这个二百年来饱受读者指责厌恶的任务,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婚姻中获得过快乐。宝钗是一个早熟的女孩,可怜的她要为自己考虑更需要为整个家族着想。宝钗聪明睿智,大方得体,但她却悲剧性的始终没有明白一场毫无爱情的婚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说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七篇】

他是她一场好梦,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题记

提到《红楼梦》,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亦或是为林妹妹的香消玉殒而扼腕叹息。而对于薛宝钗,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虚伪、善于逢迎,认为她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内心却很势利,甚至连对宝玉的感情也带着利益的成分。其实我认为未必就真是这样的。首先,宝钗接受过良好的封建正统教育,宽容大度,温婉娴静,是个典型的名门淑女,其次,她博览群书,文采斐然,这从她所作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而说她虚伪、善于逢迎,可就真是有点冤枉他了。宝钗早年丧父,只有一个年事已高的母亲和一个不成器的哥哥,家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都需要她的操持,她从小就要周旋于各色人物中间,所以养成了“见人总带三分笑的性格”,后来,宝钗因为种种原因而进了贾府,在贾府里,宝钗因为自身温和宽容、平易近人的个性而“大得下人之心”,又因为贤惠能干而为贾母所称道:“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评价可真是极高的。宝钗有了好东西也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且从不厚此薄彼。第六十回中,薛宝钗把薛蟠从江南回来送自己的东西,在分送众姐妹时,也送了一些给贾环,贾环的母亲赵姨娘非常感激:“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平常看起来果真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几东西来,他挨门送到,也不显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赵姨娘尖酸刻薄,对人总是有三分防范心理,宝钗能够得到她的赞扬,更是说明了宝钗是极为为人处世的,这也是天性敏感孤傲的林妹妹所比不上的。

贾府里几乎人人都对宝钗佩服不已,连丫头下人们也喜欢和她说话,可就是这样好人缘的宝钗,却偏偏对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静若秋波”的风流佳公子暗生了情愫。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之女,他对贾宝玉的感情也和贾府中的其他女子是不一样的。他深爱着贾宝玉,却不似袭人那般对宝玉百依百顺,也不似黛玉那般对宝玉使小性子,更不似晴雯那般处处与宝玉针锋相对。从始至终,他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宝玉。她劝宝玉打马进京,求取功名,丝毫不是为了自己着想,仅仅是希望自己深爱的男子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之人,而不是整天流连于脂粉丛中,虚耗大好时光。可是宝玉却对她的善意不予理睬,认为她势力世俗,反而变得和她有点疏远了。

连后世之人也认为宝钗劝宝玉做官是为了自己日后当宝夫人而做准备,而林黛玉才是真正和宝玉性情相投之人,他们可以在月下共读西厢,可以在花间吟诗作乐,不理会世俗的牵绊,伦理的束缚,是一对真正的神仙眷侣。可如果事情真照这样发展,如果薛宝钗不在宝黛之间横插一脚,结局就真是皆大欢喜吗?我看未必。贾宝玉若是不考取功名,吃穿用度倒是不用愁,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有些才华的败家子而已。而林黛玉任性敏感的性子,也是极不适合做贾府未来当家主母的。更何况贾宝玉天性“博爱”,四处留情,这样的两个人,如果以恋人的关系短期相处的话,还可以比较和谐,但如果是要以夫妻的身份长期和平相处,这是断断不可能的。而只有宝钗大度宽容的性格,才可以包容宝玉的风流和孩童习性。

红楼梦读书笔记每一回概括【第八篇】

帘外雨潺潺,与曹公有约,手捧红楼,不免愁绪溢满心头,在“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自是香艳如云,情到深处,犹怜黛钗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黛玉至深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宝钗至理情。

黛玉对宝玉之情至深至纯,宝钗对宝玉之情至理至善,黛玉得到的是爱情,宝钗得到的只是姻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一个是金玉良缘,冥冥之中似乎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哀怨缠绵,感慨至此我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85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