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关于黄河的俗语 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谚语(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50943

【导言】此例“关于黄河的俗语 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谚语(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黄河的俗语【第一篇】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关于黄河的谚语【第二篇】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关于黄河的俗语【第三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语言艺术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氢弹,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氢弹”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

5、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我在讲到高二地理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又如:“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还有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在讲到黄河含沙量巨大时用“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一位外国学者惊讶地称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为中华大地上的‘主动脉出血’”来作为总结等等。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二、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肢体语言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言词+38%声调+55%表情(包括必要的手势)。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比如“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学“大气的水平运动”时,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学“气旋与反气旋”时,稍握拳状,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围绕拇指代表气流的旋转方向,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如讲海河五大支流时,举起左手,掌心向黑板,从大拇指,依次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手掌是五大支流的交会处,胳膊是海河,这就使学生生动直观的了解到海河的水系组成;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达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关于黄河的俗语【第四篇】

[关键词] 黄色;文化内涵;对比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语言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31920130074

中图分类号 H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00-2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与载体,是我们感知、理解、认识和描述世界的重要工具。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等原因,维吾尔语和汉语的许多颜色词都反映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颜色词语在语言文化中拥有着自我的独特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多重身份的角色。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一、“黄”色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历来,黄色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颜色,汉族人民对黄色有着特殊的感情。除上述历史原因之外还受到汉族人民对自身形成的认识的深刻影响。汉族人们以黄帝为人文始祖,以黄土地为根脉以黄河为母亲河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是黄种人,有着黄皮肤,成长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在中国古代, 黄色是皇家, 宫廷的专用颜色, 其是高贵、 权力、财富和权威的代言词。在古汉语中, 由“黄” 组成的色彩词语多与帝王、权力、地位有关。对于世界的其他远古文明来说,黄色是太阳耀眼光芒的颜色,而对于华夏民族来说黄色是表示着土地的原本颜色,古代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土壤。黄为地之色,黄色的尊贵地位是土地的重要地位在社会意识和语言领域的集中反映。此外,黄色又是中和之色,比喻君子内在的美德,是硕果累累的秋天的颜色,丰收的象征,黄色又代表着成熟。由于“黄”色的特殊象征意义,民间也十分崇尚黄色,好日子被称为“黄道日”或“黄道吉日”。在汉文化中“黄”色还表示珍贵的。

由于汉民族对“黄”色偏爱,在汉语词典或日常生活中以“黄”色为开头的词非常多,比任何一个民族对“黄”色的认识更丰富。不管是动物或是植物名称,在汉语中以“黄”开头的名词有数十个。

如:黄骠马-qula at,黄柏-bεrxut dεrxi等等。

二、“seriq”在维吾尔语中的文化内涵

维吾尔语中的黄色“seriq”,并不像汉语中的“黄”一词意义丰富多彩。由于风俗习俗、等原因在维吾尔族的生活中“seriq”颜色是被禁忌的颜色。所以在维语词汇中有关“seriq”的词语稀少。“seriq”在维语中通常指事物的颜色特征。而没有像汉语一样有多种意义。

黄色在伊斯兰教中叛徒的象征。跟西方的一些观点一样,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总是全身或半身着黄色衣服。《圣经》所写的这段内容在《古兰经》上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也有同样的故事情节,所以维吾尔族人自从信仰伊斯兰教起,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seriq”有不好的看法。

在维吾尔语中的“seriq”黄色,还表示“seriq kisεl”-“黄热病”是一种热带病毒引起的可怕的传染病,在古代由于医疗不是很发达,很多人死于“seriq kisεl”,人们开始讨厌“seriq”这一颜色。所以维吾尔族的很多老人对黄色有种恐惧,到至今都非常讨厌穿黄色的衣服或黄色。

除此之外,在维语中常表示嫉妒, 猜疑等贬义。如:seriq tf ajan-蝎子(表示嫉妒心强)。seriq it-黄色的狗(骂人的话,表示卑鄙小人)。

三、语言中“ 黄”色的文化差异

这些颜色词是一种客观存在, 基本色彩是相同的。但是, 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历程的不同,各族人民赋予它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些因素造成颜色词在使用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相同点

“黄”色作为一种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除了它的本义相同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表现出相同的文化内涵。

1.表示预警

不管是在维语中还是汉语中,在视觉上,由于黄色鲜艳明亮,常被人们用作提醒的标志。如:足球比赛某球员犯规,裁判即出示黄牌(seriq karta)。黄线指用于路边限制停车(seriq siziq),黄色警告(seriq agahlanduruf ).

2.表示色情

由于文化交流的影响,“黄”色的文化意蕴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中国人认为“黄”含有“污秽、、粗俗”等贬义,如“黄色歌曲”、“黄”等。而在中国古时候,“黄”和书籍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如今汉语中“黄色”的贬义,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等,这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结果。

语言是互相接触的,互相影响的。由于汉语的影响,在维语中“seriq”现在还具有另外一个普遍接受的言外之意, 即有关于色情的。“黄色” 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

如:seriq filim―黄,seriq mεzmun-黄色内容,seriq kitap-黄色书籍, seriq jornal-黄色刊物等等。

3.表示疾病, 衰败

在自然界,黄色也是秋季肃杀、万物凋零之色。黄色在维吾尔语和汉语中同样有衰老、颓败的含义。

4.表示颜色

在汉语词汇中以“黄”开头的有些词非常丰富,在维吾尔语中也同样用颜色词“seriq”来表示事物的特征。

如:黄金―seriq altun,黄油-seriq maj/sarmaj,黄蜂-seriq hεrε,黄土-seriq topa,黄种-seriq tεnlik等等。

5.表示好日子

在汉文化里,“黄”色是尊贵的颜色,上到皇帝,下到民间老百姓都对“黄”色有浓厚的感情和喜爱。所以“黄”色在汉文化里往往表示好的,吉祥的日子。

如:黄道日、 黄道吉日-qutluq kyn.而维语中的“seriq”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表示好日子。

如:kunni■ seriqini k■rmεk.过好日子。kunni■ seriqida-趁好的日子(也表示太阳还没落山之前)。

(二)不同点

尽管黄色在两种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但由于两种文化存在很多不同也必然使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一种语言中的内涵意义是褒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就成了贬义。

1.“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河,中华民族最早在黄河周边的黄土高原开始农耕活动。所以在汉语中“黄”色指“黄河”一带。在维语中用音译的方式来表达“黄河”。

如:治黄-xuaηxe dεrjasini tizginlεf ,黄河-xuaηxe dεrjasi

2.在汉语中“黄”还指事物的进展不顺利或已经没了。“黄”在句子有动词的作用。

3.“黄”很多时候是表示褒义的,但有时也表示贬义。“黄”在汉文化中指地下深处,喻指葬身之地。而维吾尔文化中没有这种表达方,用另一词来指葬身之地。

如:黄泉-u dunja.

4.汉语中有关天文的很多名词是以“黄”开头的,但在维吾尔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跟“黄”“seriq”没有任何联系。

如:黄伟-astronomijlik kε■lik,黄经-ekliptik uzunluq,黄昏-gugum,除此之外,在汉语中以“黄”开头的名词性词语比维吾尔语的丰富。许多以“黄”开头的汉语名称在维语中不用“seriq"一词。

如:黄瓜-tarxεmεk,黄鹂-sopsopja■.

5.“黄”在汉文化中还指潮湿的气候。这种特殊的使用方式在维吾尔语中不存在。

6.在汉语中的有些词语在维吾尔语中用“seriq”开头的词来表达。

如:seriq patf aq-,seriq su kεlmεk-口水(是指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的心情)。

7.维语中的“seriq”一词还指“seriq uyhur”,“seriqlar”-指湖南维吾尔族,在汉语中对西迁,留在内地的维吾尔族没有专门的名称,一般叫他们“湖南维吾尔族”。

四、语构词方面的异同

(一)语言中均用“黄”所构成意义相同的词语

如:黄埃---seriq tf a■ 黄灿灿----sapseriq,altun rε■lik

黄橙橙---sapseriq 黄铜-----seriq mis

(二)汉语用“黄”而维语不用“seriq”所构成的词

如:黄道吉日---qutluq kyn 黄花地丁---mamkap

黄花苜蓿---qaxqibedε 黄花女儿---ippεtlik

黄昏---gygym,zawal 黄口小儿---g■dεk

黄米---teriq

(三)维语中用“seriq”而汉语中不用“黄”所构成的词语

如:Seriqtal---晚秋 Seriq ajaq----扫把星

Seriq tumf uq quf qatf ---蜡嘴 seriq tyk----毛寒,毛孩子

总之,人们对色彩的理解、欣赏及联想不可避免地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并反映到日常生活中的词汇来。对 “黄”颜色的分析,作为一个侧面,有助于管窥维吾尔族和汉民的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历史背景,以利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文学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掌握其表层语义信息的传递,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息的传递,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认识和掌握颜色词不同的文化意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加强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马俊民。新华字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544-545.

[2]阿布来提。大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青年出版社,2001:907-908.

[3]阿卜杜拉。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604-605.

[4]解海江,章黎平。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1-233.

[5]单鹏程。从喻人词语看汉民族的审美意识[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6] 吕红波。汉英事物颜色词色系与来源对比[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7]安尼瓦尔・加帕尔。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6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5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