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汇总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一篇】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昨晚,我坐在电视机前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那天,何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为了给小何治病,何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二篇】
巫昌祯,1929年出生的巫昌祯,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作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法律人,她一生中亲历了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
1979年、1997年两次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
200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专家组组长。她和专家们提议在婚姻法中对家庭暴力予以规制,“最后争取将‘禁止家庭暴力’写入总则”。这被认为是反对家庭暴力立法的重大突破,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2005年,妇女权益保护法修改,巫昌祯再次参与立法。修改后明确了“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并规定了多机构合作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干预模式。
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并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在五十多年的法律生涯中,巫昌祯始终关注着妇女权益的保护,执著于她所钟爱的婚姻家庭法的研究和实践事业。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三篇】
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走了,全国法律界震惊之余,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全国法律同仁都十分惋惜邹碧华法官的离世,感叹这是不同领域法律人的共同损失。
听取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后,作为一名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我深受感动,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人们都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产品经理”,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取得这些成果,可以看出,邹碧华同志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了多少时间用在学习上!
三、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他关爱家人、关心同事、善待律师,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他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离去,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点,人民的好法官邹碧华做到了。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四篇】
12月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抢救但终告不治,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7岁。作为党和人民的优秀干部、人民的好法官、推动法治改革的践行者,留给我们的是学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的春天,有一个叫“燃灯者”的法官,被人们永远铭记心中……20的春天,有一种叫“邹碧华”的精神,在中国大地慢慢生长……”学习传承邹碧华同志崇高精神,我们要心怀对政法事业的热爱,争做终身学习型干部,坚持公正为民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本职工作中寻找差距,做为一名年轻的检察官,我们要学习邹碧华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学习他的改革胸怀和执着追求,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为检察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邹碧华凭着敢担当的气魄,在司法工作中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炼就了前瞻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先行者”。邹碧华在司法改革中,对党忠诚,严守规矩。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持律己,严把公平用人的原则,坚决不让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坚守司法公正的准则,努力让当事人在每一起案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对党忠诚,严守政治纪律和严明政治规矩。自觉带头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做好干部表率。坚持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不论亲疏、不徇私情、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率先垂范、奉公守法,把法律法规看成悬在头上的“利剑”,时刻自醒,严守思想防线,严守纪律红线,严守道德底线。
学习邹碧华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的无限忠诚;一心为民,对人民无比热爱;坚守价值,对事业无私奉献;崇法尚德,对法治执着追求;敢于担当,对改革勇于进取,为检察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砥砺意志品质,争做人民满意的检察官。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五篇】
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最牵挂的事,是备受瞩目的上海司法改革,他忙碌如常,上午参加上海司法改革座谈会,匆匆吃过午饭,便驱车前往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徐汇区法院。突然,他一阵胸痛胸闷,司机立刻赶往医院……然而,这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再没醒来。网上网下,哀思如潮。这些天来,许多网友留言讨论“邹碧华现象”,全国各级法官都十分惋惜邹碧华法官的离世,感叹这是法院系统、律师界、法律人共同的损失。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他以一个法官的身份赢得整个法律界的尊敬!如此哀荣,实属罕见。”12月14日上午10时,上海龙华殡仪馆一号大厅,人们送别“燃灯者邹碧华”,预计1200人参加的葬礼,来了近人,白花远远不够用。“碧血忠魂潜心法治鞠躬尽瘁,华星秋月璀璨人生风范长存”,挽联下,人们眼噙热泪……一位法官叹息:“这世间真有楷模,让我辈有所皈依……”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上海看望慰问邹碧华同志家属时强调,要大力宣传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公正为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崇法尚德,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法治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市中院向全市法院干警推荐学习书目《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追记邹碧华》,再次学习更受教育,撰写读后感以示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弘扬法官风采的信心。
作为人民法官的一员,我们为有邹碧华这样的好同行好榜样而自豪。通过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入了解和学习,在感动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一、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民法官的誓言做了最好的诠释。
法官的誓言是: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规范,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
从法院的书记员到司法改革的设计者、践行者,邹碧华将其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司法系统。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的进取担当与构筑良性法律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邹碧华同志满怀为法律献身的精神。不管是当书记员,还是当庭长,还是升任上海高院副院长,他都尽心尽职,爱岗敬业,他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给人民法院的改革与审判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
二、邹碧华以自己的生命树立了中国法院改革的丰碑。
邹碧华同志讲求科学、实事求是。“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12月8日,周一,7时30分,邹碧华准点出门。当天,分管司法改革的他,要主持召开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专题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如何科学合理计算法官工作量及质效。”上海高院司改办副主任张新回忆,“邹院长让我们将上海4家试点法院所有法官5年来人均办案量梳理一遍,单看办案数量不行,还要计算案件质效。这是为细化法官员额制改革方案做准备。法官要压缩到33%,很难。邹碧华曾对最高法院法官何帆说,“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科学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邹碧华深知,“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该担当时必担当。”6年前,邹碧华任长宁区法院院长,让时任法院信访办主任滕道荣抓信访改革,每月做投诉率分析。“这不得罪人吗?”滕道荣有顾虑。
司法改革的大幕拉开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带领着司改团队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开会、加班、汇报成为常态。他认为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因此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争议和质疑他坚定的表示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9日上午,高院党组会议;下午,司法改革座谈会。“邹碧华从下午2点一直讲到5点。”张新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上海成为司法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相关改革方案全国瞩目。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邹碧华深感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谈到司法改革,邹碧华总是充满激情。周日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论坛、半个月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年会,他积极介绍上海司改进程,谈司法公开,谈审判流程信息化……“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张新说:“他确实累了,调整了作息,晚上1点就睡下,比平时提前了一小时。”当年在长宁区,邹碧华做了件“前卫”的事儿——压缩会议室,给每个法官一间独立办公室,为了“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长宁区法院曾俊怡法官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法官分类管理,他那时已有思考。”
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他简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推动法院的改革。如果不是亲自到他工作的现场看看,是无法体会以邹碧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他真的是用生命为法院的改革前行助力加油。
邹碧华同志事迹在各媒体登载播出后,全国各地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邹碧华及的敬意。改革这份事业那么艰苦,他47岁的黄金年龄去世,他为法院、为司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是法院的英雄、法官的骄傲。他在以一种强有力的正能量,感动中国!
三、学习邹碧华,我们要弘扬他的风采。
邹碧华以自己的作为展现了法院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品格和无私无畏的亮剑精神。邹碧华同志是审判业务行家,管理专家,授课导师学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著书写诗,样样精彩。邹碧华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依然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广大法官为中国的审判事业和改革之路奉献出更多的热情与力量。
学习邹碧华,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审判事业。我们的四级法院构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法院这艘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干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如何保证审判工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新形势下法院工作如何有所创新改进等等。
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起案件,如何做好完成办案任务和指标,提高案件执行力的问题。在立案窗口信访岗位,就是要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继承是最好的纪念。北京大学法学院将于近期设立邹碧华基金,纪念邹碧华校友在司法岗位上的突出贡献,也号召法学院师生向奋斗在司法部门一线的校友学习,并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发展贡献力量。在邹碧华校友的感召下,相信各个岗位法律人将更加坚定法治理想与信念,积极投身司法战线,在中国的法治道路上继续前行!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六篇】
张耀元,在和林格尔县,人们一提起张耀元,都夸赞道:“张老古道热肠,一身正气,好人呀!”大家之所以信赖、尊敬他,决不仅仅是因为他从事了40多年的公安工作,更重要的是因为他退休之后,仍然像一支燃烧的蜡烛,将光亮洒向青少年成长大道,把余热奉献给美好的下一代。张老先后带领城关镇“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的27名成员,对全镇的12家经营性网吧进行监督、走访1250余次。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2015年的“五一”假期,“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连续三天共出动109人次,查看电脑670台,检查上网人数1169人次。他从中央党校、内蒙古国学研究会()联系到《弟子规》、《儿童教育宝典》等书籍46550册,全部免费发放到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达到人手一册;他借助城关镇“魅力名镇助学行动”平台,联系9名民营企业家救助贫困学生39名,筹集资金8万多元,帮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张老放眼未来,情系下一代,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默默地奉献着,他所在的城关镇关工委先后被自治区、市关工委授予“五好关工委”荣誉称号,自己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基层的昭君道等4个关工委被呼市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有人问:“张老,你到底准备为下一代忙到什么时候?”他说,“等我老的走不动那一天才是我真正退休的时候!”这就是张耀元本色:今虽离岗未退休,再当平凡孺子牛,白发堪比夕阳红,余热生辉写春秋。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七篇】
作为专职律师,近30年来,郑雪倩一直致力于医疗卫生法律工作及医疗机构的法律服务,并担任多家医院、企业的法律顾问,代理各种医疗、经济、民事、刑事案件等上千件,涉及30多个省、市、自治区。她带领的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医疗纠纷案件代理全国领先(alpha案例库数据显示),该所卫生法律服务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两名法律专家之一,郑雪倩发挥医学、法学复合学科优势,帮助政府分析定位疫情发展的各阶段,以及各阶段内采取防控措施的合法性;对国内形势研判和合理评估,分析境外疫情对国内的影响和相关措施,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提供疫情各阶段政府宣传导向建议;通过研究国际相关法律的规定,针对涉及保密和国际合作等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的问题,为政府提出应对策略建议。
参与国家层面立法讨论及研究,推进我国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多年来,郑雪倩持续参与相关卫生健康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进程,参与国家覆盖全部卫生法律制定的讨论和制定。她参与政府、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家卫健委、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管局等多项立法讨论、研讨,承担国家卫健委法制司《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起草专班组成员,同时担任医务人员一章起草组组长。
此外,她还受邀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改完善评估工作组组长,根据评估报告内容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起草《传染病防治法》修改建议稿。作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执业医师法》修改工作小组五位咨询专家之一,她又参与《执业医师法》修改工作,同时作为卫生法学专家参与《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国家重大立法项目起草、修订及讨论工作。
郑雪倩还承担了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卫健委、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管局、中国医院协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基会、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合作项目、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等50余项国内外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医疗知情同意书范本及应用研究》课题荣获医院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妥善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执业以来,郑雪倩代理大量全国知名医疗纠纷案件,免费接受患者及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咨询千余次。每次,她都以热情的接待和详细的讲解做医患之间的“沟通平台”,为医患矛盾化解奠定基础。
利用自身专业、学术优势,郑雪倩积极探索医疗纠纷处理模式或纠纷化解方案,开展医疗风险基金、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险等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研究,以及第三方调解、律师见证等事前风险介入工作,在医疗纠纷“有备无患化风险”的路上尝试各种努力,为医患矛盾的避免和妥善处理提供依据。
重视卫生法律人才培养,宣法、普法服务社会。
除了律师身份,郑雪倩还是一位光荣的教师。她是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导师、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法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开展“法律诊所”,培养复合型、实务型卫生法律人才。
她亦十分注重宣传普法。作为中央电视台、__、《北京晚报》等多家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体法治节目的邀请嘉宾,郑雪倩积极科普、宣传法律知识,正确引导社会大众增强法律意识。此外,她引导社会大众及医疗机构依法管理、依法执业、依法维权,在全国各地法律培训授课500余场,带领全所进行全国普法活动万余场。
郑雪倩组织主编、主审《中国医院法律法规实用指南》系列丛书等多本书籍,在国内核心期刊刊登文章100余篇,发表sci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3篇,在《柳叶刀》影响因子达。
她成立的多元化调解中心,为朝阳法院诉前调解医疗纠纷案件,%达成和解和委托鉴定,为化解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和谐做出巨大贡献。
勤勉不懈、兢兢业业的郑雪倩收获了诸多荣誉。2019年,她被北京市律协评为2015-北京市优秀律师,2004-2017年被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律师协会、海淀区司法局、东城区司法局等评为优秀律师、优秀共产党员等。
在抗击“非典”期间,作为北京市八千名律师中的唯一代表,郑雪倩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政法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司法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坚守法治理念,传播法治火种,郑雪倩是奔走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律法先锋,为她点赞!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八篇】
张军,漫漫山路上,一个身影在不断前行,放电影、讲法律,普法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一个个小山村,他与老百姓讲道理、摆事实,热情调解邻里矛盾纠纷,赢得了群众的赞许。他叫张军,是和林格尔县黑老夭乡司法所所长,先后15次受到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表彰奖励。多年来,经张军调解处理的民事纠纷案件720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先后参与诉讼代理23件,非诉讼代理186件,为金融部门追回拖欠贷款280多万元。
2014年被评为和林格尔道德模范先进个人,2014年荣获呼和浩特首届“十佳法治人物”提名奖。199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2001年,他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全区人民满意司法助理员,多次受到市、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九篇】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人物履历。
学习经历。
1984年―1988年在北京大学经济法系就读,1993年通过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系硕士生考试。
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进入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从事书记员工作。
1993年,成为助理审判员。
成为审判员并调至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
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助理担任研究室副主任。
月,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主持工作。
6月,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
7月,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
10月,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任职期间曾赴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
月10日下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1]。
社会兼职。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民商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
研究成果。
著作:
《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的展开与评述》(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10月第1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10月第一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3月第二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1月第三版。
《合同法学》(副主编、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1月第1版。
《合同解释论》(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即出)。
《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律出版社,第1版(9月1日)。
论文:
《国企改制中劳动关系之司法认定初探》,载《中国劳动》年8期,并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法研究会优秀论文。
《论归一性股权转让协议之效力》,载于《法学》年10月。
《事实劳动关系之司法认定初探》,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前沿》2005年第2期。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待证据规则》一文,载于《法律适用》年1月。
成就荣誉。
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人物评价。
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
了解法治人物的事迹和材料【第十篇】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人物事迹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2.王锋:忠义感乾坤。
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人物事迹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3.支月英:芳兰振蕙叶。
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人物事迹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4.秦玥飞:君子通大道。
颁奖词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5.张超:浩气展虹霓。
颁奖词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人物事迹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6.李万君:器成天下走。
颁奖词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人物事迹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7.梁益建:推诚结仁爱。
颁奖词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人物事迹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20,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8.郭小平:暖带入春风。
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人物事迹,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年,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9.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澄清有片心。
颁奖词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人物事迹阿布列林,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10.潘建伟:曙色满东方。
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人物事迹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