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环境问题考研英语样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7106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环境问题考研英语样例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环境问题考研英语【第一篇】

很多同学非常关注备考英语都需要哪些复习材料,简单来说必备的材料包括:词汇书或app、考研英语历年试卷(1996—2016)、长难句翻译和写作。至于具体应该选择哪一种复习材料,我十分建议大家自己去亲自看一看,因为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大多数人选择的参考书未必适合你,譬如有的人喜欢顺序排列的词汇书,有的人则喜欢乱序的;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不需要带有阅读翻译的真题解析,但基础薄弱的却必须要有。因此,我希望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在进行选择,这样在避免走弯路的同时也会更有收获,毕竟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同学问我:单词总是背不下来怎么办?背过以后总是忘怎么办?背了几遍考研单词做题还是没有效果怎么办?首先学姐需要告诉大家,这种感受是背单词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不论你基础好坏,没有一个人会说“我觉得背单词好容易噢,每次看一眼就记住了怎么忘都忘不掉呢”,毕竟单词是无限的,人的记忆也是会反复的,所以大家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遗忘一些单词是正常的,不要因遗忘陷入懊恼之中。在此基础上,记忆的秘诀就在于反复,所以我建议大家每天背一定量的单词,将不知道确切含义的词做笔记,每隔三天进行自测,筛出仍未记住的词;每隔七天将生词再次自测,再筛出未记住的词,这样你就可以将总是记不住的词汇锁定,再想办法通过词缀词根、或其他记忆方法反复记忆,只要坚持就会得到提升。

看外刊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考研英语阅读是与做题直接挂钩的,因此相对而言更具针对性。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先以真题为主,做到能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翻译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尝试做对题,把这套工作做扎实以后再考虑阅读其他刊物。虽然优秀的外刊文章很多,但毕竟不能代替真题。

翻译虽然是做阅读理解的一项必要能力和过程,但阅读理解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做题上,因此,要关注所翻译的部分是否与解题有所联系,要建立起文本与题目之间的联系,通过定位原文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并且与各个选项进行对比。要知道,很多人不需要翻译全部内容就可以做对题,这是考研ers要努力的方向。

建议根据自己基础进行选择,如果觉得基础比较好,那么只需要真题和简单的答案解析就可以啦。如果觉得基础薄弱,那么一定要选择带有阅读翻译的答案解析哦!

1.先以正常速度阅读一遍文章,标注每段主旨句和其他关键信息;

3.定位到原文,可根据关键词定位或自然定位;

4.关键句的理解和翻译;

5.与答案作对比,根据确切依据选出正确答案。

考研英语总共是三个小时,在做阅读理解时,一开始还是要以做对题为第一要务,不必太在意时间,随着对文章布局的熟悉和解题技巧的娴熟,速度自然会加快,最后全部阅读理解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即可。当然,这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如果对写作比较生疏,那么要相对加快阅读理解的做题速度。

1.认真审题最重要,格式要符合要求;

2.按照模板框架来组织结构,内容上要一一回应到题目的要求;

3.使用那些你能够驾驭的词汇、词组和句式,语言的流畅比复杂程度更重要;

4.书写时使用45度倾斜且圆润的字体,有助于增加印象分。

1.日常作息以规律、健康为主,具体时间可自行调整;

2.复习内容的规划每天不需太多,但一定要坚持把当天任务完成;

3.尽量按照任务目标而非学习时间来衡量学习成果;

4.每日学习时间控制在5—8小时即可,不要过于紧张和疲惫;

5.适度运动和娱乐,劳逸结合。

可以中途休息或娱乐一下,但要尽量把手头的任务做完再休息,同时要控制休息和娱乐的时间,确保每天能够完成当日的学习计划,而不是拖到明天后天。

环境问题考研英语【第二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首先要担当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爱护所有的动物,维持我们地球的生态平衡。

就从我们身边小动物说起!人们为了赚一点点利益,而去捕杀那些蛇。蛇一年可以吃掉许多田鼠,是保护庄稼的守护神。而贪财的人们却放肆的捕捉它们。如果把蛇捕灭绝了,那么那些田鼠不就更大胆地去伤害庄稼,收获不到粮食,那我们吃什么呀!贪心的人们呀!是时侯清醒了,不要再捕杀这些蛇了!

我去红山动物园玩。看到一种动物,叫狮虎兽。狮虎兽身长近两米左右,体重四百多公斤,是雄狮子和雌老虎所生出的。生命年为20至25岁左右,它主食有:羊,猪,牛,马,鹿等大型食草动物。由于人类疯狂的捕杀,狮虎兽在全国仅剩200余只。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所以,我劝告那些捕杀动物的人说:“快点住手吧,这些稀有动物就要灭绝了,一旦灭种,那些大型食草动物就会大量繁殖,就会把一片片森林啃成沙漠,让我们一起行动的吧!并在每一座山入口立下一个牌子上写道:请不要捕杀这些动物。保持动物的数量吧。‘’这样,那些有良知的人就不会捕杀动物,动物也就会平安的活下去!

我们跟要保护身边的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它,不要践踏它,有些人为了少走几步,就直接从花草上踏过去。那也是生命,它们在帮助人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养气呢!就多走几步绕过去吧!还有那些放肆砍伐树木的人使一片片森林消失在人类的眼前,是很多小动物没有了家。大家请想想,如果没有花草树木会怎样呢?那我们地球将来是怎样的呢?如果没有花草树木,谁来抵挡沙尘暴,洪水?谁来吸收二氧化碳?谁来释放氧气呢?这样我们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地球上有花草树木,那沙尘暴,洪水对人类就构不成威胁。

大家赶紧行动吧!为了人类,为了动物,更为了我们的地球,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动物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环境问题考研英语【第三篇】

论文摘要环境侵权问题不同于以往常见的侵权行为,它集中反映了侵权者与受害者之间不平等的法律关系的存在,导致受害者运用法律手段虽然做到了有法可依,却不能达到损害弥补的完美结局。因此,有必要从环境侵权最实质的问题着手,深入剖析环境侵权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寻找最和谐的解决办法来平衡侵权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对环境侵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环境问题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实对环境法的迫切要求与环境理论制度研究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处理机制与环境责任承担之间的矛盾等,都影响着我国环境法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和谐处理好环境侵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当前环境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环境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污染造成他人损害适用侵权行为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要件包括:首先,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其次,存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事实;再者,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环境侵权行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避免地而不是潜在地给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介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受害者由于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因而采用因果关系的推定原则,即只要证明企业已经违法排放了污染物质,受害者的人身或财产正在遭受损害,即推定污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作为环境污染侵权者,不是一味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只要证明污染损害事实是由于受害者自己过错造成或是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或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引起的,即可以免责。

综上,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作为环境污染的实施者,只要举证具有上述三个免责事由,即可免责,不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从法律上分析,似乎是合情合理保护受害者的利益,使受害者与环境污染实施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划上等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这种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却出现受害者在法律面前仍是一种“不平等”的对待。

正如上文所述,环境侵权的实施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原则。其原因在于实施者的侵权行为本身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追究其过错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实施者从所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赔偿损失,也是符合公正正义原则的。当然,对于侵权者只要其从事的污染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侵权者不能以没有达到排放标准来免责。

从法律的层面来看,立法者的目的无疑是为了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受害者的损失总是难以得到弥补。因为,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环境侵权问题进行分析,力求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

(一)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上的缺陷。

法学界公认的环境侵权的三要素说,即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环境污染实施者承担的是一种无过错责任。何谓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民法上介于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采用推定因果关系规则,即在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中,只要证明企业已经排放了可能危及人身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害的物质,就可以推定这种危害是由该污染行为所致。

因果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所谓的推定规则,不是指传统民事责任上的那种严密的、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是放宽了因果关系的推定。从一定程度上看,侵权者在环境破坏面前更加的被动,然而,对于因果关系持否定态度者认为只要能证明这种因果关系是由于受害者自身或第三者造成的就可以免责。因此,受害者与侵权者在平等的民事法律保护下,不平等的关系屡见不鲜,因果关系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侵权者借助强大的财团后盾,互相勾结,导致执法者对污染事故的调查偏向于利益集团一方,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然而实际中,这种潜在的因果关系正在侵害着受害者,在现实性与必然性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侵权者为谋取利益继续生产加工,排放废水废物,而受害者有冤却不能伸,往往因证据不足而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长此以往,更加放肆侵权者的侵权行为,受害者的损害不断加深。

(二)处理机制的缺位。

一般认为,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要承担。生产者运用手中的权利,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势进行生产加工。结果钱也赚到了,污染也出现了,责任也产生了。他们不会去计较太多罚多罚少的问题。腰包鼓了,气势足了,赔多赔少也不稀罕。“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污染实施者,而且执法者也是这样执行的。在处理污染事件上,相关行政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可批准建厂开工。为了追逐地方gdp,结果指标升了,财政富了,企业发了,领导升迁了,地方的老百姓却遭殃了。生活用水污染了,空气质量下降了,天不再是那么湛蓝了,水不再是那么的清澈了。所有的这一切,都要等到真的出了事,才采取措施。可是,工厂一停工,老百姓下岗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少了,领导的乌纱帽也随时会被撤掉。如果当初就采取措施,严格规定排放标准、安全生产标准,开发新技术新能源,那么问题就变的简单多了。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切从头抓起,教它学会节能环保,增强环保意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人与自然将会更加和谐。

(三)环境侵权诉讼方式的单一性。

环境侵权中,发生侵权案件的双方必须是要与其具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才能产生环境侵权的法律关系。所谓的利害关系,是指案件的处理结果对其产生实质的影响。然而,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不可替性,环境侵权往往造成一定区域或是一个生态系统内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危害,严重的还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法律上,具有利害关系的双方可以提前诉讼,利害关系一确定,即具有特定性。但与环境的公共性却相违背,缺少一种公益诉讼,对不特定多数人的,只要认为对它的`环境或人身造成了损害就可以提前诉讼。同时,环境法上的举证责任倒置,是指环境污染者只要为它所指出的免责事由提供证据即可免责,然而受害者还要对自己的损害承担举证责任。一个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如何才能证明加害者所排放的污染物确属污染质,更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对加害者是哪一个都无法确认。此时,如果法律上仍强调受害者的举证责任,无疑是变相的剥夺受害者的胜诉权。

(一)完善环境侵权的诉讼制度。

在传统的环境侵权案件中,都把它归结为行政或民事诉讼。然而,环境侵权的公益性所体现出复杂的社会关系,远远超越了民法和行政法的理论制度,具有全新的理念和制度。同时,在公私法的互相交融下,司法救济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司法救济上有必要对环境诉讼进行专门化管理,建立专门的环境诉讼机制,才能对公民的环境权起到有效的保障。在环境诉讼过程中,不仅要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关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此外,增加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使得环境加害者有所压力,不敢得意忘形,切实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守法。

(二)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报道某些地方乱执法的事件,依仗权势,进行权钱交易,黑色交易事件屡屡发生。受害者拿着诉状却迟迟得不到执行,明知违法却置之不理,还有甚者对受害者拳打脚踢。有的地方实在雷人,执法者和加害者串通一气。受害者取证难,加害者举证易的怪现象,使得受害者在法律面前束手无策。因此,有必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保障执法、司法的公正公平。一方面加大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引进专业人士,从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中,选拔优秀者进入执法队伍,充实执法力量,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保障执法公正,实现法律正义。

(三)加大监督宣传的力度。

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显得更加透明。只有把法律赋予的权利让人民大众、新闻媒体、舆论、社会等监督,才能实现权利的最大化。颁布以来,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每一个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之前,倾听民意,反映民生,是执政者的义不容辞的一项义务。从上到下,让老百姓参加到环境侵权的监督中,反映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是当前执政者考核的又一项任务。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执政者素质的同时,提高相关人的理论水平,进而提高全民众的法律意识,实现事后治理到事前预防的过渡,赋予受害者更多的法律保障,促进矛盾解决,保障社会安定,实现社会和谐。

环境问题考研英语【第四篇】

根据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其中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它又包括以下七个要素:(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7)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与1月1日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相比,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从定义上看,新准则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者是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强调制定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采用了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美国企业咨询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准则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中的五要素。

从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在保留了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事政策和实务四个要素的基础上,删除了其它要素,增加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及对治理层的参与程度这三要素。

上述变化,体现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即强调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强调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主要“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制定并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的素质与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与经营理念、内部控制的意识等”,强调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应当了解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是否营造并保持了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并要求管理层就业务规程和道德价值观念与员工进行沟通。而上述所有影响因素全部都属于内控环境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中,内控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实施和实施的效果。

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各种错误与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其设计是否合理与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新审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可谓抓住了内部控制的核心。

二、内控环境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规范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财政部自起,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至今七年过去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不规范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点财政部从20至末以来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可以得到证实。

为什么企业如此漠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内控环境,在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和认识。如果治理层和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就不可能热衷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也不可能重视内部是否得到一贯而有效地执行。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事实上内部控制同法律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要求所有人,包括它的制定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并对所有违反者进行相应的处罚。而一旦这一法则遭到破坏,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治理层和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二是治理层和管理层(特别是管理层)不能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管理层都属于国家干部,由政府任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国有企业逐步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但其治理层和管理层仍然是由政府任命,许多上市公司都是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位于一身,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普遍现象使得股东大会、审计委员会并不能切实履行治理层的职责,而国有股也没有真正的产权代表,正如美国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在《企业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主张以资源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但全民所有制结构的分散性令人失望的是公民毫无权力,资产的管理就成为国家官僚的任务和特权。”企业由“大老板”(一把手)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十分普遍,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基本上形同虚设,小股东对公司治理更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表面上看这是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十分成熟的一个表现,而其根源却在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大于法。所谓的.制度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在信息传递不畅通的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严重,只有制度的制定者才拥有有关制度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解释信息。这些解释可以根据利益大小、远近亲疏而异。在信息传递相对畅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管理的透明、公开与民主,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制度的信息。对制度的不合法解释变得越来越困难。为维护治理层与管理层的既得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制度粗放化、模糊化。因为制度一旦细化,并为所有员工和公众所熟知,就会对权力产生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治理层和管理层等权力拥有者不法利益的获得。

另一方面,治理层和管理层可能因为粗心大意、精力分散或者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选择而无视控制甚至逾越控制等,那么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已有的制度会成为一纸空文。以虚假会计信息为例,coso发布的《虚假财务报告:1987~美国上市公司的分析》显示,产生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与内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涉及了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在72%的会计报表舞弊中,涉嫌参与者为公司总裁”。中国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件也无一不涉及公司的管理层。而舞弊的动力,无非是利益二字。

三、如何治理内控环境。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应当从内控环境着手,才能起到治本的效果。这次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无疑是抓住了解决内部控制薄弱问题的根源。新审计准则在内控环境中提出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这一要素,并将其作为第一位的组成要素,体现了国家在治理内部控制薄弱这一问题上的高瞻远瞩性。毫无疑问,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都取决于人的素质与观念,从强化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入手,才是从源头上治理内控环境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我国财政部门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20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创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必须明确的是,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应当注重一个“细”字。其中,“更清晰地限制和细化说明一把手的权限,实在是当务之急”.不仅如此,还应当清晰地说明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权限,以促使其各司其职,避免因制度的不完善使之逃避责任。

其次,要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市场经济作为信用经济,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讲诚信、守道德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从治理层和管理层入手。因为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当局的作风”,“在防范舞弊方面,管理当局的作风是控制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管理当局的不当行为成为他人无视控制程序的合理借口”.“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治理层和管理层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诚实和道德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使遵守制度的意识深入人心;治理层和管理层率先垂范,引导人们“循规蹈矩”。显然,治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必须从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等多方面综合着手,才能彻底改善内控环境。

许延明。

环境问题考研英语【第五篇】

对历年真题稍作研究便不难发现,那么多的阅读题,也就是5个类型:主题性问题、细节性问题、态度性问题、推断性问题及词汇性问题。每年的阅读题基本上会涵盖所有的类型。

顾名思义,就是考查我们对文章或者段落中心思想的掌握。要做好这一类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通常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全文的中心句常出现在文章第一段句首、第一段句末和全文末等地方,段落的中心句则通常是该段的首句和末句。所以,做题的时候要重点分析这些句子。

细节题有难有易,较容易的可以根据题干或选项的线索回原文定位,然后由相关句得到正确答案;较难的也可以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推断得出正确的答案。总之,这类题的技巧性不大,最主要的是耐心和细心。

态度性问题主要考查我们是否了解作者或者文中某人对某事所持的观点或态度。做这一类型题的题目,最好在读文章和题干时,便把其中描述态度的词标记出来,然后在文中找到有典型褒贬含义的词汇,最后再将两部分词进行对比得出答案。

这类问题考查我们根据已知内容推断引申含义的能力。它要求我们根据文章中的关键词、短语、结构等进行推断,或要求我们通过阅读某段或几段内容,推断出一个结论,类似于主题性问题。做这类题时,一定要避免不依据关键词而凭空进行推断。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上下文判断大纲词汇表以外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主要考查两种情况:一种是熟词僻义或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具体词义,在这种情况下,常规含义一般都不是正确答案;另一种是超出词汇表的生词含义的推断。无论是哪一种,都只能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该词的真正含义。

其实,要做好考研阅读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更要注重技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07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