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0097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一篇】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日趋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技能人才的内涵、社会需求及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能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经历了从“匠人”、“技师”到“知识工人”的历史演变。高技能人才属于人才基础层次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其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续,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其人才特征可概括为:应用性、手脑并用、技能强、素养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二、社会需求及现状分析。

搜狐网上曾出现了《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南方网刊登了《深圳每年新增3万高技能人才需求技能岗位比一般岗位月薪高》的新闻。近几年类似的报道经常见于报刊、网络。一些企业反映,大学生基本能从高校及市场上招到,但技能人才很难招,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目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及相关培训机构却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目前,全国技师、高级技师占劳动者总量的4%,而企业需求中这类人才占14%,相差10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相比,明显偏低。

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理应抓好职业教育。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例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模式、韩国的2-1模式等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增加实践课程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真正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需要。一个专业应该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要,确保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统一。高职教育有两点必须牢牢把握: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按照教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学生。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做的。其次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要体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与企业、与社会深度融合。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的设置一定是市场上有需要、社会上有需求,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否则的话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就会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技术专家、场地和设施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双赢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在学生的技能训练方面必然会遇到专业技术师资不够,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学院教学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同时,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输送所需技术人才,同时可以参与企业的一些技术攻关等等,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可以参照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通过企业专家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析,及时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效果。二是采用+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二年半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在学生两年的理论学习中,充分考虑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各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建模拟实习实训场所,采用仿真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既改进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也促进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水平,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院于4月成立湖南省化工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弥补了学校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从湖南省石化行业将全面实施的“94212”战略来看,行业企业急需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双向需求、互利互惠的良好态势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为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提供了发展之机和用武之地。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每年提供3000多个岗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数达到学生人数的20%,成为学生稳定的就业基地。近年来,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参与20多家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享校企人才资源。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为突出的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工作。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才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又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多形式地为“双师型”教师成长创造一些培养平台和载体。学校首先应把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好,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教学条件对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及技术理论培训。其次要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可以通过与企业多形式合作建立学生培养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尤其是通过主动服务,努力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培养机会。再者就是不断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机制。自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校企“互培共享”协议,一方面,每年有计划选送10―15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带着课程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生产岗位,了解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曾于派出6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又将申请派出20人赴美国进行为期30天的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学生实行多项评价。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单一的缺点,采用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职业教育应更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水平。本院从起对学生实行“双证”考核并成立了专门的职业鉴定中心,每年组织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近年来学院在每年的3-4月开展技能节竞赛活动,为全国技能竞赛打下了良好基础。“双证”制的实行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了均衡发展,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界,,(22).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二篇】

1.重视程度不够,要求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办学经费紧缺,设计学生数量增多,老师不可能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指导到位,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只作为结果参评,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2.课程设计组织管理混乱。

课程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高校课程管理工作一般由教务处、学院、系三级负责,在教务处的组织领导下,各院系遵照统一的规范,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由于专业性强、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原因,教务处往往将对课程设计的管理责任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组织领导相关课程设计实施工作。但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教学往往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盲区,使其教学活动前期无人组织,后期无人监控。

3.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课程设计时间多安排在学期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月,学生做好设计后,由老师检查评分。由于设计完成的时间已临近期末考试,如果学生的设计不符合要求,返回来重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也不愿意完成一次新数据的设计作业。所以,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作业,就算是完成了设计任务,学生在此过程学到多少知识,没有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

4.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数据选取相对宽松,每个同学设计出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课程设计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合理与不合理。而现实教学中,则是以模仿训练为主,学生根据书中的原则和方法,参照以往的工程实例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埋没于枯燥的计算中。

二、改善现状的措施。

1.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应由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学院负责组织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各教研室应具体制定与本教研室有关的'课程设计大纲,组织教师审定题目及设计任务。指导教师应在学期初申报课程设计选题,提出场地、设施使用申请为课程设施教学工作的展开做好前奏。

2.转变观念,强化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实践才是工科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工科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推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突出实践教学、有利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坚持在“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3.完善教学硬件设施。

在课程设计中,软硬件教学资源也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的重要条件。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运用实验装置的数量较多,现有的cad/cam机房计算机远不够用,它不仅用于课程设计,还要用于很多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实训教学。因此,需要扩充机房,增添计算机,购置配套软件,为课程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提供软硬件的支持。

4.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指导与监管。

为完成课程设计,学院所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提前排出值日表,向学生公布。召开指导教师及学生动员大会,及时提醒和预防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提出设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检查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5.严格检查与评估体系。

课程设计的结果检查预评估是对设计成果的一种认可,能经得住检查的设计才具有现实意义,组织院校检查评定小组,学习掌握各项考核标准,布置检查岗位,明确各项分工,及时听取学员对上一轮检查评价的汇报,并传达到所涉及的同学,认真分析设计中的问题,及时修改并完善设计内容,达到评估标准,完成设计任务。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三篇】

摘要:声乐教师是专门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教师不能代替的神圣使命。从声乐教师应有的理想和目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探讨了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声乐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火炬传递者,是崇高的职业。声乐教师也是一样的,应正直、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教书育人的过程。

我国的教育职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音乐则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在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歌唱教学。初等师范学院是一所大专院校,大专院校的声乐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学生歌唱的一门学科。

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师范生能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能够自我分析处理一般声乐作品并且有范唱和教学能力。师范生在几年的声乐学习中,既要学到歌唱技能,更要学到教师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有高尚的道德和修养。

一、声乐教师应有的理想和目标。

“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声乐教师就自身出发,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使自身成为真正的声乐专家。教师在自身的岗位上勤奋的工作,努力发挥着自己的专长,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声乐人才,为中、小学各级学校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音乐教师。

二、声乐教师应有的主要知识。

声乐艺术涉及的学科广泛,这就需要声乐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1.声乐教师必须具备声乐理论知识,在声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渗透着声乐理论。

如,讲解歌唱相关的器官、共鸣系统相互的联系和配合;讲解歌唱呼吸时,说到肋骨扩张、横膈膜下垂、腹部隆起等,都应详细为学生细致讲解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做。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便能够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歌唱,从声乐知识中指导体会,获得正确的歌唱技能技巧。一首声乐作品包括旋律、歌词、调式、和声、转调、力度、速度、装饰、节拍以及节奏等乐理内容,如果教师理论基础不过硬,是无法帮助学生完整地处理声乐作品的。

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性的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不懂知识,就不能进行教学讲解,也就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更不必谈培养人才了。

声乐理论包括人体歌唱器官及作用、歌唱姿态、发声原理、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准、表情以及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方法包括:微声唱法、轻声唱法、半声唱法、咽音唱法、关闭唱法,歌唱过程中出现不正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声乐教师应该做到并且讲解清楚、范唱准确、方法正确,并且能总结经验,进行研究,不断提高教学。

2.声乐训练要与生理学紧密相连。

声乐歌唱使用的乐器是人身体的器官,是由声带、喉部、口腔、咽腔、鼻窦、肺部、横膈膜等器官共同协作完成,所以声乐训练与生理学紧密相连的。声乐教师必须知道哪些器官共同协作,怎样协作是正确的,不同年龄段适合何种歌唱,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健康的歌唱。声乐教师更是一名医生,精通训练方法和人体生理卫生,治疗学生歌唱的各种病症。

三、声乐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声乐教学能力、声乐演唱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舞台表演能力。

1.声乐教学能力。

声乐教学有着整套教学原则、规律、方法、形式,教学对象不同,条件不同,就要求教师具有对学生不同的起点、程度、条件进行因材施教的能力。

2.声乐演唱能力。

声乐教师应具有演唱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声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演唱,能使学生在尚未消化和掌握技巧“迎声而解”。

3.钢琴伴奏能力。

钢琴伴奏能力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钢琴伴奏起着烘托歌曲气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声乐歌曲,渲染情绪和意境,激发演唱的欲望,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声乐教师能够进行正谱伴奏或即兴伴奏,是对声乐教师具备全面音乐理论和快速反应能力的严格要求。

4.舞台表演能力。

声乐教师不仅有教学能力,更要有较强的舞台经验和表演能力,言传身教,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舞台是声乐的第二课堂,通过教师表演、学生观摩、巩固和深化课堂内容、学习完整的声乐表演,最终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

四、声乐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学习。

画等。

1.唯物辩证法。

声乐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材施教,培养人才,从客观的角度进行教学和分析教学,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正确地解决问题。

2.教育学。

声乐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原则,在掌握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改进教学质量。在广泛阅读声乐资料外,主动出版论文、收集讲座、杂志等,进行研究学习。

3.声乐学。

这是现任声乐教师应该最重要的学习和研究。声乐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并高于实践,指导着实践。

4.语言学。

声乐教师必须重视语言,因为语言是歌唱的基础,通过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咬字吐字,才能创造更深刻丰富的音乐形象。声乐教师学习语言学,研究语言学,掌握发音原理和其基本知识,以无误清楚的发音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塑造音乐形象。

5.生理学。

声乐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人体相关的发声器官的位置、功能以及相关作用,而且熟知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期的不同发展,要在个体发育水平上进行教育,并且对发育期发声器官进行有效的防护。

6.美声学。

声乐教师想要提高专业,就要认真学习声乐美学。声乐艺术的美总的体现在语言、旋律、声腔、伴奏、形体五个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声乐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美学,才能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更深入体现声乐美和增加声乐艺术感染力。

声乐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也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提高自己。

的外语水平,勤奋钻研,利用辞书对照歌谱,进行翻译音乐术语和拼读原文歌曲。学习外国声乐经验,从而丰富自身对声乐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反复实践。

从现在各类学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可以肯定,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是专门人才,有着其他学科教师不能代替的神圣使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声乐教师要抓好基本功,才能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抱着锲而不舍钻研的精神不断地在这个知识领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院音乐教研室)。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四篇】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稳健快速发展希望教育集团基础教育板块,按照总部和区教育局要求,根据学校实情,特制订五月花中小学教育人才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打造我校中小学领军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系统设计、高端培养、创新模式、整体推进的原则,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处于领军地位和发挥示范作用的名教师,为推进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培养对象

(一)培养对象的范围

五月花中小学人才的培养对象为我校中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和领导干部。

(二)培养对象的选拔条件

1、政治思想素质好,具有良好师德表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工作3年以上,具有较好的培养潜质和专业发展前途。

3、认同希望教育集团文化及理念精神。

4、身体健康。

5、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教学观念新、特色突出,在本区域和本学科领域内获得较好的教学业绩和人才培养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6、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三)选拔程序与办法

培养对象人选由个人申请、教研组根据选拔条件,自下而上逐级推荐。

1.个人自愿申请。个人依据选拔条件提出申请,报所在教研组审核后上报学校审核。

2.教研组推荐。教研组对申报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在广泛征求组内意见的基础上,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

3.学校审核。学校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对各教研组报送的推荐人选按照选拔条件的'要求进行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培养对象人选。

三、培养周期

培养工作从2011年启动,以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培养人数为初中和小学教师各10名。

四、培养目标

培养造就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视野广阔、学识渊博、业务精湛、学科教学能力卓越、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

培养造就一批品德高尚、办学思想先进、精通教育、善于管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形成办学特色、所在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在国内享有较大美誉度和传播力的领导。

五、组织形式

采取分层次、分类型、分学科的形式进行培养。

1.分层次:培养对象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培养。第一层次为培养教师,第二层次为培养领导。

2.分类型:教师培养对象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三类,领导培养对象分为小学(幼儿园)和中学两类。

3.分学科:小学、初中教师培养对象分别按照文、理两个科类进行培养,幼儿园教师、领导培养对象不分学科进行培养。

六、培养内容

培养内容包括教育实验、科研基本方法训练,教育新视野、学科前沿、素养提升以及个性化能力与特征养成等内容,突出研究能力提升、教育思想及办学思想的系统化提炼和传播。

领导培养侧重办学新理念、领导力提升、学校改革行动研究、办学思想提炼与传播等内容;

七、培养措施

培养主要采取五个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理论学习与教学教研相结合:既要提高培养对象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要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名师引领与个人研修相结合:为每位培养对象配备帮扶名师,名师在培养全过程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指导、教学和示范。小学与百年名校雁江一小、与新优质学校锦西小学,初中与金牛区实验中学结对子,利用他们的优秀教师资源进行培训。

三是脱产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培养对象既要集中到区教培中心进行短期脱产培训,也要在平时教育教学岗位上进行在职学习、反思、总结和提高。

四是校内学习与校外考察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养对象到外校进行考察学习,有计划地请进外校名师到学校指导。

五是培养提升与示范辐射相结合:培养对象到外参加学习培养,回校后要向教师上汇报课,以实现个人专业发展和在本校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的积极作用。

八、组织保障

(一)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人才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德育处、后勤处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

(二)管理职责

“人才培养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培养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培养对象的培养过程与培养绩效进行全面监督和指导。

(三)保障条件

学校制订“人才培养工程”相关政策,落实培养专项经费。学校为培养对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承担培养对象外出学习的交通费;在培养对象的工作安排、时间保障、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外出培训按当天课程签课时,学校落实代课教师代课。在培养对象开展教育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激励措施

五月花中小两河校区 2011年9月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五篇】

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手段以及体现的风格的总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强调以教为主,学为辅,具体的表现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病,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在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仍占统治地位。该模式强调以课堂教学、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但其最大的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各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和依赖心理,不愿主动思维或不会主动思维,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新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智能与能力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强调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关于这方面的精辟论述古今中外也有不少,例如“不授人以鱼而要教人以渔”等,道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识应用的能力。所以新的就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学习的过程与产品生产的过程相当,一门课程的学习相当于一个生产流水线,由许多环节来组成的。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教师是学习的工程师,负责设计学习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应当如何进行学习的,应当完成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来进行,主要由教师来进行设计,同时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学习什么知识。

分析、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不同的章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的评价。

(二)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地位与作用。

子象流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已经详细地讲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需记好笔记,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而不需要自己去动脑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执行者,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案,系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通过学习方案的实施,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兴趣、能力,包括懂得如何寻找工具以及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猎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懂得如何检索、鉴别、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最终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合理地、科学地给出成绩尤为关键。传统的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很不合理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有些同学在学校的成绩比较优秀,走向工作岗位后成绩平平。期末考试时间短,题型大都是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初步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很少,因此并不能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的真实水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一个学生的成绩应当反应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成绩应当由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来综合评定,改变了由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现象。

(四)教材模式的改变。

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没有设固定的教材,教师只给出讲义,讲义只是学习过程的`一种方案设计,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在讲义中,对不同的章节,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另外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改变传统教材以阐释理论为主的模式,借鉴欧美国家教材的编写模式,从现实性和普遍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探索其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实现对理论的还原。

三、推广新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强调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迈进,要注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各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学校办学自主权有限,造成了学校对教育管理部门依赖性,一切听从管理部门指挥棒的指挥,能动性、积极性比较差。二是教师对创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也不高。由于生活压力、科研压力等较大,特别受到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等观念的约束,教师没有时间、也不想、更不敢太多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就很少谈起了。三是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另外由于传统的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扼杀了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变得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逆来顺受。从以上的原因来看,创新教学模式,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观念的问题,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观念首先要更新,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生应当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敢于向落后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挑战。其次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要推广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推动各高校尽快转变观念,执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六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

主持人:本报记者邢宇皓教育一直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近年来,教师素质也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近日,教育部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合编纂的《中国教师新百科》一书出版,该书分3卷,针对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解决办法,同时全面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理念、新课题、新事物和新观点。今天,我们邀请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他们同时分别是该书的总主编及“小学教育卷”、“中学教育卷”的主编--谈一谈有关教师与教育的话题。

应试阴影何时尽除。

柳斌:我想,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需要改革。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使用每年一次的高考来选拔人才,而这一次考试主要又只是考知识。这使得我们的整个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被吸引到对付考试上了,无形中扭曲了教育的性质。要想让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就必须改革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归根结蒂是要改革用人制度。为什么现在有些地方假文凭、假学历泛滥?就是因为有需求。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是唯学历的:对一个人的学历、文凭的重视程度高于对其道德行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消失。因此,用人制度的改革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从教育内部来看,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对素质教育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是导向机制,优化教材和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因为所有教育实践,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

目前教育最缺什么。

朱小蔓:不少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拼命教他们认字、学算术,并且为此而得意。我们的小学教育也以“基础扎实”而引以为豪。难道大量知识的灌输就能使孩子“基础扎实”吗?就小学阶段而言,我认为最欠缺的是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的关注,而把知识性,甚至是强制性的知识学习看得过重。我认为,小学是感官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动手、动脑和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开朗的性格、良好的习惯、道德的养成等等才是更重要的。

叶澜:我认为,在中学阶段,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忽视对孩子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他们缺乏主动发展的意识,不能为未来而设计自己今天的行为。很多高中学生直到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他们所有的选择都是父母、老师为他们安排的,所有一切都由别人做主。教育主题是如何使孩子发展、成长好,而这样的成长和发展绝不是在教师、家长培育、扶植下的发展和成长。教育应该使孩子们在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学会同世界对话,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幸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必须实行变革。

要重新为“教师”定位。

主持人:看来,教师的观念是否能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是很关键的问题。

叶澜:改变教师的观念,首先要改变对教师的观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并不很重视普通个体的生命价值,我们的教育习惯了用同样的东西去填塞每一个孩子的头脑,教育被“简化”为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工具”。今天,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变化,而对教师的认识却没有得到改观。很多家长都很看重自己的孩子,却轻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一个很可笑的事实。

其实,通过《中国教师新百科》,我们一方面希望以此涵养教师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能由此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柳斌:主要是教育理念要更新,视野要拓宽。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此外,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报道,个别教师对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我想,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更是职业道德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叶澜: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教师已不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此外,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知识,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有很高的素养。

朱小蔓: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让教师了解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必须把知识同教师的人文精神与素质结合起来。比如,人的智力潜能分为不同的方向,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不同,儿童之间在身心发展速度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又比如小学三、四年级是儿童大脑额叶皮层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有些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可能会发生暂时的困难等等。教师是否都能了解这些规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应对呢?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或是对学生没有爱的感情和耐心,教育的力量如何得到发挥呢?儿童在发展上的差异,往往是由成人不恰当的评价造成的,因此,小学教师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早期重要的奠基作用。

主持人:谈素质教育的时候,人们似乎总在回避一个词:“考试”。人们的真实想法是:考试压力不减,素质教育就是空话。

叶澜:我觉得,“考试”、“升学率”正在被“妖魔化”,似乎只有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才能解决升学的问题,无形中将考试同最摧残人的教学方法联系在了一起。这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教育工作者不敢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我们曾经在一些学校做过试点,结果表明,素质教育不但能带给孩子欢乐,同样能提高他们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着眼于未来,要从明天的可能性去考虑今天我们应该去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柳斌:这和我们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合理也有一定关系。很多考试不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而很多标准化试题,更是埋没人才的试题,而不是选拔人才的试题。比如,“秋天到了,树叶()”,只能填“落了”,填“黄了”就算错。但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能被不合理的考试制度牵着鼻子走。更何况我们的考试制度也在改革,考试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相信靠死记硬背取胜的应试教育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

朱小蔓: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把关于人的发展、人应该如何学习、道德品格教育的价值、人的评价的多元化、综合化思想等新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向教师介绍。

柳斌:是的,我们在这套书中,根据中国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除了一些经典理论外,大多选用的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不少新观念,相信是我们的很多教师没有读过的。同教科书不同,书中包含了很多编写者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包括“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在内的很多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些新探索,都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既便于查阅,也为教师更深入学习和考察提供了线索。应该说,这是一套教师和教育领导者的案头必备书。同时,有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部分,对家长也会有很大帮助。

缺乏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缺乏智慧的教育是没有创造力的教育。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以实际行动支持素质教育,关注教育科学。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七篇】

有多种途径,最经常最大量的还是要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师生关系来构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的。它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点:从人际关系来说,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这种师生关系上的多层面的共存体,其实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实践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这个原则和要求坚持和实现的过程,就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过程,就是逐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

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的心智技能。

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既有对教师教学行为技能的基本要求,也有对教师教学心智技能的更高要求。教学心智技能的形成表现在对教学目的清晰认识,对实现教学目的策略方法的成熟思考,对学生情知状况的准确判断,对教学过程的清醒觉察以及对教学训练,内容的密度、强度的精细把握上,总体上说教学观念的理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艺术化,教学效果的理想化是新型教师成熟的标志。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改革的成功――这就逼我们的教师把对“分”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把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对话”的关注。即“逼”我们的老师从经验型转入研究型,使老师教学心智技能不断改善,不断增值。

三、在教育研究中实现“群峰崛起”。

如何形成“群峰崛起”的教师群体,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抓教育教学研究。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从许多教师业务成长过程看,大致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在教学总结的基础上,以对“怎样教”的研究为核心,着重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方法。第二阶段:以研究学科教学过程为对象,揭示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第三阶段: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即在学科范围内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学科功能和规律。为了使教育研究不偏离提高教师素质这一根本目的,课题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第八篇】

将长期沿袭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要求各科教学不占不让。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多门功课要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改革教学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相长。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协调,数学水平与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自学课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布置学生课前先学,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却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拟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沟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

这样做,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到课堂上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体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重点、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内容。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因此,一上课就应要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纸平均分成两份,对所分成的两份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到怎样才是平均分;接着介绍将一个整体分成2份、3份、4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不管分成几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样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然后阅读课本,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基础,是产生分数的前提,且使其学会学习,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既促进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结构,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适时评价。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态,及时给予重视纠正,消除错误认识。素质教育应当完善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口答、实验操作、课堂开卷或用闭卷笔试、作业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适时评价,给予表扬,提出不足。这些对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0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