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旅游业参与双循环发展的调研思考

网友发表时间 2730798

旅游业参与双循环发展的调研思考

因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快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双循环的主要阵地之一。

一、面临机遇

一是国内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经济内循环意味着绝大部分消费都在国内完成,国家会推出刺激消费相关政策措施。我省旅游业要抢抓机遇,把握政策方向,争取资金项目,加强文旅产业发展,提振旅游消费。

二是国际旅游消费回流的难得机遇。境外消费回流,旅游成为回流的主要业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输出国,旅游消费逆差相当严重,而且这些消费主要源自中高收入群体。据统计,如果把中国旅游服务逆差转化为内需,有望每年多贡献约xx万亿产值,直接创造约xx万个就业岗位。在国际疫情尚未有效控制的当前,我省要千方百计吸引这些中高收入群体来旅游。

三是文旅消费升级的转型机遇。当前的旅游消费方式,正由简单观光游览转向追求品质体验。旅游业正处于升级转换新时期,消费内容趋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方式趋向移动化、社交化,而且疫情期间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要在创新文化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发力,以极致体验和深度消费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附加值。

二、发展路径

一要培育增长极,形成引爆甘肃旅游的消费热点。提升文旅产业在全国的辨识度和知名度,改变全省xx%的优质资源处于低层次开发或未开发的现状,培育更多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吸引全国客流。依托全省xx个大景区,打造高文化品位、高服务质量、高商业价值的顶级文化旅游景区,力争“十四五”期间年旅游人数过xx万以上的景区有xx个以上,国家5A级景区有xx个以上,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托敦煌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将敦煌打造为中国国际丝路艺术旅游目的地、国家研学旅游目的地、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和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形成以敦煌为核心的“大敦煌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圈”。

二要发展全域旅游,形成承载全国游客的消费链条。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培育一批依靠核心景区支撑、全产业链发展的全国一流旅游度假区、全国一流旅游市县区,吸引高收入群体来甘度假消费。大力发展以农牧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尽显乡村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具有“田园牧歌底色、民营民富亮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全域化、一体化推进,让旅游呈现“大旅游”(以传统景区旅游为代表)异彩纷呈、“小旅游”(以乡村旅游为代表)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形成“全域有看点、旅游全程有卖点”的良好局面。

三要发展夜间经济,形成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时尚品牌。借鉴重庆“九街”、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成功范例,按照“让城市和景区亮起来、让游客住下来、让夜间消费火起来、让年轻人留下来”的思路,争取在全省打造xx个以上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品牌,通过特色夜游、精品演艺、时尚餐饮、主题酒吧、休闲娱乐、美体健身、街头表演等酷项目、潮项目,以新奇体验和多元业态满足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对时尚、潮流的需求,推动消费升级。

四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抱团发展的区域消费联盟。加强省内旅游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大景区改革,创新“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运营模式,从当前的大景区内旅游景点“一票通”,逐步探索实行县域内、市域内旅游景区“一票通”,并发挥“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等省内旅游联盟作用,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市场进行线路共享、客源互送,吸引游客跨景区、跨城市流动,把全省不同区域内的旅游消费市场连接起来。推进跨省旅游市场共建。加强与周边省区市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接,围绕丝绸之路、黄河、草原、大漠、长城、高铁及华夏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共同编制区域旅游、高铁旅游规划。统筹开发跨区域旅游资源,举办文化旅游展会节会,展示区域旅游形象,打造“丝路游”“黄河风情线游”“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游”等区域一体化品牌。以西北五省乃至西部xx省区市省会城市为主要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环,在资源共享、线路互通、品牌共塑、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抱团发展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推进西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和“环西部火车游”两个成熟品牌,使之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双循环发展的旗舰型旅游产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73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