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一篇】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这是范__的朴素人生理念,也是他对家乡父老的铮铮誓言。
范__是丹江口市蒿坪镇余家湾村人。因为家贫,范__很早就外出打工。通过打拼,他成为我市知名企业家。
余家湾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农民大多生活贫困。范__常常思考:通过什么方式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2010年开始,范__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完善余家湾村的通村公路,目前道路全是6米宽的标准水泥路。他还投入400多万元,修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10多公里的自来水管道,让全村乡亲吃上干净的自来水。
为反哺家乡,范__投入2300余万元,为余家湾村村民捐建了73套别墅。有人说范__傻,把挣的血汗钱瞎花。范__却说:“这是我的家乡,我要把她建设好。我自己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为解决乡亲们的困难,每年春节范__都拿出10万元左右,给全村近百户特困户买回过年物资,给每户贫困户发放500元慰问金。
“提升乡亲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才能让乡亲们更幸福。”范__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范__在家乡创办丹江口市润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余家湾村实施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他还带领乡亲们实施旅游开发,以自然的“火焰山”和人造的“花果山”为依托,打造现代版“西游故事”主题文化公园。
范__组建丹江口市农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所有村民吸纳为社员,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这种模式,余家湾村先后流转农户土地和荒山10000多亩,进行统一规模经营,发展黑猪养殖1500头,种植薄壳核桃1200亩、银杏500亩、软籽石榴1000亩,建设野生葡萄采摘观光园100亩、蔬菜大棚100亩。在土地流转和劳务用工上,一律贫困户优先。一大批乡亲从传统农民变身企业工人,既可得土地租金,又有务工薪金,年底还享分红。
2014年,范__当选为余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在范__的带领下,余家湾村发生巨大变化:全村429户1550人,人均年收入提升到6500元以上,去年实现脱贫55户241人。据估计,今年余家湾村农业产值可达5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万元。
天道酬勤。范__的无私奉献不仅换来余家湾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还让他荣获“2016年湖北省十佳职业农民”、“2015年荆楚楷模”等光荣称号。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二篇】
xxx,男,55岁,中共党员,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
xxx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诚信经营,创立企业名牌,赢得市场信任,使柏乡粮库实现连续20年盈利上台阶,人均创利、人均经营量、吨经营量费用开支3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由全省最小的一个基层粮站发展成为全国同级库中最大的粮库,先后荣获全国礼貌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群众等称号。
对国家讲诚信。他带领员工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意识,用一流的工作状态管理中央储备粮,用最完好的设施储存中央储备粮,用最先进的技术保管中央储备粮,用最优质的粮食轮换中央储备粮,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出、用得上。
对农民讲诚信。他组织起近20xx人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诚信队伍,透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帮忙农民种好粮、管好粮、卖好粮,把诚信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柏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宁可舍近求远,也把粮食卖到柏乡粮库,图的就是xxx领导的柏乡粮库服务好,信誉好,不压级压价。
对客户讲诚信。不欺、不瞒、不糊弄;重合同,守信用;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经商,堂堂正正做人,使柏乡粮库的贸易伙伴由几年前4个省市的十几家增加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
对银行讲诚信。柏乡粮库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是全省唯一一家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
xxx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过他诚信经营的事迹。20xx年7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提出,把柏乡粮库作为“全国中储粮系统的党校”,并请xxx任校长。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三篇】
邻居家突发火灾,刘旭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冲进火场,与热心群众协力救出老人和孩子。他不仅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妻子眼里的好丈夫,父母眼中的好儿子,街坊眼里的好心人,更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教师”。
20xx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刘旭下班回家,看到邻居王某家二楼有浓烟冒出,窗户玻璃被高温炙烤而炸裂崩飞。“起火了!”刘旭一边朝着邻居家飞奔,一边向周围邻居大声呼救。
楼道间弥漫着滚滚浓烟,王某的两个孙子和80岁的老母亲被困在二楼家中。刘旭是第一次亲历火灾,即便如此,不顾凶猛火势和刺鼻浓烟,刘旭毅然俯身奔向二楼。金属门把手已烫得无法触碰,刘旭不得不破门而入,在火势凶猛、浓烟弥漫的屋子里摸索寻找两个孩子。
半分钟之后,刘旭找到了5岁大的女孩,此时孩子已经被呛得说不出话。小女孩意识到被救之后,用手指向弟弟所在的位置。刘旭左手抱着小女孩,右手支撑着在地上匍匐前进,好不容易才找到已经昏迷的.小男孩。
此时火势越来越大,刘旭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倒下,这里还有两个孩子!他一手搂着一个孩子,踉跄着走向门外。在孩子们被人接住的瞬间,刘旭才松了一口气,疲惫地倒在地上。参与救援的几名群众冲入火海将王某的老母亲救出火场,因为救援及时,两个孩子和老人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从未觉得自己是英雄,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挺身而出。”事。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四篇】
xx,女,58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xx这位社区“管家婆婆”,以对群众的一片深情和敬业之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她的努力下,这个平方公里的小社区,拥有了17支社区文体活动队、13支志愿服务队、3支党员服务队、2个俱乐部,拥有自己的社区养老院、社区诚信就业促进会、知心畅语工作室;他们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上了中央电视台;他们组织的“金婚银婚夫妇重温庆典”活动,吸引了数千人参加。在她的努力下,这个拥有2744户、11400多名居民,困难住户多、下岗人员多、居民文化程度低的大社区,多年实现辖区居民零失业、计划生育零超生、群体性上访零案例。在她的努力下,这个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嘈杂混乱的老社区,变成了环境整洁有序、居民归属感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优美宜居家园,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和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家来社区参观考察。
xx创造性地总结出以党建为龙头、以文化为灵魂、以服务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的“四位一体工作法”。她狠抓社区党建,建立了流动党员联络站和在职党员活动站、党建工作联席会和党员议事会、党员责任区,组建了老党员环境卫生服务队、老党员治安巡逻队和在职党员互帮互助服务队,30多名党员与17个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社区43位楼长、112位居民小组长中90%以上由党员担任,党员成为社区群众的标杆和依靠。她常年坚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了上善若水俱乐部、好妈妈俱乐部、青少年成长俱乐部,开展家庭教育课堂等系列讲座,让居民在教育中提高素质,懂得感恩奉献。她探索出“四议三评两公开”自治工作法,凡是社区重大事情,都要经过社区党委会提议、社区党员议事会商议、社区居民议事会建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四道程序,每季度、半年、一年组织党员群众对社区工作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向党员和群众公开,形成社区社务大家议、大家定、大家评的民主氛围,社区也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社区建设信息直报点。
xx的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20xx年还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五篇】
蒋国珍男,81岁,中共党员,新余市罗坊中学退休教师。
他的慷慨震撼人心:32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国家;32年来,他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他的节俭世间少闻:一条毛巾,他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他分三餐下饭;四季吃红薯饭,穿破烂衣,点煤油灯,区区几百元就可度过一个年头……这是一个大爱无私的人,他捐资助学从不图回报。这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他的精神感动万千心灵。
他一生无儿无女,但在他的心里,学生们却亲似儿女。他是新余市渝水区一名普通离休党员教师。
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_年5月,新华社记者撰写的《离休教师蒋国珍倾尽所有助学扶困》一文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要求宣传其先进事迹。
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他平反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的工资,一次性捐给当地政府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从此以后,捐资助学便成了蒋国珍生活的一部分。1983年蒋国珍因病提前离休,虽然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师岗位,但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学生们无私的关爱。
他主动与罗坊镇下山桥中学联系,对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一些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蒋国珍开始十几元、几十元地代交学费,让他们得以继续上学。
个人先后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新余市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20_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六篇】
丁大力几十年用一颗孝心温暖着母亲,7000个日日夜夜,他天天如一,精心服侍百岁母亲的事迹,在村群众中传为佳话,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他被评为优秀道德模范,他的事迹材料如下: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个充满温馨、孝顺和真爱的家庭。在东五司村,说起“八旬儿子照顾百岁老母”的孝顺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今年已105岁高龄的宁翠青老人,正在享受着儿子、孙子、孙媳妇、孙女、重孙带来的天伦之乐。这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招来了街坊邻居羡慕的目光和社会各界的敬重。丁大力同志就是这个和谐家庭的杰出代表。
丁大力同志今年80岁,25年前,老伴患病不幸去世,儿女及亲友们都劝他再找一个老伴,生活上有人关心,将来也有个依靠,但考虑到一直随自己生活的老母亲已80多岁高龄,如果再找一个老伴,婆媳关系是否能处的好?如果相处不好,就会产生矛盾,对老人的晚年生活有影响。因此,就打消了再找老伴的念头,一直围绕在母亲身边,随时照顾老人家,毫无怨言地担负起为老母亲做饭、洗衣服、梳头以及端屎倒尿等日常家务活。为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买了一些有关老年人保健的书籍,尽可能多地学习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精心安排饮食起居,调剂饭菜品种,荤素搭配,想方设法变换口味,给母亲增加食欲,使老人吃的可口顺心。为了使老人每顿早餐都能喝上新鲜豆浆,他买了个豆浆机自己制作,不仅用黄豆,还要放一些核桃仁、花生米。他说,这样打出来的豆浆才有营养。为了减少老母亲夜间起床解手的次数,总是陪伴老母亲到晚上11时入睡后才休息。不论老母亲何时翻身换睡姿,他都会起床,看看老母亲的被子是否盖严,是否要起床解手。尽管自己今年已是80岁的老人,并患有腰间盘突出症,也需要儿女们的照顾,但他从来没有过要自己的子女照顾他和老太太的打算。每当说起老母亲,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精神状况很好,身子骨比较硬朗,至今还能端着碗吃饭,不要别人帮忙,她觉得自己吃舒服。老人说:“人老了,不用吃得好,穿得好,心情好比什么都强。儿孙们都很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丁大力有四个儿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很孝顺。多年来一直亲自照顾老母亲的精神,给儿孙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看望老人,为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别扭,红过一次脸。今年40多岁的孙媳沈贺萍说:“多年来,爸爸一直在亲自照顾着奶奶。爸爸的这种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们,是我们行动的榜样。我能天天来看奶奶,完全是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家风影响。人不能忘恩,要感恩父母、亲人,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孝顺。”
几十年如一日,精心服侍百岁母亲的事迹,在群众中传为佳话,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邻居们说:“尽管很多子女都会在公休日或有事时回家看父母,但总不如住在一起让人感到家庭的温馨。20多年如一日侍候老母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家庭的事迹,经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已成为创建和谐家庭活动的典范。丁大力说:“母亲辛辛苦苦养育了我,在我心中,她是我们子女的靠山、主心骨。现在,母亲年龄大了,不能动了,儿女们就应该照顾她。能让我们一家人一直照顾她,让老太太健康、快乐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七篇】
xx,男,藏族,x自治区x地区加查县人。19xx年出生,大专文化。现任x地区建工总公司总经理、党总支副书记,x地区政协委员。xx在x自治区x地区建筑工程建材工业总公司工作28年来,先后担任瓦工、班组长、副队长、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不管工作职务怎么变化,xx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如一。
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诚实做人,诚信兴业,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诚信从业。作为总经理,做到诚字当头,在班子成员中做到“四个互相四个不”,即: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信任不怀疑,互相尊重不刁难,互相配合不推诿。他严格按照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自己,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他坚持实事求是,做任何事情都“公正、公平、公开”。从x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开拓企业发展的空间。他不说空话,深入第一线抓生产。他坚持诚信兴业。在全体员工中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信守合同,严把产品质量,严格遵守法律和行业标准,远离假冒伪劣和欺诈,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了企业发展。20xx年,完成综合产值亿元,上缴税金1006万元,实现利润1082万元,职工月平均工资达2100元。他坚持诚信待人。尽心竭力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他处处率先垂范,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他经常跋山涉水,奔赴施工现场慰问和看望一线员工,带去生活慰问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他常常慷慨解囊,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资金捐助给企业特困职工家庭。xx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积极分子、优秀员等。
中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第八篇】
蒋桂吉,女,56岁,永州市冷水滩区花桥街镇石坝村院子组村民。1959年出生在花桥街镇灯塘村一个农民家庭。蒋桂吉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可她照顾患病丈夫,照顾瘫痪继子的事迹传遍了十里八乡,每每谈起她的义举,人们无不为之交口称赞。
年轻时候姐弟众多,因为家里比较贫穷,为省下学费让弟弟妹妹们读书,蒋桂吉只读了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干农活。
1979年,蒋桂吉与东安县花桥镇陈江村会家组一村民结婚,生了两个女孩,一家人恩爱有加。可是好景不长,1987年,她的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四处求医,却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被确诊是肺癌。为给丈夫治病,她四处借钱,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她白天辛苦劳作,晚上照顾丈夫,但她积极乐观,不离不弃。尽管她对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她的关爱还是没有换回丈夫的生命,病重不治的丈夫最终离她而去,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和一屁股欠债。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蒋桂吉改嫁到冷水滩区花桥街镇石坝村,与魏远冬重组家庭。魏远冬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两岁的儿子,叫魏芝祥。蒋桂吉嫁过来后,像亲生妈妈一样照顾小芝祥,一家人相亲相爱,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他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还盖了一座新房。
2006年,在广州打工的魏远冬被诊断为糖尿病,蒋桂吉陪着丈夫四处求医,2009年丈夫的病转变为尿毒症,病情也一天天加重,由三天透析一次变成一天透析一次,蒋桂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细心照顾着病重的丈夫。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只好到处借钱。最后,丈夫的病情再度恶化,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在她丈夫生病的四年里,蒋桂吉对他体贴入微,倾尽心血,无怨无悔,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做到了极致。
丈夫的死对她打击很大,蒋桂吉明显苍老了许多。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偏偏祸不单行,2010年5月,在浙江打工的魏芝祥又出了车祸,整个人事不省,昏迷了十多天。蒋桂吉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打起精神赶到浙江照顾继子。旁人劝她让她放弃,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劝她放弃小弟,跟着她们享福,她们养她。蒋桂吉看着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魏芝祥,十分不忍,虽然他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这毕竟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一手拉扯带大的,做人一定要讲良心。蒋桂吉毅然决定,自己不能倒下,也不能放弃,更不能灰心,一定要照顾好魏芝祥。
从此后,每个日日夜夜里,她就忙开了。魏芝祥一直处在昏迷之中,蒋桂吉就和他说话。真诚所至,金石为开,蒋桂吉的付出还是有了回报,魏芝祥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魏芝祥从死亡线下拉了回来。在浙江医治了两、三年之后,花费医药费四十多万元,这笔钱大多数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四处借的。为了生活,儿媳外出打工,照顾魏芝祥只有靠蒋桂吉了。
魏芝祥因伤及背脊神经,下半身不能行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小便失常,大便失禁。面对着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子,蒋桂吉从来没有嫌弃,接屎接尿、翻身擦身,蒋桂吉做起来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熟练,那么的习以为常。有时候,魏芝祥由于上火,大便解不出来,蒋桂吉还用手帮着抠出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是照顾自己的继子,这么多年以来,蒋桂吉从来没有埋怨过半句。
除了照顾好魏芝祥,蒋桂吉还种了两亩多的田,家里还有一个小孙女,生活学习也要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蒋桂吉的付出太多太多,她的事迹感染着周边的四邻八乡,可她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