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寡头竞争 关于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竞争策略分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02050

【导言】此例“寡头竞争 关于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竞争策略分析(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寡头竞争范文1

[关键词] 横向差异 纵向差异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一、引言

横向差异首先由豪太林(Hotelling,1929)将其引入寡头竞争理论分析中,他假设消费者均匀分布于单位长度的直线上,消费者具有无弹性的单位需求,运输成本是距离的线性函数,他们依据最小化实际支付即价格和运输费用之和来确定提品服务的企业[1]。豪太林模型实际上刻画的是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企业决定自己在产品空间中相应的位置,然后在给定双方在产品空间中位置的条件下就产品价格展开竞争。他指出均衡条件下,企业向产品空间中心集中可以提高其均衡利润水平,从而导致均衡条件下企业在产品空间中心集中,此即横向差异的“最小差异化原则”。 同横向差异产品空间相对应的是纵向差异产品空间。寡头竞争理论分析中产品空间策略的横向差异模型同纵向差异模型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泰勒尔(1998)在假设消费者纵向偏好差异足够大的条件下,分析了双寡头在质量空间中的均衡策略,结果显示:企业质量策略也符合“最大差异化原则”,因为企业通过质量空间差异化来缓和二期的价格竞争,从而使得即使质量生产不需成本条件下,低质量企业也拥有把质量降到最低的动机。沃西(Wauthy,1996)在假设质量生产成本为零条件下,也得到类似上述结论。

现有文献在分析寡头企业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中的策略时,均隐含设定企业产品在横向差异产品空间中不存在任何差异。本文首先将产品横向差异引入纵向差异竞争模型,并在假设企业产品存在一定横向差异条件下,就寡头企业的质量―价格博弈的均衡展开分析。同泰勒尔(1998)和沃西(Wauthy,1996)的结论相反,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下,均衡策略符合所谓的 “最小差异化原则”。这是因为:产品横向差异的存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力量,使得企业通过产品的纵向差异化战略以缓和价格竞争而带来的潜在收益有所减少,从而弱化了企业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上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动机。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设定和寡头企业的需求函数分析;第三部分是给定企业空间位置符合一定差异条件下,关于寡头企业的质量―价格博弈的均衡分析;最后是简短小结。

二、模型与假设

我们假设只存在两个企业生产某一种产品,消费者均分布于单位长度的直线上,其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单位需求,其效用函数为:(1)

其中k为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我们假设其足够大,使得在均衡条件下,所有消费者均被市场所覆盖;si、pi和分别为企业 的产品质量、价格以及企业在直线上位置, 这里我们假定企业的可行质量空间为,质量生产成本均为零,为消费者的偏好系数,在[0,1]区间上服从均匀分布,消费者的偏好同其在直线上的位置无关;t>0为一常数。不失一般地我们假设s2>s1和2>1,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零。最后我们假设企业在空间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即:。

根据式(1),位于处 处在企业1和2之间无差异消费者的偏好系数为:

这样我们分别得到企业1和2的需求函数:

在条件下,容易证明企业1需求函数是关于p1的分段连续的,具体形式如下:

条件Ⅰ:时,

条件Ⅱ :

从需求函数形式知,给定、条件下,企业1和2的利润函数和也分别是关于、的分段连续函数。除了我们企业在横向差异产品空间即位置存在一定差异外,我们的模型结构和泰勒尔(1998)模型相类似,企业首先选择产品质量,然后在给定质量条件下就产品价格展开竞争,因此我们得到一个质量――价格博弈模型。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三、质量――价格博弈分析

我们先在给定质量条件下求得价格竞争的均衡价格,再根据价格竞争的均衡利润解得均衡质量策略。容易看出,

任何满足条件Ⅰ和条件Ⅴ的价格策略、均不可得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因为在Ⅰ条件下,企业2的利润为零,其总可以把降到以下,从而获得严格为正的利润;同理,在Ⅴ条件下,企业1的利润为零,企业1总可以把降到低于的水平,从而获得严格正的利润。下面的引理1和2同样表明,任何满足条件Ⅱ和Ⅳ的价格策略、也均不可得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引理1:若,则任何满足条件的、均不可能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证明:假设在满足条件且构成一纯战略纳什均衡,由于满足条件的所有为一开集,由式(4),根据企业1和2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并整理得:

其中,而条件要求:,根据式(7),只要我们证明便可得到矛盾。由式(8)知,的惟一正根:,当时, 这就是我们所需的结果。证毕。

引理2:若,则任何满足条件Ⅳ的 、 均不可能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战略纳什均衡。

证明:假设存在满足条件Ⅳ且为一纯战略纳什均衡,由于满足条件Ⅳ的为一开集,由式(6),根据企业1和2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并整理得:

而条件Ⅳ则要求,因此只要我们证明,便可得到矛盾。由式(10)知,的唯一正根:,当时,有,这要求我们所需的结论,证毕。

现在我们来讨论满足条件Ⅲ的 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纯战略纳什均衡的可能性,假设满足条件Ⅲ,则根据式(5),企业1、2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当时,容易验证满足条件Ⅲ,因此是当时满足条件Ⅲ的惟一可能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引理3:当时,给定,所有满足条件Ⅰ、Ⅱ、Ⅳ、Ⅴ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

证明:给定,满足条件Ⅱ的最小下确界

设ε为一任意小的正数,则当时:

,由于在、满足条件Ⅱ时,且关于连续,所以满足条件Ⅱ下,企业2所能获取利润的最大上确界为:;同时由于关于连续,故所有满足条件Ⅰ的所能获取的利润。因此所有满足条件Ⅰ、Ⅱ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同理可证明得给定=,条件下,所有满足条件Ⅳ、Ⅴ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证毕。

引理4:当,给定=,所有满足条件Ⅰ、Ⅱ、Ⅳ、Ⅴ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

引理4的证明思路完全类似于引理3,故我们把引理4的证明留给读者自己去验证。

定理一:若给定,则价格竞争子博弈存在唯一纯战略纳什均衡:

证明:当是满足条件c的唯一可能的纯战略纳什均衡,再由引理3、4知其为一纯战略纳什均衡,由引理1、2唯一性可得证,证毕。

价格竞争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满足条件Ⅲ,所以根据式(5)可知,企业1、2的均衡利润分别为:

企业一期质量策略就是最大化二期价格竞争的均衡利润,在给定质量生产成本为零的条件下,由式(13)、(14)知:企业1、2的均衡利润分别是关于s1、s2的严格增函数,所以一期质量博弈的均衡策略为:,综上所述并结合定理一,可得下述定理:

定理二:给定,质量――价格博弈存在唯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直觉角度来理解定理二的经济学内涵:因为给定双寡头产品在横向差异产品空间的差异相对整个质量空间而言较大时,企业就分别在相应横向差异产品空间中形成“市场壁龛”,增加了各自的市场力量,在给定质量生产成本为零条件下,企业质量趋向产品质量空间的上界时,需求效应引起的利润增加相对大于价格效应引起的利润减少,从而导致均衡条件下,双寡头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中的均衡策略符合最小差异化原则。

四、结语

我们通过引入横向差异因素,假设寡头企业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横向差异条件下,构建了质量――价格博弈模型,并得到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由于横向差异因素的存在增加寡头企业对不同偏好消费者的市场力量,从而削弱了其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上实施差异化战略以增加市场力量的动机。因此,同泰勒尔(1998)和沃西(Wauthy,1996)的结论相反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下,均衡策略将符合“最小差异化原则”。至于当寡头企业产品的纵向差异小于我们给定的条件时,位置――价格博弈的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以最终将寡头竞争的横向差异与纵向差异产品空间策略分析融入同一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竞争策略分析2

论文关键词囚徒困境 蜈蚣博弈 情侣博弈

论文摘要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通常会采取价格竞争策略。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寡头企业价格竞争策略,阐明了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原因,分析了价格联盟的不稳定性和可能性。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巨型企业控制一个行业供给的市场结构,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彩电、移动 电话等。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通常会运用价格竞争手段。

1 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不合作均衡

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里经典的模型 “囚徒困境”来分析寡头企业价格的竞争。“囚徒困境”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警察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俱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徒刑;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 ,立即释放,而另一个则将重判8年徒刑;如果两个人同时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徒刑。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甲和乙,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得益。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甲和乙均坦白或均不坦白、甲坦白乙不坦白或者乙坦白甲不坦白。由于这两个人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选择是什么。这个博弈最终结果是两个人都坦白,各判5年徒刑。这是因为,假定甲选择坦白的话,乙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乙坦白判5年而抵赖却要判年;假定甲选择抵赖的话 ,乙最好还是选择 坦白,因为乙坦白不被判刑而抵赖要被判刑8年。即是说,不管甲坦白或抵赖,乙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同样地,不管乙是坦白还是抵赖,甲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5年。

值得注意的是,对两个囚徒来讲,最佳结果是同时选择不坦白,则各判1年,显然要比各判5年好得多。但由于两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同伙的利益,不敢相信对方的合作,因此只能得到不理想的结果各判5年。

囚徒 困境可以用来分析寡头企业的价格战,由于在寡头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厂商,每个厂商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采取降低价格的竞争手段。但是某一个厂商首先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后,其他厂商也会采取相应的降价手段作为回应和报复,以保住甚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于是在经过寡头厂商轮番降价后,市场的价格会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2 价格联盟与合作均衡的不稳定性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面对由于竞相削价的恶性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的结局,自然会意识到与其相互激烈地进行价格竞争而招致惨重的损失,还不如相互之间达成协议,共同谋求总报酬最大化。正因为如此,实际上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经常会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组织,共谋卡特尔组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也均得到一定的好处。

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中著名的“蜈蚣博弈”(Centipede Game)来分析寡头企业的价格同盟,“蜈蚣博弈”是由罗森塞尔(Rosentha1)在1981年提出的一个动态博弈问题。由于这个博弈的扩展形很像一条蜈蚣,因此被称为“娱蚣博弈”。

它是指这样一个博弈 :两个博弈方A、B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合作策略,向下的连杆代表不合作策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采取不合作策略,博弈结束后,各自的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A的收益,右边的数字代表B的收益。如果一开始A就选择了不合作,则两人各得l的收益;而A如果选择合作,则轮到B选择,B如果选择不合作,则A收益为0,B的收益为3;如果B选择合作,则博弈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看到每次合作后总收益在不断增加,合作每继续一次总收益增加l。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我们注意到,在上图中最后一步由B选择时,B选择合作的收益为10,选择不合作的收益为11。根据理性人假设,B将选择不合作,而这时A的收益仅为8。A考虑到B在最后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此他在前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为这样他的收益为9,比8高。B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要抢先A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如此推论下去,最后的结论是:在第一步A将选择不合作,此时各自的收益为1。蜈蚣博弈的分析告诉我们 ,在有限次重复博弈条件下,因为最后一次博弈背叛者不可能受到惩罚,所以可以推测,寡头企业会在最后一次博弈中选择背叛。逆推1 我们发现,如果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寡头企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蜈蚣博弈解释了卡特尔组织合作的不稳定性,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很多行业的价格联盟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卡特尔都会遭到失败,原因就在于卡特尔的协定 (类似囚犯的攻守同盟),由于首先背叛协议者会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每一个寡头都存在强烈的背叛动机,结果都选择了背叛。

3 走出囚徒困境二:威胁与承诺

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厂商为了实现 自己的经济目标,有时需要对竞争对手采取威胁或承诺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厂商采取的是威胁策略,还是承诺策略,他的威胁或承诺必须是可信的,否则,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就会失败,他所期望的经济目标就无法实现。

博弈论另一个经典的模型:情侣博弈,在这个博弈中对手是两个卿卿我我的情侣,两人平时上班都很忙,难得周六晚上能在一起过。男友是个足球迷,今天晚上电视要转播一场他喜欢的足球赛,两个人一起看足球对男友的收益是2,但女孩对足球一窍不通,但是能和男友在一起看足球的收益是1。

女孩是个歌迷 ,恰好今天晚上她喜欢的歌星来开演唱会,她准备约男友一起去。两个入一起去听演唱会对女孩的收益是2,可男孩偏偏对听歌不感兴趣,和女朋友听歌对男孩的收益是l。由于两个人正处于如胶似漆的热恋阶段,在一起对双方都非常重要,一旦分开,无论是男孩单独看足球,还是女孩单独去听歌;还是男孩单独去听歌,女孩单 独看足球,对双方的收益都是0。那么他们会怎样选择呢?对男孩来说,假如女孩同意看球 ,自己也看球收益为2,自己去听歌收益为0,所以选择看球;假如女孩选择听歌,自己去看球收益为0,自己去听歌收益为l,选择听歌。可见男孩的决策依赖于女孩的态度。对女孩来说,假如男孩选择看球,自己也看球收益为1,自己去听歌收益为0,选择看球;假如男孩同意听歌,女孩选择听歌收益为2,自己去看球收益为0,所以选择听歌。同样女孩的选择也是依赖于男孩的态度。博弈最终结果取决于谁能说服谁,谁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劲头更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如果男孩能够让女孩相信他打死也不会去听歌,那女孩会陪他看球;如果女孩能够让男孩相信她打死也不会去看球 ,那男孩会陪她听歌。

1994年,Rupert MUrdoch公司将 纽约邮报 的价格从40美分提高Nso美分时,其主要竞争对手 每日新闻 却没有跟上提价。在将 纽约邮报 的价格回~1.140美分之后,Rupert Murdoch公司宣布有意将邮报价格降到25美分,但 每 日新闻 仍没有做任何响应。不久,RuperMurdoch公司果然将邮报在Staten岛这个试验市场上的价格降到了25美分,此时其竞争对手 每 日新闻 终于明白对方的策略,将价格提高N50美分,没过多久,RUPerMurdoch公司也将价格重新提高至50美分。这里RuperMurdoch公司成功地运用了 “承诺与威胁”策略,使得在这场价格博弈中出现了合作双赢的局面。两个企业都知道价格战难免两败俱伤,Rupert Murdoch公司首先承诺将价格提高到50美分,在对手没有做 出回应后,他设计了一种让对手提价的战术,就是在Staten岛这个市场上将价格降到了25美分,对手明白了Rupert Murdoch的用意和决心,Rupert Murdoch的目标是显示力量,要让对手感到威胁的可信,为了避免全方位的降价把 自己拖入价格战,《每日新闻》也只好把价格从40美分涨50美分。

由此可见,在寡头 厂商 的相互博弈过程中,所采取的威胁或承诺策略一定应该是可信的。只有这样,其威胁或承诺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了经济活动中诚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朱·弗登博格.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寡头竞争范文3

关键词:审计质量 寡头竞争 合并

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发达的国家,上市公司乃至众多大型企业的审计业务都是由极少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控制的,即审计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形态。有资料显示,1991年欧美十国审计市场的CR8指数平均已高达%。1997年美国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则占据了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87%的份额。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相关资料的统计,2000年CR8指数值为%,即使CR20指数值也只有%。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没有形成对审计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培育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培育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借助非市场力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以降低仅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耗费的社会成本。

一、培育寡头竞争型审计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DaAngelo(1981)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和披露该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Watts和Zimmerman(1986)进一步指出,审计师发现违约行为的概率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和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实际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审计师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取决于其独立性。影响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实际人力物力投入、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培育寡头竞争型审计市场主要是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有能力、有动机从上述方面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如果能够建立起畅通的交流平台,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审计师就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知识共享空间,审计师人数的增加代表着知识资源的丰富,而知识的交流共享则能迅速提高单个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在实际的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无疑比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更具有优势。在独立性方面,寡头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更加明显,首先,其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对单一客户的经济依赖程度低;其次,注重自身声誉对自身未来价值的影响,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由于某个客户解聘审计师而引起的“准租金”损失很可能小于不报告客户欺诈行为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未来审计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再次,在寡头竞争型的审计市场上,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事务所的余地小,不正当变更审计师的空间也小,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

二、培育寡头竞争型审计市场的主要方式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边界确定方式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在《企业性质》一文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手段,即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或补充,企业实质上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主要依靠价格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同,企业更多的依赖行政命令,更多的采用计划手段。这两种机制相互替代的标准是什么;企业的边界在哪里;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人们知道价格的发现过程会耗费成本,即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的组织管理过程也会耗费成本,即企业管理成本。这两种成本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中的不同性质的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交易成本逐步减少如(图1a)所示,企业管理成本则逐步增加如(图1b)所示。市场交易成本是企业规模的递减函数,企业管理成本则是企业规模的递增函数,这两种成本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在产品生产成本确定的假设下,对企业规模的选择实质上是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使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之和最小化的行为过程,即企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直到通过市场交换进行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的边际成本,两种交易成本之和达到最低时为止如(图1c)所示,其中实线表示两种交易成本之和。换言之,在权衡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内部管理的交易成本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会自主的选择并确定企业的适当规模。

(二)自然状态下会计事务所规模的演变方式理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也是在比较上述两种成本后,由市场经济主体自行选择和决定的。但是审计服务产品的特有属性,导致这种规模决定机制在审计市场上失效。因为,经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考虑交易成本还要考虑产品蕴含的劳动成本,总成本是做出最终决策的依据。审计报告是独立审计的主要产品,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在形式上不存在差异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在事前无法被测定,审计人员的劳动付出也无法被观察。付出多少劳动才能出具一份审计报告,完全是由注册会计师掌握的私人信息。因此,同样一份审计报告,其产出所依赖的劳动成本具有很大的弹性,在法律责任约束不强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任意缩减审计过程中的劳动投人。这样,即使在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市场交易成本很大,其仍然可以通过压减劳动成本,将总成本控制在可赢利的范围内,从而弱化了其通过扩大组织规模来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进而降低总成本的动机。“产品生产成本确定”的假设是企业边界决定理论成立的关键,而审计成本具有的弹性特征则打破了这一假设,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做大做强的内在的动力。但市场机制本身仍然会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最终走上做大做强的道路,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会耗费巨大的社会成本。审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进入该行业不存在过高的金融资本“壁垒”,需要的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本,如果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初期的审计市场上将充斥众多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审计成本具有的弹性特征,仅依靠市场力量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最初不会有做大做强的动机,相互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不是以利润为代价,而是以审计质量为代价的。这种以审计质量为代价的竞争方式将导致审计行业的整体价值受到质疑,审计职业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考验,即以诚信为代价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的竞争行为,最终将摧毁审计市场。在付出高昂代价后人们在重建审计市场时,才会考虑通过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来强化审计服务供给方的谈判能力,强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审计服务的质量。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社会成本耗费是巨大的。因此,不能等待经济主体自发地做出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选择,而是要借助非市场力量,促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相互之间的并购,迅速做大做强。

(三)借助非市场力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借助非市场力量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降低社会成本,培育寡头竞争型的审计市场的有效方式。所谓借助非市场力量,并非意味着对审计市场进行强制性的直接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引导事务所扩大自身规模,培育寡头竞争模式的审计市场。如提高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低资本金要求,规定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要求,限定

从业人员年龄等。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的审计市场格局与我国的现状一样,众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分散全国,即难以与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也无法保证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大藏省于1974年修订了《公认会计士法》,规定设立审计法人并赋予其审计上市公司资格的要求。此举促使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并购形成十几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并逐步发展为会计师事务所控制上市公司审计的市场形态。当然在促进和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时候,必须坚持借助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即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保证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自主选择并购重组对象的权利。并购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实现人事、财务、执业标准、质量控制系统乃至企业文化的融合,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做大做不强、更做不久的尴尬境地,以避免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审计欺诈的事件再次发生。

三、寡头竞争型审计市场对审计市场竞争的影响

寡头竞争范文4

关键词:广告竞争; 微分博弈; Lanchester模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4-0130-03

对广告竞争的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一直发展缓慢。在动态条件下,微分博弈常被用于对广告竞争进行建模。微分博弈框架下研究广告竞争的优点,在于其博弈论观点上的决策过程和连续动态博弈理论的应用。微分博弈的理论基础允许决策过程包含对竞争对手决策的预期,其动态本质使得广告策略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结果,还要考虑长远意义。然而,微分博弈框架下的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Erickson,1992)。本文运用微分博弈理论中的重要模型――Lanchester模型(Case,1979),研究双寡头市场的广告竞争。

假定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有两个竞争者,且每个竞争者都寻求无限期内折现现金流最大化。对于竞争者1和2,分别有:

maxA1∫∞0 e-rt(g1M-A1)dt,maxA2∫∞0 e-rt[g2(1-M)-A2]dt(1)

式中:M为竞争者1的市场份额,参数g1和g2分别为竞争者1和2的市场份额所代表的经济价值,r是折现率,且假定对二者相等。

Lanchester模型假定随时间变化:

M•=β1A1α1(1-M)-β2Aα22M(2)

式中:α1,α2∈[0,1]是使广告的边际价值递减的弹性参数;β1,β2∈[0,1]为广告的效果参数。为了找到两个竞争者随时间变化的广告水平A1和A2的纳什(非合作)均衡解,下面研究开环纳什解和闭环纳什解。要获取问题(1)-(2)的开环解,需要使下面的Hamilton函数最大化:

H1=g1M-A1+k1[β1Aα11(1-M)-β2Aα22M],

H2=g2(1-M)-A2+k2[β1Aα11(1-M)-β2Aα22M](3)

式中:k1和k2为主变量,其经济意义是,市场份额M的变化分别为竞争者1和2带来的边际价值。主变量k1和k2服从下面的动态约束:

k•1=rk1-H1M=(r+β1Aα11+β2Aα22)k1-g1, k•2=rk2-H2M=(r+β1Aα11+β2Aα22)k2-g2(4)

令H1/A1=H2/A2=0, M•=0, A•1=A•2=0(稳定状态),则有:

M=β1Aα11β1Aα11+β2Aα22,A1A2=g1α1g2α2(5)

这表明,稳定状态下的相对广告量直接依赖于市场份额的相对贡献值g1/g2和广告的相对弹性值α1/α2。为了寻求问题(1)-(2)的闭环解,利用完美均衡概念(Case,1979),即得到广告策略A1(M)、A2(M)均为给定对方策略下的最优选择。广告水平被视为市场份额的函数,且根据市场份额的变化随时间改变。

为了简化运算,假定折现率r为零。广告量和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

g1M-A1+A1-α11α1β1(1-M)β1Aα11(1-M)-β2Aα22M=c1, g2(1-M)-A2-A1-α22α2β2Mβ1Aα11(1-M)-β2Aα22M=c2(6)

式(6)的解依赖于任意常数c1和c2。给定任意数对(c1,c2),任何满足式(6)的解都是闭环解。由于市场份额和广告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能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要获取通解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为了更好地阐述解的动态性,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对闭环和开环策略进行对比。

假定市场中的两个寡头竞争者处于对称的情形下,各参数取值为:α1=α2=, β1=β2=,g1=g2=1, r=0, c1=c2=c。由于闭环策略会根据c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假定参数c1=c2=c并取不同的值。代入式(6),得到闭环解为:

A1=132(1-M-c)M2(1-M)2-(M-c)+2(M-c)2-(M-c)(1-M-c)M2(1-M)2+(1-M-c)2M4(1-M)4

A2=132(M-c)(1-M)2M2-(1-M-c)+2(1-M-c)2-(M-c)(1-M-c)(1-M)2M2+(M-c)2M4M4(7)

图1给出了三个不同的c值下的闭环解。根据对称性,A1(M)=A2(1-M),因此这里只给出A1的解。从图1中可以看出,c=时的解看起来有些异常,在需要以广告吸引市场份额的低市场份额时期广告量很小;而高市场份额时期的广告量却很大。c=时的解在中间区域表现出广告量和市场份额相似的变动趋势;但二者的关系并非单调的,在M=0时广告量较大,而在M=1时的广告量为零。

c=时的解比较特殊,因为此时竞争双方都有相等的最大稳态利润率。注意到M=时,A1(=A2)=0,这也是唯一的稳态市场份额。这条曲线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在区间M=[0,]里,A1的值从减为0;而在M大于的区间里,曲线在下降到0之前略有上升趋势。这个解表明,如果某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比较小,那么它将处于较高的广告水平以吸引对手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并接近,其广告量将逐渐减为0。一旦市场份额相等,竞争双方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市场中没有广告。

图2描述了闭环均衡动态市场份额和广告路径。为了与后面的开环解进行对比,图2给出了c≥的三个取值水平。对于不同的c值,选取的市场份额初值均为。从图2可以看出,在c的三个取值水平下,市场份额都趋于唯一可能的稳态值。而c=和c=时两个竞争者的广告路径大致呈相反的趋势。

作为对比,图3给出了用迭代法求出的开环解的路径。市场份额的初值设为,从图3a可以看出,市场份额收敛于。竞争者1的广告量水平在初始阶段比竞争者2高,这使得竞争者1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市场份额并趋于稳定状态的水平。因此,二者的广告水平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竞争者1的广告量递减而竞争者2的广告量递增――并趋于稳定状态时相等的水平。这些结论对于初始市场份额低于的值都成立,而对于初始市场份额高于的值,两个竞争者的情形相反。

从图形上看,闭环解中c=时的解与开环解最接近。而且,竞争者的广告路径都从不同的方向趋向于稳态值。但相比较而言,某些闭环解中的竞争者具有比开环解下更高的稳态利润。这主要是因为闭环解的个数比较多,而开环均衡则是唯一的。

在Lanchester模型下,竞争者制定广告策略时,主要考虑的是自己和对手的市场份额以及广告支出水平,这种假定使得竞争双方之间的博弈更接近“格斗”模型,双方在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中面临“直接较量”,竞争局面非常激烈。开环策略的主要缺陷在于,一旦形成就被固定下来。虽然开环广告水平可能也随时间变化,但它的轨迹在博弈开始之后就无法改变。市场营销人员可能并不愿意将广告投放于这样一种自动控制的程序中,而更希望能够随时监测市场状态并在必要时改变广告策略。因此,更合理的可能是闭环均衡策略。分析表明,与开环均衡策略相比,闭环均衡策略似乎能够更好地反映广告支出的动态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闭环均衡策略所依赖的参数更多,解的数量也更丰富。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闭环均衡下的竞争者拥有比开环均衡更高的长期利润。但闭环均衡策略中也可能存在与开环均衡策略相似的解,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相似性。

参考文献:

CASE J H. 1979. Economics and the competitive process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ERICKSON G M. 1992. Empirical analysis of closedlo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J]. Management Science,38 (December):1732-1749.

An Investigation of Advertis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anchester Model in a Dynamic Duopoly Market

CAI Xijie1WANG Yidan2

(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of Public Economic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寡头竞争范文5

2008年11月,媒体曝料称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

在黄光裕被羁押事件之后,国美集团(下称:国美)公布了“2008年年报”。通过将国美的“年报”与苏宁电器(下称:苏宁)的“年报”相比较,可以发现在坐了多年家电连锁的头把“交椅”之后,国美遗憾地把这把交椅拱手让给了苏宁。

“年报”显示,国美2008年总收入为亿元,比苏宁少41亿元。利润方面,国美净利润约为苏宁一半,为亿元,而苏宁利润为亿元。通过并购和开店,国美总店数达到859家,增加133家,而门店每平方米销售收入为15503元,同比略微下降。而苏宁店面数略少,为812家门店。也就是说,除了门店的微弱优势之外,苏宁已经全面赶超国美,扛起了家电零售连锁的大旗。

而当年国美收购大中电器之后,黄光裕豪迈的言语犹然在耳。2006年,黄光裕又导演了一场耗资亿元的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最大并购案,国美一口吃掉了“永乐”。实际上,也就在这一年前,大家还坐在一起温情脉脉地商讨着如何应对整个行业性的问题。

势头正劲的黄光裕给新的国美集团制定了新的目标:在2007年年底完成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努力在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同时,黄光裕在摆平永乐后,还不忘去揶揄一下最难缠、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苏宁。他说“苏宁股价虚高”,“国美收购苏宁只是时间问题”,要“打到苏宁、国美合并为止”。那春风得意,豪气尽显于字里行间。

可是,比黄光裕年长不少的张近东并不是个容易捏的“软柿子”,甚至可以说在温文儒雅的外表下有着强硬的内核。张近东对付黄光裕的依然是那句老话:“苏宁做不过你,我一定送给你。”张近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说:“1加1不一定等于2,也不一定大于2。从公开的数据看,靠吃兴奋剂比赛是没有用的,只有内功才能赢。我们讲3年领跑,是全面领跑。我知道这市场一定是我们赢的,铁定的,我要的是长远的东西,我认为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乃至后来2008年的业绩出来后,有媒体说苏宁能在2008年超越国美,完全是因为黄光裕出事了,苏宁的员工还不忿地讲,即使黄光裕没有出事,苏宁超越国美也是必然的事情。因为苏宁已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不过不管怎么讲,到2009年,苏宁和国美一直以来的交锋终于告了一个段落,家电连锁的格局从群雄纷争到两强争霸,再从国美领跑又过渡到苏宁领跑的时代。

回顾过去的国美以及苏宁,可以发现,同属一个业态但却性格迥然的两家企业,一个虎踞于北京,一个龙蟠于南京。就像武林高手的对决,一路过关斩将,在一统江湖梦想的趋势下不断发展。国美起步稍早,最早开始全国性的扩张。在打压不同业态的传统百货商店之类的地头蛇之余,国美也关注如苏宁这样的同业态的区域强者。在国美的眼中,苏宁会像“大中”、“三联”、“永乐”一样,迟早要被收入囊中,但是国美没有想到,一路收购过来,“大中”、“三联”、“永乐”都通通就范,用金元硬生生砸出了一条并购的大道来,可是苏宁却成了一块硬骨头,不仅啃不动而且渐有赶超之势,威胁着自己的霸主地位。

家电连锁行业作为一个流通行业,规模就意味着话语权,意味着在竞争中更有利的地位。这或许应了一句古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黄光裕之所以能够在家电厂家面前表现得那么强硬,无非是因为国美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据了有利的渠道位置,厂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与苏宁的内生型增长,通过自己努力缓慢地开店不同,国美更乐意于通过资本运作,通过兼并来实现快速型的扩张。并购行业“老三”“永乐”,国美迅速在上海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购“老四”“大中”,又使得国美在北京占据了垄断地位;并购“老五”三联商社,则一举打开了山东的市场。这些收购让国美的体积迅速膨胀,实际控制的店面从2005年的400多家一举发展到1200多家。

国美一直郁闷苏宁的不肯就犯,苏宁实际上也一直郁闷自己“千年老二”的地位,虽然2006年,在上市公司层面,苏宁出过一次漂亮的季报,算是超越过国美一次,但是这种微弱而短暂的领先,又很快以国美并购“大中”而终结。

苏宁何尝不愿意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并购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张近东也明白,在零售行业对外资逐步开放,世界零售巨头争先进入中国后,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单凭自身的缓慢积累、开店,而不迅速扩大规模,难免会有被人“吃掉”的危险。黄光裕在收购了“大中”、“三联”之后,不就是志得意满地向张近东宣战,放出要收购苏宁的豪言“这个行业需要尽快统一”吗?

乃至,在收购“大中”的非常戏剧化的过程中,苏宁都已经派员入驻大中进行资产盘点,国美却突然杀过来横刀夺爱。2007年年底收购大中的失利对于苏宁上上下下的士气,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张近东更是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但是,商业没有温情的那一套,商场总是如战场般残酷。张近东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并且在“既不张扬也不懦弱”的大前提下,抛出了既可以稍微挽回颜面,又不至于完全跟国美弄翻的“家电连锁模式”的说法,硬生生地将苏宁和国美隔离开来,进行有效区隔,使得尚处于下风的苏宁不至于被媒体舆论拿去与国美进行简单类比。张近东说,企业成长的模式是多样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风格,国美讲究的是兼并式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而苏宁则走的是一条“内生式增长”的道路,并表示说,相对于兼并扩张,苏宁更是倾向于自主开店。

这样一番话确实是很下了一点心思,但依然难掩张近东心中得而复失的酸酸的味道,张近东没办法不失落,甚至这点让双方颜面都好过的说辞都遭到了国美的反驳,国美副总裁何阳青就直接表示,国美是内外兼收,两条腿走路。

不过,几年之后再来看当时的得失,国美都是超高价收购,当时得意,但是后面却不得不面对消化整合这样的管理难题,尘埃落定后,还给了人一点冤大头的感觉。

而苏宁被动地采取自主建店的方式,因为优秀的标的资源都已经被国美劫掠而去。但是却硬逼着苏宁在平台管理上越走越远,最终苦尽甘来,奠定了自己最核心的优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7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