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故事 经典中篇童话故事优秀4篇
【导言】此例“中篇故事 经典中篇童话故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篇故事【第一篇】
关键词灾难事故 调查报道 叙事学 报道模式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的挑战》中曾经说过:“叙事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出现,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语言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从来不曾存在过”。①叙事是我们了解、定义、剖析、建构世界的重要途径。
所谓灾难,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旧的秩序的破坏和新的秩序的重建。人们只有在对事件有了正确理解、对灾难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基础上,才能正确的对秩序进行重建。灾难事故具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大性等特点,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灾难事故原因、现状及责任追究等的调查性报道。
2009年2月9日晚,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大火持续6个小时。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张建勇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建筑物过火、过烟面积21333平方米,其中过火面积849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83万元。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其中71名事故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直到2010年5月,央视大火案的一审判决才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于央视大火事故的调查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将以《京华时报》2010年3月15日的报道《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②和《财经》杂志2010年3月2日的封面报道《再问央视大火》③两篇调查性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学的话语和结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此类报道的报道模式等。
作为常见的文体,新闻话语呈现出比较固定的范畴和程式。按照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新闻话语包括摘要和新闻故事两个范畴,其中摘要又下分为两个范畴、一个层次即标题和导语。导语是标题的扩充,新闻故事是导语的扩充。而新闻故事又可以分为情节和评论等④。
一、对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分析
一般来说,每则新闻都有标题和导语,因此,这两者就构成了新闻话语的常规范畴。每则新闻话语的标题和导语都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总结。
1、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记者对新闻事件最精华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概括了新闻中最核心的新闻事实和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确立报道风格。
两篇调查报道的题目分别为《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和《再问央视大火》,两个题目中“披露”和“问”成为题目的中心语,强调了对央视大火的事故原因的探究、质疑和询问。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披露”侧重的是对事故现象和案情的进展的报道,会让读者了解到报道中将会对此次事故的详情包括现状、事故原因等进行具体的解释,“首次”体现时新性,会吸引读者从报道中寻找详情到底是什么,新的进展是什么。在标题下写了具有副标题作用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事故六大间接原因曝光、消防系统故障隐患重重、烟花清晨藏进央视工地”,和报道的结构暗合。《再问央视大火》中,“再问”带有问责色彩,同时表明了新闻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央视大火案中的种种疑问。
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灾难事故的报道的调查报道中,新闻标题的写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标题一般都以关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寻找事实的真相和问责为主题;二是,所选用的词汇也大都带有问责的色彩,倾向性严重(倾向于追究事故责任);三是,标题在一定层面上都能使读者很容易意识到报道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2、导语
导语是新闻话语摘要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标题的扩充,是新闻故事通过宏观规则缩略后的话语。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篇报道的导语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对事故发生时情况的概述s1;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s2;对事故原因的概述或追问s3;以及对于事故简短的总结性的评述(大多都是一句话点评)s4。在《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文本中,导语在写作上的结构顺序是:s2+s3+s1+s4;《再问央视大火》是:s1+s2+s3+s4,在这两篇报道中,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都被放在了导语的开头部分。
由此我们发现,灾难事故报道的导语基本上全面涵盖了事件本身和相关层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和现状的情况交代。一方面,受众需要对事故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事故状况的描述,可以引发受众对事故原因和真相的追问,以便对文本展开论述,使报道主题和受众的追问相暗合。
二、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
新闻故事包括情节和评论两部分,情节又可以分为事件、反应/后果、背景,那么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就可以从事件、后果、背景和评论四个方面来看。
1、事件
事件是新闻的核心事实,是新闻话语的主干。通过对这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类灾难事故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对事故原因的调查。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35万烟花10万回扣 为热闹要放花20分钟”、“六大间接原因首曝光”、“消防系统存在故障隐患”,整篇报道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事故发生的多重原因进行问责和分析。《再问央视大火》中,分为“前言”、“上篇:公诉央视大火案”、“下篇:追查新址工程帐”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中又有小标题。而在文章中,着重从全面的角度讲述央视大楼失火的真正原因以及背后的各种利益关系。这是这篇调查报道的独特之处。
2、后果
由新闻核心事实所引发的反应/后果通常是对新闻事实所做的补充和说明,在这两篇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对“反应/后果”的表述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务院同意将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央视新址办主任徐威等53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保温板供货单位及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给予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等27名事故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这是作为央视大火案最终处理结果的一个交待。而《再问央视大火》的报道中,也在各个部分都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后果进行了交待,例如,“目前,大新恒太公司的现任法定代表人沙鹏已被批捕,并在首批21名责任人之列。央视新址元宵夜的烟花,即是通过该公司采购自三湘烟花制造公司。相关调查显示,徐威涉嫌从中获得约八万元现金回扣,但在已公开的调查通报里,此问题尚未涉及。”、“作为主管领导的赵化勇,在离休十个月后被降为局级”等,虽然对结果的表述较为分散,但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3、背景
在灾难事故的报道中,背景大多是以历史上或近年来所发生的该类事故作为一种链接附在文本的末尾,也有的会穿插在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有对央视保卫处曾经下放过的禁令作为背景材料交待,为了说明引起大火的烟花是在违禁的情况下燃放的。而《再问央视大火》的背景材料大都穿插在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之中,对事故原因补充说明。
4、评论
评论是新闻话语的独立成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比较灵活。评论可分为直接评论和间接评论,两篇文章中间接成分的部分较多,而直接评论的部分较少,大都采取用事实来说话。
通过对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到,灾难事故报道的文本的写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大多数新闻在写作顺序上所采取的线性序列的结构模式,但在报道主题的写作上,对于新闻核心事实的展开论述不再是报道的核心,而是转而倾向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探讨和问责,并以此为报道的主题和核心来布局和划分文本结构。我们也不难发现灾难事故报道存在这样的一种模式,带有调查内容的标题+对事故当时和现在的状况以及原因的概述+对事故原因的深层次的调查和分析+事故所引发的反应和后果+该类事故的背景资料+对事故的评论。
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报道模式,和媒体、受众以及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对于媒体来说,灾难事故的调查性报道,特别是对于深度报道而言,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给受众提供的灾难事故的情况,更希望揭露灾难事故背后的东西。对于受众而言,当一个大的灾难事故发生时,受众第一时间想要了解的是事故的现状和发生时的情况,而了解这些之后,受众便会追根溯源探求事实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原因等。对于社会而言,每一次灾难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事实真相的调查,可以给予人们借鉴和警示,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这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伍蠢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73
②裴晓兰,《京华时报》,2010年3月
③欧阳洪亮、罗昌平,《财经》,2010年3月
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经典中篇童话故事【第二篇】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我想舒舒服服的回床上躺着睡觉,可身边还躺着一个人类幼崽在吵着我要给她讲故事。我心想:这几天我已经把我毕生所知的故事都讲完了,现在让我讲什么呢?不如我就随便编造一个故事吧!自己也做一回童话故事的作者。
我关闭了房间里的灯光,拉上了窗帘,打造一个氛围,开始了我的故事时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里,生活着一个很平凡普通的小女孩,她只有十四岁的年纪,却非常懂事。她从小就跟她奶奶相依为命的长大,生活算不上富裕,但也勉勉强强过得下去,也不至于过上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但这一切来自于她奶奶的辛苦劳动,小女孩也经常帮助奶奶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奶奶分担一些家务活。
邻居看见了都夸她懂事、有礼貌,也经常帮助她们,给予她们一些帮助。本以为她们的生活会一直这样简简单单的过下去,谁成想,她奶奶不久之前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了小女孩儿孤孤单单一个人。但她很坚强,从不抱怨任何事情,依然热爱生活,努力的活下去,她依靠自己的努力赚到了一些钱,不至于让自己无家可归。
在她小小的年纪里本应该享受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但奈何生活为她关上了一扇门,让她失去了至亲的人。相信上天也会为她打开一扇窗,让她收获更多的幸福快乐,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经典中篇童话故事【第三篇】
一只小象,它出生在马戏团里,它的父母都是马戏团里为大家表演节目的老演员。
小象从小就很淘气,总是想着到处乱跑,马戏团里的工作人员生怕小象跑丢了,或者出事,就在小象的腿上挂上了一条细细的铁链,并把它绑在树干上。
一开始,小象感觉到很不习惯也很不舒服,它用力去挣,企图挣脱铁链,可是却挣不脱,没办法,它只好放弃了努力,乖乖地待在原处。
又过了几天,小象心想:过去了这么久,再试试看能否挣脱这个讨厌的锁链。于是小象鼓足了劲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试图挣脱,它努力了好几次,可是都没能成功,小象垂头丧气地呆坐在那里。
接下来的日子,小象又试了一次又一次,可铁链还是很牢固。慢慢地,小象不再去尝试了,它已经开始慢慢地让自己习惯这根链子。是呀,小象心想:爸爸妈妈不是也一直都在马戏团吗?
日子过得真快,小象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壮实了,此时的铁链与小象庞大的体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小象此时的力气,挣断那根小铁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因为受小时候的影响,小象最终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永远无法挣脱铁链的,以至于小象长大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要挣脱它。
故事的结局就是一代又一代,马戏团的大象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已经有能力挣脱锁链了。
中篇故事【第四篇】
关键词:白雪公主 及物性 语篇分析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因其强大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中,但是将该理论用于童话语篇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童话语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语言特征。
本文语料选材于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她的美貌引起了继母的嫉妒,皇后为此千方百计欲毒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躲过继母的毒害,但最终白雪公主还是吃下继母有毒的苹果,沉睡不醒。童话的结局是白雪公主在一位年轻王子的爱吻中苏醒过来,获得了爱情和幸福生活。
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童话《白雪公主》进行分析,以揭示语篇的深层涵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该理论模式对童话语篇分析的指导作用。
二、及物性系统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将语言的元功能归纳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1]。作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将客观世界与个人经验识解体现为易操作的六类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2],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大过程的具体功能特征如表1所示:
表1:及物性系统[2]
过程 参与者 环境成分
物质过程 动作者、目标 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
心理过程 感知者、现象
关系过程 属性、载体;被识别者、识别者;被占有者、占有者
行为过程 行为者
言语过程 讲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
存在过程 存在物
三、《白雪公主》的及物性分析
选择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选择即意义,小句中每个成分的选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3]。在语言交流中,作者需要对及物性系统作连续的选择,用以表达人的外部经历和内心世界,这一选择通常受到语篇类型和主题的影响[4]。因此,在及物性理论指导下的语篇分析可以揭示语篇主题和特征,笔者将对《白雪公主》中的过程分布进行统计,并依据统计结果探究语言形式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该语篇共有211个小句,六种过程类型均出现在语篇中,其中物质过程占据了50%的篇幅,共出现105次;其次是关系过程,共有48个,占总数的23%;言语过程共出现30次,占过程总数的14%;心理过程共有20个,占总数的9%;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出现次数较少,仅占过程总数的2%和1%,如表二所示。笔者仅对出现比例较大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表2:及物过程分布结果
过程 数量 百分比
物质过程 105 ≈50%
心理过程 20 ≈9%
关系过程 48 ≈23%
行为过程 5 ≈2%
言语过程 30 ≈14%
存在过程 3 ≈1%
总计 211 ≈100%
物质过程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5],一般由动态动词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动作者和目标。童话故事总是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反映在过程类型上则是物质过程占多数。该语篇中物质过程共出现105次,其中过程参与者是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小句共有46个。由于白雪公主的美貌引起了皇后嫉妒,被迫穿破旧衣服做苦力活,例如:Day after day she washed and swept and scrubbed;So she forced the princess to dress in rags and work from dawn to dusk;遭受到皇后的追杀而四处逃亡居无定所,she said,“…,you will kill her.”;fled;ran on and on;直到遇见小矮人才有短暂的欢乐时光,而此时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反而进入了高潮,皇后扮成老婆婆施计将白雪公主毒死,“She held the poisoned apple out to Snow White”;最终白雪公主得到了幸福,“live happily”,而皇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fell to her doom below”。
从中可以看出,物质过程能够客观真实地展现故事中的动作场景,作者通过对这些动作细致入微地刻画,使读者真切地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这一系列动作的生动描写真实再现了恶毒的皇后是如何对白雪公主进行残害的,将白雪公主的善良美丽与皇后的邪恶凶险作了鲜明对比,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故事发展和主人公的善与恶。同时也从侧面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意图,间接表达了对白雪公主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皇后的厌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故事人物的看法和态度。另外,动态动词本身具有时间性,可以将动作情景按照先后顺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同时这也符合童话故事的语场特点。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6],是进行评价或判定的最直接的方式[7],一般由表示关系的系动词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属性和载体。语篇中作者共使用了48个关系过程,其中参与者是白雪公主和皇后的有28个。
作者用关系过程对白雪公主的外貌和内心进行了直接地描写,其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和赞美的,同时用皇后的丑陋再次衬托了白雪公主的美丽纯洁,从而让读者对故事人物有了直观的判断,对故事发展产生了心理预期。通过这些关系过程,作者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对白雪公主的同情和喜爱,“None is so fair as Snow White”“she is so beautiful”;尽管白雪公主长期受到皇后的欺辱,也保持着一颗平静温暖的心,“Snow White stayed sweet, gentle,and cheerful”。相反地,作者对皇后的描写则是消极的、否定的和批判的,用一系列的关系过程对皇后的丑恶和嫉妒进行直接描述,“Her stepmother,the Queen,was cruel and vain;Snow White grew more and more beautiful-and the Queen grew more and more envious;She is jealous of you”;虽然作者也用了“beautiful”一词来描写魔镜对皇后的赞美,但其中流露出的反讽意味浓厚,与皇后丑陋的内心形成强烈反差。利用关系过程对人物性格外貌进行直接的阐述,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白雪公主的怜悯和对皇后的批判,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分享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这种直接陈述也符合童话故事的文体风格,突出了其面对读者的特殊性。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由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的动词表示,如“see、look、like、know、believe”等,过程的参与者有感知者和现象。作者能够通过心理过程向读者直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语篇中心理过程虽然只有20个,其中以白雪公主和皇后为参与者的有12个,但是其在语篇中的文体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对外在活动和人物外貌性格进行描写外,作者还用心理过程形象地刻画了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内心世界。皇后自不允许有人比她美丽,因此,白雪公主的美貌激起了皇后的嫉妒,从而屡遭残害,“She hated anyone whose beauty rivaled her own”。相反,白雪公主不仅外貌美,内心更美,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获得幸福生活,“She dreamed of a handsome prince who would come and carry her off to his castle”“Never suspecting that she was in danger;she felt safe at last”“he fell in love with her”。由此看出,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着力描写,为读者构画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童话世界,将白雪公主的悲惨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皇后的恶毒和嫉妒之心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让读者置身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白雪公主的痛苦和欢乐以及皇后的凶险恶毒。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间接地明确了自己对白雪公主的喜爱和对皇后的厌恶,更容易与读者形成共鸣。
四、结语
笔者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物质过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故事中的动作场景,直接描述了皇后对白雪公主的迫害;关系过程直观地对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外貌和内心进行阐述,将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与皇后的丑陋恶毒形成强烈对比;心理过程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突显了作者对白雪公主的喜爱和同情,以及对皇后的厌恶和痛恨。同时,语篇中的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穿插使用也丰富了故事内容,共同表达了故事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将及物性理论运用于语篇分析中能够有效地揭示语篇内涵和作者观点,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释:
[1]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年版。
[2]Halliday,,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London:Edward Arnold,2004年版。
[3]范文芳:《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王欣:《系统功能视域中语篇分析的文体观》,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