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他人的事例 善待他人的事例汇总4篇
【导言】此例“善待他人的事例 善待他人的事例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善待他人的事例【第一篇】
郑振铎翻译并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后,反响不错,但梁实秋不以为然,他写了1篇文章――《读郑振铎的<飞鸟集>》,指出“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此外,《飞鸟集》共有326首诗,而郑振铎只译了其中的250多首,梁实秋认为:“一本诗集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该因为译者的兴趣和能力的关系,便被东割西裂”,“我们可以说这位选译家不忠于原集,因为他译出来的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不是原著诗集之本来面目” 。
郑振铎有何反应呢?晚年的梁实秋写有《旧笺拾零》一文,引用了郑振铎给他的几封信,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实秋先生:十一月五日的来信,已经拜读了。我非常感谢你的这种忠实的态度。我的朋友虽多,但大都是很粗心的,很少有时间去校读我的稿子的,只有你常常赐教,这是我永不能忘记你的好意的。我愿意以你为平生第一个益友!……我向你认罪,当你的评《飞鸟集》译文出来时,我以为你是故意挑战的一个敌人。但我的性情是愤怒只在一时的,无论什么人的责备,当初听时是很生气的,细想了一下,便心平气和,常常的自责了……不管你当时做此文的动机如何,然而我已受你的益处不少,至少已对于许多读者,更正了好些错误。实秋,我是如何的感谢你啊!”
郑振铎比梁实秋大两岁,但他能拉得下面子。听到批评,不但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及时迅速地反躬自省。其实,这跟君子之风无关,完全是出于对学问的敬畏。后来,郑振铎的《文学大纲》要出单行本,还约请梁实秋给自己校阅部分稿子,同时向梁实秋约稿,让他为自己主办的《小说月报》撰稿。梁实秋对他的批评,语言刻不刻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推动了郑振铎的进步。
素材解析
这是一则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经典素材。素材的核心是郑振铎如何对待梁实秋的批评。在运用时,可以从郑振铎与梁实秋两个角度挖掘其丰富的内涵。
从郑振铎角度切入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从其对待梁实秋批评的反应,可以确立“要善待他人的批评”“感谢批评,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等观点;从其根据批评更正自己的错误的角度,可以得出“要善于反躬自省”的观点;从其能够善待梁实秋批评的原因看,可以确定“胸怀”“修养”等写作话题;从其以梁实秋为第一益友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交友”的写作主题;从其能拉下面子听比自己小两岁的梁实秋的批评这一角度看,我们可以分析“什么才是有面子”这一主题,从而确立“他人诚恳的批评不会让自己丢脸,善待批评才会更有面子”的观点。
从梁实秋角度切入素材我们可以作如下解读:从其给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提批评意见的行为看,可以确立“人要敢于讲真话”的观点;从其批评郑振铎的原因看,可以确立“要有勇气”“敬畏学问”等观点;从其批评郑振铎而得到感谢的角度看,此素材可以论证“如何给他人提意见”“如何批评”等话题,可以确立“提意见要真诚”“批评要有理有据”等观点。
缘材说法
事实胜于雄辩,例证法是我们写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要将一则素材转化为事实论据,关键要学会引述事例。“据观点以定向,择要点而叙例”,要求我们在引述事例时要做到:
一要有目标方向性。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论证不同的观点,引述事例就要根据不同的论点适时做到“定向”,即转述的重心要向既定的论点积极靠拢倾斜。
二要有选择性。就是引述事例时要选择与论点有关系的要点。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概括性,在引述事例时,我们不能够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那些与观点联系紧密的细节,加以整合运用,以突出论证的重点。
那么,如何在叙例中体现“方向性”与“选择性”呢?下面我们结合语段分析:
段落一:论证“做人要有宽厚胸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唯有大胸怀,方能有大学问、大境界、大人生。面对梁实秋对他反响不错的译作《飞鸟集》尖锐的批评,郑振铎没有一味视梁实秋为向自己挑战的敌人,而是将其引以为平生的第一益友;没有视梁实秋为自己的对手,而是约请其做自己《文学大纲》单行本的校阅;更没有对梁实秋打击报复,而是让梁实秋为自己主办的《小说月报》撰稿。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气度?古人云:惟宽可容人,惟厚可载物。郑振铎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人要有宽厚的胸怀,方能创造出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人生事业。
段落二:论证“要有勇气讲真话”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由此可见,要说一句真话,非有百倍的勇气不可。面对比自己大两岁的郑振铎,面对大家都叫好的郑振铎的译作,梁实秋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而是尖锐地指出译作错误百出,指出译作脱离了原著的本来面目,指出译作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我敬佩梁实秋对学问的求实精神,但我更敬佩他敢于将真话说出的勇气。在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哲学大肆流行的时代,这种敢说真话的精神尤为珍贵,这种讲真话的勇气更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勇气讲真话,我相信,社会风气必将为之一变,社会必定弊绝风清。
段落三:论证“要善待他人的批评”
真正的勇士并不只能直面人生的挫折与黑暗,更应该能够直面他人的批评,从批评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力量。郑振铎就是这样的一位勇士。面对梁实秋对自己的译作《飞鸟集》“只是一堆七零八落的东西”、“仅前十首译诗就有四处误译”的批评指责,他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反躬自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修改,并真诚感谢梁实秋。郑振铎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诸多建树,难道不是因为他这种善待批评、勇于自改的人生态度吗?善待批评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进步的力量,才能将他人的批评化作自己通往成功的便桥。
这三个段落都是对前面所呈现的素材的灵活化用,分析其中叙例部分,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引述事例的方法:
⒈要适当变换表述的对象。一则素材有多个人物,也就有多个立论的角度。观点涉及到哪个人物,在叙例时,表述的主体就应该是这个人物的言行。如段落一中赞扬的是郑振铎的宽厚胸襟,叙例时就以郑振铎为主语;同样,段落二中我们赞扬的是梁实秋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叙述的主体就是梁实秋。这样就能保证事例的集中性,确保论证的针对性。
⒉要适当变化表述的侧重点。如段落一与段落三事例表述主体都是郑振铎的事例,但是因为论证的观点不一样,在事例相近的情况下,为了切近观点,叙例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段落一论证的观点是“做人要有宽厚胸怀”,叙例的侧重点就是郑振铎如何对待给自己提意见的梁实秋,重在体现郑振铎宽厚待人的态度;段落三论证的观点是“要善待他人的批评”,叙例的侧重点在郑振铎如何对待他人批评这件事,重在体现郑振铎对批评这件事的态度。
⒊要适当镶嵌关键词句。在叙述事例时,运用一些能够暗示论点、揭示话题的词句。如段落一中为体现郑振铎的宽厚胸怀用的三个“没有”句,段落二中为体现梁实秋的勇气用的两个“面对”与“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两个“没有”,段落三中的“没有暴跳如雷”与“感谢”等。这些词句的运用,体现了写作者的主观情感,暗扣了观点,使事例更切合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根据论点确定叙例的方向,根据论点选择事例的侧重点,在写作时灵活机智,巧妙调整,那么一则意蕴丰富的素材就可以论证多个不同的论点,可以运用到多篇文章之中,我们就能达到素材积累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素材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根据提示,任选一个观点叙述事例。
高尔基是当年苏联文学的泰斗,跨越新旧时代的传奇人物,走到哪儿都是被人拥围。他操办了苏联的作家协会,又是文学创作第一人,威望大得不得了。他主要是写小说,但是深深爱诗。我们可能没有看到过高尔基的诗,只看过他的一个故事,这与诗有关。原来这个老头在家里写了好多的诗,只是不好意思拿给人看。有一次忍不住,就交给当年正在诗坛走红的马雅可夫斯基,就是那个写阶梯诗的、很狂妄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看着看着,就忘了面前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竟然气不打一处来,斥责说,这个句子怎么能这样写?这写的是什么东西!不行!不行!话说得不留余地,批评得毫不留情。
马雅可夫斯基说着,对方一点声音都没有,抬头一看,这才发现高尔基正用大拇指抹着眼泪。老人呜呜地哭了,绝望了。这是羞愧的眼泪,绝望的眼泪,是“命里八尺,难求一丈”的眼泪。
素材解析这则素材内涵丰富,从高尔基与马雅可夫斯基两个人物角度切入解读,我们可以提取出 “羞愧”“面对他人的批评”“长处与短处”“面对权威泰斗”“敢于说真话”“痴迷”等其适用的论证话题。
语段示例
⒈痴迷忘我,才会有所成就
“痴于艺者技必良,痴于书者文必工。”蒲松龄的话告诉我们,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痴迷忘我的精神。痴迷,是热爱的极致,是态度专一的顶点。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阅读高尔基创作的诗歌,一下子沉浸到诗歌创作的世界中去了,忘记了面前的高尔基是文学泰斗,忘记了高尔基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传奇人物,竟然毫不留情面地将高尔基的诗批评得一无是处,直至高尔基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真淳的“忘记”啊!这不正是马雅可夫斯基对诗歌痴迷的写照吗?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种痴迷,才让马雅可夫斯基步着阶梯诗走向苏联文学的顶峰的吗?
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第二篇】
郎咸平先生最近提出了少数企业经营者侵吞几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的案例,引起了批评经营者收购国有企业的巨大声浪。
公众的愤怒是有道理的,因为所谓的“经营者收购国有企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变成了向企业的原经营者“白送”国有企业。但是某些“经济学家”却宣称,向经营者白送国有企业是为了“善待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人”。还有些“经济学家”也辩护说,向经营者白送国有企业类似于美国企业界的“金降落伞”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对有贡献的人的适当激励和“善待”。
本人历来赞成“善待”甚至优待任何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人,包括“善待”真正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企业家。早在近20年前,本人就发表文章,主张给真正的企业家优厚的货币报酬。但是我要说,那些呼吁向经营者白送国有企业的人并不是真的“善待”企业家,而是要坑害那些真正的企业家。
美国的大股份有限公司是善待企业家的典型,但是这种善待,也不过就是高薪和一点股票期权,而绝没有向任何优秀的企业家白送企业的作法。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都给其经理人员高薪,这通常是没有出资的职业经理人所受到的最主要“善待”。但是这种高薪也相当有局限性:美国大公司的经理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职位不稳定,管理方式强调个人作用,因而薪金相对较高;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的大公司在管理上强调集体的作用,经理人员职位比较稳定,流动性小,多半从本公司内部提拔,因而薪金相对较低。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公司的高层经理所得薪金,是本公司员工最低工资的100倍左右,而日本和许多欧洲大公司的高层经理所得薪金,只是本公司员工最低工资的十几倍。
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员可能得到的另一种回报,就是股票期权,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这基本上是美国企业的特色。股票期权可能使公司的经理人员(包括董事长)得到企业的大量股票,这当然可能导致职业的经理成为公司的所有者。
但是实际上,这在美国那样的国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第一,实现期权时公司经理们还是要付钱买股票,而且买股票的价格再优惠,也绝不会低到我们当前“卖”国有企业时那种只及当前价格十分之一的程度;第二,公司经营层有权按期权合同购买的股票,在公司的全部股权中只占极小部分,其数量级是在万分之一的层次,绝不可能使经理人员由于实现股票期权而成为公司的控股者。
上述这种公司经理的报酬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美国经济的暂时繁荣,许多公司像气泡一样膨胀起来,有关公司经理人员的神话也应运而生。于是经理人员的薪金一升再升,股票期权也越来越多,以致公司经理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不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受到善待的企业家也极难成为公司的控股人。
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发达国家的公众发现,许多“著名企业家”实际上是在榨取公众和公司中小股东的钱财。于是,西方国家最近几年形成了整治“公司黑心高层经理人员”的潮流,围绕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所发生的诉讼,就是这股潮流的典型事例。而郎咸平一再揭露许多著名企业高层主管的财务黑幕,顺应的就是这个潮流。
总的说来,以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所受到的善待,无论是多高的薪金和股票期权,都不可能使他们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他们仍然是公司股东雇佣的一名高级员工。
在这个问题上,郎咸平先生所作的“保姆的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公司股东是房子的主人,没出资的经理人员是打扫房子的保姆,保姆把房子打扫得再好,主人也不可能把房子送给保姆作酬谢。我还要补充说:对杰出的保姆当然要善待,但是这种善待只能是高一点的薪水。如果哪位房主善待保姆到把房子都白送给保姆,大概世界上的人都会说这个房主脑子有病。
要正确理解“金降落伞”和”杯酒释兵权”的实际操作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亏损严重,公司董事会请著名的企业家亚科卡出山领导企业。亚科卡使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扭亏为赢,将这个濒临破产的大企业带上了重新健康发展的大道。但是亚科卡并没有因为他挽救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而成为它的控股股东。
他现在已经退休,也不再领导克莱斯勒公司,而我并没有听到美国人抱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不“善待”企业家亚科卡。郎咸平先生一再援引的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也是如此――不管他的经营管理是如何杰出,没有哪位通用电气的股东会想到把公司的所有权送给他作为酬谢。
可是我们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却非要编出种种理由,来论证他们的那个荒谬的主张:“谁把一个企业搞好了,就把这个企业送给他作为他的可继承的私人财产”。
这方面最迷惑人的“理论”,是最近跳出来大骂郎咸平的那位“经济学家”提出的著名论点:把企业送给搞好了这个企业的那位领导,是为了鼓励他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
这个论点的荒谬其实不值一驳。给企业家的高薪和一点股票期权,难道不足以鼓励他投入自己的人力资本吗?反过来说,人力资本也不过就是人们后天形成的技能,企业的那些没担任总管的技术人员甚至技术工人,难道不同样对企业投入了大量自己的“人力资本”吗?
根据我的经验,这些员工对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本”绝对不比“企业家”少。那又该如何鼓励这些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
有好几位研究企业的“经济学家”,引用美国企业界的“金降落伞”来为向国有企业领导白送企业辩护。这种比喻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金降落伞”是美国企业界的一种营业惯例:当一个公司的股票被收购而由外边的人接管该公司时,接管者通常并不是简单地惩罚该公司原来的高层管理者,而是送他们一笔钱,以便让他们和和气气地交出公司。企业管理的教科书因此说,当经理们在失误之后被解雇时,他们通常得到相当数量的钱,这就是所谓的“金降落伞”。但是这样一种做法,其实就是我们前边说的美国式做法――“给你点钱已经足够,决不给你企业”。而且,给点钱就是为了让原来的管理者交出企业。把企业白送给原来的管理者,这不正是违反“金降落伞”的惯例吗?
善待他人的事例【第三篇】
一、善待自己
融人文精神于外语教学,就是要适时地利用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学会爱、学会感恩、学“做人”,让学生自觉地不断自我完善。同时,还要联系日常的外语教学引导学生既恰当地估价自我,又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平时我在教学中每周会发给学生自己收集的诗歌,让他们欣赏和诵读,既从听力上让学生感受英语诗的韵律、节奏之美,又可以让学生反复吟诵,体味其中诗人的情感。
案例一
I Am Different
I am different from my head to my toes.
I am different from my eyes to my nose.
I come from a place that is far and wide,
A place where we all smile instead of cry.
I am very different as you can see,
But I still have a lot of love in me!
这是一首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的小诗,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歌的音律美,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的人文目的。
二、善待他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和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应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合作,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尊重他人,虚心向每个人学习”,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唤醒沉睡的爱,让爱的种子发芽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谁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要让孩子长大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就必须让孩子对母亲爱的种子早日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为了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诗歌时,可设计优美的诗歌配乐朗读,同时向学生介绍如何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此外,也为诗歌赏析提供契机。以下便是我课外让学生诵读的童谣:
案例二
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Bring home honey.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Bring home money.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Lay out the money.
And what does baby do?
Eat up the honey.
通过诗歌的诵读,让学生体味父母那份无私的爱,那份儿女都早已因为习惯而麻木甚至是已经忘却,而父母仍然在默默无私地奉献的爱;同时让学生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并学会感受人间的一切真爱,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2.唤起冷漠的心灵, 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我经常引用古今中外的感恩事例,时时发现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感恩的故事,一有机会就讲给学生听。这样,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感恩,让他们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常怀感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三、善待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通常是以人为出发点,最终还回到人身上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自觉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案例三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nimals are big, animals are small,
Animals can walk and fly and swim and crawl,
Animals are special, unique and colorful,
Animals of every kind are all so wonderful
Animals, animals, I love animals.
关爱自然、关爱动物、关爱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这是一首教会学生认识动物的小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可以体味诗歌的音律美,从而触动情感之弦。
总之,怎样才能切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学习英语不仅是要掌握一种交流的语言,它还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人文传播、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把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和谐的世界公民,同时也是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善待他人的事例【第四篇】
一、走出教室,观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书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学习“认识四季”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森林公园里、田野里去观察,并给他们布置任务,如让他们在课堂上说出春天的样子、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学生明确了任务,就会细心观察、感受春天的变化,同时了解大自然,养成善于学习和观察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较少。如对日常生活中待人的礼节、生活自理的能力、紧急情况下求助和自救的能力、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等有所欠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
如教学“善待他人”,在“如何善待他人”环节上,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进而设计一些场景,让他们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随机进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善待他人应该是以爱为出发点,去欣赏他人的优点,用平和的心态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三、模拟表演,再现生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模拟”生活,让生活中的情景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从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在引入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后,还要挖掘情景中蕴涵着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究中获得价值判断。如教学“家庭安全不能少”时,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例,制作问题情景让学生辨析对错,同时巧妙地把本班一些学生的名字编入示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很快调动起来,并积极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使学生对“家庭安全靠预防,遇到灾难适时机智自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近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