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角的测量说课稿 电阻的测量说课稿汇聚精选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角的测量说课稿 电阻的测量说课稿汇聚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角的测量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与我交流,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今天的说课我将打破常规,仅就本节课的
教学
谈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课,如何体现小学科学的模块教学思想。刚才为大家呈现的《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小学科学教学多种课型中的“技能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形成技能为目标,即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问题。像这样的技能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放大镜的使用;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温度计的使用;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酒精灯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中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几乎涵盖每册科学教材。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能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并学会应用。小学科学技能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学生在观察、认识某类工具或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规范性的再认识或指导最终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纵观科学技能课这一课型,总的来讲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观察结构、了解特点——规范使用、避免出错——反复操作、形成技能。本课教学就是在学生认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规范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项,经过反复操作、反复强化最终达到熟练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一节技能课。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遵循了模块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块教学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谈模块教学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块教学的五个具体模块。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我将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模块:
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问题引领,分布落实;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其中,“问题引领,分布落实”模块中可穿插“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整体收获,收获整体”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拓展链接,迁移应用”模块调换位置。
总的来讲,小学科学的四大模块教学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块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的灵活应用,其思想与模块教学所倡导的思想完全一致,属于我区大力倡导的模块教学的一部分。
下面我仅就今天我教学的《测量力的大小》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何用模块教学思想体现技能课的教学特点的。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聚焦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除此之外,关于运动和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问题:“能让物体运动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测量力的大小?”从而实现问题的聚焦,也引出了课题——《测量力的大小》。问题来源于学生,探究才有动力。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生经历了自主观察弹簧秤、在认识弹簧的过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这样一个过程。这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础。
(二)、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注意事项。
1、教师演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环,如何读出数据。
2、以小组为单位测一个钩码的重力是多少。
在测量这一块,我事先准备好两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0的位置。这样让学生去测量,最后得出测量同一物体数值不一样的结果,出现疑问,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说出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的事项。而对于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结论总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效果会来得好。这也是一个小的“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并汇报测量数据。此部分是最终的“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既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还可以是情感态度方面的。
亲手制作简易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
用此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拓展,起到了迁移应用的良好效果。
角的测量说课稿【第二篇】
尊敬的各位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时间的测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科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是在前几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有关测量内容基础上的再拓展。停表的使用在很多实验探究中都涉及到,同时学会珍惜时间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这节课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时间的单位和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事件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己找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时间的单位、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时间计量方法的探究。
从学生而言,初一的'学生对时间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一些测量工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叫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求知欲。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2、学法。
将原本由教师讲述的“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历史”交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让他们想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合作交流停表的使用,培养利用已学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引入:
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散文文学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自然的引入时间的学习。同时要求停内容时,一部分同学估计时间,一部分同学记录一下这位同朗读所用的时间及开始、结束的时间。
(二)、新课教学。
1、时刻与时间间隔,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讲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以学生记录的时间巩固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这样设计能使学生体验时间过得飞快。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以学生记录的几分几秒中分秒的关系引入时间的单位及换算。这部分内容已留作课前作业,所以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这部分学生小学已了解,但有些同学还会出错,我会分别出示由易到难的题目以达巩固的目的。
3、时间的测量工具,以回到古代没有手表来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古代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它们可以记时间。古今对照展示现在的计时器,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同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以展示计时器引出停表。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停表的使用、观察机械停表的表盘、思考怎样读数。我会分别给出机械停表的图像、表盘的有关填空、读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机械停表并学会读数,同时,设计一道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这样即把重点交给学生,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不会感觉到停表使用的困难。
由学生讨论之后,原本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学生会记忆深刻;原本不易理解、不懂得地方通过兵教兵都可以解决,从而突破重点。
巩固内容:作业完成探究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角的测量说课稿【第三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角的测量说课稿【第四篇】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
说课稿
,仅供参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 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 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 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 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 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 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