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优质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第一篇】
20xx年4月12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举办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讲堂课例展示”活动。与会教师来自全省各地州市,会中,我们不但听取了吕传汉教授,张佩玲教授在教学方面的先进理念,学习他们总结出来的先进教学方法,还听取了来自全国的六位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们精彩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在这次观摩会后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确实精彩,他们在上课时所用的语言,那是相当的精辟,比如:“你真聪明”、“你是我的老师”、“孩子”、“宝贝”、“能,一定能,绝对能”等等充满鼓励和幽默的语言,让孩子和老师之间进行了无间的接触,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真正做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的说法。
其次,他们没有用花哨的课件,特别是苏明强老师、李培芳老师,他们没有什么课件,只是凭着一只粉笔、一张纸让一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欢笑中轻易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在教学中,一开始就用“我会变魔术”这一说法,吸引了孩子们想知道老师到底要表演一个什么样的魔术,来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后再进行演示和讲解,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其过程之精彩是我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他们的讲座也让我一直想听下去,真有令人欲罢不能的感觉。特别是台湾来的何凤珠老师,在“神奇的水晶球”课中她教给学生“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方法更是一绝,学生在边做边想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寻找规律的方法。
再次,通过几位老师的讲座,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我们只有明白了要教给学生什么,才好进行怎么教的设想和操作,要不然,在整堂课上,老师天女散花,不知所云,那么学生自然也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追求课堂高效,若盲目地追求高效,那可能会适得其反,还不如不要这样的效果,因为快的东西,是保证不了质量的。正如吕传汉教授所说的海南的大米一样,虽然在海南一年能收三次水稻,但是那里的米做的饭没有我们这里收一次米做的饭香。是的,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赿多,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达不到预定目标,难道就说我们的教学失败了吗?我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希望赿大,失望就会赿大。所以,一堂课应设计适当的知识点,能使学生学了就懂,懂了会用。那么这一堂课就是高效的课堂。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是真的认识了自己“井底之蛙”的错误,也认识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的许多不足,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以完善自己的不足。
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第二篇】
《数学教育概论》这本书是由张奠宙、宁乃庆主编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学系列教材之一,它带附带有一个光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关于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概述,目的是帮助具有数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获得有关数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不再只是“教材教法”的说明书式的记叙,而是阐述数学教育的规律,具有自己怕学科体系。全书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首先从观赏、分析大量的数学教学案例入手,帮助学生编制教案,走上讲台。然后概略地介绍当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数学教学的目的、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基本课题,同时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以及数学史、数学教育技术、数学教育心理等有关问题。书中设专章介绍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验,并就数解题和数学考试、数学教育研究等问题进行阐述。
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第三篇】
这次的学习在指导老师的辛苦的教导下,同学们的互相鼓励下,大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也感受颇深。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第四篇】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然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出现兴趣不高、理解困难等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个人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是培养他们兴趣的关键。有时候,学生对于数学的排斥感来自于对于数学的误解。他们认为数学只是一堆公式和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因此,作为教师,我努力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现实中的重要性。我会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展示数学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会意识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反而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技能。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因此,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解、演示、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会通过趣味的数学游戏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概念和技巧。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数学。
再次,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是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数学学科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后续的学习将会非常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我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并鼓励他们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基础知识确实掌握牢固。同时,我也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在基础知识上的不足之处。
此外,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上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我会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我也会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最后,理解和关心每个学生是保证个人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特点各不相同。作为教师,我必须理解并关心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困扰,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同时,我也会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并且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总之,个人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关注每个学生。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我才能够在个人数学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