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个爱的误区实用【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944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个爱的误区实用【精编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个爱的误区【第一篇】

有异性朋友说,女孩子都是疑心病很重,老是胡思乱想,总一天到晚在验证着爱与不爱,我没有否定当然也就没有肯定。要说爱与不爱这个话题,女孩子是最受其害,作为女孩子的我也有发言权。

女孩子在没有爱上一个人之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且你总能看见她应对追她男孩时那般洒脱模样,无论对方如何甜言蜜语,她都是一笑置之。她总是无法理解电视剧里以及身边女孩子每天对爱情那点小心思的纠结,她甚至是有点鄙夷的,想着她即便爱上某人最后也可以洒脱地将对方放开。

有时我们的理念就是那样的干脆利落,直到有一天女孩子真的亲身经历,然后也开始了老套的纠结,明明开始是对方追的自己,前不久自己在他面前还像个高傲的.公主,可是这一秒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复自己的一个短信而在苦恼着,想着他肯定不再像以前那般爱了,不然他怎么舍得让自己胡思乱想,他以前总是主动找的自己,以前如果一个信息发过去,对方总是会秒回,可是没想到对方回复信息越来越怠慢了她明明知道这样的自己是自己所鄙夷的,可是她还是很难克制自己去胡思乱想。她并不是多疑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被打开的心,不想被辜负。女孩子就这样有点生气的琢磨着,男孩回了条信息,她心里有点放松,可是似乎为了让对方知道错了,她不再回复。女孩想以前这个时候,男孩子肯定会打电话哄自己的,于是她放下手机,心里在等着对方的电话,可是10,20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对方还是没有打过来,她又生气又难过,黯然神伤,硬又是一个晚上无法入睡。第二天,男孩子像是没事一样的再发早安。

瞧,这就是小女生的不安全性子,渴望从一而终,又无时无刻不在害怕变故。当然当女孩不爱了,她就不再会在乎你回与不回,也不关心你是否爱她,这就是女孩子,总是折磨那个爱着自己的他,又折磨着自己。

一个爱的误区【第二篇】

美国高级精神病理学家戴埃博士所著的《你的误区》,依据心理询诊实践和理论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在选择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戴埃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各种性格(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与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进行逐条分析,找出了他们共同的基础――虚度人生的惰性,进而提出了根除个性癖病的疗法,他将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败情感和行为”归结为束缚人生、导致失误的区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误区”概念。比如由自我摒弃心理产生的消极自卑、寻求赞许、悔恨内疚;因惧怕未知而导致的自我限制误区;回避新事物、僵化偏见、害怕失败、“尽善尽美”心理,这些误区,几乎人人都有,它制造了一个个封闭的自我,阻遏人们投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戴埃博士认为:人们的“精神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所以摆脱误区,走向生活“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关键是你敢于正视生活,对自己的情感和现状“负起责任”,这样,就可以实现你所作出的任何选择。“而这种选择从目标转化为事实的重要步骤,就是”从现在做起“.上述两个中心主题向读者昭示了”活着,就要生活“的要旨。

戴埃竭力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宰命运,发展自我,冲破习俗,探索未知,它们从总体上论证了一个问题,你要参与社会工作与生活,就必须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建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完整地说,这种主体意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在整体上,坚信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对个体而言,这种动力的标志是个人品质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兑现。现代人日臻完美的个性,是由独立、独思、独创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信、自强的性格特征铸成的,它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原动力、又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塑造这种健全的个性呢?戴埃指出:一个普通人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首先要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第一,以发展自我为动力,永远谋求自强。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活动力不能仅限于”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而应当是”渴望发展的迫切愿望,因为无论是弥补遗憾的过去还是满足平庸的现在,都难以驱逐“生活失落感”,只有选择发展,你才能完全“支配现时生活的每一时刻”,这种支配力就是主宰命运的神奇力量。

达尔文曾经在生物进化范畴论述这种支配力的不寻常意义。他说,生物个体遇到灾变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被灾难吓到,使本来具有的应变能力也不能动用,从而处于病态的瘫痪。另一种,被大祸所激愤,动用全部主观支配力量,使之处于极端亢奋状态来应付灾变。例如:兔子突然发现狼向自己扑来时,可以吓昏在地,被吞吃掉;也可以拼命地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耐力逃跑了。前者在生存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淘汰了;后者,逐步改造自己,使之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戴埃博士提出思维方式的第二特点――无须追逐别人的赞许,保持充分自信。赞许本身无损于精神健康,但当“寻求赞许”的希望变为一种心理需要。并被定作行为追逐目标时,它变沦为了误区。这条分界线的两边,是思维迥异的两种人。误区内的属于“外界控制型”,这种思维“着眼于他人”,惯于用外在因素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结果。左右自己的行为标准,它总是奢望“依赖别人提高‘自我价值’”,或是“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捆系在别人赏赐的赞许上,一旦外界停止施舍赞许,便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了。结论是:“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他永远不可能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只能依赖外界金钱、家产等物质,去工作或谋取生存。

那么,怎样衡量你的生活充实与否呢?戴埃博士在”探索未来“中提出一个问题:你只要计算一下已经走过的岁月,然后向自己发问:”你是真正生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重复了一万余次?“倘若你意识到消逝的生活中,刻板的”重复“多于”真正生活“的天数,你就必须冲旧框框的束缚,从眼前的哪个时刻开始,重新设计和安排每一个”今天“,你就应该下决心走出你的误区,挣脱依赖他人的惰性心理,按照自己的愿望编织自己的生活。

《你的误区》自1976年在美国问世时,一下子就轰动了西方心理学界。自197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间,这本有关普通人的心理、性格的书,各类不同的出版社已经连续多次再版重印,成为破纪录的畅销书。当然,书中的某些例证和观点未必正确,对价值观的阐述也不尽完善。但是,戴埃博士对人生问题的心理分析,以及用第二人称坦率友好的对知心朋友般的”促膝相谈“,对启迪读者的睿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你的误区》,(美)ww戴埃著,译者崔京瑞王南群言出版社2月出版,定价元。)。

一个爱的误区【第三篇】

1.就学生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诚然,心理有病或品行不好的学生确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诊疗,前者是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后者只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纠正。其次,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挑战,一些“好”学生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好”掩盖了其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一面,以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甚至因为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2.就教师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属于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和政教人员、团队工作者的任务。其实,正是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才会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去寻找科学的途径,并尊重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建立理解、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3.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诚然,设置心理课程可以使时间、阵地有保证,开展咨询可以使个别学生可能得到一些帮助,进行心理测试或许能调查到一些数据。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的渗透。其次,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师资的数量、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行同虚设、或事倍功半;而且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注重预防。

一个爱的误区【第四篇】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美的果。

几天以后,他的朋友们都以为它已经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问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我怕它被太阳晒死。”

“可以浇点水嘛。”“我怕水会把它泡烂。”

“你可以开排水沟嘛。”“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啊!”

过分的溺爱,使得那可怜的种子失去结果的机会。但即使这样,那颗种子还想落地生根。于是当主人把它放到窗台上时,它祈求风把它吹起,吹到地上。

“风婆婆,求求你带我离开这里吧?”

“我可怜的孩子啊,如果你离开主人的怀抱,以后的日子里,你会过得很辛苦的,你不怕吗?”风婆婆叹息道。

“我不怕,只有离开这里,我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活出我自己最灿烂的每天!”种子坚定地说。

“那好吧,我带你走。”于是风婆婆带走了种子,把它送到森林的小河边。

的确,正如风婆婆所说的,小种子离开主人的怀抱,生活比以前艰辛上千百倍。即使它实现了开花结果的`梦想,但仍然经受风雨的打击,动物的践踏。可是,种子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现在的它活得比以前更精彩、更充实。它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命。

种子的故事,就正如现在的我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的爱中,但父母过分的溺爱使我们产生依赖的思想,希望自己以后都在父母的溺爱中生活下去。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掩盖了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我们必须有着种子的精神,走出爱的误区,活出自己最耀眼的每天。

一个爱的误区【第五篇】

当然,一个语文教师不能象评论家,“某某研究专家”一样,对任何1篇文学作品都“深挖洞”,但我们必须抱着农民种田的心情,认真地耕种下去。我认为要讲好文学作品,就必须在“活”字上下功夫。具体地讲,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就必须在文学作品客体与主体上下“活”的功夫。从文学客体上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就要让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美复活起来。我们知道,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形象,典型来反映生活,从中也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文学具有认识作用和思想教育作用。而文学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是通过它的美感作用来实现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种愉悦和满足就是审美。这种审美,其先决条件是文学作品客体当中存在“美”,因而文学主体在欣赏它时,能够与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要挖掘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来,既容易,又困难。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开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当中都存在美的事物,如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等。也存在着丑的事物,如假、丑、恶等。这些美和丑的事物经过作家和艺术家的审美处理而融入文学作品中,并同时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产生美感,并进一步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一个高尚,富有优雅情趣的读者,能从文学作品当中挖掘出美来,从而看到生活更美,对前途充满心,同时,他能从“丑”中挣脱出来,“化腐朽为神奇”。总之,他看到什么都觉得美,因为他有一颗圣洁的灵魂。反之,一个粗俗、低级趣味的人他往往从文学作品中欣赏的不是美,而是丑,他总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人生的消极面,因而他整天忧愁满面,或是愤世嫉俗,或是无所事事。鉴于读者存在两种不同的阅读心理,我们必须挖掘文学作品当中的“美”来,找出其“活”的因素,从而激发读者,陶冶其性情,铸造其灵魂。如,我们在读闻一多的《死水》时,就要运用自己的慧眼,剥掉套在死水外表的那些绚丽的'“云霞”,美丽的“桃花”,亮丽的“罗绮”,认清其本质“丑恶”。坚定读者对“丑恶”的抛弃,对美的追求。这样,文学作品当中的那些闪光点“美”才能活起来。

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从文学客体的另一个方面讲,就是要打破那些附在文学作品上本身并不存在而是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条条政治枷锁。不错,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阶级性,它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阶级性呢?不是,有的教师在讲文学作品时,总是首先讲它的时代背景,然后讲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分析其阶级性。这种作法不一定正确,我们在读,讲文学作品时,如果千方百计寻找其服务的阶级对象,千方百计寻找其对立面,无导于将会扼杀文学作品本身。大家都知道〈〈关雎〉〉是〈〈诗经〉〉的第1篇,〈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它之所以要这样认为,是让其读者套上阶级绳索,让以后的普天下的妇女都以后妃为榜样,恪守礼教和道德,做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其实,通读全诗我们很快就否定了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很显然,〈关雎〉描写的男女恋爱的,况且,〈诗经〉里的大多数诗是从发民间采集而来的,民间的诗少受“阶级”的影响,率直纯真,不是那些御用文人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七拼八凑开弄来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定位极高的〈红楼梦〉,说成是统治阶级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书。通观全书,发现里面当然讲了阶级压迫,社会没落,道德沦丧,但这些只能算作是宝黛爱情走向毁灭的一个大的历史参照背景。我始终认为〈红楼梦〉的主体思想不在这,而是爱情的毁灭,而这种毁灭本身就是一美,一种悲剧美,一种文学底蕴的表现,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些,如果我们教师在讲〈红楼梦〉时,有意识淡化宝黛之间的爱情,而是大讲特讲焦大是如何如何受贾家压迫,薛蟠是如何如何横行霸道,贾雨村是如何如何拍马钻营,四大家族是如何如何相互勾结,以致朝纲大乱。我看〈红楼梦〉又能赢得多少读者?又能赚得多少阶级的眼泪?文学不同于政治,要使其“活”必须使其真,抛开其本身并不存的阶级绳索,让亮丽的“文学性”复活起来。

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从文学作品客体的第三个方面讲,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学作品当中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使艺术虚构活起来。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所谓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创造出来的确良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文学作品毕竞不同于历史,它可以虚构,可以根据生活的原型和作者的意图创作出不同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的形象来。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一个小女孩把1篇题目为〈我的姐姐〉的美文送到老师手中时,这个老师只看了一下题目,其它的看都没有看,就大声指责小女孩道:“你在撒谎,我平时一再强调要想作文写得好,必须写真人真事,你家同我家隔壁,只有三口人,又从那儿冒出一个姐姐来呢?小女孩不知所措的望着他。听了这则小故事真叫人哭笑皆非,这个老师懂得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吗?懂得文学虚构吗?要说撒谎,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在撒谎,他少年时代根本没有一个叫闰土的朋友,更没看见祥林嫂,既然大文豪都在撒谎,我们又如何去苛求一个小女孩呢?当然这里指的是写作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一个学生懂得真实的虚构,那么,他笔下的形象一定会更鲜明,会更真实。因此,在读者看来,其形象便栩栩如生起来。一个读者如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用艺术的真实去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那么,他的思维一定会更开阔起来,而不致于走进死胡同,这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

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从文学主体上讲,主要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点,要教会学生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学主体与客体进行交流时,要使主体对客体体验理解越真切,越深刻,除了文学主体有一定的生活同感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质疑。一个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独立思考,自成一家之言,不人云亦云,我相信,他对文学作品的钻研就越深,从而能够挖掘出文学作品当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瑰宝”。如我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我首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同学们迅速动手翻书,查资料,根据课本前的预习提示很快回答,这篇散文的主旨讲的是作者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低沉苦闷心情。我马上提出我的不同看法,同学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笑了笑说:“《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1篇怀念情人之作,最后,我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对《西洲曲》的分析,对课文景色的分析,以及对课文开头各结尾的分析来证明我的这一观点,最后同学们大多数同意我这一“谬说”。我于是又对同学们讲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不要迷信结论,也不要迷信成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的味来,读出书中的魂来。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讲《岳阳楼记》时,当他讲到“薄幕冥冥,虎哮猿啼”时,马上叫学生起来翻译,学生根据《文言文评点译释》翻译道“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书中教参也是持这一译法),这位教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说:“那么一个有名的岳阳楼,迁客骚人又那么多,猿猴悲啼还好说点,那么怎么会有老虎长声吼叫呢?如果有,迁客骚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教师此言一出,满座哗然,教师看见学生有疑,马上循循善诱之,他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当时的情景将这句话这样翻译道:“洞庭湖波涛汹涌,像老虎在咆哮,岳阳楼上冷风习习,像猿猴在哀鸣。”教师这种翻译,同学们都满意的点了点头,学生满意,教师高兴,从教学上讲,主体和客体达成心灵的默契;从文学的角度讲,主体融情于客体,主客也达成感情上的一致,这样,整个非常难讲的《岳阳楼记》仅因为教师这一招--质疑,便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了。

第二点,要善于联想。新的教材,新的考试要求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以前,讲好一课书,能够应付考试就行了,现在就要求我们如何用这一课书,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同时也要求我们学生多联想。当然,联想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阿q革命前的狂想,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相关或相反的联想。联想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情体验和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师生之间创造性的教与学。如我在讲《孔雀示南飞》时,当讲到刘兰芝“严妆”那一节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同时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前的那一段“光彩艳人”的形象讲给同学们听,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结果那一节课同学们思维格外活跃,大家都议论纷纷,两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很快就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起来。一个人的能力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创新教育叫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关心的问题,而要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扩大,从文学这一科来说,展开丰富的联想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的方法很多,我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主体与文学客。

体进行简单的分析来激活文学作品的。当然,不同欣赏者,不同的文学体裁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待,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99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