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范例(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范例(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一篇】
摘要: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彰显出高远的人生追求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在世界绘画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从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语言的艺术意蕴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画语言的艺术意蕴。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思想。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意蕴丰富多彩,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思想,包含了深邃而含蓄的意境。
一、中国画的特点。
1.思想是绘画的灵魂。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体现的是精神性或思想性。朱良志先生说:“中国画家尤其是宋元之后的中国画家是用思想绘画,在寒林、古松、萧寺、渔钓、绿阴、幽亭以及梅兰竹菊等画题中,潜藏着画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画家作画追求深刻的思想。绘画艺术描写自然,是通过形式,表现宇宙本体之道,使精神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2.生命精神是绘画的原则。
传统画学把绘画看做生命的呈现,艺术作品不仅是描摹自然物的形体,还要传达自然物的生命之美,在审美价值上,注重“生机”和“生趣”,注重“气韵生动”。对生命的表现,就是表现有节律的生命,中国绘画讲传神,重神韵,画得生动活泼,传达出万物的生命气象,推崇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之美,追求淡远之境,营造意境,创造生命的境界,画家所画的是生命境界,人与物相互映发。方东美先生说:“中国的艺术家,尤其是画家,最注重钩深致远,直透内在的生命精神,发为外在的生命气象。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乃因他们能透过慧心,而将自己生命悠然契合大化生命,所以才能深悟大化生命的`雄奇,经过内心深处的孕育与构思,而终能浩荡宣畅,了无遗蕴”。表现体悟生命,以人的生命情感去描绘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中国绘画的精髓。
3.养成理想人格是绘画的目标。
中国绘画是人格与艺术的融合,画家以自己的志趣和理想,投入艺术创作,使绘画物化为追求生命人格的精神象征,绘画是作者心灵和人格的映现,重视读书明理,重视画家主体修养,陶养心胸,开拓胸襟,画家的人格是衡量绘画作品境界高低的标准,有一流之人品才会有一流绘画。
4.笔墨意趣是绘画的灵魂。
中国画学与其他绘画不同,讲究笔墨。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充满个性和活力,笔墨由艺术家创造,有生命气息,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理想人格和生命精神的体现,是抒发创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构筑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儒家哲学对中国画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画成为中国哲学精神的外在表征,呈现出一种哲思之美和生命之美。
美学上,点有大小、方圆、重量、厚度等。点与人的视觉感受相联系,不同的点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绪感染,如终止感、紧张感、宁静感等。远处为点,近处为体,远处的人和物可以视为点,近处的人和树比较具体。中国画中,点有湿点、干点、小混点、大混点、圆点、方点等。点在山水画中广泛运用,在画面的排列组合中,干湿、浓淡、大小、聚散、多少、单双的对比。石涛的《泼墨山水画》体现了点的生命意蕴,在缤纷的墨点中,跳动着活跃灵动的生命气息,大到整个宇宙,小到粒子;硬过钻石,软过棉花,中国画迎合了点的基本特性,产生“肤骨逼现灵气”的效果。
线在中国哲学中意蕴非常深奥,中国画中,线的意蕴取决材料,毛笔的刚柔性,宣纸的吸水性,墨色的丰富性,中国画家有着表现个性的机会。用线条表现画面的灵动、活泼的特性,中国画线条抑扬顿挫,浓淡、干湿、粗细、轻柔、淋脱、快乐、转折的节律变化秩序,都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识修养,超脱清逸、自然平淡的意境。中国画中的线是高于生活的意象化形式,是结合了意的东西,线条是艺术家追求外在和内在统一的语言工具。疾如奔马,轻如柳条,柔如蚕丝,力如钢骨,静如禅宗,凭简练的线条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绘画创作中,如何利用组织处理线条,使其产生美感,是画家必备的素质和修养。
中国画注重水墨意蕴的表现,强调运笔、运水、运墨的结合,在造型中,注重抒情,表现水墨韵味情趣,笔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结构的疏密纵横,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画家重“质”“素”“朴”的美学思想。“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墨色是画家眼中最美的颜色。中国画把西洋画中最基本的色彩关系,浓缩为简练而概括的墨分五色。自然万物五彩缤纷,用墨色来概括、抽象、写意生活,比色彩的弹性更大,墨给人以深远的思维启迪。
在中国画中,留白是表现中国画形式美的一种方法,空白成了空间的载体,可成为意象中的山川、大海、草原、烟雾,从表现形式上,画家把画面中客体过渡成空白,可以当作白昼,又可以当作夜晚,还可以什么都不是,虚胜于实,无胜于有,简胜予繁,形成了空间的艺术意蕴。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注重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整体和谐,注重人的生命精神,以心灵体悟为方法,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形成了中西方艺术不同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录.人民出版社,1963.
[2]邵力华.再谈笔与墨.美术,(389)。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二篇】
1篇美文,就如同甘冽的清泉抚摩着龟裂的大地,声声滋润着每个人的心扉。萦绕在脑后,回响在耳后。胜似没一段旋律,超越每一部曲乐;绕梁三日,余香不断。
旋转幽婉,诗意抒情。点点凝聚在字里行间;涓涓流水,群鸟随云;任其诗意徘徊,经久难散。品1篇美文,仿佛品一壶千载的醇酒;丝丝的辛辣蕴藏着言不尽的甜蜜。酒愈酿愈醇,文愈品愈香,可以是笔尖触水的柔情,含蓄又历历在目;可以是疏朗飘逸并清爽酒劲,雁过碧空,秋高天淡,吟一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美文,抑是一门艺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悲惨哀怨也又哀艳动人;血与心帆的鼓噪谱写的歌,只可会意,而又难以言传,静静的,云静风清之时,慢慢品味,细细把玩。用心去感受,感受或喜或忧,或低回或高昂。体验风卷残云,扫遍枫叶的惆怅,看似辉煌后既无法言喻最深层次的悲哀。催人泪下,肝肠欲断的怨声载道,苦不欲生。抑或如同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缠绵情怀,无人吐露的凄凉萧索。美文,抑是1篇艺术,一门承载着太多血泪的艺术。
豪情壮怀,桀骜不逊;“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直白豪迈,欲与天公试比高;舍我有取谁?文字,天生就容不得羁绊,耐不得束缚。经历了太多太多,冲出那禁锢回到黑幕笼罩的自由天空;逾越九天,展开一场雷电风云的殊死较量,你死我亡!哪怕艰险阻障,还不是一样地风采神韵,始如当初!且后对人生的思量,对社会人情的批判,对恶势力残无人道地憎恶便如同山洪般滔滔不绝,势不可挡!由得读者自己心生感慨。美文抑是1篇艺术,一门锐不可挡的艺术。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一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信仰。但是彼此之间又并不孤立,每个人周围都有朋友、家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才能和谐便是让生活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源。
把自己当成别人是艺术生活的敲门砖。无疑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私欲,学习与人相处,便是学习如何平衡个人私欲与他人利益之间的比例。有人说过,大多数的争吵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当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怒瞪着的.眼睛或许会立即黯然失神,拔高的嗓门或许会顿时哑然无语;因为我们会发现,对方的见解和观点同样情有可原,并不像先前听起来的那么无理取闹。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只有站在多种角度,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才能做出最公正的判断。
把别人当成自己是艺术生活的垫脚石。电视里常常报道爱心人士为贫困山区捐款的感人事迹。而我们该做的,并不该只是在一旁拍手称好,而是应该由人及己,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榜样,乐于行善。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是快乐的。为自己树立生活榜样,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并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延续,也正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把自己当作自己是艺术生活的标尺。每个人都会有梦想,而梦想也正是每个人努力拼搏奋斗的动力。志向远大固然是好事,但切记不可好高骛远;而应该切合实际。生活中,有欢乐,也会有悲伤。当梦想的希望落空,失意难过也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失败。把自己当作自己,各个阶段的能力总有极限,但不必太过逞强;只要心中的信念不灭,每个人都能不断地突破极限,正所谓:“能力有限,潜力无限。”与此同时,我们也更要懂得,“得之坦然,失之泰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道理。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顺利地度过每个难关,迎接新的挑战!
生活是一门艺术,它不只是吃饱穿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不断修炼与成长;每次风风雨雨,总能不断催促着我们慢慢蜕变快快坚强;这是一种超然,也是一种禅。而当我们学会了生活的艺术,那么愉快的心情也自然会与我们永远相伴相随!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三篇】
对美的崇尚,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同时,为更深层次诠释自然,通过一种载体宣泄出卓越与智慧,这就是艺术创作。东西方观念的碰撞与交融,给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以全新的高度审视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渊源,通过研究审视其共性和个性,兼容与排斥,为我们的内心打开一扇亮丽的窗。认识传统的弊端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化结构的不适应性,以智者的心态超越平庸,拥有自觉。以敏锐的角度去剖析、阐释作为国宝级艺术的高贵与纯粹。
当代语境的绘画,应在传统脉络演进中寻找素材和语言,扎进最熟悉、最能表达思想、意识的现实中去,确立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与位置,确定一个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潜质的基点。在不改变立场的同时,可以大胆地尝试、重组,冲破不可侵犯的“禁区”,融入自然与现实。寻求符号语言完善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但是选择摄取的范围或角度,往往影响一个画家对自然与历史理解的`深度。关注本土,建立自己的观点,挖掘国学,探究历史残片的来龙去脉,自历史中探询现代,不间断地补充或对西方现代主义内涵的再认识,对现代水墨画家来说很重要。
绘画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种超乎于自然的情感内涵,在静谧和谐与统一的张弛中,在看似平稳的绘画形式中,凸显着画家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中国画的语言在每个艺术家的绘画中成为了一种感人的元素,而且形成了一种超乎于自然的,始终体现在画面整体架构中的要点。
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在中国画中的水墨语言的发生,不外就是两种力量。个人绘画激情的感受和使这种感受得以用个性化的独特语言进行表达所依附的绘画技法。前者是主观作用力,后者是被主观感受作用了的过程体现。也就是在这两个作用力量的结合中,优秀的中国画家完成了一种个人化的水墨语言表达。在这种表达中间,水墨和形象成为了画面带给我们的情感媒介,成为了视觉语言的个性符号。实质上对所有的视觉表达而言,规范和秩序恰恰就是个性化的集合。在我们看来,这种个性是艺术家水墨艺术不可取代的独特语言。艺术家在水墨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里,营造出的具有扩张力视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并不难发现语言的多梯化和情感化,多种手段和手法的堆砌,透露出个人的水墨语言方式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表现和陈述,的确充满了非同寻常的创作快感。在这中间,艺术家似乎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以往面对一幅画所期待的那些东西,而是将色彩变成了游走的游戏,在这个游戏组合中,水墨可单纯到极致,也可以复杂到极致。在自己的水墨游戏中,杰出艺术家的表现方面的自由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无疑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于是在这里,我们发现水墨陈述成为了一种纯粹的个性化表达和面对世间物象之间的复杂的水墨变化而产生的理解方式,以及并不尘封的个人表达和水墨的探求,成为了一种成就自我的叙述。
在我们看到的水墨作品中,水墨画这种艺术叙述方式不管显示出的是澎湃的激情抑或是平和的心境,也不论表达的是绚丽的对比还是静谧的和谐,都是自己面对复杂多变的物理真实而表现出的一种坦诚。这种对于生存状态的敏感体验,或许正是一种个性化的色彩表现和陈述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四篇】
1常听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艺术?教学是什么艺术?是行为艺术还是表演艺术?教学根本就不是什么艺术,教学可以升华为艺术,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都能升华为艺术。教学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劳动,既包含包含脑力劳动也体力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是实践,学也是实践,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的实践活动。教可以升华为艺术,但也不能都升华为艺术,只有少数人的教才可以称之为炉火村情;这也只是凤毛麟角。而学升华为艺术就有点难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才能升华为艺术地学呢?只有离开学校课堂的教学环境,变成了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的人,这种学习才有条件升华为艺术地学。一般的在校生无论高中、大学的恐怕难以找到谁是艺术地学,学习很有艺术水平。简直鹦鹉学舌式地不动脑子的瞎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唐三彩和青花瓷都是艺术作品,但不是所有的唐三彩和青花瓷器都具有艺术性,也有残次品和废品的,教学也一样,要看到教和学两个方面,不能只看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叫比较一个方面更容易升华为艺术。不能都称为艺术,也不可能同时都成为艺术。教和学都会产生次品和废品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是一门子艺术。要说教学可以升华为艺术还有人信。说某些善于教的人的教学有一定的水平还是比较合乎实际的,但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那么艺术,都那么有艺术水平,那就是捧着唠嗑,哄人开心。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地观摩一些大师的讲座或表演课。也确有一定的艺术性,这是没有必要否定的,但是百分之百的经过多次排练和预演的,只是没有假唱的包装和现场亲自表演,总是还能够看出虚假的痕迹。真正的艺术是不能掺假的,掺了假的艺术作品,那就是赝品了。教学需要真实的艺术,而不是假冒伪劣冒牌货。各种名目繁多的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精品课,循环课,优质课,高效课,名师课,精英课。几乎没有不是掺水课,拧干了也就不剩啥了。人们总还是热衷于这课那课,因为这是一条出精英的必讲课。没有上过各种课怎么能成精呢。凡是在精英课堂上过课的也都变成精英了,这平庸与精英只隔一课之远,但是却令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精品课简直是生产精英的流水线,但凡上了流水线都能成为精英的,怎么能上得去,谁能上得去,这也有个艺术问题。但是也有例外,也有人一堂课都没上过的却能被称为大师的。
原本不是什么艺术的东西,后来可以升华为艺术,艺术地再现出来。战争不是艺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可以艺术地再现,艺术地表演。劳动不是艺术,劳动也可以艺术地表现,艺术地表演。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来,歌唱原来也不是什么艺术,但是歌唱可以艺术地歌唱,可以升华为艺术,但是唱歌并非都能升华为艺术,缺五音少六律的喊叫就不能算作什么艺术,但也可以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歌唱家来,教学也可以艺术地表演。艺术地教学。一门学问原本不是什么艺术,后来就成了艺术。教学原本不是艺术,这是相对教学者而言的,不是空灵的谎话,教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劳动。是加工物质产品和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教学工作者是劳动者,不是艺术家。劳动和艺术是两回事。劳动是要付出代价的,艺术创作是劳动,艺术作品是劳动成果,是供人观赏的。教学不是供人观赏的艺术表演或艺术品。有些教学成果也可以是艺术品,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不是对谁都是一门艺术的。只有真正达到了艺术境界的教学才是艺术。
开普勒有个三条定律,行星的轨道、面积和周期律,在美学家的眼里是艺术的,天体运行的简洁、和谐、对称。符合美学的三原则,所以是完美的,是艺术的。尤其是那个周期律三个符号,1、2、3三个指数,也是有规则的顺时针排列着,自然本身就是艺术的,给地球安上方向盘,地球就不艺术了,灾难就会来临了。理科教学更多的是理性思维,辩证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东西占主要地位。
今天牛顿定律,明天牛顿定律,后天还是牛顿定律,三个符号颠来倒去,翻来覆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粉笔头,吃了多少粉笔灰。艺术在哪里呢?说的艺术,写的艺术,还是做得艺术呢;是听得艺术,还是看的艺术、练的艺术呢?还真没看出来,而真实地倒是艺术地享受着粉尘的污染,在污染中的艺术,艺术在污染中。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五篇】
中国画一路走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思潮和风格的碰撞、交融。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这样的时代风潮,我们“80后”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批人处在中国画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带,是值得给予关注的一个群体。
由于“80后”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高校中国画系的教育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给了我们规范、模式、感受、基础等一系列的东西,但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考的美术专业考试中,考试的项目基本上只有素描、色彩、速写,而报考中国画的考生却并未被要求加试任何与中国画专业特色相关的科目,这似乎有些让人感到不解和尴尬,这无疑是忽略了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在。人们可以问:学好了西方绘画就一定能学好中国画吗?或许有些人说可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这个时代里占有极大市场的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西方造型艺术影响的扩大,在现今的高校中国画系里普遍注重基础造型等等技法的训练,而此处的基础技法训练大都以西方绘画中的训练方法为主,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历史、文化修养却少有提及。
中国画处在一个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教育体系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但是正如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条件。传统的中国画一直都维护笔墨的尊严,坚守着似与不似之间的那块领地。而它就是凭借着它的“传统”特性,独树一帜,不成为其它艺术的附庸。当然,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中的,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毋庸质疑,不充分地了解传统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即使你是一个“反传统”,如果不熟读传统,就是落入前人彀中,也浑然不觉。
而“80后”和中国画的现状一样,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总有很多困惑和不安情绪,致使很多人困在其中无法抉择,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些人的发展。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前提下,恰恰是我们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鼓励我们出新出奇。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绝不可以忽略传统,几千年来中国画界的先辈们的技巧总结,是历史、体会,更是方法论,是中国画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不了解传统的人如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不了解旧的人又何谈新,何谈创新呢?传统还警示我们:学画要先学会做人,其人品高,画品自然高洁。学画还要重视学识的.积累,文史哲兼修,深厚的学养必然会浸润他的画风。这是经验,是劝导,使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视传统为大敌,深怕掉进传统的泥潭无法出来,所以在还没完全走进去时就急着出来,这造成了一种普遍浮躁的恶性循环,使得很多的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敢走进传统,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却比比皆是。这不禁让我们觉得,与其养成这样的陋习,还不如“归去”。从传统中打出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不沉入传统却无创造可言。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需要我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努力,要有丰厚的学养和无数的创作实践的积累,当然还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才智。
“80后”的进退既关乎到中国画艺术在转型期的进展,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艺术之路,当然这条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在这条大道上各显神通,而我们在当代中国画的情境下,如何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是一个很深刻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中国画是一门艺术范例(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了解中国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感受画家在自然美中表达内心的审美情趣。
通过赏析、讨论和分析,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
体会中国画中的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之美。
环节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山水画和一幅西方风景油画对比欣赏,体会不同。结合资料卡介绍相关中国画的特点,从而导入课题《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环节二:新课讲授,探究新知。
1.认识中国画。
课件展示多幅国画作品,并提问: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学生总结回答: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创造结晶之一。画家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感受、认识、体验和评价客观世界以及表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使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绢、砚等工具材料,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语言体系。
2.形神兼备。
结合画面,理解一下“形、神”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形”是指表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这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古籍中有“存形莫善于画”的说法,又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因此自东晋顾恺之以后,“以形写神”或者“形神兼备”便一直作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应用于人物画领域,之后又逐渐扩大到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
3.气韵生动。
出示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同桌俩人为一小组,讨论画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使画面具有生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遵循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的绘画理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作品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环节三:总结归纳,体会气韵。
提问:如何理解绘画中体现的气韵生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原是品藻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时的用语。
在绘画中“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及其所刻画的形象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到后来,气韵的概念渐渐涵容更多的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至今也是绘画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环节四:学生实践,自主欣赏。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结合今天所学,赏析顾恺之《洛神赋》,教师巡视指导,给予意见。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面以长卷的形式,非常出色地表现出一种现实世界所不可能有的综合审美意象和神话意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参照,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2.课后了解本节课后续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探讨。
四、板书设计。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七篇】
摘要: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越来越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代写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
二、弊端。
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
第三,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过分注重技法的练习而忽视了中国画最为重视的“道”。“道”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中国画是通过绘画的“技”来体现“道”的,这个根本思想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不可能画出有深度的中国画。同时中国画又是人文特征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十分强调绘画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但学院学生整天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想尽办法把画画得如何的细致和深入,而忽视了画外之功。
对策。
要改变当前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纠正其种种弊端,尽管有着很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现行的美术高考入学是不分专业,一律实行统一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即使是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考生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石膏或真人一遍又一遍的磨着光影,塑造着三度空间,对绘画造型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西画体系的影子。这种考试的方法,从源头上就阉割了中国画的生力军,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太深远、太彻底。
第二,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
第三,建立独立的中国画评价机制,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及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统一的模式,采用的大都是徐悲鸿以来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老师和批评家“特立独行”,但也是“非主流”,终究不受重视。所以,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画家,深刻影响整个画坛。社会评价制度也是导致我们教学出现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的主流美展基本上是受官方话语控制的,写实的、主旋律的作品是其主流。这样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美学的深度,但在参加官方展览的时候容易入展和获奖。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第八篇】
玄学清谈的风气和由此而产生的自由开放的思潮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战乱的破坏,使官学教育举步维艰,甚至呈倒退趋势,与之相反的私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由于儒学淡化、社会动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享有在家族中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当她们学有所成后,承担起教育的传授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家大族为了保持他们在政治、文化上的特权,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这时候羁绊妇女的传统礼教日趋淡化,一些妇女有幸成为教育对象,从学求知成为当时许多妇女的自觉意识,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曰:‘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耶?’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知之?’”在《世说新语》中就不乏有才女的记载,尤其谢道韫出类拔萃。《言语》云:“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议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此则显示了谢道韫的文采雅致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谢安家族讨论文义,并不排斥女孩,说明当时在家族教育中妇女既享有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拥有平等的发言权。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朝代中是不曾出现的。当时对谢道韫有“林下风气”的评价,说明她在精神气质上有玄学清谈的风度,她为小叔王献之解围,就是其清谈辩论的例证。
这一时期的才女在文学,书法,歌舞,音乐等方面十分活跃,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文学方面尤为突出,从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到南北朝时期“永明体”的产生,各个时期都有杰出人物的产生,建安时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作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抒发了自己的怨恨和不满。她还“工篆擅隶”,精通音乐。西晋的左思,为左芬之妹,年少好学,工于文辞,作《离思赋》,“后为贵嫔,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成美。”故她的“答兄思诗、书及杂赋、颂数10篇,并行于世。”南朝宋齐时的鲍昭鲍令晖兄妹称为宋齐诗坛的双璧,他们兄妹二人在诗文上互有影响,《诗品》卷下《齐鲍令晖齐韩兰英》说到:“昭常答孝武云:臣妹才自亚于左芬,臣才不及太冲尔。”从这两对兄妹就更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女正有同等的读书与求知的权利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