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关于2024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35856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2024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2022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1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简单的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指生态可持续发展。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赢得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论是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生动、朴实和富含哲理的印证:“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   山之间也有矛盾,绿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换,“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因此,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头牵着财富生产;一头连着生态环境,另一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将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内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   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鲜活地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绿色发展内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范。第二章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基础机器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线;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咋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当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含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市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像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第三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的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独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比对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5.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战略性思维是对战略科学家的思维要求。同时对于一个从事一般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的科学家也有重要意义。***非常重视战略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与深刻意义,是其提出的“六大思维”之一,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战略性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学家与工程师没有战略性思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科学技术研究能登多高、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战略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思考问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全局的时间跨度的认识与把握。   对于国家而言,科学技术的总体规划是一种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战略科学家需要掌握国家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按照国家需要,结合自己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确定科学研究方向。第四章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进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利影响。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标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行程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莫顿的科学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指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课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莫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所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6.科学技术的风险有哪些?如何恰当地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   科学技术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健康风险和伦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会引发一系列争论,造成评价和决策上的困难。***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颜色行事等问题。”   要恰当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就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察“内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科学技术专家知识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识的优势,明确政府、科学技术专家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的可能方式,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第五章   1.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积极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其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反映,因此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之“新”,一是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三是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新时代的“新”特征时代背景,***立足于我贵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观。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们对大自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影响着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采取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思想前提。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科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落后的因素,还有社会关系和人的活动方式不合理的因素。为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立法,还要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思考和统筹当代中国的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统筹兼顾。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从这一实际出发,围绕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对发展目的、发展布局、发展要求、发展方法、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4、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5、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原因: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高新技术在加快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恐慌和不安:大片森林毁灭、多种珍稀动物绝灭、与日俱增的温室效应等。现代技术、科技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类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有效约束机制。有

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太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某些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的现象,如抄袭剽窃、伪造包装、浮夸虚报、乱拉关系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6、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1.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2.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不协调的。如上文所说,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3.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了解到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平共处。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争取GDP,要提倡绿色GDP。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第三。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研发压力。

二、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科技资源跨国界流动有利于缩小科学技术差距.其次。研发活动全球化提升了我国研发水平.第三.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应对之策:现阶段.我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第二.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第四.搭建平台。为企业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营造良好环境。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

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

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

2022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2篇: 2022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4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缺乏科学论证与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孤立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的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注重经验事实、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以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补充参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机械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即其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其次,机械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但却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还具有不彻底性,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并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补充参考:P17系统自然观的意义,P18人工自然观的意义,P22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2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3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1章

1.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2章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2.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3章

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第4章

1.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第5章

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第2

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请大家答题时注意逻辑清晰,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尤其要注意运用主题句和关键词进行论述。每题论述原则上不少于500字。关于“自然辩证法”与“辩证法”的关系。

在大家的讨论中,时常见到类似的主题,比如针对什么什么问题,有A和B(或者A和非A)两种选择(或两种答案,两种态度,两种方式„„),请大家根据“辩证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之类。我想在这些同学的问题中,大家都把“自然辩证法”等同于“辩证法”了,以为自然辩证法就是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含义也大相径庭。

我们这门课叫“自然辩证法”,作为对理工科硕士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又大抵可以分为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技与社会等内容。第一堂课上,我也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主要议题进行了介绍,并就与同学们的相关性和学习的意义进行了阐发。正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思,所以虽然它范围广泛,但依然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而“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跟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即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相对而言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范畴。而很多同学则是片面地取“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法”三个字进行讨论,所以很多话题都脱离了自然辩证法的议题,有如脱缰之野马,不收住的话,此类的讨论就会漫无边际。

[1]本周讨论主题:“自然辩证法”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2)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3)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4)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从教材上可以轻易找到答案,不过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参考各种资料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独立思考,谈谈想法)

[2]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2篇报道及一段视频,然后就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举措及近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等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1)究竟什么是技术呢?

2)技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究竟有何种作用?

3)有人说,技术将把人类引向美好世界,予人类以福祉。对此观点,你怎么看?

[6]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譬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论)等。

那么这些问题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还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呢?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选择问题,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科技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蕴涵的,科技带来的后果都是由于运用它的人造成的;一种是科技价值负载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比如真善美等内在价值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功能等外在价值,因此应该对科技后果负责。

请大家结合这些观点以及对高科技发展引起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可从以下几个题目入手:

1)科学技术上"可能的"是否也是伦理上"应该的"?

2)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其他原由呢?

3)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7]以下是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演时所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可从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方面发表看法。(你认为科学家是否应该为科学成果负责?如果是,那么科学家应该负有哪些社会责任?)

2022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5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在当代自然辩证法如何发展才能与现代科学水平相适应?1、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观。2、内容包括:自然观(人们对自然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自然科学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系统观、控制论、信息论)。3、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使自然观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自然辩证法需要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拓展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新领域,扩大与国际有关方面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等等都成为自然辩证法的新任务。只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科学和技术提供更多的养分,让我们建立起对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与社会关系上的全面认识。   二、何谓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近代自然科学是如何向宗教神权挑战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哪些缺口?其重要意义是什么?1、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或根本的看法,是人们世界观的组成部分。2、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15世纪,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广泛领域内摧毁了封建权威和宗教神学的独裁,使自然科学解放出来。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布鲁诺的“宇宙无限”等理论给宗教神学的思想统治以沉重打击,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走上了独立的道路。表现在: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备的程度;其他学科也相继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发展。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由于其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在深入到更根本的问题时,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恒星演化经历了哪些阶段?其演化过程说明了什么?1、经历了四个阶段:幼年期(引力收缩阶段);成年期(主序星阶段);中年期(红巨星阶段);老年期(高密星阶段)2、说明了自然界的最基本的演化方式:渐变与突变。在整个宇宙中,诸天体一方面在不断生成,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毁灭;这种过程永远不会停止,不断显示出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功能。   四、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起源的机制是什么?1、生命的本质是:核酸蛋白质体系。2、生命起源的机制是: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五、简述生物进化过程。太古代(39-25亿年前);元古代(25-6亿年前)原生细菌、藻类、海绵;古生代(亿年前)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脊椎动物—两栖类;中生代(亿年前)爬行动物—始祖鸟—鸟类;新生代—各种动物类型。   六、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如何?演化总体说是个进化过程,但也伴随着退化。退化是指结构的解体,有序程度的降低及层次的降解。   七、何谓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1、系统:由相互联系、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生态系统:是指生命体或生命群落同其生存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系统。3、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内部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控性、自调性和自发展的能力。4、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指生物环境,如阳光、空气、水、矿物质。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为植物,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消费者是动物,植食动物:牛马羊,为初级消费者,是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的食物;肉食动物:小型为二级消费者,大型为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熊、人;腐食动物:清道夫和分解者。还原者为微生物。5、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不可逆的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物质流动(营养物质、矿物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八、举例说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具有质上的同一性,有协同作用。其二、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其三、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其四、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九、何谓大气的温室效应?它带给地球环境的影响是怎样的? 温室效应指的就是由于大气层中某些气体(CO2)对地球辐射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近而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类似温室大棚的一种吸热效应。影响:会使地球上的气温逐渐升高,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极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十、如何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而人类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界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每时每刻都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只要人类存在就永远不会脱离自然环境,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十一、造成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臭氧层对地球环境有何重要作用?1、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污染大气的结果。2、臭氧层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波长300um以下的紫外线。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   十二、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物质生产进步的?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结构的改变(人减少,产量增多,规模经济);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知识密集型比重增高,劳动密集型减少);推动社会劳动结构改变(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相悖说:古代老子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步说:认为科技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是同步的,科技进步—物质财富增多—个人得幸福—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道德水平提高。ƒ中立说:认为科技的发展与道德无关系,认为科学是关于真伪的判断,道德是关于善恶的判断。提出对科学的信条:“是能做的就去做,不必受良心仁道之类的束缚”,这样会出现科学的恶魔,前年年底邪教中某女科学家自称克隆出一个婴儿。   科学推动道德的进步体现在: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扩大人们道德视野,促进道德观念的变革ƒ新的科技成果冲击了传统道德观,为新的道德规范创建了道路。   十三何谓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的异化带来了哪些危害?如何看待和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1、科技异化是指科技在产生、发展和广泛应用过程中,科技成果及其衍生物背离人类科技研究的初衷,偏离其方向或走向对立面,造成危害人类社会不良后果的现象。2、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人口爆炸,大气环境的恶化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臭氧层破坏,水质破坏,土壤资源破坏,垃圾危害加剧,噪音增加,电磁波,放射性危害,信息的弊端,物种不断灭绝。3、错误看法:(悲观的)认为科学的异化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解决方法是回到农业、手工业社会;(恐惧的)科学本身是有罪的,机器人将来会不会成为人类的统治者。如何正确的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从人的认识方面根源与社会方面根源去正确看待异化。解决途径:端正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借助于新的科学技术ƒ加强科技评估工作④加强法制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53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