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汇总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汇总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1
由于自身工作限制、约束机制不足等问题,在职党员下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在实践中相当困难,容易流于形式。在职党员下社区服务要落地,有三难。 首先,很难分配时间。在职党员有日常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时间在社区工作,他们就会离开自己的职位,这是一个严重的风格问题。如果社区在非工作时间,对于通常从9点到5点工作的社区,我们必须加班,做好联系和协调工作,党员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有官僚作风。 第二,社区很难联系。现在的社区承担着繁琐的政府职能,上千条线,下一根针,厌倦了每天处理各种上级任务。区域活动与部门工作之间存在冲突,不可避免地导致在职党员在参与社区活动时存在时间冲突。社区还需要分类联系不同时间段、不同服务意愿的党员,增加了社区工作的负担。此外,在职党员以组织的名义参与社区活动较多,个人主动参与较少,难以坚持长期活动。 第三,很难限制管理。一些在职党员在单位中的地位较高,缺乏进入基层、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社区工作人员只能配合登记填写表格。对于社区干部来说,党员大多是上级单位的准领导,不能冒犯,更不用说限制管理了。 对此,基层认为侯海洋基层风云 一是建立临时党支部,借助群众力量扩大监督。下社区报到的党员自发成立临时党支部,以门、单位或社区为单位,全权负责在职党员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在不增加社区工作负担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分散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同时,可以形成时间和行动的协调,也可以借助邻里家庭关系得到关注和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干部的个人特长。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要,设立政策法规宣传员、社区发展议员、文明创作示范员等具体的公益服务岗位,在职党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自愿申请至少一个服务岗位。各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同制定岗位职责,引导社区党员根据岗位为居民提供服务。 三是双向沟通,建立反馈机制。通过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 织双向沟通联系机制,定时开展在职党员下社区工作交流会,及时掌握党员进社区和发挥作用情况,对于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困惑及时交流解决。对在职党员进行集中评议并将结果记入《统计表》,一式三份,反馈给在职党员及其所在党组织各一份,社区存档一份。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和述职,在职党员向党组织专题汇报“进社区”情况。党组织对党员在岗位上和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其评先评优、选拔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党员进社区服务内容 党员社区报到服务意向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2
为充分发挥我校党支部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共建和谐文明社区,学校党支部积极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一、加强领导,思想发动。
移民局党组高度重视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按照《区关于深入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迅速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以“为什么进社区、到社区做什么”为主题,组织召开工作动员部署会、谈心会,广泛宣传在职党员进社区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在职党员参与热情。并向社区党组织如实反映本单位党员基本情况,组织、督促本单位党员到社区参加活动,精心谋划,切实指导本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
二、集中报到,有序活动。
统一程序,协调推进是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集中统一报到。按照不扰民、不烦民、不乱民的“三不”原则,统一报到程序。目前,区移民局党组共有2名在职党员,通过积极与前坪社区(村)沟通联系,通过填写《在职党员到社区为群众服务报到登记表》和《在职党员到社区为群众服务纪实卡》,于4月10日到该社区统一报道,并建立了在职党员台帐。二是结对定点服务。根据前坪社区实际情况和局党组在职党员工作的特点,实行“两对两定”工作模式,即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结对,服务人员与服务事项结对;定服务地点、定服务时间,充分调动在职党员积极性,增强服务灵活性。在职党员根据个人岗位、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和个人意愿分别认领了相应的志愿工作岗位,并亮明党员身份和所认领的公益岗位,在前坪社区予以公示。
三、定岗践诺,依岗服务。
一是依人定岗。前坪社区党支部根据每个岗位及岗位申报人员基本情况,明确在职党员服务岗位和服务内容。局在职党员根据所认领的岗位职责、服务事项,就服务目标、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等做出切合实际的服务承诺,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及时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前坪社区结合工作实际,按需设岗定则,共设立文明劝导、政策宣传、扶贫帮困、民事调解、就业指导等10多类服务岗位,局在职党员庞灿同志认领了困难帮扶岗位,杨琴丽同志认领了政策宣传岗位。二是依岗服务。在职党员认领岗位后,就围绕自己的岗位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开展服务。困难帮扶岗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争取政策;政策宣传岗向群众宣讲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在职党员共走访群众30余户,为社区开展政策宣讲2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份,举办就业培训班1期,与3户困难群众家庭“结对认亲”,帮助争取到6000元大病救助金和3000元贫困学子助学金。
四、健全制度,形成常态。
一是建立意见征集制度。建立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及时了解社区所需、群众所愿,定期梳理、发布服务需求,及时更新服务项目和服务岗位。二是建立服务纪实制度。在职党员如实记载服务情况,经社区党组织查验后,由在职党员定期报所在单位备案。三是建立双向反馈制度。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定期了解本单位党员在社区的现实表现。社区党组织要适时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反馈在社区服务群众情况。在职党员要做好双向反馈的具体联络工作。
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3
从2002年开始,城中街道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期间挖掘了一系列长效发挥在职党员进社区作用的有效载体,如党员“七一”义工广场、党员公益日活动、两项会议制度等等,从实践效果看,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是实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展示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是在职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社区党建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1.从党员本身看。一是思想不够重视。部分共建型在职党员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到社区报到不及时、由家属代报到等情况。二是服务方式上有待创新。在职党员在参加社区活动的时候通常以单位或组织名义参加社区活动的多,个人主动参加的少;开展简单的咨询、帮困的多,主动站在社区角度出谋划策的少;临时性的活动多、长期性的活动少。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总体形式单一,在如何有效挖掘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上有待创新。 2.从社区层面看。一是社区人力精力物力财力有限。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条件有限,开展活动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因此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且目前社区办公用房紧张,没有专门的活动室或者办公场所供在职党员学习、组织活动用,影响了活动组织的常态化。二是组织载体不够丰富。对于党员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社区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活动载体仅停留于环境整治、捐物助资等简单层面,很少从创新载体、最大化地发挥在职党员的优势、共同解决社区发展等深层次问题上去思考,社区活动对于党员的吸引力有限。 3.从组织管理看。一是单位与社区党组织互动机制不健全。有些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只在形式上要求党员到社区报到、敲章即可,对于党员是否确实报到,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没有明确要求,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共建”意识,没有定期向社区党组织征询报到党员在社区活动的表现情况。二是缺少有效考核、激励机制。尽管上级部门对在职党员下基层报到提出了要求,但由于对社区党组织的组织管理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党员进社区的表现结果也没有与所在单位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加上社区对在职党员日常管理权限比较薄弱,管理形式比较单一,无法建立起凝聚报到党员的有效管理机制,完全凭党员的个人意愿,难以解决均衡化管理问题。二、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问题的对策1.强化党员意识,增强服务能力。一是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因此,在职党员要把党员意识从单位拓展到社会,在党员意识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进社区,以服务项目自我认领的方式,主动关心自己能够做什么、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让自己有更大发挥作用的空间。二是强化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党员在社区的先锋示范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示范作用和服务上的带头作用。党员要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政治意识,结合自身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积极帮助解决社区问题,如化解邻里矛盾、调解纠纷,自觉维护社区稳定等。 2.创新服务载体,增强服务力度。一是创新联系机制。尊重在职党员在社区的主体地位,在情感上主动关心在职党员。平时可通过电话、邮件、简报、党组织上门走访、或党组织召集等互访形式,让在职党员了解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社区党组织可以挖掘联系一批有专业特长、社会影响较广、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党员,长期让他们建言献策,或者邀请共建单位的党组织书记担任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式,加强与在职党员的联系,增强他们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二是创新服务载体。结合社区实际,继续深化义工广场、党员公益日活动、两项会议制度等活动。加大投入,强化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建设,设置专门的活动场所、制度和人员,对在职党员进行分类指导。联络站可以成立假日临时支部,由在职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和委员进行自我管理。 3.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服务效果。一是完善登记管理制度。由组织部门统一制定“在职党员进社区联系本”,一人一本,详细填写在职党员资料、电话、单位等,报到的时候由社区登记盖章,每次参加活动的时候进行登记,年底时进行反馈。党员在这一年内的服务承诺情况、联系户情况、公益日活动开展情况、爱心捐助情况全部放映在联系本上,一目了然,规范管理。二是完善评优反馈机制。针对在职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和消极现象,从管理、激励等方面完善制度,建立在职党员投入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4
近几年来,上海市金山区以抓好组织发动、规范活动流程、创建活动载体为着力点,在发挥社区在职党员作用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诸如主动性不强、平台机制不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深化。一、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一)抓好组织发动。为确保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上海市金山区成立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制定方案、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切实提高了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到位率,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各所属单位党组织切实履行对在职党员的督促、教育、管理和考核职能,积极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当先锋、做表率、讲党性、扬正气。各社区党组织根据要求纷纷组建工作班子,制订好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的年度计划,做到任务目标、责任权力和工作标准“三明确”。金山工业区党工委成立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实施意见,通过部署发动、集中报到、检查汇总和日常管理等四大阶段,有序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活动开展以来,金山工业区在职党员共有275名,已到社区报到224名,报到率达%。枫泾镇党委组织部门在深化“三访”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将“党员回娘家”活动作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切实给予业务指导和组织保障,全镇应报到在职党员1387名,已报到1349名,报到率为%。 (二)规范活动流程。首先,实践单位普遍印制了规范统一的党员联系表格。石化街道党工委向社区每一位在职党员发放了《社区在职党员联系册》,积极推进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金山工业区党工委统一下发《在职党员居住区服务承诺书》、《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在职党员居住区报到回执》,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其次,实践单位要求居民区党组织精心做好在职党员报到接收工作,及时将报到回执单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并根据报到情况,对在职党员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编组、设岗定责。再次,实践单位党委(党工委)对在职党员在社区活动结果有一个合理的运用。枫泾镇党委定期做好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记录,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反馈情况。各所属党组织则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整体情况定期反馈镇组织部门,镇党委组织部门采取例会和推进会等形式通报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肯定激励好的单位,对于组织不得力、活动不积极的单位提出督促整改意见。另外,镇组织部门还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情况作为优秀党员评选的重要依据,并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作为对单位党组织考核的内容之一。 (三)创建活动载体。一是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管理。金山工业区党工委开展了“践行宗旨、履行承诺、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并提出了“五个带头”(带头倡导社会公德,带头帮扶困难群众,带头协调邻里纠纷,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创建社区文明)、“五个一”(当好一名信息员、做好一个表率、当好一名志愿者、帮好一家困难户、提出一条好建议)的工作要求。朱行居民区党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对社区管理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建议95份,参与率达到了80%以上,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赞誉。二是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朱泾镇钟楼居民区摄影爱好者马建勇开设“摄影培训讲座”,为社区居民讲述变焦、成像等一些常用的摄影知识。钟楼居民区在职党员伍朝霞在社区开辟了“朝霞健康热线”和“百姓健康诊所”,已医疗服务1万多人次,共接待来电来访达2000多人次。三是开展在职党员结对帮困活动。工业区党工委搭建党员社区关爱慰问平台,每个在职党员的党小组分别与1-2名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困,建立定期慰问困难家庭子女制度。朱泾镇上海顶新箱包在职党员徐庆国为来自20多名特殊家庭的孩子送上了书包。 虽然,金山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没有全面推开,但是经过部分单位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整合了党建资源,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在职党员在社区报到,纳入到社区党组织的统一管理,不仅使本社区内的党建资源得到充分整合,而且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使党建运作方式从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向区域化的“开放式”转变,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延伸了党员教育管理,党员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使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能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为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使在职党员的党员意识进一步明晰,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维护党员形象的自觉性进一步提升。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职党员进社区,近距离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使在职党员在形式上更加“亲民”,在意识上更加“忧民”,在行动上更加“利民”,在情感上更加“爱民”,“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社区服务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水平明显提升,效果日益凸现。二、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在职党员方面,参与社区建设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目前,由于长期受单位党组织垂直管理的观念影响,部分在职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比较清晰,而“社区党员意识”却相对模糊,对进社区发挥作用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的来说,概括为“四个字”:一是虚,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实际意义,无非是过过场子,做做表面文章,不必太认真,在思想上没有把它作为一名党员实现价值的高度来理解;二是怕,怕到社区去参与活动有失身份,因而放不下架子;三是忙,认为现在工作竞争这么激烈,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还要在休息日或业余时间挤出空来参与社区活动,实在应付不过来;四是忧,也有些党员会担心社区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心理上压力很大,如解决不了又很失面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厌烦的情绪。 (二)社区党组织方面,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搭建的平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在双方关系的定位上,还不能准确把握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之间有机协调、合作统一的关系。有些社区党组织简单地将这种关系定位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动方和被主动方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在工作方法上和工作过程中,就容易造成社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之间的矛盾。二是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系统完整的活动机制。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管理手段比较传统,管理方法也比较简单,仅仅在组织活动时才把在职党员纳入管理范围,没有建立起凝聚在职党员的有效机制。三是社区党组织在提供给在职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上还不够丰富。虽然有些社区根据在职党员的特长进行分类,组建了一些志愿者队伍,有选择性地开展了一些为民服务的活动,但也往往只停留于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载体,如环境整治、捐物助资等,很少从如何创新载体、最大化地运用在职党员的资源和优势,在解决社区建设与发展等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层面上去组织活动。 (三)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方面,对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一是双方缺乏稳固的沟通协调机制。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都是按照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实际工作。部分党组织由于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意识,将此项工作当作是短期的任务,“共建”意识淡薄,只停留在应付上,致使这项活动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状况。二是活动结果没有得到合理运用。由于部分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协调不够通畅,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和联系方式,没有定期向社区党组织征询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和表现情况,造成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结果与其政治、经济待遇挂钩等在制度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在单位进行考评时没有很好的体现,干好干坏一个样。正是由于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上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随意性较大的问题。三、若干对策和建议(一)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一是开展设岗定责活动。社区党组织要从社区建设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根据在职党员年龄、特长、工作性质、身体状况等因素,通过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一岗等方式,采取自愿申报与组织推荐,科学合理设置在职党员服务岗位。二是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活动。要通过党员佩戴党徽、党员家庭挂牌、设立党员先锋榜、党员承诺公示牌等有效形式,努力增强在职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先锋意识,真正做到“管好自己事,关心楼组事,参与社区事”,以党员的模范带头行动,为社区群众作出表率。三是开展社区志愿奉献活动。要充分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组织在职党员定期开展“党员志愿者奉献日”活动,长期开展党员家庭与社区贫困、孤寡家庭结对子,党员与下岗职工交朋友,与孤寡老人、残疾人“一助一”等义务奉献活动。四是开展“我为社区建设作贡献”活动。要以开展党员奉献日、社区邻里节、青年文化节等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广泛征求在职党员对“一居一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到社区管理监督、环境卫生整治、文化宣传等具体创建活动之中,为“一居一品”建设多作贡献。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实现在职党员在发挥作用上由程式化的、被动式的向自动、自发、自助式的方向转变,提高“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效率,充分发挥在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区党建工作“联络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等“五员”作用,真正营造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制度,强化落实,构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在职党员报到、回执制度。各单位党组织要向社区党组织提供党员花名册,督促本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登记,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在职党员持《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单》和《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到所在居住地党组织报到,由社区党组织登记造册,并及时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回执联》按规定反馈给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以做存档。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全面掌握在职党员情况,建立基本信息库和台账。二是建立活动记录制度。社区党组织根据基本信息库和台账,细化服务类别、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及时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及遵纪守法、公共道德及邻里关系等情况记录在《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卡》上。三是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各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活动情况要适时进行评比表彰,对表现突出的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发表扬信、电视报纸宣传等,大力宣扬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双向联系,由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活动的表现情况,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进行反馈,以激励和约束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促进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结果运用制度。单位党组织要把社区党组织反馈情况纳入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和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评选优秀党员、年度评优、党员干部提拔晋升的依据。对于部分在职党员参与活动不积极,效果不明显的,党组织要及时督促其整改。 (三)实事求是,明确原则,让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一要坚持“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在职党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只能以号召为主,以强求为次。在活动的内容、次数、形式上,在追求实际效果的同时,不应当成为在职党员的负担。二要坚持多样化原则,不能一刀切。在组织在职党员开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上不能强求一律,不能搞攀比。同时也不能把党员发挥作用片面理解为只是讲奉献、作贡献,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同样也是发挥党员作用。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正确处理这项活动与已有活动、已有制度的关系。把发挥在职党员作用与发挥社区在册党员作用统筹起来考虑,把这项活动的开展与党代表联系社区等已有制度兼容运作。要避免出现基层党建工作顾此失彼、单兵突进的情况。
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5
今年6月以来,全市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了强化党员责任担当、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社区建设的作用。但基层在工作中发现,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服务内容欠精准、机制建设未健全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整合不充分,党员作用发挥受限。面对组织部门要求和众多新来报到的众多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主动承担活动策划实施的全部保障工作,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忽略驻社区单位、在职党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专业技能,未进行统筹整合,打造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矛盾调解、扶贫帮困等方面专业过硬的志愿队伍和志愿服务阵地,使原本“稀缺”的资源出现“过剩”怪象,造成在职党员心理落差,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也使社区居民错失专业人士的优质服务。
二是服务内容欠精准,居民获得感不强。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活动等同于日常组织的居民活动,服务项目和内容局限于“指定动作”和“一套标准”面向全体居民,通常采取入户宣传、清理卫生、安全巡逻等简易的活动形式。据海珠区凤阳街道数据统计,该街超九成社区党组织首次志愿服务活动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上述3类活动中,虽达收获一定效果,但无法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以海珠区为例,西部城中村街道市政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倒挂明显,应根据社区特点,为来穗务工人员、来穗人员儿童等群体提供就业入学、技能培训、作业辅导等志愿服务。老城区社区旧楼林立,60岁以上“老广”占比高,关爱长者出行、助力旧楼加装电梯等则是其不应缺失的服务项目。
三是机制建设未健全,服务成效难以保障。目前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活动,缺乏建立起规范的项目发布、活动预约、服务时记录、服务质量考核流程。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日常管理权限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在职党员自主选择参与,在职党员参加志愿进入社区是否发挥作用、表现好坏等情况,既无法向党员所在党支部反馈,也无法在志愿者服务管理等系统反馈,没有有效的对接机制。
二、对策建议
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社区党组织干部的培训,组织学习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和到先进社区成功经验,提高社区党组织统筹资源、策划活动的综合能力。改变社区党组织“大包大揽”传统做法,摸查掌握驻社区单位、社工组织、文体单位、在职党员等各方主体拥有的专业技能优势和阵地、资金、项目资源,通过阵地共用、活动联办提供充裕资源支持,提倡以党员提议、投票表决、结果公示等方式增强党员参与兴趣,鼓励用轮流承办、项目外包等方面丰富活动形式减轻社区党组织压力,实现党员有兴趣,活动有生机,服务更专业。
二是摸清居民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微信群和“面对面”服务站,搭建起在职党员和社区居民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及时发布更新党员可服务时间和居民个人需求,为居民提供“指尖”咨询、预约服务等便利,使党员通过在线答疑、自主“接单”、轮流值班等方式自主开展集体组织以外的志愿服务。摸清社区特点,关注社区主要人群、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子女、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在职党员上门走访了解需求,通过自愿捐助、结对帮扶、发动热心企业捐增等方式,真正为社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三是实施信息反馈,健全考核监管机制。在社区广泛公示党员身份和特长技能,促进在职党员在社区“亮身份、显作用”,通过“邻里”加强对党员服务质量、社区公德的监督。统一制定《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卡》,由社区党组织如实填写党员服务次数、服务质量和居民评价,向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向志愿服务主管部门反馈,形成党员志愿服务档案。党员干部提拔使用前听社区党组织意见,考察结果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的监督。
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6
在职党员下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由于自身工作限制、约束机制欠缺等问题在实践中有相当的难度,容易流于形式。在职党员下社区服务要想“落地”,有“三难”。
一是时间调配难。在职党员都有日常工作,如果工作时间下社区,等于是脱离本职岗位,是严重的作风问题。而如果在非工作时间下社区,对于通常也朝九晚五上下班的社区而言,就必须加班加点做好接洽协调工作,难免显得党员们有官僚作风之嫌。
二是社区接洽难。现在的社区本就承担了繁琐的政务职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上级任务。区活动与部门工作存在冲突,难免造成在职党员在参加社区活动中存在时间上的矛盾,社区还需“分门别类”地接洽不同时间段、不同服务意愿的党员,加重了社区工作负担。另外,在职党员以组织名义参加社区活动的多,个人主动参加的少,长期性活动难以坚持。
三是约束管理难。部分在职党员在单位中职别较高,缺乏走进基层、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工作人员也只能是配合登记填表完事。对于社区干部而言,来的党员多是上级单位的准领导,得罪不起,就更谈不上约束管理了。
对此,基层认为:侯海洋基层风云
一是建立临时党支部,借助群众力量扩大监督。下社区报到的党员,以楼门、单元或小区为单位自发成立临时党支部,全权负责在职党员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在不给社区增加工作负担反而可以集中分散力量,集中解决部分突出问题,同时可以形成时间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也可以通过借助邻里家属关系获得关注和支持。
二是通过设岗定责,发挥干部个人特长。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设置政策法规宣讲员、社区发展议事员、文明创建示范员、等具体的公益服务岗位,由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自愿申报认领至少一个服务岗位。各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同制定岗位职责,引导社区党员立足岗位为居民提供服务。
三是双向沟通,建立反馈机制。通过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双向沟通联系机制,定时开展在职党员下社区工作交流会,及时掌握党员进社区和发挥作用情况,对于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困惑及时交流解决。对在职党员进行集中评议并将结果记入《统计表》,一式三份,反馈给在职党员及其所在党组织各一份,社区存档一份。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和述职,在职党员向党组织专题汇报“进社区”情况。党组织对党员在岗位上和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其评先评优、选拔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