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54559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实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1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党史里写着共产党人的灵魂,指引着将来的命运。对待党史,当时刻怀着敬畏之心。回顾党史,也是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回顾党史,也是为了寻根溯源,心有所依,情有所归。   从中共一大到十九大,96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一心为民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仅北京、上海就先后成立了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组织和政治组织300余个,全国各类团体达680多个,中国共产党只是其中之一。   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员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齐聚上海兴业路76号(后因遇到密探转移到嘉兴南湖)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前后召开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并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为总书记。   此后,每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都根据新的形势对党章作出修改,中国共产党也牢牢以新的党章为遵循,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与民同甘共苦,为民不忘初心。变化的是形势,不变的是初心。   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当仁不让,勇挑重担   从1921年到2017年,中国共产党从50多人的小组织发展壮大为8900多万党员、连续执政68年的超级大党。这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从立党之初,就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保持最密切关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从立党之初,就义无反顾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改革开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昂首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懈奋斗、开拓进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和人民事业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回望历史,俯察现实,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治国理政,成绩斐然。9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望未来,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勇挑重担,不负人民重托。   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势,从新出发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形势和任务,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主要矛盾。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从不故步自封,从不犹豫、懈怠、畏难,总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总是正确把握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联合工农,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前,由于正确把握了主要矛盾,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绩显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随后到了党的十二大,改革开放全面铺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时势,清晰界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新的主要矛盾,带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过去的五年里已取得了辉煌成就,再续未来必将前景光明!   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旗帜,奋勇前进   1920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将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此党就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此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只有6句话,68个字。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面旗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可单独分割;这是一面旗帜,既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又进行大胆创新突破,不可相互否定。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一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勇前进,才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的就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定力,增强本领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璀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入党誓词所写: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从入党的第一天就要作好准备,为了伟大信仰,为了伟大事业,为了伟大的党和人民,随时奉献自己的生命。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少数党员经受革命的挫折,经受敌人的残酷打击,最后动摇了,退缩了,叛变了,更多的共产党员却始终坚持下来。   岁月无情,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从低潮到高潮。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革命年代需要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死不叛党;和平建设年代需要党员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改革年代需要党员拒腐防变,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没有政治定力,没有高超本领,是难以应对复杂情况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同时,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只要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治定力,就不会出现颠覆性失误;只要中国共产党勤于学习,增强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就能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各种严峻复杂考验。   1921年,中共一大13名党员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来到上海和嘉兴南湖,2017年,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代表全国8900多万党员来到上海和嘉兴南湖。96年过去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共产党人的根在这里。1921年,13名党员宣誓要为了共产主义、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终生,2017年,***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来到这里寻根,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代表全国党员,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要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全党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新出发,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成功驶向光辉的彼岸!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2

1、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爆发的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2、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此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山东代表是王尽美、邓恩铭。   4、党的第一部章程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   5、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余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人以上。   6、第一次国共合作   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五卅运动   中国人民以上海工人为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25年5月30日发动的反帝爱国的革命群众运动。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8、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9、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0、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1、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   14、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初步解决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以及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0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举行,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任**。   16、九一八事变   也称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的武装进攻沈阳的严重事件。九一八事变后的4个多月内,整个东北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17、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8、长征精神   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20、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北平学联组织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抗日救亡斗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1、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22、西安事变   也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在西安附近的临潼扣留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23、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策划的一个严重事件。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4、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6、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仗。   27、《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的1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指导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28、大生产运动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运动。   29、延安精神   2002年4月,江泽民在陕西考察时,高度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0、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1、百团大战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这次战役持续3个半月,八路军参战部队有105个团20余万人,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万余人,俘敌万余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32、延安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33、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4、三大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3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6、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抵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7、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正式颁布。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9、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发起辽沈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40、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淮海战役。这次战役历时66天,歼敌万人。   41、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次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4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43、“两个务必”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46、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7、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5月1日颁布实施。   48、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到1953年春,中国大陆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49、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内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0、“三反” 运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   51、“五反”运动   1952年1月至10月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3、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5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6、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8、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59、《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这十大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60、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1、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6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63、雷锋精神   雷锋,1940年出生,湖南省望城县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战士。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在题词中对雷锋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64、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1922年出生,山东淄博人,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5月被肝癌夺去生命。1967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社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65、大寨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之后,周恩来把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66、大庆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90年,江泽民高度概括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67、“两弹一星”   新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代表成果。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8、王杰精神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金乡县人,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战士。1965年7月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王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生前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69、“*****”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第2758号决议。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71、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曾经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72、粉碎“***”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的胜利,结束了“*****”,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7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7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代表中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内容。   7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双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被废除。   77、创建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开发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7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了科学总结,根本否定了“*****”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79、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80、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适时地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81、“八六三”计划   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6年3月提出,1987年3月开始正式组织实施。“八六三”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8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3、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   8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5、“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6、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88、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   89、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1995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泽民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   90、“科教兴国”战略   是中共中央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分析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宏伟目标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1、香港回归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   92、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93、抗洪精神   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94、“三讲”教育   1998年到2000年底,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95、澳门回归   1987年1月,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交接仪式,澳门回归祖国。   9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97、“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8个方面的要求,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98、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00、“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3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国民党统治区掀起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中间路线”遭到破产,人民民主统一阵线更加巩固和扩大。国民党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中。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4

一、 党的光辉历程 二、 I、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一)、中共的诞生及在曲折中前进(1921—1927)   1、 阶段特征:中共在曲折中前进;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联合;   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义并存指导中国。   2、 基本事实 (1)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3)   1921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认为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表明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后二者说明中共党建工作还没有完成,没有认清中国国情,脱离了中国实际)   (4)   1922年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最底民主革命纲领(原因:认清国情;   是最大功绩;   意义:第一次,方向,完成了党建工作);   其它内容(略)   (5)   领导工人运动,出现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代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推向顶点;   结果:被血腥镇压,结果失败;   原因:敌人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   教训:联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6)   1921年马林同孙会晤,建议改国创军同共合,孙同意“党内合作” (7)   1923中共三大广州:功绩: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合作;   缺陷:领导权(注意小字)   (8)   1924广州国民党一大:新民主主义形成;   与旧的比较;   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9)   中共帮助下,国成立黄埔军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重视政治教育,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0)   中共支持孙中山的北上宣言 (11)   1925中共领导了五卅运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省港大罢工;   反帝高潮 (12)   国民革命军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 (13)   国共联合领导发动了北法,基本推翻了打击了 ,共产党员起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铁军)   (14)   北伐期间,中共领导了蓬勃的工农运动,支持了北伐:湘赣两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上海三次武装起义;   湘鄂赣成立农民协会,湖南迅猛,打倒,推翻,建立农民政权,“一切权力归农会”,支援北伐,毛《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5)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中共退出第一军;   “整理党务案”中共被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   蒋夺取最高领导权),中共妥协退让(其目的也是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16)   李大钊等人被杀 (17)   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基础(宣传,扩大,掌握,洗礼)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   1、阶段特征:(1)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   (3)中共探索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4)中共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 2、基本史实 (1)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武装及武装起义 (2)、27年南昌起义:周贺叶朱牛;   南广东,损失;   朱陈转战湘南,海陆丰;   意义:第一枪,人民军队 (3)、汉口八七会议:小白《报告》;   纠正了;   确定了;   决定;   “枪杆子”思想;   纠右偏左 城转农,建立农革序幕 (4)、湘赣边秋收起义:旗号;   攻长沙;   文家市决策进军山区;   三湾改编,党领军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   点燃火 (6)、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3篇文章;   根本原因:国情,双半不平衡;   条件;   内容及关系;   意义。   (8)革命的发展:1930年夏,根据地十几块,武装力量10万人。(注意地图)   (9)“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①、武装斗争:30-31三次反“围剿”(方针,对峙)   ②、根据地建设:A、政权建设: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定都** B、经济建设: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③、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1年路线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谴责,揭露,提出, (11)、中共派干部,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建抗日联军(核心,领导人)   (12)、吉鸿昌同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13)、红军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定《抗日停战协定》   (14)、1933第四次反围剿 (15)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长征(路线,意义)   (16)遵义会议 (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7。7。7。--)   1、阶段特征:(1)中共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2)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壮大 2、基本史实 (1)七七事变后中共号召团结国共合作筑统一战线 (2)、八一三事变后,中共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游击队改变为国第四军。   (3)、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4)、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林115师平型关大捷;   雁门关伏击;   奇袭阳明堡)   (5)、37年秋,洛川会议,指定全面抗战路线。   (6)、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注意小字和地图)   (7)、毛《论持久战》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的正确道路,是抗日战略纲领,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8)发动百团大战(华北)   (9)、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①、军事斗争:反扫荡斗争(方针,战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注意小字)   ②、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建设: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度困难,奠物质基础 ③、土地措施:双减双交(前提: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质:限制封建剥削)   ④、思想解放运动:42整风运动(三反,彻底纠左和右,团结,胜利,思想基础)   ⑤、中共七大:毛〈〈论联合政府〉;   刘〈〈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意义:党的任务:新民主主义国家;   确立毛思;   选毛;   革命胜利准备)   (10)、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反攻,抗战胜利 (四)人民解放战争 1、阶段特征:(1)中共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2)人民力量走向胜利,国民党走向失败 (3)封建半封建经济比重下降,新民主主义经济力量上升 2、基本史实 (1)、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2)、参加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3)、解放区军民坚决回击国的进攻 (4)46参加重庆政协会议,签定〈〈和平建国纲领〉〉(冲破,有利于,平等协商精神)   (5)、毛“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6)作战方法:歼灭有生力量,运动战 (7)、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注意小字)   (8)、1947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天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7土地路线 (9)战略反攻(转折点):外线反攻:刘邓,陈谢,陈粟;   外线反攻:聂解石,林罗解东北广,彭收延 (10)、战略决战(国主力基本被消灭,基础)   (11)、毛“将革命进行到底” (12)、49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   工作中心;   胜利方针;   基本政策;   总任务;   两个“务必” (13)、49北平和谈 (14)、渡江作战,占领南京,并开始追歼残余 (15)、胜利原因及经验 II、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今)   (一)、过渡阶段 1、阶段特征:(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 基本史实 (1)、建立政权 ①、毛〈〈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准备 ②、49北平政协会议:民主性,广泛性;   “共同纲领”;   国家领导;   首都国旗代国歌 ③、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就职,周恩来总理及外交部长,施政方针 ④、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0周年)(注意意义)   (2)、巩固政权 ①、追歼残余及剿匪(50年夏完成)(注意和平解放云南、西康)   ②、1951和平解放西藏。   ③、三大运动: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新解放区;   50-5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封半封,实行农民;   保护富农经济;   废封土,解生产力,为工开辟道路)   镇压反革命(背景:反革命分子;   50-51;   特点:惩处首要分子;   结果:肃清)   ④、取缔丑恶现象,清新社会风尚,社会秩序安宁 ⑤、“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背景:三罪行;   范围:国家机关企业;   内容;   略;   代表时件:查处贪污,处刘张;   意义:教育,挽救,纯洁,抵制;   “五反”:背景:“五毒”横行;   范围;   私营企业;   对象:不法资本家;   意义:打退,打击,普法教育,建立监督 (3)、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①、背景:严峻,烂摊子(表现,原因)   ②、措施:   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经济命脉,经济基础)   b)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   意义:结束,赢信任)   c) 统一财经,实现三平衡,50好转 d)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背景:小字;   必要性;   地位,重要作用;   内容:调整两关系;   目的和意义)   e) 土地改革(兼政治和经济)   f) 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   工业:民主改革,废旧制度,确工领导;   生产改革: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 ③、结果:52年,根本好转,恢复和发展(表现及意义)   (4)、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①、总路线及一五计划提出:   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举,实质是确立公有制)   B、一五计划(优重的原因,不利)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公有制)   A农业(必要性,方针,原则,方法,形式,1955高潮)   B、手工业(同上)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赎买,和平过渡;   形式:低级,1954高级;   1955高潮)   ③、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A、 概况:1957提前完成(原因:改造,工人阶级劳动竞赛和革新运动;   农村等的支援)   B、 成就: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农业:完成,有限 交通:一武桥两铁三藏公路 模范:工王赵,农李 C、 特点:重工业迅速发展;   集中东北 D、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基本史实:   (1)、1956毛《论十大关系》要求适当调整农、轻、重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中共八大: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及总任务;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1957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区分,主题,公式 (4)、1957整风运动:内容(少八股,多官僚)   (5)、1957反右派斗争:背景:进攻;   必要性 (6)、1957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原因,影响:根源,损失 (7)、195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评价:愿望,忽视规律 (8)、1958大跃进:原因;   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大量资源。   (9)、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会议;   标志:“一大二公”;   影响: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影响了积极性。   (10)、1959庐山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后批彭右倾 (11)、“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扩展到党内 (12)、59—61年经济严重困难:原因:左苏灾 (13)、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增加农业投入,缩小工业战线 (14)、七千人大会:总结,自我批评(但没有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15)、七千人大会会外平反 (1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成就:   A、原因:中共领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成就:工业:两钢武包,三油自给,电快,两包铁,一原牛 C、模范:   (17)*****(浩劫):原因,导火线,两会标志,领导小组,先锋,“一月革命”,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九一三事件(**破产),1973周恩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错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粉碎***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78—今)   1、在徘徊中前进 (1)、徘徊:原因:继续坚持左,指导思想(两个凡是),急于求成;   (2)、前进:原因:1977邓大力整顿 表现:A、科教文化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77恢复高考;   B、国民经济较快恢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中央工作会议,陈云要求彻底纠正**错误 转折: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A、指导思想:邓〈〈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内容:确定指导方针;   高度评价讨论;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C、意义 3、 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   (2)、调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   (3)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毛,否**。   4、 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①、农村改革 A、 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 过程:1978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 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D、 意义;   ②、城市改革:A、中心:扩大企业自主权:   B、内容:六大变化(正文及小字)   (2)对外开放:A、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B、步骤:1979对广东、福建实现特殊优惠政策;   1980四个经济特区;   1984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四个经济开放区;   增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放区;   开放内地 C、格局:点线面全方位 (3)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A、农业:首位,全面振兴,粮棉首尾,乡镇异军突起(有利于农村致富和农业现代化)   B、工业:宝钢,葛,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 C、其他略 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982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7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 (4)1992十四大: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知道思想 (六)新中国外交 1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20 世纪50 年代的外交成就)   ( l )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 2 )成就:① 建国第一年同17 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 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④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 . 70 年代的外交 ( l )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而美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 2 )成就:①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② 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和中国独立白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③ 中日建交。④ 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⑤ 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4 .改革开放后― 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 l )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 2 )成就:① 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② 1991 年加人亚太经合组织(APEC ) ,对促进该组织的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 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 2001 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了新的空间。④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 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b ② 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 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   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① 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②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专题整合 (一) 1、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1)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会议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选举了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在杭州召开,讨论了两党合作问题。   ④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⑤“八七” 会议:1927年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⑥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⑦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召开,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⑧洛川会议:1937年秋召开,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⑨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⑩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建国后召开的会议 ①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为建国初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②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③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⑤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在北京召开,是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毛泽东对“*****”的全面发动。   ⑦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和开放的重大政策,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⑧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规划了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蓝图。   ⑨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⑩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迈向新世纪的航程。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制定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目标和党的中心工作;   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确定了中国分两步走的策略。   ②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中共“三大”正式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③大革命失败后,纠正错误,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④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都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⑤抗战胜利后,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⑥全国解放前夕,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正确方针。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   (2)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1949年—1956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经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并颁布了社会主义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56年,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它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3)中共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中的失误及其纠正 ①1923年初,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这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同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从而改变了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局面。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中国革命遭受的最重大的挫折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在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③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中国革命遭受的又一次严重挫折。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这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矛盾的正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终于导致十年“**”,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危害极其严重的“左”倾错误。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告了“*****”的结束。“**”结束之初的两年,由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推行“左”的政策,各方面处于徘徊状态。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同时,开展各方面的拨乱反正,系统清理“左”倾错误。   (三)、四次统一战线问题 1、史实: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倡议和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以新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其根本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是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与国民党独裁集团完全决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爱国统一战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其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而奋斗。   (2)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重要谈判 ①大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与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李大钊参加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中共派代表参加了国民党一大。   ②西安事变中,中共派周恩来等参加谈判,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抗战开始后,中共派周恩来等人与国民党谈判,商讨国共合作的问题。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抗战期间,周恩来率代表团,长驻重庆,代表中共与国民党多次谈判、交涉,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④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参加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⑤解放战争后期,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张治中为首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   (四)、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民主革命时期 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毛泽东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   ②抗战中,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③解放战争中,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运动,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提出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使解放区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2)建国后的土改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②土改以后,政府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   ③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集体所有制,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④1958年,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迅速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⑤进入新时期后,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目前,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   ⑥、11、废除农业税,允许土地流转 (五)、中共领导下的经济生产 (1)新民主主义经济 中共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最终战胜了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取得胜利。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苏区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军需、民用等工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矛盾,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经改造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城市中,首要任务是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经“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平抑稳定了物价,夺取了市场的领导权。此后又在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民族工商业主要是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农村中,经过三年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此后切实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而把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又缺乏建设的经验,中国并未迅速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从而形成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受其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如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包括巨大的经济增长,也包括在挫折中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   ③“*****”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开始,****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损失,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有五千亿元,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尽管十年中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决不是“**”的成绩,相反它是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及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④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以后的十二大、十三大,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六)、中国共产党的三次转折 (1)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面对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夏,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始在正确的路线指导下发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日益激化,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赴抗日战场,建立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这次转变是从粉碎“***”到改革开放的兴起。粉碎“***”标志着“*****”的结束,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是,1976年—1978年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我国又经历了两年的徘徊。为了纠正“**”以来“左”的错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这三次历史性转折表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和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克服各种错误,重新提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8)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9)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八)、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九)、建国以来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十)、中共思想建设 1、中国近代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2、中国现代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3)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同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了一次普遍深入的整风运动. (4)”*****”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 (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平息了19*******后,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10)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2002年的十六大确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十二)、党的建设 1、军队建设(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0年秋到1931年秋)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长征→九一八后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 平型关大捷(1937年,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目的:振奋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术)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1947.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千里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没。)   2、政权建设 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其他革命根据地也仿效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中,在各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1949年9月,政协召开会议,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规定了国家宪法和根本政治制度。   “**”中的夺权,各级政权受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   3、组织建设 4、思想建设(略)   5、作风建设 1)主要史实 (1)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名,以防止为个人歌功颂德的现象。   (3)整风运动: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整风指示发布后,在各种有党外人士参加的会议上和报纸杂志上,展开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对共产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绝大部分党内外人士的意见是诚恳的、正确的,有益于党的整风。   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4)三反运动 2)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3)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实际,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认识 会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清政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十三)、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第三,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十四)、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成就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2、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3、认识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4、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8年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原因和认识 (1)“成”的原因:   中共正确认识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努力;   党和人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2)“失”的原因:   中共对国情认识不清――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形成“左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认识:   a.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b.必须始终不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要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十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转折的表现 (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开放。   (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5)对外关系从革命外交转到和平外交,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十六)、国共关系的演变 1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共关系 ( l )大革命时期:合作。① 时间:1924 一1927 年。② 原: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③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   (2)土地革命时期:分裂。① 时间:1927 一1937 年。②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③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   ( 3 )抗月战争时期:合作。① 时间:1937 一1945 年。②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 影响: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4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① 时间:1945 一1949 年。②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③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5)、新时期:合作共赢,和平统一:1979《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两岸三通;   1981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对太基本政策 2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 l )相同点:①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② 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2 )不同点:① 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② 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③ 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④ 作用和结果不同。前者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3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①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 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③ 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4 .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分则两伤,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七)、中共各个时期的路线 1.土地革命路线:   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从1928年起就对此问题进行探索,在1930年才确定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原因与依据:土地革命主要是解决贫农和雇农(雇农是农村里的无产阶级)的土地问题,他们是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   中农主要靠自己劳动,农忙时有少量的雇工剥削,是土地革命的联合力量;   富农则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不是民主革命对象,但要限制其剥削,才能维护雇农的利益;   中小工商业者也不是民主革命的对象,要发挥其所经营的工商业对发展根据地经济的积极作用,对其要加以保护;   对农村地主的土地予以没收,分配给农民所有,从而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达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目的。   2.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为了进一步具体地确立全面抗战的纲领和方针政策,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了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决定共产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洛川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个纲领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是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的具体化。洛川会议还制定了抗战的方针政策: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它是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中国历史处于转折关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正确纲领和方针政策,从而为全国人民及时地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明确方向。   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 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 领导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依靠力量 依靠全国人民并争取团结一切抗战的力量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日,依靠英美等国外援 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党阶级利益 抗战结果 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挫伤和打击了人民抗日积极性,丧师失地 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抗战前途 抗战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 阻碍抗战的胜利 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 胜利后中国前途仍然是****, 独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继续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之中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   苏联取得伟大胜利成为我国的榜样。   时间:1953年。   目的:把我国建成工业化国家。   内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三大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质:使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影响: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   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与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矛盾突出,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中来。   ②国际上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但二战后各国急需恢复元气,发展经济,短期内难以爆发大战。中国必须争取有利时机,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加综合国力。   ③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   ①实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③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④已经积累了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⑤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正是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实质及成因:   特点:①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一化三改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质: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即把资本家所有制、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成因:①实现社会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②吸取了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③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存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民主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第一,总路线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首先是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其次,整风中,在一些农村、工厂也出现了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这些说明经济建设的方针与政治方针的密切联系。   第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评价: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从客观上讲,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   第三,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比较 历史条件:①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即将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抗美援朝胜局已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②1958年总路线的条件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实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经济建设的“左”倾思想滋长,忽视了客观规律,背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   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反对保守,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下一些问题;   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启示:经济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6.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决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形成原因:   ①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②人们思想的解放 ③工作重心的转移 ④杰出人物的贡献 ⑤中国的基本国情 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5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却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0多人,代表党员57967人。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84人。大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一系列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会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形势是第一个革命浪潮已经因为历次失败而过去了,而新的浪潮还没有来到,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目前最主要的危险倾向,是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尽管六大存在着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需要的策略上的有秩序的退却,以及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缺乏必要的认识等缺点,但大会决议传达贯彻后,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对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4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

党的九大:*****中的大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中的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代表1249名,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大会由毛泽东主持,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政治报告,王洪文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中结成“***”。大会没有纠正中央九大的“左倾”错误,反而使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得到加强。

党的十一大:*****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党员。

虽然宣告“*****”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党员。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因此,在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涨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些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1936名,代表全国4600多万党员。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党员。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会代表2048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党员。

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65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