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样例(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九年级物理教案样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篇】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三篇】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难点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新课教学。
活动一:音调(10分钟)。
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音调?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
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
活动二:响度(10分钟)。
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
1.什么是响度?
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3.什么是振幅?
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三:音色(10分)。
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
1.什么是音色?
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音色:声音的本来特色。决定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四篇】
浮力的概念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反思: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
反思: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当学生猜与深度关系时,可用学生分组实验来代替教师的演示;学生说完自己看法时,没有及时的形成或结果型激励评价等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篇】
-->。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六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七篇】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篇】
1.太阳每时每刻都在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c)。
a.太阳内部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b.太阳内部大规模的核裂变过程。
c.太阳内部大规模的核聚变过程。
d.太阳内部可燃性物质的燃烧过程。
2.关于太阳能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太阳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b.太阳能是地球所有能量的来源。
c.太阳所有释放的所有能量都被地球吸收。
d.太阳还能释放能量的时间约为50亿年。
3.关于太阳能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太阳能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它是一次能源。
b.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处处可利用。
c.太阳能安全、清洁,利用太阳能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d.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