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800字]团课心得 团课心得体会范文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86824

【导言】此例“[800字]团课心得 团课心得体会范文汇总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团支部团课心得稿【第一篇】

在认真阅读“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口袋书8篇文章后,我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青年大学习”有了深层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新时代中国xxx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总结了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贡献和走过的历程,科学分析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新战略。回首过去九十六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我们党始终初心不改,经历种种困难,付出巨大牺牲,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围绕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只有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形成国家的创新体系。发扬创新精神,就要用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要取得工作的权力靠学习,做出成绩靠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随上时代步伐而不是被时代抛弃,创新意味着走在时代前列就更要加强学习,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要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打开广阔空间,提供永不枯竭的资源。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如何承担伟大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就是爱国,xxx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爱国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要把自己的人生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忠于祖国,奉献国家。其次就是励志,王守仁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新时代青年要做到立场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坚定。第三是求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是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挖掘,领会其深层意义,主动承担“青年大学习”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团支部团课心得稿【第二篇】

在今天的团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授课老师为带动我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上课前跟我们做了游戏,以传递物品的方式挑选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和知识的回顾。不得不说,这项活动确实是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每位同学都认真地投入其中,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师选择的问题也是极为代表性和基础性的,对于没有回答出来或者未做严谨回答的同学,老师也做出了相应的惩罚,因为团课的学习是一项十分严谨的事情,而且这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记忆团课知识,也是一种知识的普及与拓展。

之后便是知识理论的学习,老师将课件与时政热点相关联,以一种别致的方式向我们讲述重点的知识,并引导同学们及时做笔记,以非常丰富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我党自发展以来所获的优秀成果和理论。同时,适当的问答也牵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在答题中,同学们学习了祖国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增加了对团课知识的兴趣,增强了我们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达到了我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的效果。

最后一部分是有关视频的观看,视频的内容让我们更加对今天的学习有了深层的理解。此次团课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认识以及思想,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经验。“人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切,而是在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我”,任何人或组织都要在学习中不断完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是十分受用的。

相信经过这样的团课的学习,同学们肯定会不断地锻炼自我,充实自我,为自我将来在人生旅途上,能够更加精彩的活而增添砝码。正因如此,我想这一刻我们有职责,也有义务认真参加培训,为我们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团课心得【第三篇】

〔关键词〕团体;结构化;非结构化;心育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5-0018-03

一、何为团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需要事先作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有一系列有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在这类团体中,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辨认,角色明确,而且经常采用较多的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这类团体的优点是初始阶段就能增加团体成员的合作,降低参加者的焦虑,容易聚焦,一般比较适合青少年,心育活动课就是属于“结构化的团体辅导”。

所谓“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领导者配合成员的需要,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动关系来决定团体的目标、过程及运作程序。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催化、支持团体成员,常常以“非指导”方式来进行。“非结构团体”一般适合年龄较长、心智成熟、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强调后面这一点是特别意味深长的,经验证明,往往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有可能围绕一个活动步步深入地走进自己心灵的隐秘之处,而且这样的深入分享往往不是短短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研究表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一般是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更好。一个结构化的(但是灵活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给予其指引,同时结合自由的探索及表达自我,创造无威胁的气氛。可见,在学校的心育活动课中,基本上按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来进行操作是比较妥当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樊富珉所说的,在团体中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去带领,却忽略了团体本身的目标。她强调,“团体领导者切记,活动只是团体的催化剂,是手段不是目的”“团体的重点不是做完活动,而是对活动引发的感受的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也主张团体要有结构,但他同样认为要把握一个尺度,他说:“结构要么是有效的,要么会阻碍团体的发展。缺乏结构性将导致成员过度焦虑,从而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然而,太强的结构性以及方向性会助长成员依赖的态度和行为,成员可能只是在等待指导者决定该做什么,而不是考虑该怎么去寻找方向。”这一点同样是值得心理教师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也会面临两难情境:根据课时的限制,我们必须提供结构化的设计;但是,如果提供的结构化架构过多,那么学生将无法学会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资源。

二、对“结构化”的质疑往往源于“开场”

尽管从理论上讲,心育活动课“结构化”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笔者长期“听课、评课、改课”的实践中,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心理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可不可以不设计热身活动,直接进入主题?”当笔者追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可以用来做热身活动的了”。有的心理教师由此也质疑心育活动课是否一定要有几个阶段的基本架构,提出“是否可以跳跃某个阶段”的疑问,而这类问题同样源于教师们认为“热身活动太难设计了,我会的那几个游戏学生都已经做腻了”。还有一些心理教师则对心育活动课的结束阶段的活动设计掉以轻心,常常是用自己的几句话加以总结便草草收兵;另有一些教师对心育活动课结尾部分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工作阶段设计的活动过多,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最后进行整合梳理。可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教师们掌控“结构化团体”的难题常常出在“开场”,即出在“万事开头难”上面。

客观地说,一节心育活动课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在“掐头去尾”之后的主体部分,但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课程载体,这个“头”怎么开却不可小觑。不管我们把它称作“初始阶段”“暖身阶段”还是“破冰阶段”,如何“起头”对一个团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笔者曾经听过两位女教师的心育活动课。第一位女教师在初中一年级组织一节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因为课临时排在下午第二节,没想到前一节课的教师“压堂”了,当这位女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虽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但教室里人声嘈杂,还不断有学生喊“报告”进来。笔者看到这位女教师显然有些焦虑,等安顿好课堂,上课时间已经过了五六分钟,这位女教师临时更改了活动方案,直接呈现一个人际交往的文字案例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一片沉寂,学生们明显没有进入角色。此后,这一节课就出现了“学生说得越少,教师就讲得越多;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说得越少”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下课之后,一进入评课的会议室,这位女教师就流泪了。后来她自己谈体会时,将这节课的问题归结为“没想到为了保证下面活动的时间,临时砍掉热身活动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实,这位女教师恰好陷入了雅各布斯所说的“一些领导者过于迅速地进入工作阶段,导致成员感觉不适”的误区。

另外一位女教师在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借班上一节心育活动课,因为学生到达阶梯教室时间比较早,为了等待上课铃声,女教师就请这个班的班干部带领大家唱歌。没想到站起来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女孩子,她们面朝全班学生,一左一右,各指挥一半,而且指挥时的表情极为认真严肃,手势极其刚劲有力。全班学生挺胸背手,整齐划一,唱了一首又一首,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女教师终于意识到需要给出一个指令,于是她微笑着感谢两位班干部,结束了这一课前的“大合唱”。但她对当时的团体氛围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班的规矩可能是比较严格的,学生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令行禁止的班风在班主任眼里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它对团体辅导的推进却可能是一种阻力,此时需要有一个相当活跃的热身游戏才能真正达到“破冰”的目的。可惜这位女教师对激活团体互动气氛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依旧用原计划的一个动感不很强的热身活动切入,结果整堂课虽“井然有序”却“僵而不活”。

由此看来,我们对心育活动课的“开场”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应该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打破“开局”时常有的沉寂状态,激活团体氛围,集中团体成员的注意力,避免团体起步阶段的犹豫和不自在,以利于后一阶段过渡到相关的辅导主题,并引入讨论和分享。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教师就得运用许多快速变化的活动,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激活他们的参与动机。如果缺少这样一个阶段,过于迅速地进入团体转换阶段或工作阶段,则可能造成团体成员的不适感,导致团体动力僵滞,那么将很难带领团体达到预定的目标。正如雅各布斯再三告诫我们的那样:“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他还特别强调,在“教育团体中,领导者常常会提供一些信息,虽然成员们可能会相互作用,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类团体中,如果领导者没有完备的计划,效率可能比其他团体更差”。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成员们厌烦,这点非常重要”。

2.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以及认同”,建立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因为团体活力的根基在于“信任”。辅导教师的投入程度、人格魅力、心理专业水平以及收放自如的组织能力会对团体的“开局氛围”产生影响。而教师能否在开局之初就成功地建立起团体内基本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主要取决于他为这节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何。这就是欧文・亚隆所说的“初期有必要运用一系列的策略来增进凝聚力”。

3.如果在心育活动课上“起”的阶段是有效的,学生们就能够在心灵上相互靠拢、互动,被团体所吸引,这样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团体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即使是一些团体凝聚力比较高的班级,团体内的信任度和舒适度可能都已经比较高,这样的班级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也同样需要通过热身活动来启动团体动力(即“破冰”),只是所耗费的时间会略少一些,一般在3~5分钟内就可以基本完成。但有的教师在“起”的阶段耗费过多的时间,那就很可能带来团体结构上的失衡,甚至导致相反的效果。

4.团体结构与团体历程在心育活动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团体结构是指在某个时间段里组成元素的分配状况,它包括一系列预设的或现场生成的元素以及紧凑的时间安排。每个单元结构里,组成元素都是互动性的,团体的历程就是这些结构元素互动的产物。

5.许多辅导教师在过去接受的大多是团体咨询的训练。而在团体咨询中,因为关注的重点在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所以活动较少,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活动做到底。而且,团体咨询常用的游戏数量确实是有限的,这就难免会让一些教师产生“资源枯竭”的感受。其实,“开场”的热身活动不等于游戏活动。笔者在多年前就说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当然还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团体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及焦点,并引导学生走向今天这一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三、对“非结构化”的误解常常在于“收尾”

笔者曾经听过一些心理教师的课,发现他们受社会性成人团体培训(如EAP)的影响很深。社会性成人团体训练一般以2~3个小时或2~3天为一个活动单元,团体进程的节奏比较缓慢,但相应地,成员的分享和体验程度也就比较深入。很多心理教师就是因为参与了这种体验性的成人团体训练,才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成长感悟,因此会很自然地想在心育活动课上复制这样一种团体的运作模式。而一般说来,中程或长程的团体辅导,对结构化程度的要求往往比较宽松,甚至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但是,如果把中长程团体训练的运作模式放到心育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内容与时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如果不精打细算地分配每一个内容所需的时间,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结果。我在本地区听过的一些心育活动课就曾碰到“铃声一响,戛然而止”的情况,辅导教师只好说“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再来继续这个话题”。可以想象,辅导过程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控感,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全面理解和感受辅导主题或辅导内容的缺失感,一堂心育活动课好像被“腰斩”了一般。

因此,对于心育活动课的“收尾”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团体进行到最后阶段,我们应该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结束的感觉,对团体训练目标和辅导体验的评估也将在这个阶段进行。因此,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并设计适当团体动力强度的结束活动。结束活动常常包括对所涉及内容的总结,有时还包括对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作出反应。

2.认真设计课外拓展性作业。这种活动性作业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在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因为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并非处在教师监督之下,所以学生有机会靠自己来尝试各种行为,以内化在课上获得的感受。总之,课外活动作业是心育活动课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3.对于某些辅导主题,结束阶段将是一个情绪性的体验;而对于另一些辅导主题,结束仅仅意味着团体已经完成了计划。结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团体的类型、过程的长度以及团体的发展。

四、“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台湾学者夏林清指出,日常生活中,多数的大团体是采取结构化的方式在运作的。笔者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在短期团体辅导中,结构化可能是极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团体成员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团体成员更快进入任务中。同时,结构化会给全体成员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这种安全感一旦形成,团体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当然,在具体运用时仍要把握适度的分寸,过多结构化或过少结构化都会与辅导效果成负相关。

欧文・亚隆对于结构化团体治疗的操作建议是:“为每次团体治疗时段都安排一个明确一致的程序。”他认为这能够帮助有特定时间限定的短期治疗团体获得最大的效果。他推荐采用以下流程。

(1)最初几分钟:使团体成员明确团体活动的结构以使团体成员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所准备。

(2)明确任务:在此期间,团体治疗师尝试决定最有益于团体的治疗方向。但是记住,千万不要犯这种错误,即在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上一下子陷入过深,而无法讨论其他具有潜在作用的主题。

(3)完成任务:一旦对该次治疗中潜在的众多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治疗师就必须尝试讨论这些问题,并确保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尽可能多的成员参与进来。

(4)最后几分钟:这是总结的时间。治疗师表示本次团体治疗工作结束,需要大家用几分钟回顾分析今天的治疗,也可以在结束前理顺一些内容,或询问成员(包括主动或沉默少语的成员)对这次团体聚会的体验与评价。

虽然亚隆提出的基本结构是针对治疗团体的,但对于归属团体辅导性质的心育活动课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团体运作的一种基本“格局”。有了这样一个“格”,初学者就有了一个路径,就可以渐渐“入格”,继而达到“合格”,再进而力求“破格”。毋庸赘言:“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论及治国与改革的问题时,提出了“形”“势”“术”三个概念。“形”,就是基本架构、规范、格局,道家讲究 “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讲究“大道无形”。“势”,就是动力、走势、趋势、方向;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的就是“势”。儒家讲究“因势利导”“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术”,就是方法、技巧、利器、权变;法家里有一派强调“术”,但“术”是因人而异的,是含而不露的。当然,“术”与“大道”相比,许多时候只是“小技”。

其实,团体辅导也需要讲求古人说的“形”“势”

团课心得【第四篇】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是一所学生不足五百名的农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坚持“让校园成为老师专业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理念,以课题促课改、促发展,积极推进科研强校、和谐育人。2009年,学校申报的《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前几年,据我们所作的一次调查,在全校将近五百名学生中,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竟不少于30%,但每年实际到学校来接受个别咨询的学生不过十几人,这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推广,还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我校部分教师与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过类似的班级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学生普遍认为效果很好,有85%以上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团体心理咨询。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校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操作模式,2009年,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4年多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所谓团体心理咨询,也称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辅导,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一、准备

测试、统计、分析。2009年12月,我校有3位心理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在校12个教学班的481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之后集中3周时间完成了统计分析。

课题组编制并下发了《淼泉中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态度,完成调查报告,并制订下阶段研究计划。

课题组向各班班主任下发《淼泉中学班级团体心理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意见及参与态度,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下发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完成调查报告。

对课题参与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学习课题方案、明确个人职责和具体任务、参与团体活动的要求,确定每人参加的团体。

通过对各种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课题组有了较大收获,并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各位班主任非常关心和了解班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愿意参与和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这对课题组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动力。

第二,各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整体性的心理困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去改善或缓解。

第三,利用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还是有很大可行性的。

第四,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咨询室,对于某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学生,还是要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办法跟踪辅导。只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开展了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下面以“2011~2012学年成长团体”为例,作具体的介绍。

二、心理咨询团体成员的招募

宣传。课题组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在校内张贴海报、班主任例会、向各班发放招生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

筛选。在宣传工作之后,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共38人报名),从报名的学生中分三步筛选。

首先,报名的38人重新参加测试,筛出总分不超过70、阳性项目数不超过43、各项因子分不超过2的学生31人,筛选掉的学生建议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31人填写参加团体咨询动机或目的问卷。从答卷分析中排除与团体活动目标不相符的6人(他们参与的原因有的是听同学说或听老师说好、有的是想了解他人、多接触几个同学、多交几个朋友等),将筛出的25人按照动机的强弱、目的的明确程度大致排序,同时考虑到尽量使各班人数和男女比例均等。

最后,是个别面谈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对前两次筛选出的学生,按照第二步的结果排序,每人面谈10分钟,目的是使指导者进一步了解参加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评估该生是否适合参加;同时,也让学生对团体咨询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参加团体后能更好地遵守团体规则和较快地融入团体。

经过上述三步,最终筛选出21人(男生10人、女生11人)。对没有入选的学生集中起来做出解释说明。之后,将各班团体成员名单交给班主任,以争取班主任的支持。通过家校路路通和成员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团体咨询的过程

2011~2012学年团体心理咨询,名称为“成长团体”,团体活动共计6次,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一般是安排在班会课上,活动地点在团体咨询室。团体共21名同学,1名教师为团体指导者,2名教师为参与观察者,团体活动的主题分别为:“遇见”“牵手” “有梦有朋友” “认识自己展翅高飞” “信任坚持” “相亲相爱一家人”。每次活动结束以后,都会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同时参与指导的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小结,写出反馈结果,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团体咨询的结果分析

(一)定量分析

1.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显示本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总均分和各项因子总均分均小于1,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在9项指标中,3个年级总体得分处于前三位的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说明本校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2.团体咨询的效果分析

团体成员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以“成长团体”为例)数据显示,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在9个因子中,团体咨询后的平均分都低于团体咨询前,说明各因子健康水平均有改善,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差异性十分显著,强迫症状、敌对、偏见、精神病性因子的差异性显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团体咨询后,成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3.团体活动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初中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适宜在室内进行,必要时可在室外活动1~2次;团体活动每月1次较好,每次活动60分钟为宜;就活动内容而言,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主题很有必要,因为初中生普遍喜欢在团体中进行适当的游戏;团体人数20人左右较适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异性同学同时参加一个团体较好;%的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整体感觉很好。这说明团体咨询深受中学生的喜欢。

(二)定性分析

1.对成员追踪随访、观察的结果分析

结束活动后,通常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成员进行随访。随访时我们了解到:团体成员最大的变化是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积极主动了……可见,团体经验对成员的行为主动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实验结束后成员的自我评价

团体咨询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所谓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成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拟订人生规划并付诸实施,学会自我评估、与人共处、互相尊重、相互了解。所谓发展功能,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扫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促进成员自我了解,掌握建立彼此互信的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习惯,对他人充满信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团体咨询具有预防功能,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成员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共同探讨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

五、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本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较好

通过前期研究调查和抽样(100份)分析初步得出“本校初一初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适”的结论。

2.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而且提高十分显著。

3.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团体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会影响咨询的效果。比如,以“学习”为目标和以“成长”为目标的两个团体的成员,在实验后总体学习成绩都有进步,但“学习团体”明显比“成长团体”的学习进步幅度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二)操作技术成果

1.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团体咨询活动主题很有必要

“2011~2012学生成长团体心理咨询”,共组织了10多次团体心理活动或游戏,其中有预计主题活动的为8次左右,占团体咨询活动的85%。当然,不能因为设计了一些活动主题就将团体咨询活动格式化,每次团体咨询是否需要主题、需要什么样的主题,都要以团体成员的发展需要为依据。

2.在初中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以团体游戏类活动为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是游戏类性质的团体活动课。因为初中生存在个性化的或者较严重心理疾病的现象很少,而大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性的问题较多,不需要那种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疏导。另外,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游戏类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3.心理教师对于活动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

研究者发现,心理教师对于活动的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把握好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交流这些环节,否则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的心理教师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仅靠师资培训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在自身能力尚有欠缺的情况下,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足,把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去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指导活动,否则,活动将丧失应有的魅力。

4.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获得了很多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课题计划如何制订、课题研究该如何具体开展等关键问题,更坚定了今后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多次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有机会实践在师资培训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心理辅导这个岗位上逐渐开始得心应手。

团课心得【第五篇】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团体心理辅导 基本要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了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2016年新学年,思想品德教材改名道德与法治,进一步提出了探索“活动型”教学模式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要求。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健康心理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2.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充分发展,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和人格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由于心理认识偏差导致的管理难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单独心理疏导和引导,为了防微杜渐,还需要开展各种心理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优化心理品质,培养阳光少年。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可能性

二者使命相同,都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追求与学校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体验式活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目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内容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亲密性。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

1.要掌握比较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单纯依靠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难以开展和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进修,并努力争取获得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证、资格证。

2.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身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个人成长、情趣陶冶、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生命价值、意志品质、学习管理、人际沟通、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还要根据初中生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或活动。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绝不做无准备的辅导活动。在讲授《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护蛋行动》。我首先通过告家长书、家长群等途径提前和家长沟通,讲清楚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督促孩子。还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选好组长。活动感悟可以写在周记中,交给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阅读,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践。

1.认识自我和自我意识方面

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画自画像》,可以是头像画、半身画、全身画,可以是单色画、多色画,可以画各种动植物。学生的自画像丰富多彩,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和班级分享,学生对自己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懂得了认识自我的意义和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我还尝试设计了《寻找镜中的我》、《价值拍卖》、《我的苹果树》等活动。为了鼓励那些长处和优点不是很明显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闪光点,我设计了《我想表扬你》的活动。通过寻找班级里每天的点滴正能量和进步表现,很多原来不起眼的学生,经常登上了班会课上的每周之星,得到了奖励和表扬,增强了自信心,使其悦纳自己。

2.竞争与合作方面

在《学会与人合作》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搭躺椅》。每个小组12-13人,凳子摆成圆形,学生坐在凳子上,用手搭住前面同学的肩膀,然后躺下,再把凳子移开,形成了一个相互倚靠的圆形。也可以和体育老师合作,在操场开展《十人十一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之风。在活动感悟中,很多同学写道:“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

3.锻炼意识品质方面

在《磨砺坚强意志》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举手游戏》。每个人两只手臂放在胸前平举,身体不许晃动,坚持10分钟,看谁坚持到最后。活动过程中我也参与进来。虽不断鼓励和引导,但仍有学生在坚持了几分钟后选择了放弃,十分钟后,还有几位同学在坚持。最后,有一位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坚持了15分钟,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和鼓励。有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原来以为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没到3分钟我就想放弃,因为手已经酸痛,没有一点力气了,但老师和同桌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没能实现十分钟的目标,但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把小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

4.开展集体适应环境方面

在《众人划将开大船》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啄木鸟》。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充满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通过在失败中不断激发“再来一遍,可以做得更好”的主动性,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虫子的传递需要团队配合,只有双方配合完成才能成功,要懂得坚持,懂得合作。”《个人与集体》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性名片》。活动中,五分钟内,学生在自己的胸卡上设计一个个性鲜明的名片,不少于五条个人信息。学生在组内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从每组找一名同学交流。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之间有了比较大致的了解。课后,把所有个性名片展示在教室内。这样大家的了解更深,增进了同学友谊。

5.孝敬父母方面

在《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感恩父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填写一份《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写完后,学生组内分享,选择3到5学生在班级分享。活动反映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很了解,提醒学生要更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关心父母,爱父母,感恩父母要从了解沟通开始。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成教学任务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两个任务,从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希望出版社,2010.

[2]杨敏毅,周嘉,张静。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60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308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