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2299

【导言】此例“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第一篇】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将素质教育

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要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以深沉的爱、执着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是新型教师,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才能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这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与最新信息,要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习。

2.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入贯彻与落实。

3.具有科学文化知识。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具体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合格的教师,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力,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对体育的潜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富于变化,富有趣味性,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是一种室外活动,但也要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大多采用室内授课。要避免那种单调陈旧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还可以加入一些原本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示范动作,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大量示范动作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动作要领。

2.灵活组织室外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如排球这一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如准备姿势、起动、移动、传球、垫球、发球以及简单的组合动作。如垫球的学习,在让学生讲解基本的要领并进行教师示范后,给学生一段练习的时间,随后在学生间展开竞赛,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这样将竞赛机制引入活动中,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时非常认真,各个动作做得也都非常到位,学生都希望能在比赛中一展身手,取得最好的成绩。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第二篇】

[关键词]教育良心;仁爱心;责任心;公正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31-04

EducationalConscienceandItsThreeConnotation



XUXin

(College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consciencemeansthataneducationistobservesconscientiouslyintheeducationalpracticeandacc,themoralregulationabilityadisciplineforeducation.

Keywords:educationalconscience;senseofkindheartedness;senseofresponsibility;senseoffairness

教育良心是人的良心在教育活动中的反映,它既能对教育和人类其他活动做出标示,也能为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的行为立下规矩,是社会、教育和个体走向文明的指向标。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长辈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献的一种爱心,教育本身是责任和爱的象征。再有,教育良心还包括维护教育的公正,公正本质地关涉到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理性,这是所有理性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本文的宗旨,仅限于从教育良心的涵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三层内在价值维度,对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础性的探讨,以求推动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与自律。

一对教育良心的理解

良心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1]这里以木来比喻良心,劝导人们不要放失了良心。孟子把良心看成“仁义之心”;朱熹讲“天理良心”;陆九渊讲“发明本心”,只要充分相信先天赋予的本心,行为自然就合乎道德;王阳明讲“致良知”,宣扬人天生就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在心性论儒者看来,悟得良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趋进圣贤人格,完善“内圣”的过程。在西方,“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斯多亚派(StoicSchool)关于良心的朴素观念是:道德法则在我们心中,根据这一法则知道我们在道德上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在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那里,良心建立在天生的因素上,也建立在习得的因素之上,在良心中人拥有上帝的法则。卢梭(Rousseau)则认为,良心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内心法则。我们做出于良心的事,就是根据内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较之前人,黑格尔(Hegel)深刻地揭示了良心的本质,他把良心同义务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为玄妙的良心找到了坚固的现实基础。在西方,良心的意义在于判断善恶正邪,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

历史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获取深厚的历史经验支撑和思想资源供应。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来考察良心,良心不过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而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形式积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2]。因此,我们可以将良心理解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履行义务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它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理性思维在内心的结晶,它通过自我培育、自我完善而获得,通过调节主体道德行为而展现。换言之,良心是道德义务的内化形式,是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自我的道德评价。

教育观照中的良心无疑与哲学的良心概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使之与其他事物现象区别开来。因而,教育良心有自己的倾向性:首先,教育良心关注的是个体的自由发展。教育把人看作是唯一目的,而不是手段和工具,衡量教育良心的主要标尺是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良心也正是体现在对受教育者自由和谐发展的全面观照上。其次,教育良心具有教育意义。它有利于教师个人人格的提升,进而对学生本身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由于教育是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作用和影响的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就是教育良心的主体。当然,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仅是指教师,还包括学校中的管理者及教育的决策者。据此,我们将教育良心理解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事实上,教育良心是一种能使教育者担负起其教育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育者充分实现其教育潜能的原动力。

二教育良心的三层内蕴

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可以理解为“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目的是使儿童成善,手段是模仿”[4]。为什么要教,要使儿童成善?前人的教育道德起源论研究表明,教育起源于长辈对下一代人的爱和责任。事实上,没有对后代的爱和责任,教育将会沦落为无目的的、冷漠的、无效的活动。再有,教育公正是教育伦理的重要原则,它是正义的价值理念在教育世界中的渗透,并内化为教育良心,指导和约束教育行为及教育活动,使之趋于公正。教育良心蕴含着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育良心的丰富内涵。

1仁爱心

教育家夏尊丐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5]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机械的、冷漠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和成熟度方面是有差异的,二者是相互分离的非一体存在,这种分离和差异正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前提,爱是促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和的能力,教育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以爱为中介的文化传递。在教育活动中,仁爱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离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等,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心意贯通的关系。事实上,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只有把爱倾注进去,个体的发展才有可能,教育良心本质地蕴含着仁爱心。遗憾的是,在教育现实中,违背仁爱初衷的事仍不胜枚举:言语漫骂、肉体体罚、心灵虐待、分数主义、歧视差生等等,作为教育精神的爱被深深失落了。这既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更违背了教育善的本质。事实上,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作为国家和政府的代言人,他们的仁爱心应该表现在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对教育资源质量的保障,对教育舆论导向的调整,以及对教育制度的完善上。他们这一主体的仁爱是教师仁爱实现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教师仁爱心的实现还有些主观的条件:首先,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理想是教师的教育实践指南,是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不竭动力。其次,做关怀型的教师,这需要对学生生命尊重,对学生心理世界关注。最后,对于教师来说,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积极肯定的爱、激励学生奋发的爱。教育者把仁爱作为一种习惯、信念,并持之以恒地践行,这既是教育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也是教育良心生成的首要前提。

2责任心

人类的道德生活中,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道德责任是个体以理性为基础,主动认同各种道德规范,将之内化为内心法则和信念,并自我控制形成内在规约。道德义务的有效践行,不仅要以道德责任的内化为前提,还要求这种内化上升到良心的水平。教育责任来源于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期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它的意义表现在:(1)有利于教育者在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显然,教育者只有自觉履行责任,严以律己,才能甘之如饴地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2)有利于教育者完善自我人格。责任心使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以自我完善为价值目标,通过不断体验和认识责任的必要性,反复实践,转化为一种内心需要,形成较高尚的人格。(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育者严格履行责任起到榜样作用,身体力行胜过了任何语言。有教育良心的人必定是有责任心的人,曾钊新先生有过精彩论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负的义务认识得越深刻,他的道德责任感就愈强,那么他的良心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就愈大,他的良心也就愈高尚。”[6]

如果说爱的失落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上,那么,不履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则在更广的方面有所反映。近几年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名目繁多的教育费用开始成为中国家长们难以承受之重。日益高昂的教育成本,正使一些农村学生上不起学或面临辍学的境地。教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教育的责任也不是仅由教师所能负载的,教育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国家和政府当然是处于责任主体的地位。积极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真心实意地为学校和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改善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保障教育资源的质量,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异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政府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当然,教育者自身也有责任承担和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意味着对教育义务的自觉履行。同时,教育者还需培养良好的责任感,这首先要求对教育责任有明确认知。教育者只有主动认识到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和赋予的义务,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去审慎而行。其次,教育者还需明确教育目的,要有在履行责任时战胜困难的毅力和信念。当然,最高的责任境界还是教育者实现教育义务意识向教育良心的转化。教育良心蕴含着责任心,意味着教育者道德义务的真正履行。

3公正心

维护教育公正是教育良心的一贯要求和信念。教育公正既体现在宏观制度层面,又在微观教学过程层面有所反映。制度的公正很大一部分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的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所谓的主要制度……是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安排[7]。当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趋向合理,社会生活的利益冲突适当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基本合理时,教育制度公正便体现出来了。教育公正的理念与要求应当具体化为教育制度,制度化了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从微观教学过程的层面来看,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分配者,而且教师本人的素质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如教师的情感资源、专业成熟度、话语权,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等,因此,教师的公正心至关重要。它首先体现为保障学生的主体尊严;其次,体现在对每个学生的一视同仁上,皮克马利翁效应充分证实,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部分地影响学生成就的差异;最后,针对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又需因材施教,即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加不同的教育影响。当然,保障学生的主体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前提,任何偏离以人为目的的交往活动,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的公正。

然而,在现实中,受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或者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经济的区域失衡必然导致教育的区域失衡。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要依托的基础教育,城乡的不同学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不可同日而语,教育公正因而成了乌托邦式的设想。教育的成败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社会有责任构建教育良心实现的外部保障体系。由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有效补偿机制、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增加教育选拔透明度,尽量使高等教育的模式、招生方式和招生标准多样化,以适应需求大量增加的趋势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实现教育公正的必然选择。从教师公正的角度来看,教师公正心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还需坚持公正的勇气;二是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公正的落实与教学素养、管理素养、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联系在一起,要真正践行教师公正,还需在这些方面努力。事实上,教育公正的目标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对正义理念的诉求最终使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公正心的实质是让有个性差异的受教育者充分发挥潜力而趋向自我完善。换言之,追求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公正心也是教育良心所坚持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良心的意义

教育良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工作、对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价值方面:

1教育良心对教育行为起调控作用

教育是系统的社会工程。任何一个教育过程,总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需要一个调控的机制,教育良心正是发挥着这种作用。在教育者选择教育行为前,教育良心会对行为的动机进行检查,凡是合乎教育实践的道德准则的行为动机就予以肯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良心会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当行为符合道德准则时,教育良心会予以激励和强化,推动教育者继续这种行为;反之,会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延续。教育行为结束,教育良心会行使“评价权”——评价教育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是否有益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使教育者自豪或者羞愧,欣慰或者忏悔。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机制,使教育者能够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2教育良心提升教育者的内在价值

教育实践涉及人的精神及人生的价值,教育良心承担着帮助和引导教育者进行价值探询、价值判断、价值追求的任务。在教育者选择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教育良心起到鼓励和肯定的作用,支持教育者的选择并无怨无悔地坚守信念;在面对挫折和委屈时,教育良心起到抚慰作用,使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持一种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态度。教育者在服务社会的创造性活动中同时也体现了自我的价值。教育良心成为个人幸福生活和内在价值提升的动力。

3教育良心对学生发挥榜样效应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由于教育是造就人的事业,教育对象是性情各异、身心急剧变化的“人”,因此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心灵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者是学生重要的影响源,在追求善的过程中,教育良心激励着教育者进一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升华,这对学生本身起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子[A].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夏尊丐译,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决心要尝试上“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总感觉一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少说,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看了几节生本教育观摩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会令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回来后在一股冲劲的驱使下上了几节生本课(不彻底的生本课),效果一般。

一些意料之中的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

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学生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学习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第四篇】

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992299